陈禾著的《教养智能(0-6岁孩子的教养策略)》告诉我们,父母有智慧,孩子有未来。用科学养育的方式,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掌握亲子早教策略,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提高教养智能,做智慧父母。帮家长们解决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自己忽略的问题,提倡陈禾老师创立的不教而教的育儿思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养智能(0-6岁孩子的教养策略) |
分类 | |
作者 | 陈禾 |
出版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禾著的《教养智能(0-6岁孩子的教养策略)》告诉我们,父母有智慧,孩子有未来。用科学养育的方式,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掌握亲子早教策略,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提高教养智能,做智慧父母。帮家长们解决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自己忽略的问题,提倡陈禾老师创立的不教而教的育儿思想。 内容推荐 陈禾著的《教养智能(0-6岁孩子的教养策略)》是陈禾老师从事亲子教育研究30年的成果,他从智慧父母、科学养育、正面教养等方面着手,建立系统性的亲子早教系统工程,倡导现代亲子教育的新理念与合理可行的教养模式: 做智慧父母:父母必须拥有育儿智慧,才能避免现代社会急功近利思想与快餐文化的影响,也才能够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合理可行的方式方法和孩子共同成长。 有质量的陪伴: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无可逃避的责任,因此需要在有效陪伴上多多用心。只有了解并接受孩子的特性,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去做能做可做的事,才是有效的教养。 良好的互动:好的成长教育并不是父母努力教,而是给予孩子努力学的环境条件,通过良好的互动,让孩子信任自己,实现亲子沟通无障碍。这样,孩子的教养问题就都能够及时获得解决了。 教养的目的:通过“让孩子有路可走”的教养策略,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程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充满自信,不断强化内在力量,成为高智商、高情商的阳光少年。 目录 第一章 教养需要智慧 一、育儿,你准备好了吗 1. 做父母,需要做哪些准备 ① 常识从哪里来 ② 家庭发展规划 ③ 父母的定位 ④ 父母的“基本功” 二、智慧哪儿来 1. 智慧就是实践能力 ① 接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② 重视并提高自身的生活素质 ③ 了解并接受孩子的成长特点 2. 智慧父母必须具备的能力 ① 教养理念 ② 情绪智能 ③ 教育方法 ④ 教养手段 ⑤ 难题处理 3. 智慧父母的共同愿景 三、影响智慧的四大要素 1. 怎么克制随时爆发的脾气 ① 第一步:给自己设置一个“脾气警报器” ② 第二步:立即启动“三秒钟灭火术” 2. 怎么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掣肘 ① 习惯性思维的形成与影响 ② 习惯性思维的破解办法 3. 怎么去除急功近利、与人比拼的心理 ① 急功近利思想对家长智慧的影响 ② 如何摒弃急功近利、互相比拼的心理 4. 怎么拒绝广告诱惑与专家的误导 ① 商业炒作对家长造成的影响 ② 如何避免商业炒作的误导 四、每个人都可以是智慧父母 1. 智慧父母的内涵 2. 智慧父母的成长路线 3. 智慧父母如何改变传统家庭教育 4.“我的智慧之路”自我评估表 本章学习重点 第二章 和孩子共同成长 一、成长的意义 1. 成长的内涵与外延 ① 情感 ② 思考 ③ 行动 2. 怎样掌握孩子的成长 ① 坐标观察法 ② 点线面观察法 ③ 行为表现观察法 ④ 怎样判断孩子的成长达不达标 二、孩子的成长 1. 情感发展 ① 情感是活化大脑的驱动器 ② 情感发展的有效方式 ③ 情感发展对心智成长的影响 2. 独特气质 ① 天性类型 ② 气质倾向 3. 大脑发展 ① 大脑的基本构造 ② 大脑皮层的功能 ③ 大脑神经系统的优化与统合 4. 动作发展 ① 对动作发展的应有认识 ② 父母该有的作为 5. 心智发展 ① 认知发展 ② 学习能力 ③ 语言智能 ④ 社会智能 ⑤ 情绪智能 三、共同成长 1. 怎样和孩子共同成长 ① 有明确的成长路线图 ② 能够“蹲下来”平视孩子 ③ 懂得和孩子“对话”,让孩子从被动转为主动 ④ 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和表达方式 2. 共同成长的七大难题 ① 孩子缺乏游戏场地与游戏设备 ② 家长难以承受的安全问题 ③ 孩子入学的难题 ④ 人际关系造成的教养难题 ⑤ 孩子的发展性障碍问题 ⑥ 隔代抚养造成的问题 ⑦ 养育二孩的问题 本章学习重点 第三章 不教而教 一、教育之道 1. 教什么 2. 怎么教 3. 不教而教的概念 ① 什么是“不教而教” ② 不教而教的特点 二、不教而教的六大原则 1. 进入孩子的世界,建立亲子情感的链接 ① 爱的传递与回馈 ②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你就能接受孩子的特点 ③ 在轻柔慢三个互动要诀上下功夫 2. 摆正心态,建立安全的亲子依附关系 3. 通过良好互动,提供有质量的陪伴 ① 良好的互动,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有效的沟通 ② 通过互动进行的教养模式 4. 