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菲茨杰拉德编著的《崩溃》讲述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失败故事。其中,有对“复活节岛”和“玛雅文明”这样经典案例的创新分析,也有对维京人殖民浪潮中两种截然不同命运的讲述。通过这些失败案例的比较研究,让人类反省自己,从而为自己找到生存发展的道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崩溃/菲茨杰拉德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F·S·菲茨杰拉德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F·S·菲茨杰拉德编著的《崩溃》讲述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失败故事。其中,有对“复活节岛”和“玛雅文明”这样经典案例的创新分析,也有对维京人殖民浪潮中两种截然不同命运的讲述。通过这些失败案例的比较研究,让人类反省自己,从而为自己找到生存发展的道路。 内容推荐 《崩溃》是F·S·菲茨杰拉德晚年的自传性随笔集,在这部作品中菲茨杰拉德深刻地描述了自己的孤独和绝望。相比于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作品,《崩溃》在“垮掉一代”形象的表现上更加直接、真实。结合菲茨杰拉德自身的经历,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垮掉一代”的精神实质及产生的原因。 目录 崩溃年代 献诗 自传性随笔 爵士时代的回声 我遗失的城市 林 “请将菲先生菲太太领到某某号房间——” 睡与醒 崩溃 早年成名 书信 致友人的信 致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信 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三封信 来自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一封信 来自托马斯·沃尔夫的一封信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寓意 关于菲茨杰拉德的笔记 时光 守望天堂:人与时代的故事(代译后记) 试读章节 拼接碎片 1936年3月 笔者在上一篇中说起,他意识到摆在眼前的,并不是他为了庆祝自己的四十岁生日而定购的那只盘子。事实上——既然他和那只盘子是融为一体的,那他就把自己描述成了一只裂开的盘子,那种会让人们犹豫是否还值得保存的盘子。你的编辑认为那篇文章里有太多问题都没有经过仔细考虑,没准许多读者也有这种感觉——而且总有那么一些人,看不起所有揭示自我、流露本性的行为,除非结尾来一句高尚的感谢,为了不屈的灵魂而感谢上帝。 然而,我对上帝的感谢已经耗时太久,而且谢得毫无缘由。我想在我的记录里添上一阕挽歌,也用不着拿尤根尼恩群山作背景增加点色彩。我的眼前可看不到什么尤根尼恩群山。 不过,有时候带裂缝的盘子也得留在餐具室里,也得作为家居必需品随时待命。它再也不能搁在炉子上烧了,也不能跟其他盘子一起混在洗碟盆里;它不会给人带出去参加社交聚会,可让它深夜里盛几块饼干或者托在剩菜底下塞进冰箱里,还是管用的…… 以下是上文的续篇——一只破盘子的外史。 如今,开给那些“沉沦之辈”的标准药方是:想想那些真正穷困潦倒、身残体弱的人吧——这是赐予一切多愁善感之人的全天候祝福,也是在大白天里对每个人的身心皆有裨益的忠告。然而,凌晨三点,一包先前被遗忘的旧物就和一道死亡判决具有同样悲剧性的分量,此时药方就无济于事了——在灵魂的真正的黑夜里,日复一日,永远是凌晨三点钟。在那个钟点,人总是乐于躲进婴儿般的睡梦中,什么都不用面对,时间越久越好——可是,你又总是会被世上各色新朋旧友骤然惊醒。