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自称:“《白说(清新版)》比纸上的履历更为真实地记录了心灵的履历。”在书中,白岩松坦言作为新闻评论员的艰难,但凭借勇敢、敏锐和方向感他总能智慧地消解。在对峙与分裂的时代,白岩松选择站在中间,并且通过这本书,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传递“AB面”的价值观。成功与失败,有用与无用,短跑与长跑,新闻与历史……这些看似对立的词汇,却无不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与相互转化的可能。在常识泛滥,理性缺乏的当下,白岩松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说(清新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白岩松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白岩松自称:“《白说(清新版)》比纸上的履历更为真实地记录了心灵的履历。”在书中,白岩松坦言作为新闻评论员的艰难,但凭借勇敢、敏锐和方向感他总能智慧地消解。在对峙与分裂的时代,白岩松选择站在中间,并且通过这本书,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传递“AB面”的价值观。成功与失败,有用与无用,短跑与长跑,新闻与历史……这些看似对立的词汇,却无不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与相互转化的可能。在常识泛滥,理性缺乏的当下,白岩松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内容推荐 《白说(清新版)》是央视著名主持人、资深评论员白岩松的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演讲精选集。它是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后又一部畅销力作。时间跨度近十年,内容涉及时政、改革、公益、慈善、教育、体育、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方面。篇章包括《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今天的新闻是明天怎样的历史》《做点无用的事儿》《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等。多主题、多侧面地传递了作者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目录 代序 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One 岁月 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做点无用的事儿 就算中国人有那闲工夫,像牛顿一样躺在苹果树下并被苹果砸中,第一反应也肯定是:把它吃了。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怀着好奇心看待每一次失败,试着弄明白,这是不是老天爷在提醒自己,要开启某种更好的人生?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学会接受“平淡”这一生活现实,然后把平淡向幸福那儿靠。 Two 价值 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音乐,比新闻更真实地记录了时代。 被念歪的《道德经》 孔子像一个世事练达的中年人,老子却像一个童心未泯的理想主义者。 Three 沟通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传播,归根到底,就是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 方向太多,方法太少。口号太多,故事太少。 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解闷需要娱乐,解惑需要知识,解气需要分寸,解密需要勤奋和时代进步,解决需要影响力和耐心。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怎样的历史? 建立在“一样”基础上的“不一样”,才有价值。 Four 态度 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当时代的发展让人们产生超越物质的需求,才是爱的开始。 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昆汀·塔伦蒂诺说:世界上80%的故事都已经拍过了。所以,我们要用新方法去拍老故事。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大的活动志愿者云集,小的活动志愿者却寥寥无几…… Five 时代 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 时间轴上的中国 从追求可以用数字衡量的目标,到追求无法用数字衡量的目标,是一次巨大的转场。 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贼没文化,损失巨大。”那么…个民族呢? 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 日本曾把”哆啦A梦”选作“国民大使” 中围也有这样的大使吗?。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中国人用望远镜看美国,所有的美好都被放大了。 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 代后记 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试读章节 今天讲一个与青春有关的关键词吧,就是“焦虑”。 焦虑几乎是当下每所高校共同的情绪,从校长到老师,从大一到大四。象牙塔的教育传统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已经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该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在内心里又该如何去舒缓这种焦虑? 