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书育人38载,退休后,仍心系桑梓,于是退而不休,继续选择留在偏远山区执教,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付出了总共43个春秋。父亲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人。他是一棵苍劲挺拔的树,岁月年轮足以让他枝繁叶茂,秋实累累。他展开如荫的臂膀,绿绦华滋,庇护抚育着根系下无数蓬勃的幼苗。他用勤劳与汗水,用智慧与博大的爱,平凡书写着教书育人的真意。
父亲是个言语不多之人,但他勤勉、爱心的育人行动,让我懂得,身为教师,只有默默地付出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儿时,常坐在父亲的膝盖上,缠着当教师的爸爸给我讲故事。他总是不厌其烦含着泪花给我讲“三个鸡蛋”的故事。
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正在酣睡的父亲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着轻轻的抽泣声惊醒,打开门,一个衣着褴褛,光着脚丫,浑身是汗,满眼委屈的孩子站在门口。
“你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快告诉老师。”父亲急切地问。
“没……没……”
“没关系,你的老朋友会帮助你解决的。”
“真的?”孩子的目光中掠过一丝惊喜。
“嗯。”父亲用他那长满老茧的手抚摩着孩子的头发。
“我家的母鸡刚刚下了三个鸡蛋,我特地给您送来补补身子。我一路小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口袋中,可是不知怎的它们全裂了……”话还没说完,小孩又呜呜地哭了。听了他的话,父亲低头一看,那件破裂的衣裳早已沾满了金色的蛋黄,小脚丫上都是泥土与蛋清的混合物。父亲紧紧地把孩子搂在怀里,哽咽地说:“你的蛋老师收到了。”
“在哪呀?不是裂了吗?”
“在心里,一辈子都放在心里!”
每每听完这故事,我总会依偎在父亲的怀里,好奇地问:“这三个鸡蛋重要吗?他为什么要给您送蛋,您果真能收到吗?”
“嗯!能收到,等你长大了,当上老师,你就会明白了。”
就这样,我在父亲“三个鸡蛋”的故事中慢慢成长,对于“老师”这一称谓有了独特的情感。
父亲不仅用他的故事引导我如何当一个老师,还时时用行动教会我身为一名教师应该怀有一颗爱心。
在我记忆中,他没有打过学生,没有骂过学生。每当有不乖者,父亲多以讲道理为主,但凡被父亲教育后的孩子,都无不红脸而走出简陋的办公室。每逢学生作业没完成,他会把学生留下来,再一次把知识要点细心地讲解一遍,而后,耐心地教会学生完成每道题,直至学生完全弄懂为止,才把学生送回家中。在送的过程中还会轻轻地搭着学生的肩膀,继续为学生讲解疑难之处,想必是想让学生牢记于心。
随着岁月的流逝,17岁那年,我带着父亲的期盼,装着自己心中的梦想,怀揣着“三个鸡蛋”的故事,选择了师范。
2000年7月,我满怀希望,意气风发地走出了校门。原以为能分配到一所好的小学去教书,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开学的前一天,父亲怕我不识路,坚持要送我到校,他和我搭了20多分钟的车又徒步走了五六里的路。眼前竟是一座破落的土木房,微风轻轻一吹,窗户上的塑料纸发出“沙沙”的迎宾曲,一个不足60平方米的小操场扬起了一阵阵灰尘。父亲安顿好我后才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涌上了我的心头。
如今父亲已经仙逝,我依然牢记他.临走前的遗嘱:孩子,教书育人是一件费心思的事,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记住“三个鸡蛋”的故事,凭良心教书。
虽然当年苍劲雄伟的大树如今已经折槁振落,但是,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父亲在我的心中永远巍然屹立,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我走在教育的这条路上。
P1-3
2015年,在本人担任首席专家的福建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集美大学培训班上,认识了来自家乡闽东山城的参训学员林荫老师。在这个班上,他不太引人注目,话语不多,不事张扬,但我俩还是有机会单独交谈几次,我感觉到他是对教育教学颇有心得和想法的老师。不过,由于学员较多,且集中培训时间不很长,对他的了解不太多也不太深。
最近,他通过电邮寄来准备结集出版的系列教育随笔和教育故事,嘱咐我写个序。百事缠身,四处分心,迟未动笔;但邮件一经打开,我便被吸引,一段段随性的文字,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没有故作高深,没有惺惺作态,敞开了心扉,吐露的是真言、真情、真思,让我对他有了更多了解和全新认识。
吸引、感染我并让我产生共鸣的,是他那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师者情怀。
他的师者情怀,表现在他对师生关系的正确体认。在《我不小心成为你们的老师》中,他这样写道: “我陪伴着你们,滋养着你们,同时你们也在教育我,陪伴着我。”教师履行职责,绝不是单向度地对学生施与和恩惠,师与生是成长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成就学生的同时才能获得教师自我的生命成长,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方显教师的生命价值!
他的师者情怀,表现在他对师爱的深刻理解。在《不再悲伤》中,他这样写道:“我深深懂得一一教育是‘爱的教育’,这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尊重,爱更是一种动人心魄、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师爱是一个古老而不朽的话題。但上述话语绝不是套话、空话,而是发生在他与学生之间的真实故事,饱蘸着他的真情,携带他的体温,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师者情怀,还表现在他对自己教育教学的及时反思。《寒风》写的是,林老师因学生在呼啸的寒风申没有好好做操而体罚学生,随即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在《怎一巴掌了得》申,他这样写道:“通过此事我明白了: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矫正、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的体现,他无疑是一位道德感、责任感很强的老师。
本人从教近40年,全部身心投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申,读着林荫老师的随笔和故事,仿佛看到自己一路前行的脚步,心生许多同感和共鸣;同时也特别赞赏他能及时记下日常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印象深刻之事的做法。
写作是表现人自身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余秋雨先生说:“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不被表述的灵魂无法不断地获得重组。不断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组建自己的灵魂。”而写作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具有独特意义,有人称之为一一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肖川先生说:“写作会帮助你梳理思绪。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写作会帮助你深化认识。如果你不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写成文章,你的认识可能是肤浅的,而写作迫使你对问题做彻底的思考,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写作能使你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对于上述种种说法,本人深以为然,因为回首望去,在本人成长的道路上,每一次写作都是一块铺路的石子。特别是教育叙事和随笔,能及时反映和分享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和故事,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方法。有效促进自己专业和生命的成长,而它又形式自由,短小糈阵,更适合工作繁忙、闲暇不多的教师写作。
祝愿林荫老师笔耕不辍,让一次次写作,垫起脚下的高度,为自己的教育人生涂上厚实的底色,也为自己的生命成长插上羽毛丰实的翅膀!
在今天,这个什么都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孩子再慢慢来,似乎有些与社会脱节了。“长长的路,慢慢的走”,教育就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漫路,孩子们就是这长长道路上的行人,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指向标、引路人给他们指明方向,更需要带领他们参观路旁景区、耐心讲解风光的导游。林荫著的《静等花开》是作者对自己十多年教育生涯的一个阶段性小结,展示教育思想的精彩,分享教育人生的幸福足迹。
林荫著的《静等花开》是个人散文随笔集。是作者对自己十多年教育生涯的一个阶段性小结。每一篇都是精彩感人的教育故事。在朴实的字里行间记录最真实的教育故事,反映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表达内心的呼唤,展示教育思想的精彩,分享教育人生的幸福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