你尽可能匆匆忙忙、漫不经心地应付掉这些场合,再度躲回那梦里,盼着凭借某个伟大的物质或者精神的富矿,一切都会自动调节到顺心遂意的地步。然而,随着离群索居的持续,出现富矿的几率越来越小——与其说你在等待单单一种悲伤的消逝,还不如说在被迫目击一道刑罚的执行,目击你自我个性的分崩离析。 如果不发疯不吃药不喝酒,这个阶段就会走进死胡同,最终被一种茫然若失的宁静所替代。此时你就能试着估算一下,有什么给清理掉了,有什么还留着。只有当这种宁静降临到我身上时,我才意识到我已经体验过两次类似的经历。 第一次是二十年前,当时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三年级,因为被诊断出疟疾而休学。直到相隔十几年拍了一张x光片之后,我才知道那其实是结核——不是什么大病,而当时,休息了几个月以后我回到大学里。可是我丢了几个位置,最要紧的是“三角俱乐部”的会长,一出音乐喜剧的创意,而且我还拖了一个班级的后腿。在我眼里,大学再也不是以前那样了。毕竟,不会再有什么叫人自豪的徽章了,也没有什么奖章了。区区一个三月的下午,我似乎把我想要的每一件东西都弄丢了——那天晚上,生平第一回我对女人的精灵古怪、变幻无常冥思苦想,一时间,其他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多年以后,我发觉我没能在大学里当个大腕也挺好——我没能在各种委员会里任职,却在英文诗歌上找不到对手;当我明白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时,我开始学习如何写作。根据萧伯纳的原则——“假如得不到你喜欢的东西,那最好喜欢你得到的东西,”这成了一个交上好运的突破口——只是在当时,意识到我的领袖生涯已经告终,委实是件严酷而辛酸的事。 那天以后我再也没法解雇一个糟糕的仆人,而那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总让我大惊失色、印象深刻。昔日某种想主宰他人的渴望也烟消云散。我周围的生活是一个庄严的梦,给另一座城市里的某个女孩写信,成了我的人生支柱。一个男人是无法从这样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的——他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最终,这个新人找到了值得关注的新事物。 另一段与我的现状相仿的往事发生在战后,当时我又把自己这张弓拉得太满了。那是一段因为经济拮据而注定完蛋的爱情,某天那姑娘从常识出发断然分手。在一个漫长而绝望的夏天里,我不再写信,而是写了部小说,于是万事大吉,但享受这“万事大吉”的,已经是另一个人了。一年以后,那个在口袋里叮当作响地揣满钞票、终于把那个姑娘娶到手的人,毕生都将对有闲阶级怀着难以磨灭的怀疑和憎恶——那并不是革命家的信仰,而是那种潜伏在农民心里的仇恨。从那以后,多年来,我一直在怀疑朋友们的钱到底从何而来,也一直在琢磨,或许他们中的哪一个,曾经对我的姑娘行使过某种“领主初夜权”。 十六年来我一直像后一种人那样生活,对富人缺乏信任,却又努力赚钱,藉此分享某些富人表现在生活中的左右逢源和温文尔雅。在这段岁月里,好多好多我原先骑惯的马在胯下被一一射死——有几匹的名字我还记得——千疮百孔的自尊,横遭挫败的期望,英勇无畏,自鸣得意,坠人情网,永不回头。况且,倏忽问,我不止二十五岁了,后来连三十五岁也不止了,却样样都不甚如意。不过,在这些年里,我不记得有哪一刻灰心丧气过。我目睹心地诚实的人忧伤得几欲自杀——有些人真的放弃了,去世了;有些人则重整旗鼓,后来比我更有成就;然而,即便在我丢人现眼的时候,我的士气也从未消沉到厌恶自己的地步。麻烦并不一定要跟灰心丧气扯上关系——灰心丧气有它自己的根源,它跟麻烦不是一回事,就像关节炎跟关节僵硬不是一回事。 去年春天,一片崭新的天空中缺少了太阳,起先这种感觉并没让我联想到十五年前或者二十年前发生的往事。