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所著的《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精)》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脑部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了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这些在人的生命中必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精)》这本书中所探讨的问题,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但可能没有过多考虑或考虑之后没有答案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帮助别人?”“何谓真理?”“可以吃动物吗?”“为什么应该保护环境?”“可以对人进行复制吗?”“神存在吗?”“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吗?”“应该允许安乐死吗?”等等。
为什么一部哲学作品会是德国网络书店长达16周的销售冠军,并且在德国各大书店落地陈列,读者人手一册?
哲学思考不应该只是对于哲学史里的思想和哲学家的解释;一部隽永有趣的哲学普及作品也不应该只是浮光掠影地介绍各种哲学学派和理论。
这不是一部哲学史导论,也不是脑筋急转弯的哲学入门;它以“人是什么”的问题为起点,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工具,探讨人的认知、伦理、信仰、自由和爱的意义等我们在生命里终究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于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如果你问我的话,我的回答是: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让你的好主意付诸实现,用生命来丰富每个日子,而不是用日子来堆砌生命。
关于哲学思考与自我省思的著作不胜枚举,但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所著的《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精)》却与众不同。
因为过去从未有一本书能在同时提供自然科学的知识条件下,这么全面性地带领读者去思考各种人生重大的哲学问题。作者以谐趣而优雅的笔调,用丰富渊博的知识,帮助我们在面对关于人的庞杂知识时,找到一条的小径。
《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精)》这本书横跨了心理学、哲学、生物学、脑部科学等不同学科,为我们介绍它们当前的新发展。如同一幅令人惊叹的拼图,最后终于呈现出今日科学界眼中「人类」的完整样貌,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迷惘与困惑时,终于看见了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
前言
第一部 我能知道什么?
第1章 宇宙中聪明的动物:何谓真理?
第2章 天空中的露西:我们来自何处?
第3章 心灵的宇宙:我们的脑部如何运作?
第4章 三十年战争中的一个冬夜:从何得知我是谁?
第5章 马赫经验:“我”是谁?
第6章 斯巴克先生恋爱了:何谓感觉?
第7章 不是自家的主人:我的潜意识是什么?
第8章 似曾相识:何谓记忆?
第9章 玻璃瓶里的苍蝇:何谓语言?
第二部 我应该做什么?
第10章 卢梭的谬误:我们需要其他人吗?
第11章 屠龙者的剑:我们为什么帮助别人?
第12章 我心中的法则:为什么我应该做个好人?
第13章 利贝特实验:我可以要我所想要的吗?
第14章 盖吉事件:大脑里存在道德吗?
第15章 我感受到你也感受到的:值得做个好人吗?
第16章 站在桥上的那个人: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吗?
第17章 贝莎姑妈不应该死:可以杀人吗?
第18章 尊严的诞生:堕胎是道德的吗?
第19章 人生的尽头:应该允许安乐死吗?
第20章 香肠和干酪以外:可以吃动物吗?
第21章 文化丛林里的猴子:人类应该如何与人猿相处?
第22章 鲸鱼的痛苦:为什么应该保护环境?
第23章 复制人眼中的世界:可以对人进行复制吗?
第24章 任君挑选的孩子:生殖医学将往何处发展?
第25章 通往精神世界的桥:脑部研究允许做些什么?
第三部 我可以期望什么?
第26章 最大的想象:神存在吗?
第27章 会吏长的时钟:大自然具有意义吗?
第28章 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不可思议:爱是什么?
第29章 行动、存在、行动、存在、行动:自由是什么?
第30章 鲁滨孙的废油:我们需要私有财产吗?
第31章 罗尔斯的游戏:正义是什么?
第32章 幸福之岛:快乐人生是什么?
第33章 远方的花园:快乐学得来吗?
第34章 母体:人生具有意义吗?
