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关中》是作家吕向阳最新散文集,作者吕向阳将关中涝池、窑洞、厦房、戏楼、磨房、木匠、泥老虎等老建筑、老行当、老艺术以文、图、摄影唱和呼应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散文书写讲究文化考据,又饱蘸情感眷恋,文字古雅洗练,结构恢弘,全书十八篇文章,十八幅作者亲手绘制的插图,并有大量长期在一线采风的精美珍稀图片,周明、王宗仁、吴克敬等名家倾情感作序,值得阅读与收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关中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吕向阳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老关中》是作家吕向阳最新散文集,作者吕向阳将关中涝池、窑洞、厦房、戏楼、磨房、木匠、泥老虎等老建筑、老行当、老艺术以文、图、摄影唱和呼应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散文书写讲究文化考据,又饱蘸情感眷恋,文字古雅洗练,结构恢弘,全书十八篇文章,十八幅作者亲手绘制的插图,并有大量长期在一线采风的精美珍稀图片,周明、王宗仁、吴克敬等名家倾情感作序,值得阅读与收藏 内容推荐 《窑洞》、《夏房》、《门楼》、《戏楼》、《祠堂》、《油坊》、《磨坊》、《庙会》、《拴马桩》、《臊子面》、《铁匠》、《木匠》、《石匠》、《骟匠》、《簸箕匠》、《樵夫》……《老关中》是作家吕向阳最新散文集,作者吕向阳将关中涝池、窑洞、厦房、戏楼、磨房、木匠、泥老虎等老建筑、老行当、老艺术以文、图、摄影唱和呼应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书写。 目录 涝池 窑洞 夏房 门楼 戏楼 祠堂 油坊 磨坊 庙会 拴马桩 臊子面 铁匠 木匠 石匠 骟匠 簸箕匠 樵夫 附录 附录一:风考古 ——吕向阳散文创作浅识 /吴克敬 附录二:用文字为民问文化“立碑” ——吕向阳系列民俗文化散文解读/耿翔 附录三:长篇散文的文化叙事和乡愁美学 ——以吕向阳“关中三部曲”为例 /章学锋 附录四:穿梭时空的老关中信使 ——读《老关中》十八篇/宋天泉 附录五:倾情铸魂老关中 ——评吕向阳长篇系列散文《老关中》的情、魂、根 /赵太国 试读章节 关中地下多宝物,地上却少景致。散落于乡间的庙宇、戏楼便是最恢宏的古建筑。庙宇修得像皇宫,神像尽管威武庄严却出不了大气。古戏楼像个大“合”字,敦实古朴,但台上却是活的人。它像把一座大房切开似的,一米高的台口铺上青石板,台子用木板铺成,两边的墙壁大都用瓦块砌得结实美观。粗壮的横梁上挂起油灯、汽灯,台子两边是吹拉弹奏的乐师,演员便在台子上吼叫起来,女子或戴着明晃晃的凤冠,或穿着大红大绿的古装,唯袖子能甩出半丈长;男人或戴着纱帽,穿着比砖头厚的鞋子,或脸涂得像狼窝子似的吓人,或像猴屁股似的通红,嘴中吐出的火像喷出的焰火,手中的钢鞭甩向从粱顶垂下的油灯,能溅起电焊似的火花,油灯还稳稳地在空中亮着……汶献旱我记·忆中的戏楼。 戏楼是乡间的大剧院。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听到唱戏,都眉开眼笑,像放了假一样开心。一个村子,再穷也要把戏楼修好,绅士捐大钱,穷人捐粮食,一个村子要压倒另一个村子,就要看戏楼排场不排场,演戏的有没有名角。昔日关中人建戏楼比盖庙兴学热情高、千劲大,不用下动员令,几天钱就捐齐了。西府村村都有戏楼,老戏楼大多建于清末或民国初年,屋顶椽有碗口粗,粱有水桶粗,高得胜过庙宇。这些戏楼属土木结构,现已废弃坍塌。20世纪80年代初,唱老戏之风卷土重来,村村重修戏楼,用砖头水泥钢粱砌就,戏台也大了一倍,高过二层楼房,台内还有供演员休息的几间屋子,戏楼顶部大都镌刻有龙和凤凰;不少村子的村委会办公室平时就占用着戏楼,可见戏楼是乡村最好的建筑了。常听什么地方新修的路成了烂肠子,什么地方新修的水渠成了烂笛子,从没听说戏楼盖塌了。这大概与民间唱戏是为敬神祭祖的神圣仪式有关,谁也不敢“高梁面蒸献祭——哄爷爷”,否则人老八辈就要被别人戳脊梁骨,被唾沫星子淹得抬不起头。 昔日乡间念不起书的人多,也没有电影、电视可看,戏就是贫民求之不得、企羡已久的精神大餐。秦腔说的是本地话,谁都能听得懂,戏剧编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看戏就像读了一部长篇小说一样解渴。秦腔是永远的精彩故事。