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西并存(鼓浪屿上的多种信仰)/鼓浪春秋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周彪//新历史合作社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彪、新历史合作社著的《中西并存(鼓浪屿上的多种信仰)/鼓浪春秋系列丛书》讲述传教士、教会教堂、中国牧师、传统信仰等主题下具代表性的人、事、物,体现西方宗教传入鼓浪屿后,除了带来西方信仰外,还将现代文明引入鼓浪屿,促进了鼓浪屿的现代化进程。1842年,雅裨理踏上鼓浪屿,成为传教士。他不仅带来了上帝的信仰,更开启了鼓浪屿与现代文明的沟通。从此,聚集了多个新教宗派及教堂,随着新教而来的现代文明,对鼓浪屿人的生活状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内容推荐

周彪、新历史合作社著的《中西并存(鼓浪屿上的多种信仰)/鼓浪春秋系列丛书》讲述了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这样,仅以不到两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汇集了本土文化传统、近现代西方文明、移民文化等诸多元素;也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一样,在数百年文化激荡的过程中,种种文化元素在此汇集和交融后结出累累硕果。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它仍然可以带来启迪。或许,这正是鼓浪屿留给今日世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目录

引子

壹 中西宗教共处一岛的和谐之美

 从“莲花庵”到“日光岩寺”

 那些关于信仰的印记

贰 小岛上的多元文化信仰

 日光岩寺,满寺日光辉煌

 三和宫,“让小屋受到诅咒”

 兴贤宫,一路颠沛流离

 种德宫与诸多神明

 了闲别墅,难以定义的圣坛

 弘一法师的鼓岛足迹

 小岛走出的佛教居士

叁 当十字架出现在小岛上

 当天主教来到鼓浪屿

 雅裨理,小岛福音的探路者

 三大新教大集合

 当祖先崇拜遇上基督信仰

 一座座教堂崛地而起

肆 西方信仰的本土化之路

 医疗,传教的右手

 教育,传教的左手

 福音船,从鼓浪屿出发

 徐继畲与雅裨理的那段往事

 中国独立教会的诞生

试读章节

从“莲花庵”到“日光岩寺”

2012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5名官员应邀对鼓浪屿的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在参观完鼓浪屿大大小小的教堂、寺庙、风格各异的别墅后,他们不禁感叹,鼓浪屿确实拥有着典型的中西合璧共享遗产!

中西文化在这里和平共处、互相交融,最典型的体现便是鼓浪屿上多种宗教的和谐共存。

这一点,国外的专家们在考察中已有了切身体会:在种德宫门口,他们看到厦门民间信仰的信徒们正在举行一场祭祀,官门口大案上还摆放着各种祭品;而在三一堂整齐的条桌下面,塞满了一本本《圣经》;兴贤宫里余烟袅袅,和它仅一路之隔的复兴堂里传出信徒们齐唱的圣歌声……

其实,多种信仰在鼓浪屿和谐共存的现象由来已久,中国传统佛道信仰与各种民间俗神崇拜融为一体,早已成为鼓浪屿宗教信仰的特色。位于鼓声路1号的了闲别墅,是这种融合的直接见证。了闲别墅修建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供奉的主神是娄真人。或许,因为了闲别墅环境优雅,岛上的众多佛教大德高僧都曾在这里讲经说法,了闲别墅渐渐成为佛教信众的重要据点。久而久之,这里成为鼓岛各大传统宗教教派人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弘一法师在鼓岛时,便曾在了闲别墅主持讲座。慢慢地,这里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教场所,宗教氛围逐渐淡化,成为宗教人士交流思想的私家别墅。

如今,了闲别墅虽然已经成为民居,但它对当地宗教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鼓浪屿的史册中。

鼓浪屿南部那块最高的日光岩下面,是著名的日光岩寺。相传,寺院最初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如今我们看到的建筑是1999年改造后的样子。

目光岩寺面积不到3000平方米,然而,这间小小的寺院却完整地建有供奉观音立像的圆通宝殿,左右分开而立的弥陀殿和大雄宝殿,地藏殿、伽蓝殿、法堂、客堂、斋堂、僧舍也一应俱全。大雄、弥陀两殿之前,立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鼓楼和钟楼。站在寺庙上方的日光岩上,可以鸟瞰全岛,西式风格的教堂也尽收眼底。佛庙与教堂距离如此之近,二者和谐而立,就这样一起让潮湿的海风吹拂了一个多世纪。

西方基督教在鼓浪屿传播的历史,不过一百多年。一百多年后,雅裨理等早期传教士播撒下的宗教种子已经在鼓岛上生根发芽。因为这个不到两平方千米的岛上,竟然分布着各式各样不同教派的教堂。