允许孩子“犯错”,每一次犯错都是学习的机会 ① 孩子犯错是个假议题 ② “管教”教不出高情商高智商 ③ 父母该做些什么 ④ 父母怎么做才能跳出管教的“误区” 5. 维护孩子的自尊,孩子才能培养出自立自强的意志 ① 绝不拿孩子的弱点来说事 ② 表扬、批评都要适度 ③ 别在他人面前教训孩子 ④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 ⑤ 尊重孩子的老师和朋友 ⑥ 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⑦ 别逼迫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⑧ 别以逗弄孩子来取乐 6. 先有规矩,才有处罚 ① 处罚的意义 ② 处罚的作用 ③ 处罚的原则 ④ 处罚的方式 三、教育的方式方法 1. 教养模式 ① 模式一:做对的事 ② 模式二:根据孩子的学习需要 ③ 模式三:提供适合的玩具与活动 ④ 模式四:互动与陪伴 2. 有效可行的教养手段 ① 学习兴趣与语言能力及社会智能的培养 ② 通过田野视察活动发展学习能力 ③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生活管理能力 ④ 发展孩子的自我督导能力 ⑤ 加强孩子的反应力与注意力 四、教养的策略 1. 让孩子有路可走的双赢策略 ① 双赢策略是解决孩子“不听话”的唯一有效的做法 ② 孩子的“路”在哪里 ③ 让孩子在“自我对话”中学习调整需求度 2.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① 先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 ② 相信科学,才不会制造出问题 本章学习重点 参考书目 鸣谢 试读章节 “怎么办呀?” 每天,在微博《每日答疑》专页上向我咨询孩子的教养问题的家长,总是在叙述孩子的情况后,用“怎么办呀”来结束提问。这个“怎么办呀”特别抢眼,令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一个这样的场景:哭闹不停的孩子与焦虑无助、束手无策的父母。许多父母向我咨询孩子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这反映了现代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极为关心,也说明了父母们爱学习,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且都很用心。不过,从提出的问题来看,有许多都是“常识”,或者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常识以致在养育孩子时经常用错了方式方法;另外,有一些问题经常被重复提问,有时我刚回答了,立刻又有人问。这说明了什么情况? 第一,年轻父母如果缺乏基本的育儿常识,即使认真地阅读了育儿专家的著作,对于一些育儿理念、方式方法,也难以融会贯通,在面对复杂而烦琐的育儿工作时,仍然会手忙脚乱,或者错误地判断孩子的需要,或者因为主观意志与偏见而拒绝接受现代科学教养理念。 第二,想好好学习,却因为太过忙碌,腾不出时间,既不能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也未曾关注他人的育儿经验,因而遇到难题时就会发慌,只能临时抱佛脚,到处求问。 第三,现代快餐文化不只是改变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这种不事耕耘、只求结果的处事模式,让一些父母忽视了育儿能力的修炼,总想借助外力,比如依靠早教机构来教育孩子。 养育儿女、陪伴孩子成长,应该是人生中最为美妙与温馨的经历,为什么会有一些父母过得如此艰辛,经常都有闯不过的重重难关?是这世界变了,还是人心变了? 世界的确变了,而且变得令一般充满人生幻想的年轻父母措手不及。生存条件、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价值判断等等,原来求学时都不太去关心的事,结婚成家后就不得不面对。然而,当你一步跨入社会的门槛之后,你就会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竟然那么陌生——书本讲义中堆积如山的知识、老师义正词严的训诫、父母絮絮叨叨的叮咛,仿佛都和这个世界无关。于是一部分人懵头懵脑地度日,天塌下来再来想办法;另一部分人奋发图强,买来著名育儿专家的著作,努力进修。但是结果都是遭遇同样的困境,在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之后,立刻就陷入许多“束手无策”的困窘之中。 这是为什么呢? 育儿,你准备好了吗 在回答年轻父母的提问时,我有时候会加上一句不太客气的话:“看来你没有为养育孩子做好准备?” 从过去6年来家长们在提问时陈述的大约两万个案例之中,我用了半年时间进行分析、归纳,理出了脉络,可以看出家长们在焦急地追问“怎么办”前的困惑与心路历程: 这孩子到底怎么啦? 我已经很用心很努力了,为什么总是做不好? 我阅读了多位专家的著作,接受他们的指导,难道他们说错了? 我忙个不停,累坏了,一直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总是做不好。 这四点是许多父母的共同心声。不过,要从这四点来看出问题的实质,仍然有些不着边际。下面,是我整理出来的6个列表,分别抽出提问最为频繁的72个问题。请特别关注这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的回应和处理方式,想一想,为什么他们的想法、做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你能不能有更好的做法?(P3-5) 序言 我这一生中,听人们评论孩子时用得最多的两句话,一句是:“这孩子真没教养!”另一句则相反:“这孩子真有教养!”