我个人认为,转型期的中国,一个特殊的时代之下,每个行当都会面临焦虑,大学校园也不能幸免。我期待十年或者更久以后,年轻人的大学生活能够更加心平气和,可以享受纯粹的念书时光,但现在似乎不行。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内部讨论,团中央书记陆昊和青联主席王晓都在,我说,青年问题已经重新成为社会问题,非常值得关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现实的压力比过去更明显;第二,机会远远不如以往,当然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年轻人心理冲突加剧,和就业环境、情感因素都有关,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疏导,会演变为巨大的社会冲突。 站在年轻人的角度,该怎么看待这些外在或内在的冲突呢?我历来都说这么几句话:第一,全社会都要关爱年轻人,但不是溺爱;第二,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第三,如果青春顺顺当当,没有任何奋斗和挣扎,没有那么多痛苦和眼泪,没有经历过理想的幻灭,还叫青春吗?如果回忆中没有充满各种跌宕起伏的色彩,回忆有什么意义? 中国能满足所有的年轻人在三十岁之前买房的梦想吗?我要告诉大家,门儿都没有。房改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就是在十几年前,给了全体国民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预期—每人都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抱歉,美国没有实现,日本没有实现,新加坡、香港都没有实现。请问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如何实现呢? 为什么当时政府没有想明白,你该解决的是从廉租房到保障房这样的住宅问题,商品房的问题交给市场经济去解决。结果,上来就搞商品房,等到房价几乎失控的时候,想把它摁下去,再来做廉租房和保障房,已经晚了十年。这话可能有点讽刺,但却是事实。 在日本,一个人到了五六十岁快要退休时,才刚还完一辈子的房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可我们这儿很多年轻人买房都是一次性付款,花的是双方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或者把老家的房子卖了筹来的钱。年轻一代的住房问题,一定要靠牺牲上一代人的福祉才能解决吗? 我三十二岁的时候,才拥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很幸运地赶上了福利分房的尾巴,也要花一点钱,但不是很多。 在那之前我搬了八次家,我儿子的孕育和最初的成长,都是在租的房子里。其中有一次搬家,让我每每回忆起来都觉得特别??骄傲又有一点悲惨。 当时,老房东不肯续租了,新找的房子就在同一个小区,而且和老房子一样,也在六层。我傻呵呵地给搬家公司打电话,问能不能便宜点,两栋楼相距不到一百米。人家说,不仅不便宜,还得加钱,我们不看距离,只看楼层。 时间很仓促,我们只有一晚上打包装箱,最占地方的就是书,不知道怎么会有那么多。最后,我夫人累得犯了急性肾炎。我认为在我的记忆中,如果没有搬过那八次家,没有那么多找房租房的经历,我的青春是不完整的。 有很多年轻人抱怨,现在社会上都是拼爹、拼外貌,我会告诉他们: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成为富二代的机会,但是我爸没有珍惜。 拼爹,起码得有爹吧?我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哥俩带大。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也从没为了工作给谁送过礼,不也走到了今天吗?人生如果没有一些落差做比较,也就没那么多趣味了。 北漂一族常问,到底要坚守北上广,还是回老家?探讨这个问题有意义吗?你有机会就留在这儿,甚至可以去纽约、伦敦;没有机会,死守大城市也没意义。我只想羡慕地对你说,当初我们想北漂都不行,因为没有全国粮票。我的很多同学居然是过了三十岁,才背井离乡,告别妻儿外出闯荡。 你也可以抱怨大城市交通拥堵,地铁太挤。要知道,我上大学实习的时候,学校离城区太远,为了不挤公共汽车,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出门,蹭老师的班车。上车就睡着,车停了就下去。结果有一天,班车莫名其妙在中间停了一站,我看都没看就跳下去了,车走了,我才发现没到目的地。那一刻我真是悲从中来,可能比你今天面临的很多绝望要绝望得多,但是都过来了。 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虑、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的时期。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美好呢?那是他们在回忆时下的定义。悲伤的时候,即使有太阳也觉得天昏地暗;开心的时候,即使下着大雨也恨不得出去裸奔。这种自在随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但或许到了老年又可以了,我还没经历过。 史铁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大哥,2010年12月31号,离他的六十岁生日还有几天,他走了。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四肢健全的时候,抱怨周围环境如何糟糕,突然瘫痪了。坐在轮椅上,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才知道那时候多么阳光灿烂。又过几年,坐也坐不踏实了,出现褥疮和其他问题,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坐着的时光,风清日朗。又过几年,得了尿毒症,这时觉得褥疮也还算好的。开始不断地透析了,一天当中没有痛苦的时间越来越少,才知道尿毒症初期也不是那么糟糕。 所以他说,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为什么不去珍惜现在呢? 我做制片人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来实习,还是托了关系的。一问,才上大一。他觉得早实习可以早点儿熟悉行业,将来找工作更有把握。