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
分类
作者 王兆军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历史名城琅琊

鲁南古城临沂,位于泰山之阳,因濒临沂河而得名,二千四百九十八年前建城。

临沂,古称琅琊,古书上亦写为“琅邪”,史上为兵家必争之要邑。远在原始社会时期,这里就是华夏族和富族的先民居住地,河东区的大范庄是大汶口文化遗址,凤凰岭遗址是商周文化遗址。在郯城的黑龙潭有细石器文化遗址,散见于沂河与沭河两岸的这些文化遗址昭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临沂曾为邑、国、郡、州、府、道治所。周朝分置鲁、莒、郯、禹等诸侯国。战国时期,临沂分别属于齐国和楚国。秦时,这里分别设立琅琊郡和郯郡。西汉时期,分属琅琊郡、东海郡、城阳国和泰山郡。东汉时期,临沂的郡治设在兰山。两晋时期,临沂为琅琊国和东海国。唐宋两代,设沂州。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置沂州府。1925年,置琅琊道。1994年,设临沂市,辖三区九县。

临沂是中国古典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民风清新淳厚,文化风格上追求简约、典雅和古朴。历史上,临沂出过很多名人,如的思想家曾子、荀子,孝子王祥,政治家王览,军事家诸葛亮,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数学家刘洪,民族英雄左宝贵等。在沂南县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画像砖显示了两千年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1974年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也是该地区古老文化史的见证之一。

迄今为止,临沂城里依然还有若干古老建筑作为悠久文化的标志而存在。西关的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现在为临沂市博物馆。五贤祠是纪念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的名胜。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渐渐濡染临沂并日渐深刻地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从19世纪开始,陆续有西方传教士来鲁南传教。1913年临沂城里建成的圣约翰大教堂(即天主堂)即是由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的教民捐款,由荷兰人诺广训主持修建的。整个建筑为罗马式,建筑面积八百五十四平方米,堂外正面墙壁上有嵌牌五块,为清朝进士王思衍先生所书。

在抗日战争中,临沂是的根据地之一。从沂蒙山区到东海之滨,曾经聚集了一批胆识卓越的人物。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许许多多的儿女献出了他们的鲜血与生命。后来,这里又是国内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炮火连天,烽烟四起,各种各样的故事流传至今,位于沂河之滨的烈士陵园中有那些将士的姓名,还有很多为国捐躯却没有记载在册的名字。

沂河东,有汤头温泉,号称鲁南疗养胜地。据《沂州府志》记载:“温水乡,州东北六十里,汉昭帝封刘志安为温水侯,即此。”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有“汤泉入沂”的说法。《临沂县志》记载:“温泉,城东北,汤山西,水从石罅中出,砌石为池,热如沸汤,一名汤泉。拘挛疥癣之疾,涤之可愈。”“远方多赢粮而至者,以清明节为尤多,当地居民更有下汤之习惯。”

汤河自汤山流出,经过太平、八湖、洪瑞(现为郑旺镇),在大南庄入沭河,终入沂河。汤河的径流在汤河乡长,从北面的程子河到南段的禹屋村,长达十几公里。黑墩屯村在汤河以西四公里,原属汤河乡,后因行政区划变动,改入凤凰岭乡。凤凰岭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遗址,起端于细石器时代,至于商周。

临沂地处黄河淮河之间,南北水系交汇地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全市除中部山区外,年平均气温在13℃左右,年降水量在804—950毫米之间。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燥少雪,四季分明,利于农作物生长,是中国北方重要的产粮区。P1-4

书评(媒体评论)

不同于通常的官修史志,也不同于一般的乡村田野调查,本书秉持的“个人修史”立场,在精神实质上与司马迁自有一脉相通,而又充分调动了社会学、统计学等现代手段,而又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维度贯穿其中,再加上作者卓越的文本结构能力和文字表达功力,凡此种种,成就了如此一部当代坚实厚重的著作。

——文学评论家唐晓渡

目录

第一章 人文背景

 历史名城琅琊

 文字描述的黑墩屯地图

 黑墩屯村的由来

 村民的历史观

 半个世纪的简述

 土地

 水源

 林木

第二章 以农为主

 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

 作息时间

 男人的劳动

 女人的劳动

 经济来源

 工夫市

 劳动工具和日用家什

 畜力和动力

 农作物种植

 农时与农事

 农产品交换

 税收与集资

 消费

 附录

 关于统计表的说明

第三章 工商业

 工商业历史

 西王家的酒店

 李家纸坊

 两处窑场

 油坊

 各种小生意

 从人七劳三到人三劳七

 改革时期

 弹簧厂

 其他工商业活动

第四章 家族史

 各家族来历不同

 家族的地位

 大姓和小姓

 黑墩屯是个大家庭

 家族间的联姻

 家族与家庭

 家族资料

第五章 政治与管理

 农民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思想

 清官意识与民主要求

 所有制形式及政治结构

 两次土改

 阶级与阶级斗争

 行政方式

 纠纷与调解

 公民、权利与法律

 缓慢推进的民主

第六章 教育

 当地的教育史

 黑墩屯私塾

 民国时期的学堂

 新式学校

第一批中学生

 大学生和留学生

 扫盲与夜校

第七章 人物

 武秀才王允迪

 李宗申

 历任主要村干部

 王宝串

 革命先锋王进轩

 刘书红

 萧开富

 胡德先(胡玉贞提供)

 胡玉贞(自述)

 朱崇利

 外出的人

 新人物

第八章 文化活动

 勤快人几乎不休息

 空闲时间

 文化活动

 剧团

 地方戏

 阅读

 说书

 影子戏

 玩龙和求雨

 打花鞭

 下棋

 赌博

 书法、对联与刺绣

 放风筝

 收音机

 看电影

 从电视到互联网

 东夷书院(黑墩屯私塾)