在这同时,人们对某个孩子的行为不以为然时,总是提醒他的父母:“这孩子需要好好管教。” “教养”和“管教”这两个概念,从说话人的语气语境,透露出来的正是孩子成长的两条路:“教养”铺设的路是“顺”,顺序、顺性、顺天、顺人,是向上向善,顺风顺水,是一条正面成长的路,孩子和父母总是在“做最好的自己”,走着平坦的大道。而“管教”则表示孩子走向了岔道,那是一条不守常规、不按常理的“逆”,逆天、逆反、逆行,逆风逆水,崎岖艰险,所以必须让他紧急刹车,趁早回头,走向正道;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父母感到烦恼焦虑,教养问题总是难以解决。 如果说父母的作为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这话正确的话,那么,引导孩子走向哪条成长之路也就是父母不能回避的任务了。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正不正、顺不顺,父母的作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是做了父母,都必须在“作为”上“做最好的自己”。你想培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关键完全在你的“父母的作为”上。 我开门见山就提出“教养”“管教”“父母的作为”和“做最好的自己”这四个概念,是因为四十年来对亲子教育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深刻体会:许多为养育儿女而天天焦虑不安的父母,都是因为在“教养”和“管教”两个概念上没把握好,因而无法掌握“父母的作为”,于是越努力、越想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多倾注心血,孩子反而越来越不 如己愿,让自己和孩子都做不成“最好的自己”。 “教养”是upbringing,教的目的是在培养各种能力,培养是过程,不是结果,培养的过程顺畅,孩子就获得心智能力的逐步发展,拥有健康、阳光和快乐的未来。“管教”是disciplining,重点在管束,就是通过训练和监督来训导孩子,守纪律、不犯错是训导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可以采用各种手段,不在乎过程。管教秉承的是“不打不成器”这句格言,原来说的是生产一件器物,必须精心打磨,引申用来比喻家教。这句话本来没错,但用在人才培养上,把教育的目的工具化,违反了人性发展的本质。更糟的是一般人不求甚解,总是望文生义,把“打”解释为“鞭打”,于是就有了“打一顿就乖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家教手段。这样的教育,既无法培养出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因为不适当不合理的管教方式,造成孩子的种种教养问题。 我怎么写这本书? “怎么做父母”是个永远也研究不完、不可能产生规范教本的课题。育儿专家的著作所给予父母的指导,也只限于指明思考方向和提出可以采取的部分策略。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资质各不相同、成长环境互有差别,加上时代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资源分配不均在所难免,因此,一个教养策略,对于别人的孩子可行有效,对自己的孩子就未必。别人育儿的成功经验,都有他的特定条件,想拿来就用,除非你能复制他的所有条件,然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么,专家的著作应该怎么阅读?怎么学习才能提高本身的育儿能力?这是年轻父母必须考虑的问题。 这十年来,我在做亲子教育调研上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然而,总有一个“结”解不开:许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教养难题?为什么经常都会有束手无策的窘迫?特别是我在新浪微博建立“育儿专家问诊”的公益咨询平台以后,每天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家长向我提出的孩子的教养问题。这些问题几乎都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要求传授破解的招数。见招拆招不是成长教育,即使应用了某个手段去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只是“暂时不敢”而已,孩子不可能改变,甚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我总是不厌其详地分析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引导家长进行反省,要求他们用心找出问题的产生根源,再从根源上去进行改变。事实上许多孩子的教养问题的根源都在父母,只有父母先改变,才能够改变孩子。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有些家长看了我的回答,想也不想,就直接回应:“都是空话,说了等于没说!”客气一点儿的就说:“您倒是说说我应该怎么做?具体一点的。”我乐意聆听家长的不同看法,对于我的建议, 任何批评、质疑,对我的研究工作都大有好处。然而面对这些不学习、不思考,只想伸手要办法的父母,我难免要为他们的漫漫育儿路能否走得顺畅而担心。 急功近利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年青一代越来越重视结果、无视过程,已经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那么,在成家育儿之后,如何把握好孩子心智发展最重要的0—6岁阶段,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下做个有作为的好父母呢?