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细腻的感动,而不是快乐或痛苦的简单堆砌。细腻的感动源于思考之后的心灵震撼,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会照亮孩子的内心世界,带给孩子持久而绵长的能量。它需要作者拥有深沉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精巧的笔触以及合理的想象与从容不迫的叙述。而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沉淀如宽容、慈悲、坚韧、责任、奉献等等,都蕴含其中。
《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丛书选本精良,译写专业,每册附有图文并茂的历史宝盒,为读者答疑解惑。希望给孩子更精致的阅读体验。
本丛书由台湾童书出版家、作家陈卫平先生(《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作者)与沙永玲女士(《朗读手册》系列译者)发起策划,邀请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在世界范围内挑选历史小说经典,针对9岁以上中国儿童阅读习惯精心译写,并首创与正文息息相关、图文并茂的“历史宝盒”附于书后,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小朋友关心的历史问题,生动有趣的呈现出来,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此次大陆版重新修订全书文字,新增经典插图近百幅。
本书为迦多尼所著的《匈奴与我/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
迦多尼所著的《匈奴与我/世界儿童历史小说经典》记述了公元1992年的暑假,我很忧伤,因为假期结束我得上初中,听说那里坏孩子很多,净欺负人……
公元440年,小男孩齐塔更忧伤,因为爸爸准备把他卖给别人做奴隶,毕竟做奴隶要比上初中可怕多了。
等我上了初中才发现,坏孩子当然有,好孩子更多,完全不像传说中那么恐怖。而齐塔呢?他先被卖给了一个富商,随后被送给一个大官,后来成了皇帝的使臣,千里迢迢去访问“野蛮”的匈奴王……每一次都跟他预想的不一样。总而言之,我们俩都白白忧伤了一场。
一生中,我们总要认识陌生的人,遭遇陌生的事,到达陌生的地方,与其为不确定的未来忧伤,不如敞开胸怀去拥抱吧,你的人生会大不一样。
我十二岁时,爸爸眼里含着泪水,将我卖给人当奴隶。
那时我们住在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为了要向匈奴人纳贡,人人都被苛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包括我父亲在内。
在我们的生活中,“匈奴”二字时常恐怖地回旋在耳际。当小孩子哭个不停时,妈妈会半恐吓地对他说:“快停——匈奴人来了!”人们若是整天做事都不顺手,也会说:“我一定是昨晚梦见匈奴人了!”
为了防止牛落人到处掠夺的匈奴人手中,政府将全色雷斯的牛都赶在一处放牧了。我妈妈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候病逝的,留下我们六个孩子和一头母牛。我爸爸为了应付苛税,必须选择是要卖掉一个孩子或者是那头母牛,所以,他选择了我。
我们搭船到君士坦丁堡去。爸爸将我的双脚洗干净后,便带我到市场,让我和其他待售的奴隶一起站在木台上。和我站在台上的男孩大约有三十个,年龄都和我差不多。
第一个来问价钱的是一个穿着破旧的男人,第二个则是披了条绿披肩的老妇人。爸爸向他们索价十个金币,他们都摇头大笑!
然后来了一个有钱人。他身穿官服,看起来十分神气,并带有两个奴隶为他在人群间开路。爸爸只向他要价两个金币,他立刻同意并付了钱。这时爸爸终于忍不住流下泪来,对我说:“上天保佑你!如果你有幸运的一天,别忘了我,我将你廉价卖给这位先生,是因为跟着他会比跟着那些庄稼人来得好命些。”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了。
我的新主人名叫麦西,是个极有威严且自视颇高的人。一到他家,他便唤人带我去洗了个澡,换上干净的白色长袍,系上黑色腰带,然后叫我跟他到花园去。
有三个男孩正在花园的一棵筱悬树下玩儿。
我的主人麦西对他们说:“孩子们,这就是你们的奴隶,他的名字叫狄欧。”
这三个男孩子个头和我差不多,其中两个比我大一点,另一个比我小。
我心情顿时轻松不少,心想我大概要做他们的玩伴而已,但是不久我便发现他们所要的是哪一种玩伴!
他们要我当靶子,然后玩对着我丢柠檬的游戏。“快点!躲呀!”我尽量闪躲,可是他们一旦打中我时,我便不觉得好玩了。过了一会儿,我痛得趴在草地上大哭,他们却用一大束咬人猫抽打我的光脚,逼我站起来。我气得开始攻击最大的那个男孩,猛地将他推向一棵大树。
他们都目瞪口呆!最大的男孩立刻转身跑进屋里去,把他们的家庭教师找了出来。当家庭教师弄清这一切缘由后,他生气地瞪着我。
我喊道:“先生,他们打得我好痛啊!” 他吼道:“那又怎么样?你不是奴隶吗?”说完便狠狠地揍了我一拳。其他的奴隶也都纷纷跑出来看,其中一个甚至还拿出鞭子,使劲地鞭打我,每一鞭都留下血痕。
P1-3
这一篇序,是写给小朋友看的
为什么要读《匈奴与我》?