 几种游戏

第九章 饮食

 这里原是杂粮区

 旱田改水田

 统购统销吃不饱

 食品构成

 沓煎饼、轱椎和渣豆腐

 做菜少放油

 待客的菜肴

 食品加工

第十章 服饰

 材料的来源

 布票的兴衰

 服饰观念

 从土布到洋布

 泥青和印花

 剪裁与缝制

 传统服装种种

 鞋子的继承与创造

 披肩和腰带

 毛巾、袜子和裹脚布

 男女发型

 女装与饰物

 养蚕与刺绣

 日趋单调的服饰

第十一章 婚姻与家庭

 乡村伦理简史

 女性的地位

 说媒和查听

 相亲面对面

 定亲与聘礼

 婚前交往

 从登记到成婚

 乡村婚礼

 房事

 买卖婚姻

 其他异性关系

 老人的赡养

 家庭关系

第十二章 居住

 居住观念

 考虑一点风水

 土屋的建造

 夯实地基打好墙

 扎坠子和缮屋顶

 用工形式

 草房子

 平房

 居住格局

 其他建筑

第十三章 丧事与祭祀

 白喜事

 尽力而为

 助丧会

 葬礼程序

 知客

 送汤

 丧事中的文艺演出

 香车宝马金库

 辞灵

 送殡与路祭

 土葬与堪舆

 火葬

 上坟与祭祀

第十四章 节日与禁忌

 春节和元宵节

 寒食和清明

 端午节:

 乞巧节和中秋节

 重阳节

 与农事相关的节日

 各种禁忌

 灾难应对

第十五章 卫生与医疗

 两种卫生观点

 强壮未必健康

 饮食卫生

 空气与水源

 起居卫生:

 保健和医疗

 无病不信邪有病乱求医

第十六章 交流与交通

 重视交流

 城乡隔离意识

 脱产干部

 外来人和新文化

 闯关东

 从道路到网络

 交通工具

 交流方式

第十七章 社会治安

 近代以来的治安

 鲁南匪事

 瘸造惨案

 李守荣事件

 拉锯时期

 还乡团

 “乱棍打死”政策

 解放后的治安

 整社运动一

 人民公社时期

 刑事犯罪

 民兵

第十八章 宗教与思维

 多种宗教共存

 道教与自然神教

 基督教和其他教门

 宗教精神不纯粹

 舆论的两面性

 与时俱进

 好人胆小怕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不为天下先

 “当官一日胜似为民三载”

 自尊心

第十九章 方言口

 “爱说话”是贬义词一

 表达方式

 阶层意识和文化身份

 变异和发展

 临沂方言

附录:小城解语

序言

距《黑墩屯》的首版,已经过去十八个春秋——几乎一代人的光阴,乡村已经大变。如果说,十八年前,作者已从一个村庄预感到许多事物面临危机而急于记录那些行将消逝的残梦,如今,这个残梦已经随着飞扬的尘埃、嘈杂的声音而结束,而新的乡村依然面目不清。以农为主的传统生活方式基本破碎,那些仅凭种庄稼为生的老一代已沦为穷人,新一代人大多不种地,而是“什么挣钱做什么”,这一信条现也成为乡村的咒语。这一点,本人在去年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问故乡》中做了具体的记述。

黑墩屯,随着当代市场潮流的冲击,已经走出了很远一段路。许多曾经被采访被记述的人去世了,他们的故事成了历史,同时也有许多新人物应运而生。在《黑墩屯》首版之后,很多人对村史产生了兴趣,晚清、民国的人和事也被一一挖掘出来,有些故事脍炙人口。更为可喜的是,自明清延续下来的黑墩屯私塾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中断之后重新出现,文脉在复兴,为留住乡愁增加了一抹光彩。鉴于以上这些变化,为了《黑墩屯》一书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作者对原书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感谢作家出版社的青睐——愿意重新出版《黑墩屯》一书。乡亲们为此书的再版提出了很多新资料,如胡崇礼先生讲述了八十年前瘸造惨案的始末,王现峰先生提供了一百年前的分家单,等等。和原版一样,再版的《黑墩屯》也是同仁和乡亲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作为作者,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把一个普通村庄的历史尽可能真实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下来,一是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历史的借鉴,同时也为关心乡村建设的史学界、社会学界、政治经济界提供一份样本资料。新落成的东夷书院就坐落在黑墩屯村,该书院的志趣是乡村文化重建,也有能力接待来访的学者,希望有志于此的国内外同仁能深入到尘俗飞扬的阡陌,共同探讨中国乡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王兆军瑾识

2015年5月3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黑墩屯是鲁南地区的一个普通村庄。王兆军著的《黑墩屯》一书通过对该村数百年来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家族、婚姻、饮食、居住、宗教、语言等各方面演变的记述,全面呈现了这个村庄的历史与现实,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和民俗学价值。和官修史志不同,这是一部用个人修史方式所采写的村史,内容翔实,角度新颖,语言质朴,堪称是中国北方村庄一个典型案例的精彩解读。

编辑推荐

这是乡土中国的一个典型案例。乡愁在哪里?如何寄托乡愁?王兆军著的《黑墩屯》即是答案。

不同于通常的官修史志,也不同于一般的乡村田野调查,本书秉持的“个人修史”立场,在精神实质上与司马迁自有一脉相通,而又充分调动了社会学、统计学等现代手段,而又有深厚的人文关怀维度贯穿其中,再加上作者卓越的文本结构能力和文字表达功力,凡此种种,成就了如此一部当代独一无二且坚实厚重的著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