这是当前亲子教育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全面掌握家长在育儿与教养上面对的难题,我用心整理、分析手头上积累的两万个婴幼儿教养问题的案例,设法澄清迷雾,并借助各种场合与不同背景的家长座谈,一同交流看法,最终按照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划,把“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的作为”定义为“亲子早教系统工程”。我的想法是:只有让每个父母充分认识自己和孩子的特点,在接受自己和孩子的特点下,才能把握好在陪伴孩子成长最重要的6年漫长岁月中,知道什么时候该有哪些作为,并有能力、有步骤地逐步去完成。在这个共同成长的框架下,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无论是生活常规、游戏与活动,都是在进行早教。这样的早教有策略、有方式方法,特点在不教而教,做到适时、适性、适能、适度,孩子和父母都不致承受太大压力,可以让亲子生活过得实在而愉快。 我严格要求自己,所建议的各种教养策略和实行的方式方法都必须是合理可行的,并经过至少一整年的实验,证明有效。只是由于自己年老多病,工作进展缓慢,原来预计前年完成的著作,拖了三年。尽管如此,义务参与实验的家长和孩子们,都能够按照计划,给我帮上了大忙。 怎么阅读这本书? 本书作为“亲子早教系统工程”的总纲,重在正本清源。从为什么做父母到怎样做父母,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认识自己,因为只有认识自己的能力,包括理性地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你才能在发展优势、遏制劣势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的修养,做一个智慧父母。本书不是育儿知识汇编,也不是作为随时翻阅参考的育儿手册。阅读本书,不光是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论证激发父母反思自身的修养与育儿作为,因而必须联系自身的条件,从固本培元做起,再进一步认识并接受孩子的特点,把自己打造为“智慧父母”。 如此,才能摆脱种种不良信息的干扰,接受新的儿童成长教育理念,学习并采用有效可行的教养策略来带领孩子一同成长。我特别强调下列3个学习要点: ①现代大脑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决定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与生活能力的,是大脑神经系统的优化与统合,而这项努力,必须在0—3岁阶段通过合理可行的感觉刺激,在游戏与活动中逐步产生促进的作用。因此,父母陪同孩子的成长,0—3岁是个黄金阶段。把握好这个阶段的心智发展,孩子的大脑神经回路获得最佳的建设,智商与情商必然可以获得最佳的发展。 ②孩子的成长之路必须是在探索学习中逐步发展出各种能力的。能力的发展不能依靠教,而是做,只有让孩子在亲自体验中积累经验,在经验的应用中有所领悟,才能内化而形成各种能力:这种自我塑造的过程还必须获得父母的引导、支持与帮助。灌输式的教导或拔苗助长,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有害无益。因此,我特别强调“引导孩子去做能做可做的事”,否定传统家庭教育中总是揪着孩子的错进行批评教育的做法,在这方面,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并领会。 ③必须把“父母有智慧,孩子有未来”作为教养智能的座右铭。提供孩子发展自主能力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有路可走”的成长大道上逐步前进,这才是父母真正的作为。孩子的未来必须拥有无限发展可能的空间,这个无限可能并非梦想,而是健康、快乐、阳光的个性促成的人格塑造的结果。作为父母,我们无法为孩子设计好美好的未来,但能够为孩子开拓美好未来铺设一条康庄大道。这本书必须配合它的姐妹篇,才能获得完整的教养策略实践指导。现在正在完成的《让孩子有路可走》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两册,如果个人健康没问题的话,相信可以在今年年底出版。 关于书末的“参考书目”,并不是要求家长们都去读这些书,也不是说我参考了这些书才写成这本书。我列出这些书有两个用意:一是这些书对我的学习与研究造成较大的影响;一是记录下我的研究工作的与时俱进。30年前开始阅读的这些专家著作,开始形成了我的亲子教育理念,但时过世迁,需要不断地汲取新的营养,不断更新思维,才能跟上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学习的习惯,也由于书籍的供应,我总是寻求原著,因此阅读的多数是英文著作,但限于个人的英文水平,读起来颇感吃力,于是只要能找到中文译本,便买来对照重读,这样更有收获;不过也有些名家专著,至今没有中译本的,只能去吃力啃原著。这些书之中,对我影响最大、最有启发作用的一本是美国Roberta Michnick Golinkoff、Kathy Hirsh-Pasek 和 Diane Eyer 合著的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 Cards: How Our Children Really Learn——and Why They Need to Play More and Memorize Less(《爱因斯坦不玩识字卡》,黄嫈珺译,台北智园出版),如果家长们能够找到,不妨读一读,必定会有一些领悟。 陈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