是上苍给下界的亲切诉说。秦腔通过声音的翅膀飞抵秦人心灵,秦腔通过如画的境界嵌进秦人心版。乡间的人一看至0台子上的演员都像天仙下凡,女子称赞台上的“相公”长得端庄大气,男子称赞台上的“娘子”长得如花似玉,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想入非非。庄稼人哪见过这般画张上的人呢!他们于是天天念叨着: “宁喝某某尿下的,不喝壶壶倒下的!能吃某某屙下的,不吃地里打下的!”“老汉看了某某,三天不喝罐罐茶;小伙看了某某,三天打胡基都不乏……”于是,演员的名声比县长的名声大,甚至他们身上的缺点也成了优点,他们的父母也被编排成好多故事,其祖宗八代也被“人肉搜索”似的拉扯出来。每年麦子入仓,农人闲暇,正是关中乡间跟会看戏的时候。庙会和古会排着长队,扎堆而来,从法门寺排到龙门洞,只要你精神好,每天都有古会赶,每天都有大戏看。这时的乡间土路会扬起几人高的尘土,人跟着人,猪跟着猪,牛跟着牛,拥挤得像如今城里车辆堵塞的大道。常见乡间剃着“电光头”的老汉,穿着浆洗一新的褂子,戴着墨眼镜,乐陶陶地去看戏。也常见顶着黑帕帕的老婆,抬着燕子似的轻捷小脚向有戏台的地方挪动。这个时候,也是村上光棍汉最开心的日子,几个人一嘀咕,裤裆里像打了伞,便到戏台下的女人堆去“扛仗”。P36-39 序言 近日,很高兴读到了作家吕向阳创作的系列散文《老关中》。 吕向阳是陕西宝鸡岐山人,年少从军,曾经做过教师,后来在报社工作。他坚持从事散文创作三十多年,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的作品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多从细节人手,以民俗为视角,形成了独特的“吕向阳文化”。 吕向阳的文章,语言质朴,地方特色浓郁,字里行间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我曾经读过他的作品《神态度》。那时候,我就认为他的创作与一般散文写小情调明显不同。《神态度》一书,内容借古讽今、别开生面、弘扬正气、呼唤正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一本大书、好书。吕向阳不同于一般的创作风格,也形成了特有的“吕向阳现象”,甚至值得散文界思考: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来侍弄散文这个“鬼”? 与《神态度》相比,这一次吕向阳创作的《老关中》系列散文,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而且有了新意和深意。 《老关中》系列散文由《涝池》《窑洞》《厦房》《门楼》《戏楼》《祠堂》《油坊》《磨坊》《庙会》《拴马桩》《泥老虎》《臊子面》《铁匠》《木匠》《石匠》《骟匠》《簸箕匠》《樵夫》等十八篇文章组成。这十二万字的散文,记录了吕向阳眼中、心中浓浓的乡愁,也记录下关中在新时代的变迁下曾经的乡野风物。 他用散文的方式为乡野风物开始了文学“申遗”。 吕向阳说: “在这个创新与毁弃同在又日夜加快的今天,如何给乡愁搭建巢穴,给逝去的民风留下酵母?我用拙笔写下一组老关中的往事,立此存照,使后来者知道我们的祖先生计艰难且智慧卓绝,我们的来路并不平坦也不轻松,我们需要留住根、守住魂,更需要借助先前的遗风民俗之大树来庇护我们、保佑我们。” 为此,他用独特的视角,回望陕西发展、变化的历史。他以笔为刀,在纸上镌刻下曾经的历史变迁。他以自己的魂灵为牵引,为已经逝去的陕西乡野风物招魂,为即将逝去的陕西乡野风物作一曲深情的挽歌,为濒临消失的记忆和几近失传或者已经失传的众多传统手艺作一曲深情的挽歌。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发人深省。 在《门楼》中,他写道:门楼“是一个家的脸面。”然后用细腻的笔触饶有趣味地写出了穷人和富人在门楼下不同的生活状态。然而新时代新气象,被关中人视为“脸面”的门楼也在发生着变化。但这变化,却让作者担心和忧虑,甚至是反思: “为什么没有门楼的延安窑洞却聚集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关中的老门楼留下的很少了,能看到的却格外古色古香,格外让人恋恋不舍。据说公家把超过五十年的建筑列为保护建筑了,却不知道乡间风雨侵蚀了上百年的老门楼,还算不算文物古迹?能不能列人保护名单?” 在《祠堂》中,除了记述了那些与祠堂相关的有趣的往事之外,他肯定了“祠堂的消失,无疑是中国乡间政治进步、文明开化的结果”,但同时也提出了祠堂消失后,因为没有“族长管管事” “祠堂罚罚跪”,所以“乡间出现了教化缺失、传统丧失、伦理颓废”的现状,由此提出“祠堂倒了,魂灵不能丢;族长走了,乡风不能败”的主张。 