这些教堂建立的年代各不相同,但它们至今依然发挥着宗教功能。协和教堂是建立最早的基督教堂。1863年,生活在鼓浪屿的“三公会”(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差会、英国长老会)人士捐款在鹿耳礁修建了“国际礼拜堂”。1911年,这座教堂进行了一次翻修,改称“协和礼拜堂”。  在漫长的岁月里,礼拜堂经历过多次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它曾经被改成幼儿园。1951年3月底,闽南驻委会接受鼓浪屿三一堂和福音堂的长执会联合申请,将协和堂交由两堂负责。1952年停止聚会。此后,协和堂交给第二医院使用。1974年4月,由于第二医院发展的需要,这座教堂周边加盖了一些楼房。

鼓浪屿民众的宗教文化情怀最终使这座古老的教堂迎来了重见天日的一天。2009年5月,一张出现在“鼓浪语”QQ群里的教堂老照片引起了厦门媒体的注意,随后,一篇介绍协和礼拜堂前世今生的文章刊发在《厦门晚报》上。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鼓浪屿的宗教热心人士积极向当时的鼓浪屿管委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和宗教团体呼吁,要求恢复协和礼拜堂的全貌。当年6月中旬,鼓浪屿管委会对礼拜堂周边建筑和环境开始进行整治,经过两年的努力,2011年,协和礼拜堂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再次矗立在公众面前。

七十多年前,大批厦门基督教徒移居鼓浪屿。这些信徒大多来自中华基督教新街堂、竹树堂、厦港堂。起初,他们须要返回厦门做礼拜,如此来来往往存在诸多不便。于是,这三堂的信徒联合起来,建立了“三一堂”教会组织,开始筹款修建教堂。

1934年,这座可以容纳千人的新教堂落成了,堂内天花板的装修及屋顶八角形钟楼的工程延至1945年秋才完成。1992年续建牧师楼(现改为办公楼),2000年扩建教堂正门以及附属建筑并围墙栏杆等未了工程,整体工程先后共历时66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2006年,三一堂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方的教堂与东方的寺庙,就这样分布在这座小小的岛屿上,它们共同敞开大门迎接着各自的信众。西方的基督教堂庄严而恢宏,每周末教堂洪亮的钟声响彻全岛。而中国传统的寺庙却默默无闻,低调而神秘,但常年不断的香火又显示着它依然强大的生命力。东西方宗教在建筑风格和仪式上的迥然不同,或许正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特点:包容。不同“性格”的神在同一个地方和谐相处,这正是鼓浪屿宗教最有趣的特点。(P7-9)

序言

1647年的一天,两艘自日本归来的中国商船,停泊在鼓浪屿面对厦门岛一侧的海湾里。一名英姿勃发的青年将领走上前来,要求接管这两艘商船,却遭到了商船主管的拒绝。于是,青年将领勃然大怒,当场拔剑刺死那名主管,亲手接管了这份产业。

这名青年将领,即是时年23岁的郑成功。其时,他的父亲郑芝龙已经投降清朝,庞大的郑氏海商集团正逐步瓦解。为了力挽狂澜,从1646年开始,郑成功训练自己的部队,把鼓浪屿选为练兵地,并陆续接掌了郑氏集团在厦门岛以及日本等地的庞大产业。

如果说,在过往的千百年里,鼓浪屿只是台湾海峡中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岛,那么,在此后的岁月里,时代的风云无可阻挡地在这里汇聚,这座小小岛屿的名字注定要在大历史中闪闪发光。

以鼓浪屿为起点,在郑成功时代,厦门港逐渐取代周边的月港、安平港,成为中国的一个主要外贸港口,使中国人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时候,以非凡的创造力参与到国际贸易秩序的制定中。在当时远东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中,郑成功越战越勇,成为反殖民的杰出代表。即便是在欧洲人的文字记录中,如果要真正理解17世纪的全球贸易图景,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郑成功这个标志性人物。

郑成功所生长的闽南这片土地,背靠群山,面向大海,有着与中原地带截然不同的地域色彩。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偏于保守,安土重迁,而生活在闽南的人们喜欢冒险,对未知的远方满怀热情。在各个大洋里穿梭往来的商船,给世界文明添上了海洋的色彩,这预示着一个创造性时代的来临。对于鼓浪屿而言,在接下来的300多年里,这座小岛所创作的历史的底色,也将由“融汇、创造、新生”等一系列用来描述变革的词汇构成。

对于今天的游人们来说,鼓浪屿是一个安详、静谧的小岛,大海温柔地环抱着它,岛上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一座座精致的老别墅点缀其中。这座小岛当得起“海上花园”的赞誉,它通体都散发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浪漫气息。

但在近现代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这并非是鼓浪屿的本来面貌,在更多的时间里,鼓浪屿是一个激荡之地。从19世纪中叶起,鼓浪屿就以弹丸之地,引领了周边社会的变革。这一场变革的影响,还时常越过闽南这个地域范围,直达整个中国,乃至中国以外的世界。