渐渐地,某些同根同源的相似之处才浮现出来——一张拉得太满的弓,一根在两端同时燃烧的蜡烛;一道对于不受我支配的物质资源的征用令,我就像是一个透支了银行账户的人。就其威力而言,这次打击要比前两次更猛,但类型是一样的——那种感觉就好比黎明时分我站在一道荒凉的山岭上,手里攥着一杆空膛步枪,靶子也倒了。没什么问题要解决——唯有一片沉默,只能听见我自己呼吸的声音。P98-101 后记 守望天堂:人与时代的故事 (代译后记) 黄昱宁 1 1919年10月的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刚刚辞掉了铁路广告公司文案的差事,鞋底里垫着硬纸板,口袋里一文不名,在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中,不无幽怨地审视着自己:“我的辞职,并非功成身退,而是穷途末路——债务,绝望,女友悔婚,于是,我连滚带爬地回到圣保罗,去‘完成一部小说’。” 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是菲茨杰拉德出生的地方。这个典型的中西部城市,“不像是世界温暖的中心,倒宛如宇宙荒漠的边缘”(《了不起的盖茨比》),既牵绊着斯科特心底的隐痛,也珍存着他最后的希望。当年,面对家道中落的窘境,菲茨杰拉德是靠了亲戚的资助,才从圣保罗出发,横穿了半个美国,来到东部的纽曼预科学校的——那是富家子弟的天堂,而菲茨杰拉德,是守望着天堂的,早慧的穷孩子。 也是凭着亲戚的资助,斯科特跨进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门槛。在那里,他学会了优雅地演说,优雅地打马球,用一双“睫毛浓重的,介于淡紫色、灰色、冷绿色之间’’的眼睛优雅地凝视女人,也终于得到了一个女人优雅的垂青和紧随其后的优雅的回绝。吉内芙拉·金是来自芝加哥的富家千金,父亲为了阻止宝贝女儿跟穷小子厮混,忙不迭地把她嫁给了“芝加哥最显赫的单身汉”。 初恋受挫,斯科特还没来得及抚平伤口,就辍学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是参战,其实一大半美国兵压根就没上过前线。菲茨杰拉德甚至没有机会像约翰·多斯·帕索斯、达希尔·哈米特那样到救护车或者军用卡车上当司机,只是派驻在亚拉巴马州当一个有名无实的步兵少尉而已。即便如此,他还是很认真很伤感地以为自己总有一天会战死沙场,于是抓紧时间,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完成小说《浪漫的自大者》的初稿;爱上了法官的女儿泽尔达,旋即订婚。 眼看着就要上前线,欧洲战场倒很知趣地鸣金收兵了。菲茨杰拉德宁愿战争不要结束,因为他给泽尔达精心打造的梦也随着硝烟散尽了:斯科里布纳出版社两度退稿,泽尔达痛下决心——眼前的才子或许永远都成不了作家,广告公司里的那点薪水养活不了泽尔达的胃口和野心。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繁华,是怎样的胃口都消化不了,怎样的野 心都不嫌过分的。欢呼战争落幕、经济复苏的庆功宴似乎永无尽头,所有人都在跟着吱吱作声的旧唱片跳舞——比如《一年前你叫我宝贝》。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说不定会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跟某个“交谊会”上刚认识的姑娘结了婚。妻子也许总是在干咳,脸颊红润而透明,别样地美,然而最终他发觉,她得的是肺结核。二十年代,就连流行病也是不失美感的。 所谓“交谊会”,大体上的概念,是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喝杜松子鸡尾酒,互相调情,跟着留声机或收音机跳舞,议论不在场的朋友。 纽约曼哈顿的格林威治村,作家、艺术家们的聚居地,时髦的原产地和批发中心。