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伟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才华横溢、传奇多彩的人生!
轰动全世界的精神分析学!
丹尼什说:弗洛伊德是一位对我们造成深远影响的人物,他的观点影响着我们用什么方式去思考我们自己。
只要我们开口,就很难不表现出弗洛伊德对我们的影响。我们会有意无意谈论攻击、焦虑、强迫、潜意识、防御机制、自恋……每当我们忘记了某些事情,立即会怀疑自己是否故意这样做……弗洛伊德还使我们确信,在我们体内奔突着某种神秘的生命。而我们自己只能驾驭其中的小部分。
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这样评价弗洛伊德: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
熊哲宏创作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告诉你真正读懂弗洛伊德,真正走进心理学,遇见更好的自己!
西方著名心理学大师中,弗洛伊德是第一位对整个20世纪心理学乃至人文学科各个领域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的泰斗级大师,被誉为20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之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不仅在学术界成为流行话语,在日常生活中也早已渗透到男男女女的意识和潜意识中。
弗洛伊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独具魅力的人格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他经历了怎样一段与命运抗争的人生?他究竟创立了一门什么样的给予世界以风暴般震撼的学说?这门学说对弗洛伊德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一学说对20世纪的心理学及人文学科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答案就在你手中这本熊哲宏创作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里。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先驱、德国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费希纳,被弗洛伊德誉为“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研究者”,并公开承认:“对于费希纳的观点,我向来是赞同的,而且在许多重要问题的看法上曾追随过这位思想家。”首先,弗洛伊德接受了费希纳“心理类似于冰山”的比喻。费希纳认为,对于心理这座冰山来说,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之下,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其次,接受了费希纳的“精神定位”的概念。弗洛伊德写道:“伟大的费希纳在一次关于梦这个题目的简短讨论中,提出一种说法,认为梦中的活动景象与觉醒时刻的观念生活有所不同。这是唯一能够说明睡梦生活的特征的假说。这句话向我们表示的是‘精神定位’的概念。”这一概念直接启发弗洛伊德避免在解剖学定位的意义上理解“精神装置”。再次,费希纳的“寻求稳定性倾向”原则导致了弗洛伊德的恒定原则。费希纳曾认为,只要意识的冲动始终同愉快和不愉快保持着某种联系,那么愉快和不愉快与稳定和不稳定的状态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心理物理学的关系,每一种产生于意识阈限以上的心理物理运动,当它接近完全的稳定性并超出一定的限度后,就会相应地产生出愉快,而当它背离了完全的稳定性并超出一定限度后,就会相应地产生出不愉快。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两种限度称作愉快和不愉快的“质的阈限”。弗洛伊德由此得到启发而提出恒定原则:不愉快与兴奋量的增加相一致,而愉快则与兴奋量的减少相一致。
在讨论莱布尼茨和费希纳对弗洛伊德影响的时候,应该注意,他们关于无意识的思想倾向于纯粹的描述,即是说,是在描述的意义上使用无意识概念。他们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所意识,另一些则不在意识中或称作无意识的。在他们看来,根本无所谓无意识这一心理领域。当意识到一个观念时,它仅仅是作为脑痕迹在生理意义上存在,而不是心理意义上的存在。弗洛伊德真正追随的是赫尔巴特和哈特曼作为一个心理领域的无意识,而把莱布尼茨和费希纳的无意识规定为“前意识”。
赫尔巴特的“意识阈”概念实际上肇始了无意识学说。他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控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限,这些界限便为意识阈。”赫尔巴特对无意识学说的最大贡献也许是他孕育了压抑的概念,从而为弗洛伊德的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奠定了基础。赫尔巴特认为,为了使一个观念上升到意识,它必须和现存于意识中的其他观念适合与一致。那些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同时存在,而那些不相干的观念则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变成“被抑制的观念”。被抑制的观念存在于意识的阈限之下。他还认为,许多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它们为了在意识中得到表现而进行积极的斗争。这样,由于他有了“被抑制的观念”这一概念,他的无意识就成为一个心理领域。不被意识到的观念储存于此并从这里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就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来说,以赫尔巴特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具有实质性。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观点也是弗洛伊德承认的他的思想来源,他们主要在本能问题上是弗洛伊德的先驱。弗洛伊德写道:“精神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与叔本华的哲学见解相似,叔本华不仅强调情感的支配作用和性的极端重要性,他甚至还意识到压抑机制,但是,这并不能说是因为我熟悉了他的学说。我是一直到晚年,才拜读了叔本华的大作的。”