这才是鼓浪屿最真实的容颜,它是中西文明开始交汇的时候,由大历史选中的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都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1842年的一天,美国归正会牧师雅裨理踏上由大块粗糙花岗岩铺设的长堤,来到了鼓浪屿。两年过去了,他的传教工作几乎一无所获,这使雅裨理感到沮丧,但他在有意无意之间开启的一次对话,却成了东西方之间的一次历史性对话。曾任福建布政使的徐继畲那时负责办理厦门、福州的通商事宜,因此结识了雅裨理。在与雅裨理的会谈中,徐继畲开始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地理及政治制度,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后,徐继畲多次向雅裨理请教,并决心继续搜罗和研究这个专题,终于完成了近代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专著之一——《瀛寰志略》。

1844年,雅裨理离开了厦门。三年之后,一个名为林鍼的鼓浪屿人又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在从政治运转、新闻业、机器大生产、电报收发、学校教育等方面观察了美国社会之后,林鍼写下了《西海记游草》一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遂成为中国亲历者对西方的最早报道。

1898年,一位中文名为韦爱莉的牧师娘,鉴于许多教友的孩子需要适当的教导,便招集一些4岁到6岁的基督徒子女,在鼓新路35号牧师楼办起了家庭式幼稚班,这即是后来怀德幼稚园的前身。中国第一家幼儿园,就这样诞生了。

也是在1898年,一家规模宏大的现代医院在鼓浪屿落成了,它的创办者是美国归正会的传教士郁约翰医生,按照他的愿望,他把这所医院命名为“救世医院”。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医疗机构。

20世纪到来的时候,鼓浪屿已经经历了一场涵盖经济、文化、宗教、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全方位变革。

从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起,鼓浪屿开始稳步进入它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鼓浪屿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为现代中国孕育了众多的杰出人才。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怀德幼稚园为她提供了先进的西方启蒙教育,同在这所幼儿园就读的,还有比林巧稚小两岁的何碧辉。当时谁又能想到呢,她们两人将成为中国妇产科最为杰出的两位名医,以“南何北林”并称。

1912年,林语堂以第二名的成绩从鼓浪屿寻源书院毕业,前往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求学,十余年后,他成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家。

在林语堂入读圣约翰大学的前一年,鼓浪屿青年才俊马约翰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不久后,他前往清华任教,把体育运动推向现代教育的殿堂。

1919年,印尼华侨黄奕住携其历年经商所得的约2000万美元归国定居鼓浪屿,与他几乎同时来到鼓浪屿的,还有从菲律宾等地归来的大批闽侨精英。在接下来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们对水、电、道路、建筑等市政设施作了诸多贡献,令厦门一举从一个传统城市华丽地转型为一个崭新的现代城市。同时,黄奕住还把投资的方向瞄准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在那里,他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侨办企业中南银行。  黄奕住的女儿黄萱,原本只是一名家庭妇女。当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晚年需要一名学术助手时,他没有从大学里选择一名史学精英,而是认为黄萱更适合,理由是黄萱有“门风家学之优美”。在黄萱的协助下,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相继完成了《柳如是别传》等近一百万字的著作。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而这些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鼓浪屿孕育出了众多饮誉世界的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为鼓浪屿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就像群星闪耀于天际一样,他们的名字闪耀在这座岛屿上。

创造这一切的力量来自何处呢?正是发生在鼓浪屿这个激荡之地的文化交融,令这个小岛进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这一套“鼓浪春秋”丛书,从经济、教育、宗教、社区、建筑、音乐、人物、两岸关系等多个方面对鼓浪屿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呈现了发生在鼓浪屿上的多层面文化交融。

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这样,仅以不到两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就汇集了本土文化传统、近现代西方文明、移民文化等诸多元素;也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鼓浪屿一样,在数百年文化激荡的过程中,种种文化元素在此汇集和交融后结出累累硕果。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它仍然可以带来启迪。或许,这正是鼓浪屿留给今日世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百年前,美国人毕腓力在他的《厦门纵横》一书中,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中国)整个沿海地区,也许再也找不到一个地方,比这个小岛拥有更为有趣和动人的故事了。”

又何止是在中国呢?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也很难找到像鼓浪屿这样的一座岛屿,能以弹丸之地同时体现出本土和世界近现代史的每一次变迁,并且把多种类型的文化融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梦。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近代以来鼓浪屿的历史,就像是一部“创世记”。鼓浪屿由默默无闻的海岛到传统农村聚落再到近现代商业和文化中心的变迁,可以说是对世界潮的纤毫毕现的呈现。深入了解鼓浪屿的历史,对我们读懂近现代中国,读懂近代世界,大有裨益。

叶重耕

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