阿提拉,外号“上帝的鞭子”。欧洲人认为他是上帝派来惩罚人类的魔鬼,但在匈奴人与蛮族人心目中,他是豪气干云的一代英豪。
齐塔,一个被父亲贩卖为奴的希腊男孩,幸运地遇到好主人,被教养成一个博学多闻的学者。
也许,你已经开始奇怪,这两个听起来并不相干的人,为什么会一起出现呢?《匈奴与我》究竟在说些什么?
在我们的历史书中,曾经向大家介绍过“张骞探险通西域”,我想你大概已经知道一些汉人和匈奴人之间打仗的事。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被汉人打跑的匈奴人,后来上哪儿去了呢?
有一种说法是,在大汉天威的震撼下,有一部分匈奴人向西迁移,到了欧洲。
那么,后来,后来又怎样了呢?
《匈奴与我》就是描写公元五世纪时,匈奴人与欧洲人面临一场石破天惊的大对决的故事。其中有豪迈不羁的英雄,艳光四射的美女,为爱痴狂的奴隶,还有千军万马的壮烈战争……
这本充满史诗气魄的历史小说,是欧洲一个叫“匈牙利”的国家的经典名著,几乎每个匈牙利的小朋友都读过这个故事。作者迦多尼本人是位博学的历史学家,也曾经当过校长。他是一位诗人,也写过剧本,但真正让他在文坛留名的,却是这本在一九○一年完成的伟大作品。
为了写好这本书,迦多尼下苦功钻研历史背景,不但读遍全欧洲的古籍,寻找所有关于匈奴人的史料,他还到法国中部的古战场,去亲身感受历史临场感。此外,迦多尼潜心研究罗马人与匈奴人的战法,为求逼真,战争场面他不知重写了多少回。
在创作过程中,迦多尼废寝忘食,全心投入。他把自己关在只有一扇天窗的小房间中,脱离了烦琐的现实,走入过去的世界,他在真实历史场景的架构下,尽情挥洒想象力。在那支具有魔力的笔下,迦多尼带领我们跟随男主角齐塔,展开一段难忘的匈奴国之旅……
起初,当齐塔随主人出使匈奴时,原以为匈奴只是个没文化的蛮族,而匈奴王阿提拉不过是个会打仗的野蛮人头子罢了。可是等他见到阿提拉本人后,他的想法渐渐改变了。这并不是因为阿提拉容貌出众,英俊挺拔;相反地,阿提拉只是普通身材,相貌也只是中等而已。他甚至十分严肃,不多话也不常笑。但是他不仅有雄才大咯,而且能以德服人,是个真正英明的领袖。
随着齐塔的描述,我们进入了匈奴人的世界。我们知道,他们或许没有悠久的文明或复杂的文化,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伦理道德与宗教观,他们也懂得忠孝仁爱,也是会哭会笑,有血有肉! 于是我们跟着齐塔爱上伊茉——那个美丽而自负的匈奴女子;我们也跟着齐塔心悦诚服地接受阿提拉为永远的国王!
阿提拉固然是大人物,然而大人物也需要小人物的陪衬。就像齐塔所说的,没有人记载,有谁会知道阿提拉的名字呢?
在读完《匈奴与我》之后,我猜最令你难忘的人物,恐怕是那位命运坎坷,为爱情牺牲的齐塔。或许你会在心中想着:以前是真有齐塔这个人的,只是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他的确存在过的,对不对?
其实,从某方面来说,这种想法也许没错;因为有人认为,迦多尼本人就是齐塔的化身。由于他在现实人生中,也是一个以知识赢得社会敬重,但赢不到爱情的痴情郎,因此他把自己融入文学世界,以纾解胸中愁苦。
有一天,如果你有机会到位于欧洲东部的匈牙利旅行,你会在乡间野外看到匈奴士兵战死沙场的英雄冢;到博物馆参观时,也将看到阿提拉时代留下来的珠宝珍藏。你也可能在路上碰到一些自称恰巴、阿提拉、伊茉或齐塔的人,到时候可别大惊小怪才好,因为这些名字相传至今,仍然是匈牙利的父母亲最爱替孩子取的名字,而阿提拉万世英豪的故事,也由老祖父的口中,一代传一代……
惊奇之书!作者完美讲述了一个精彩而凄美的匈奴历史故事。我今年14岁,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匈奴王阿提拉的伟大之处。而且,它不仅仅只有历史哦,还有战争、冒险、幽默、爱情和伤感,我十分喜欢!
——美国读者 伊斯特安
我8岁时就读过这本书的英译本,文笔精彩至极!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写作技巧。不管你是8岁还是88岁,这本精彩的小说都适合你。
——英国读者 马特·格林雷德
我10岁的时候,出于对匈奴历史的好奇,从图书馆把这本书带回了家,然后,然后翻来复去读了17遍,没办法,我太喜欢它了。
——澳大利亚读者 蒂姆·奥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