这样说来,人类的脑部不仅是对于环境要求的反应结果。本书第一章曾说到,我们脊椎动物的脑部是适应演化过程之结果,我们得承认的是,这其中确切的关联性仍旧非常不清楚。这个“最佳化”可以说是在一个至今仍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发生的。此外,虽然我们远祖的头部长成了高效的运转机器,它们却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善加运用。因为在南方古猿进化成能人和直立人时,脑部虽以惊人的速度增大,却显然并未立刻带来什么文化上的成就,例如对不同工具的使用。即使到了100万年前,脑部的增长已大致完成时,那些拥有高效能脑部的人科动物在漫漫数十万年的光阴中,除了一把简陋的石斧,几乎已没有其他贡献了。4万年前才刚绝迹的尼安德特人所使用的工具依然算是简单而不够完善的,虽然他们的脑部容量甚至稍稍超过了现今的人类!
人类脑部的容量和特性,对于现代人及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人类为何这么晚才开始应用脑部所提供的技术革新能力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显然脑部尚有大量比技术革新更重要的其他功能必须完成。即使是今日仍和南方古猿一样使用原始工具的人猿,聪明程度也显然比只能使用简单的石头和树枝强得多。人猿的智力绝大部分是运用于应付复杂的社群生活。就算对人类而言,与同类的相处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大的挑战(参考《屠龙者的剑》)。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只应用到脑部容量的极小部分,因为只有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智力才会派上用场。就算是让灵长类研究学家用望远镜来观察爱因斯坦,像他们今天观察猿猴一样,他们大部分时间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发现。爱因斯坦一般作息里的睡觉、起床、穿衣、吃饭等行为并不会用到他的天才,因为绝佳的灵感和创意在这里根本无用武之地。
人类的脑部确实不简单,但是它也不是一台随时设定在最高阶运算的国际象棋计算机。大部分时间它都是运转在较低阶的,而这也使人类顺理成章地和远祖归在同一列。一些根深蒂固的本能和行为模式,如争战与侵略、生物冲动、家庭与群体观念等,都是人类和猿猴(特别是人猿)的相同之处。我们越了解动物的生活,就越能认知自己,越能在我们脑部蜿蜒错杂的曲线中看出2.5亿年哺乳动物发展的痕迹。
尼采所谓“聪明的动物”原来真的是动物,而它们独一无二的认知能力依然是个谜。有些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哲学家曾赋予大自然进程一个意义,并把人类置于这个发展进程的终点。也就是说,人类是被创造出来了解宇宙运行的。他们自我膨胀地认为,大自然在人类的体内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在现实中当然没有证据显示人类和其行为就是演化的目的。姑且不论这种对历史过程的假设,单单“目的”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争议性了。“目的”属于一个非常人性的思考范畴(难道蝾螈会有目的吗?),它和“进步”或“意义”一样,都与只有人类才有的“时间”概念密不可分。而“自然”所涉及的却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用“意义”这个概念为例,它与“蛋白质”便有截然不同的特性。
尼采所说的聪明动物中那些较为聪明且对这些有所了解者,也就不再把研究精神花费在“客观事实”这个巨大的整体问题上。他们给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我究竟能够知道些什么?而这个“知道”和“能够知道”又是如何作用的呢?哲学家喜欢称之为“认知的转向”,转向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理解的基础。若是您想了解这一点,那么请随我作一趟关于我们的“认知基础”之旅,而这些认知基础的重要部分,其实是我们和乔汉森的露西共有的。让我们和露西一起翱翔宇宙,一个几乎比从前哲学家所能想象的更加刺激而有趣的宇宙。让我们探索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来一趟深入脑部内部之旅!