弗洛伊德承认的与叔本华的相似之处主要有:第一,性欲的极端重要性。弗洛伊德说:“早在很多年以前,哲学家叔本华就已阐明了人类活动如何受性冲动的影响。”在叔本华看来,性欲是一种最激烈的情欲,是欲望中之欲望,是一切欲望的汇集,是“生存意志”的核心;甚至人类也可说是性欲的化身。正如牙齿、食道、肠子就是客体化了的饥饿一样,生殖器就是“客体化了的性欲”。叔本华还进一步认为,我们没有或很少意识到的一个领域会有助于我们忘却和扬弃“自我”,并找到某种幸福和解脱。这就是“性爱”或性欲甚至性行为。“在性爱中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某种普遍的东西(即与我们的经验毫不相干的东西),即叔本华所说的‘种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而不是个体的人所特有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的本能)引诱我们个体的利己主义,哄骗它采用粗暴手段以达到满足,而这种种族意义归根到底却是冷静地不顾及我们的。当我们认为,我们个人没有异性这个特殊伙伴是完全不能继续生存,和与异性的性结合能使我们最终实现生命之梦的时候,我们却没有想到会出现一个新人,或者更一般地说,意志在另一个现象中重又得到了客体化,以把它的混沌的欲求继续了下去。”显然,叔本华关于意志在性行为中被客体化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的对象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观点是极为相似的。P48-51
在20世纪西方著名心理学大师中,弗洛伊德是第一位对整个20世纪心理学乃至人文学科各个领域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的泰斗级大师,被誉为20世纪西方伟大的“思想之父”。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黎黑指出的那样:“如果说伟大可以由影响的范围去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几乎没有哪方面对人性的探索未留下他的印记。他的著作影响了并且正影响着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家霍兰德指出:“我们完全有理由将19世纪末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视为20世纪学术生活的定义因素。看来,弗洛伊德的思想已经触及到每一个人,从躲在角落的少年犯,直到书房里的大学者。传记、历史、文学批评,还有莎士比亚研究,以上种种无一不受精神分析的影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不仅在学术界成为流行的学术话语,而且已经成为渗透到当今社会男男女女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日常话语:“只要我们开口,就很难不表现出弗洛伊德对我们语言的影响。我们经常有意无意地谈论新生婴儿的性欲、孪生兄弟的竞争、对母亲的依恋以及色情虐待狂刺激。每当我们忘记了某些事情,立即会怀疑自己是否故意这样做。诚然,我们避免使用诸如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现实原则、肛欲、口欲和性器欲等弗洛伊德的术语,但很难对诸如攻击、焦虑、强迫、潜意识、防御机制、自恋、死的愿望、性感带、固恋、罪疚感、升华和愿望实现等词采取同样态度。在这些词汇中,大多数当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但他把它们重新组合和联结了起来,从而赋予了它们特殊的色彩和形态。特别是除了这类术语问题之外,弗洛伊德还使我们确信,在我们体内奔突着某种神秘的生命。而我们自己只能驾驭其中的小部分。”(埃尔曼语)
如果说就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摆脱不了弗洛伊德的“阴影”的话,那么20世纪的心理学假如没有弗洛伊德,则无论如何是不可思议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对人的本性和行为的解释,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础,并成为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弗洛伊德主要是根据他的个人经验、临床观察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文化、科学及哲学观点而建立他的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对我们造成深远影响的人物,他的观点影响着我们用什么方式去思考我们自己。”(丹尼什语)他把人的心灵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他将人的精神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他强调人的性欲和攻击性是人的本能,并将此解释为人的行为的动力;他关于童年经历对成人人格形成之重要性的研究,也极大地影响了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建立。总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整个20世纪心理学是影响深远的。当代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与实践,均是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评价的那样:“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去了解人性。尽管他的概念是从文化的潮流中取得的,他仍然是这样的一位创始人,他忠于自己的基本信念而辛勤工作了50年,同时他对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不惮修改,使它趋于成熟,为人类的知识作出贡献。……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这里你便可有一个伟大的最好标准:身后的荣誉。”
那么,弗洛伊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创立了一门什么样的给予世界以风暴般震撼的学说?这一学说对20世纪心理学及人文科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今天弗洛伊德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这些就是本书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