我说对不起,从明天开始你还是回学校做个大一学生吧。 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 P66-70 序言 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 一 我没开过微博,也至今未上微信,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上署名“白岩松”的言论越来越多。曾经有好玩的媒体拿出一些让我验真伪,竟有一半以上与我完全无关。 有人问:如此多的“不真”,为何不打假?我总是马上想起梁文道在一次饭局上,讲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内地图书腰封上多有“梁文道推荐”的字眼,终有一天,一本完全不知晓的书也如此,文道兄忍不下去,拿起电话打给该书出版社: “我是香港的梁文道??” “啊,梁先生您好,我们很喜欢您,您有什么事儿吗?” “你们出的书上有我的推荐,可我连这本书都不知道,如何推荐?” “梁先生,不好意思,您可能不知道,内地叫梁文道的人很多??” 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回答,让梁文道像自己做了错事一样,只记得喃喃说了声“对不起”后就挂了电话,以后再也不敢这样打假。 我怎能确定内地没有很多人叫“白岩松”?更何况,完全不是我说的还好办,可有些“语录”头两句是我说的,后几句才彻底不是,让我自己都看着犹豫。 二 越完全不是我说的,越可能生猛刺激。于是,前些年,本台台长突然给我打电话: “小白,那个微博是你发的吗?” “台长,对不起,不是,而且我从没开过微博??” “啊,那好那好。” 电话挂了,留下我在那里琢磨:如果这话是我说的,接下来的对话如何进行呢? 又一日,监察室来电话:“××那条微博是你说的吗?××部门来向台里问??”毫无疑问,正是在该微博中被讽刺的那个部门。 我回话:“不是,我没开过微博。” 又过一些日子,监察室又来电话,内容近似,我终于急了:“不是!麻烦让他们直接报警!” 可警察会接这样的报警吗? 三 二十年前,采访启功先生。 当时,琉璃厂多有署名“启功”的书法作品在卖,二三十块钱一幅。 我逗老爷子:“您常去琉璃厂吗?感觉怎样?” 老爷子门儿清,知道我卖的什么药:“真有写得好的,可惜,怎么不署自己的名儿啊?” “怎么判断哪些真是您写的,哪些不是啊?”我问。 启功先生回答:“写得好的不是我的;写得不好的,可能还真是我的!” 老爷子走了有些年了,还真是时常想他,这样智慧又幽默的老先生,不多了。 书画造假,古已有之,老先生回应得漂亮。可言论“不真”,过去虽也有,但大张旗鼓公开传播,却还真是近些年的事儿。如启功先生活着,不知又会怎样乐呵呵地回应。 四 很多话不是我说的,可我总是要说很多话,因为这是我的职业。 不是我说的话,安到我头上,有麻烦也得替人担着;而真是我说的,常常麻烦也不少。 2008年,不能不与时俱进,台里终于开设新闻评论栏目《新闻1+1》,我成了被拿出来做实验的“小白鼠”,所谓“CCTV第一个新闻评论员”。当时,我预感到前路的坎坷,因此对媒体坦白:得罪人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的确,做主持人风险小,各方点赞的多;而当了评论员,就不是喜鹊而是啄木鸟,今天说东明天说西,你动的都是别人的利益,说的都是让好多人不高兴的话,不得罪人不可能。但当时我豪迈:一个不得罪人的新闻人合格吗? 话说大了,路途有多艰难,自己和身边的人知道。连一位老领导都劝我:别当评论员了,回来做主持人吧! 我知道,这是对我好。但这条路不是我选择的,总有人要蹚着水向前走,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可问题是,这水怎么越来越深?常常连石头都摸不着,而岸,又在哪儿? 在屏幕上,这一说就是七年。不过我也真没想到,我还在说,《新闻1+1》,还在,活着。 五 《新闻1+1》刚开播不久,新闻中心内部刊物采访我,问:“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是要有思想?” 我回答:“不是。做一个称职的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勇气、敏锐和方向感。”我至今信奉它们,并用来约束自己。 说话,不是每天都有用,但每天都要用你在那儿说。直播,没有什么成型的稿子,只有框架,很多语言和提问总是要随时改变。这就是我的工作。某一年新闻中心内部颁奖,问到我的感受,我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听到这句不太“高大上”甚至显得有些灰色的答谢词,年轻的同事有些不解。我解释: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这话不灰色,应当重新评估价值了! 守土有责,就是偶尔有机会,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后者,常被人忽略。 六 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时代更强化了这种概念,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 话说错了,自然在劫难逃;话没错,也有相关的群体带着不满冲你过来。没办法,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即便你的整体节目本是为他们说话,但其中的一两句话没按他们期待的说,责难照样送上。后面跟过来责骂的人,大多连节目都没看过,看一两个网上的标题或一两条情绪化的微博就开始攻击。 想想也正常,谣言常常传遍天下,而辟谣也时常寂静无声。见多了也就想通了。有时误解扑面而来,是一小部分人要解气,而又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可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就总是遥遥无期。 我还是选择理解。目前的中国,人群中的对立与撕裂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加重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我很少辩解,原因是:你以为是理性沟通,可常常被当成娱乐新闻,又让大家解一回闷。而这,还真不是我的职能。 可不管怎样,还是要有底线,新闻有自身的规律,我必须去遵守捍卫它。另外,几年前我就说过,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只不过,到现在,还没遇到这样荒唐的事情。 