吕向阳不仅擅长“舞文”,还擅长“弄墨”。他不仅自写而且自画,这与我以往看到的散文作品绝不相同。 十八篇文章,他给每一篇文章都配了一幅画。在每幅画上,他又题上一句话。往往这句话就成了“神来之笔”,真是让人读完作品看插图,有哭有笑,有悲有喜,有遗憾有思考。而这,也正是彰显作者功力的地方。 他为《涝池》配的画上有一位农夫,肩扛锄头,涝池边一头牛正在饮水,春风拂动岸边的柳树,柳枝随意地飘动。他在画上题写“涝池是一个村子的脐眼”,仅十个字就把涝池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由此再联想画中的农夫,大约也是因为涝池水满,所以才能悠然自得吧。 他为《窑洞》配的画上有一位系着羊肚手巾的老汉,端坐在窑洞前边的小山上,布满皱纹的脸虽然印下了岁月的沧桑,却仍旧透露出一份知足的幸福。他在画上题写“窑洞是村庄的嘴巴”,则把窑洞在先人们进化历程中的重要性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传递给了读者。 他为《庙会》配了一幅怪诞的画,画中八个人物神态各异,更有如人似鬼的面孔。他在画上题写“庙会让各路神仙轮流坐庄”,虽是俏皮的话语,却把作者对庙会活动发人深省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老关中》就会觉得关中很好玩,关中很有趣,关中的涝池、窑洞、厦房、门楼、戏楼、祠堂、油坊、磨坊、庙会、拴马桩、泥老虎、铁匠、木匠、石匠、骟匠、簸箕匠都各有味道,各有说法,各有故事。但同时又会有警醒和反思:老关中即将逝去,关中那些即将逝去的东西都不应该逝去。只有“老”关中在,关中人才显得有才情、有个性,关中才有关中的模样。 《老关中》的十八篇文章,看似平铺直叙,其实娓娓道来;看似小事一桩,其实蕴含深意;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涌动。 十八篇文章,像是十八幅关中的素描画,勾勒出关中的地方风物史志,连续成关中民风民俗从古至今、由远及近的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关中变迁的长轴画卷。它是具有文学性、文献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式地方史志。 吕向阳摒弃了地方风物史志惯用的创作手法,而采用散文体裁的形式,以清新的笔触记叙关中旧事趣事逸事,书写风土人情之美,对关中的风俗民情、古今居住环境的沧桑变幻、来去踪迹、古容新貌,都做了生动的描述,且娓娓道来。 正是这种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小处、以小见大、看似容易却崎岖的写作方式,让吕向阳的作品被读者喜欢。同时被喜欢的还有他的文学作品中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接地气” “土掉渣儿”,地域方言成为吕向阳作品不可或缺的标志。 《老关中》提醒我们:当下,尽管处在高速发展、世界大同的时代,但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趋同化,而应该考虑保留、保护一些特有的民俗风情,保留下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这是《老关中》系列散文带给我们的反思。同时还提醒我们,在民俗文化中,不只有老关中,还可能有老东北、老华中、老华南……这些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是否也跟老关中一样,正在慢慢消逝或者已经消逝?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留下“我们”的“个性”,才能让世界更关注我们。 在这个时代,以文字记录下曾经美好的事物,让它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应尽的文化职责。吕向阳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周明,作家,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社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