新一轮的时髦是颓废。舰队司令饭店里每天都聚集着那么多年轻人,喝那么多各种各样的酒。半夜以后,舞厅里到处都有小骚动——总有人被警察扔出大门;四个警察合起来才有把握对付一个醉鬼,时不时地,还会留下一大把沾着血迹的黄头发。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金·奥立弗、比克斯·贝德贝克带着他们的小号、爵士鼓、萨克斯和bass voice(超级男低音)姗姗而来,微醉着,摇摆着,亢奋着,沉沦着。爵士乐像一把玄妙的锉刀,看着鲁钝,内里却藏着所向披靡的锋刃,应声处,古老的音乐所既有的类似哥特式镂花栅栏的体系或化为齑粉,或拦腰截断——情绪是导引,即兴是主宰,就连碎片的拼接也不遵循章法,把它们全都搅和到一处,好比囫囵灌进调鸡尾酒的器皿里,只跟着节奏,上下翻飞。这节奏,也全凭着调酒师的兴致,没个准调,一次有一次的谱。 …… 5 历史的脚步,经常为某个神奇的时刻,怦然心动,悄然停驻。“二○年代中期的某个凌晨,我在熹微的天光中驾车沿滨海崖路行驶,整个里维埃拉都在脚下的大海上熠熠闪光。极目远眺,我能看到蒙特卡洛,但那时并不是旅游旺季,也没有俄国大公在蒙特卡洛赌钱,跟我住同一家酒店的E·菲利普斯·奥本海姆是个勤奋刻苦的胖子,一天到晚穿着浴袍——他的怪名字总是让我不可救药地晕头转向,搞得我拦他的车时只能像个中国人那样悄声说:‘啊,是我呀!啊,是我呀!’我在眺望的其实不是蒙特卡洛。我的目光径直回望到了那个鞋底垫着硬纸板、踟蹰在纽约街头的小伙子的心里。我又成了他——在那一瞬间,这个早已没有梦的我居然有幸能分享到他的梦。时不时地,在某个纽约的秋晨或卡罗来纳的春夜,当四周静得能听见邻村的犬吠时,我也能悄悄地靠近他,让他好不惊诧。然而,只有在那个唯一的、转瞬即逝的时刻,我和他才合二为一,志得意满的未来与恋恋风尘的过去才能彼此交缠——在那个绚烂无双的时刻,生活确乎成了一个梦。” ——《早年成名》,菲茨杰拉德写于1931年10月 补记: 《守望天堂:人与时代的故事》是我的旧文,起初在《万象》杂志发表,后来又两次收入本人文集。在这篇随笔中,我第一次把自己对于菲茨杰拉德的理解与偏爱形诸于文,却总觉得言犹未尽。这种情结直接促成我与同仁合作,在菲氏逝世七十周年之际,策划出版了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菲茨杰拉德文集(共九卷),并且翻译了其自传性随笔《崩溃》中的部分章节。在我看来,想要真正读懂菲茨杰拉德的其人其文,《崩溃》是“最后却并非最不重要”的那块拼图——好比被一面镜子折射着,他那超乎寻常的敏感、华美和自恋,以及他背后那个同样敏感、华美和自恋的时代,都闪耀着教人无法忽略的光泽。重读《守望天堂》,我发觉其中对时代与人的勾勒,仍然能给读《崩溃》的读者,提供一点有用的线索,就偷懒挪来代替译后记。需要交代的是:本书除《睡与醒》之外,其他随笔均为本人翻译,其余部分(包括《睡与醒》及书信、诗歌等)则由包慧怡女士负责。原书中还有一些菲氏留下的笔记,对普通读者的意义不大,而这种特殊体例的“抗译性”倒不小,直接读原文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文献价值,因此译本中暂不收录。最后说一句并非为自己开脱的话,以“爵士时代”发言人自居的菲茨杰拉德,在创作《崩溃》时,使用了大量与当时的风物人情密切相关的符号,再加上他赖以成名的繁复结构、诡异语法,委实给两位译者制造了不少翻译难度。译者虽勉力为之,文本问仍散布着众多力不从心的痕迹,只能惴惴等待读者批判了。 书评(媒体评论) 我必须在“努力无用”和“务必奋斗”这两种感觉间保持平衡;明明相信失败在所难免,却又决心非“成功”不可。假如做到这点我需要经历那些司空见惯的烦恼:家里的,职业的,个人的……那么“自我”就会像一支支箭一样,不停地从虚无射向虚无,这股力量如此之大,唯有重力才能让它最终落地。 ——F·S·菲茨杰拉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