P22-24
由具体到抽象
林正弘
哲学是什么?有人说:“哲学把原本容易了解的道理说得令人不知所云,把原本就不易了解的变得更难了解。”这是对哲学的极大讽刺,但不全是诬蔑。哲学家会使用非常抽象的语词,使得概念模糊不清,也会铺陈烦琐而曲折的论述,令人难以掌握要点。尼采曾说过:“思想深刻的人会设法尽量把话说清楚,而想要表现得很深刻的人,则会故意含混其词。”不管艰深难懂是否为哲学的“必要之恶”,一本介绍性的入门书理应尽量加以避免。
普列斯特这本《我是谁?》成功地避免了艰深难懂的“必要之恶”或“不必要之恶”。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极少使用哲学专门术语,也很少直接引用哲学著作。书中出现的科学术语远超过哲学术语,所引用的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也远多于哲学理论。但这并不表示它不是哲学书,而是一本科普书。作者是要借用哲学以外的知识来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这样的引介方法不但能够使读者对抽象的哲学学说有具体的了解,也较能充分体会哲学的功能。哲学问题本来就是从知识的追求及日常生活所引发出来的。一个从未看过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人,大概不会去想“正义”的问题,也不会对正义理论感兴趣。一个人在求知过程中若没有遭遇任何困惑(例如:需要做多少试验,才可以让H1N1的疫苗上市?为什么需要如此数量的试验?),大概很难体会归纳法或验证理论为什么必须证成。
本书作者在引用科学知识来阐释哲学问题及哲学学说的过程中,一方面详细介绍相关的科学理论,充分呈现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清楚指出科学与哲学的不同,科学知识并不能完全解决哲学问题。例如,他从当代脑生理学的知识,谈到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并依据当代的知识加以批评。他一方面指出笛卡儿的哲学思考,在脑生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指出脑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回答“自我”及“意识”的哲学问题。
本书对所引用的科学理论及哲学学说都有详细而清楚的解说,读者不必有预备知识。它甚至会讲述科学家及哲学家的生平、趣事及其主要贡献。其中有些与所讨论的问题相干,有些不太相干,但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扩展读者的见闻。例如,除了人类学家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尔三角洲发掘的那具南方猿猴骨骸为何取名“露西(Lucy)”。作者告诉我们这原来跟披头士的约翰·列侬有关。这当然只是一桩茶余饭后的趣闻。但有些趣事则与所讨论的议题密切相关。例如,罗尔斯年轻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从军经验,对他的政治哲学有深远的影响。
哲学家的学说通常会有基本的立场及架构。如果没有掌握其学说的整体系统,而只零碎地捕捉其对某些议题的看法,则很难充分理解其论述的基础。作者在本书中虽然没有充分解说各重要哲学学派或系统的内容,但对所提到的重要哲学家,不但谈到他们的生平,也会简明扼要地介绍他们的学说。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各哲学议题之间的关系。
哲学家为了清楚呈现哲学问题,或为了论证的方便,往往会设想一些类似科幻小说或鬼怪影片的情节。其中最著名的是笛卡儿的“魔鬼”及帕特南(Hilary Putnam)的“桶中大脑”。其卖,在法律书籍中也常出现捏造的情节,用来区分不同而相近的概念,或用来论述某一条款设置的必要。但在法律书中所捏造的情节,通常是实际上有可能发生的,而哲学家所设想的情节,很多只有逻辑上的可能,实际发生的概率极低。这样的解说或论述方式,尽管在逻辑上并无瑕疵,但会让读者觉得不切实际,初学者会认为哲学与实际生活毫不相干。本书所举的例子,除了极少数(例如笛卡儿的魔鬼)之外,全是实际发生的例子。作者的知识非常广博,所举的例子涉及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古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他的博学造就了一本令哲学界引以为荣的入门书。
《我是谁?》的一大特色是极少使用哲学专门术语,也很少直接引用哲学著作。作者是要借用哲学以外的知识来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他的博学造就了一本令哲学界引以为荣的入门书。
——林正弘,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
当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您已经走出了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这本书让人无法拒绝。
——埃尔克·海登莱希(Elke Heidenreich),德国知名评论家,媒体工作者
(这本书)为我们填补对芸芸众生无法完全一目了然的知识提供了一种引导性的帮助。
——《索林根晨报》(Solinger Morgenpost)
一部美妙的、辉煌的作品!
——马库斯·兰茨(Markus Lanz),德国电 视二台主持人及媒体人
欢快、诙谐并且通俗易懂。
——《奥伯迈恩日报》(Obermain-Tagblatt)
想成就一本畅销的哲学书,简直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错!这本书证明这个论断错了!从来没有一本哲学实用书可以像它一样厉害!
——《汉堡晚报》(Hamburger Abendbl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