面对现实说话,你的困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无论风怎样动,树静。 七 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邓小平说过的“不争论”与胡锦涛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不折腾”,我极为认同。可想要不争论与不折腾,都需要理性到位。 谁也跨越不了阶段,非理性是当下中国的现状,不是谁振臂一呼就可以一夜改变。可总要有人率先理性,我认为三部分人必须带头,那就是政府、媒体与知识分子。 政府与公众如果都非理性,很多群体性事件就无法避免,政府必须用公开、透明、民主、协商来率先理性。 知识分子在目前的中国,大多只是“公知”,很公共,却常常不够“知识分子”。其中很多人,与“理性”无法靠边,而这些人,又怎能列入知识分子的群落中呢?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与远方。 当期待中的理性还不是现实的时候,媒体的理性就十分重要。但做一个理性的媒体人,也许就更有不过瘾的感觉。这边的人觉得你保守,那边的人觉得你激进,连你自己都时常感到克制得不易。可我们该清楚:如果追求的是过把瘾,之后呢? 八 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不得罪人,少引发根本躲不开的争议,静静地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做一个守法的既得利益者,不挺好? 可总觉得哪块儿不太对劲儿。 面对青年学子或公众讲堂,又或者是机关单位,长篇大论的风险当然不小。更何况,这样的沟通,一来我从无稿子,总是信马由缰,自由多了,再加上水平不高,又习惯说说现实,就容易留下把柄;二来大多带公益性质,没什么回报还风险不小,图什么? 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儿吧?这个开放的时代,谁的话也不能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自己的声音不过是万千声音中的一种,希望能汇入推动与建设的力量中,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哪怕小小的作用。想想自己的成长,很多顿悟,常常来自坐在台下的聆听,今天有机会走到台上,也该是对当年台上人说“谢谢”的一种方式。 九 当年胡适在喧哗的时代,把范仲淹的八个字拿来给自己也给青年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很多年后读到它,认同。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未来,可如果不多说说期待中的未来,就更不会知道。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后记 这是一本演讲集吗?可能很多人问。我要回答:不是。 因为,我一不会手舞足蹈地演,二不会义正词严地讲。我只会说话或者与你聊天。 这是一本自传吗?不会有人这样问。可我还是想抢着回答:好像是。 因为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一路上与人聊天的话语,其实比写在纸上的履历更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内心里走过的路。 接下来,这样的聊天可能还少不了,那么,还想说一些什么? 前几天,又翻开“东西联大”二期毕业生给我的留言册,其中一页上有这样几行字:老白,您还欠我一次课。有次我们的展示是“一个字概括你的未来”,我选的字是“公”,讲了“天下为公”和“公务员”。您说,应该加上一个“公民”,找时间讲讲“公民”这一课,我可一直期待着呢…… 我想起来了,是说过,可能后来又忘了。其实,又没忘。带学生的过程中,每堂课都会或多或少地讲到这个内容,只不过,没专门用到“公民课”这个题目而已。这么想,是欠了同学的,那就欠一个人的还给一群人吧!在未来的每一个时间,与“公民”有关的沟通不会过时,我们都该试着讲一讲,认真地听一听。 我还想好好说说中国的AB面。 当下的中国,希望在A面,失望在B面;东部在A面,西部在B面……这样的AB面中国还有很多。 为什么一个民族,一方面说着“好死不如赖活”,另一方面又说“士为知己者死”;这边“大公无私…‘天下为公”,那边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们为何如此分裂? 在信仰上,一方面,过年时让庙里香火缭绕;另一方面,却又是临时抱佛脚,人与佛成了互惠互利的商业关系。我们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在公开的场合,我们常常主义、真理、礼义廉耻;可下了台家门一关,又是另一套语言逻辑。哪些是真话?哪些又是假话? 好事来了,人群申你争我夺,互黑互害互抢;可灾难来了,却又马上牺牲小我同呼吸共命运。一会儿让人瞧不起,一会儿又让人肃然起敬。 哪一面才是我们的面孔?我们是继续AB面分裂着,还是慢慢会有清晰的面容? 我们一起想,有空聊聊。 还想说说自由,这是一个总与我的职业连在一起的词语。如果说新闻的绝对自由,我没有;但人格与心灵上的自由,我有。 自由,不该只是字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深处。没有内心真正的自由,就不会有独立而大写的中国人。因此, 自由。并不仅仅是个被“政治化”的词汇,还该有它更可爱的面目。 当然。不都是这些大而空的选题,还有更多有趣的。比如,我很想讲一次古典音乐,我自己选出交响乐中最喜爱的第一、二、三、四乐章,它们各有魔力,有着不同的情感冲击。选出它们,不是为了构成一个新的交响曲,而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让更多人走进音乐的世界,滋养过我的,也该属于你。 在我带学生的课堂上,有一堂课,是讲“达明一派与香港问题的由来”,这是校园里不会有的课。哪一天,又可以讲回到校园里? 还有很多很多……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了:题目千差万别,你其实是在说一些什么?在即将合上这本书时,我知道,无论说的是什么,都不过是在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现实也许还有很多的无奈与失望,能支撑我们前行的依然是明天。说的时候,总觉得那更好的未来能靠我们更近一些。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或许可以篡改一下鲁迅先生的名言: 世上本没有路,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