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魔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策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沙逊

苏州河的东端,与黄浦江相连。浊黄偏深、螺蛳壳色波光粼粼的河水,自东向西,穿桥而过,奔流不息。在四川路桥与河南路桥之间,河北岸,一座依水而建的巍峨高楼引人瞩目,这便是曾有“远东第一公寓”美誉的河滨大厦。大厦东靠江西北路,西依河南北路,南沿苏州河边的北苏州路,北临南天潼路,一楼连接四条马路,这在沪上极为罕见。更有意思的是,这幢大厦与当年上海滩房地产大亨沙逊有关。至今,一跨进河滨大厦,墙壁、门口、水磨石地上,依然到处可见嵌有“EB”的字样,这是Embankment Building的缩写,但如果从空中鸟瞰,足足有足球场大小的楼房扭成s形,立体呈现沙逊的首个字母。由此,彰显一份内敛的霸气。

英裔犹太人沙逊家族,祖孙三代居住上海,曾祖父大卫·沙逊在印度孟买发迹,创办了沙逊洋行。上海开埠后,沙逊洋行进入上海,早期主要从事纺织品和鸦片贸易。大卫·沙逊辞世,由长子、继承人阿尔伯特·沙逊继承家业,成为孟买的沙逊洋行总行老板,任上海分行经理的次子伊利亚斯·沙逊,后在上海创办了“新沙逊”。与老沙逊主要贩卖鸦片的经营理念不同,新沙逊在沪除了鸦片,还投资纺织业、交通运输业,还包括控股正广和汽水、上海啤酒公司等,产业面大大拓宽了。伊利亚斯·沙逊把新沙逊交给了儿子、新掌门人雅各布·沙逊。以后,雅各布·沙逊又把新沙逊的执掌大权交给了侄子维克多·沙逊,他被看作是沙逊家族未来的希望。

在上海,维克多·沙逊生于斯、长于斯。一战爆发,作为英裔犹太人,他与一百多名在上海生活的英国人一起,奉命回国出征。其问,在皇家空军服役,战场上负了伤,失去了一只右眼,一条腿也瘸了。战后,维克多·沙逊一瘸一拐回到上海,身负重任,光复家业。他用仅存的一只左眼,看准了上海租界的房地产业。其时,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侨民、内地江浙皖移民激增。加之根据《南京条约》,上海除了房产税、地界税之外,其他都不用缴税,房地产无疑是十分暴利的行业。维克多·沙逊将600万两白银悉数投到房地产,很快就赚得盆满钵满。据统计,旧上海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才38幢,沙逊就占了6幢。他名下的高楼包括:三十年代上海滩首屈一指的摩天楼沙逊大厦(华懋饭店,后为和平饭店北楼)、华懋公寓、峻岭公寓(锦江饭店)、汉弥尔登大楼、狄思威公寓、都城饭店、东方饭店、北川公寓,和当时上海建筑规模最大的河滨大厦。新沙逊成了上海滩的房地产大王,对这位房产业霸主沙逊,上海人则给他起了一个诨名:“跷脚沙逊”。

跷脚沙逊非常精明。他敛财的秘诀在于:盘下低价位地皮,造高档公寓,等地价、房价上去,焐熟了,再抛出去。同时,直接炒地皮,一俟价格涨上去就售出;或提供低一档次的地产,让人开发。沙逊大厦原址原先每亩土地才5两银子,同样地方,建成后已涨到35万两,涨了6万倍。河滨大厦原址,叫宝康里。它与宝泰里、洪福里等一起,都是沙逊从买办商人徐润手里买了地皮后,建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徐润也是炒地皮起家的,鼎盛时期,其资产总额高达340万两银子。中法战争爆发,他的事业一下了跌入深谷。为偿债,把苏州河北天潼路附近四块土地卖给了沙逊洋行,平均每亩只卖了3374两,一共才9.5万两银价。二十年后,这几块地至少已值200万两。就从河滨大厦一带的地皮来看,沙逊的赚头,就不言而喻了。

旧上海,有人开玩笑说:跷脚沙逊用他残废的脚,一脚踢掉了中国银行大楼第十八层。这个笑话,既辛酸又无奈。洋人的专横霸道,由此可见一斑。说到霸道,还有一则轶事。当年,在租界上,沙逊的自备车牌照号码为“1111”。也许为了号码连贯,他在华界使用的另一辆自备车,也想申请牌照号为“2222”。不料,这个号牌早已被别人拿走了。沙逊如意算盘落空,十分沮丧。为了这张照会,他竟然找了当时的上海市长吴铁城,打通关节,最后果真把“2222”夺了过来。尽管如此蛮横,可有一次,沙逊在百乐门舞厅却着实吃了瘪。

沙逊大厦那个金字塔形的墨绿色紫铜屋顶光彩夺目。屋顶下,有个上端呈半圆形的紫铜窗饰,当年沙逊本人,就住在半圆形窗子后面的英国式住所里。这是当时上海最高的住所,非常气派。清晨,太阳从靠东面的窗前升起,黄昏,又从靠西面的窗前落下,办公桌前的沙逊坐看日出日落,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君王,君临天下。相传,住所浴室里有两个浴缸。沙逊喜欢追逐女人,这个单身汉曾向朋友吐露:“我喜欢与人同床共眠,但从不喜欢与人共用一只浴缸。”他还有另一个嗜好:跳舞。一天晚上,他来到百乐门舞厅。跳舞毕,去服务台前签字结账。当时,刚好换了一个新的服务生领班,这位领班不认得大名鼎鼎的沙逊,扫了他的面子。沙逊再次提醒说:“我是维克多·沙逊。”领班仍不理睬,还嘟嘟囔囔:“怪吧?我怎么知道您是谁?您名字又没写在脸上……”渐渐,言语就不那么客气了。最后,领班笑着说:“先生,如果您真的是沙逊,那么有钱,您干吗到百乐门来轧闹猛呢?您可以自己去造一个舞厅,爱怎么玩就怎么玩。”P5-7

书评(媒体评论)

《魔都》重返历史现场,注重肌理感,细节的保鲜度,不可复制性,超越个人遭遇的苦难与迷惘,以史诗眼光看待史诗,借由一幢中西文化交汇的大楼来反映社会万象,探幽人物内心世界。

——作家、新民周刊高级记者沈嘉禄

细节来源于作家的生活积累,展现了他的独特发现。这些看似个体的、细小的、局部的、片段的东西,没有伪装和误导。它以纯真和真实立脚,以自身丰厚多采的积淀立身;它的记录是补白,有启迪。我爱从这里进入上海。

——作家、上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袁念琪

多部头的海派文学巨制,《魔都》是第二部。作者是运用沪语创作的优秀作家,以鲜活生动的语言、细腻真切的描绘,展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疯狂和荒唐。

——文汇报主任编辑徐晓蔚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1.沙逊

 2.临时工

 3.苏州河边

 4.意外

第二章

 1.烦心事

 2.田黛琳

第三章

 1.中央商场

 2.心莉

第四章

 1.新太太

 2.小黄鱼

第五章

 1.洋机

 2.指尖

 3.犹豫

第六章

 1.西郊公园

 2.天鹅湖

第七章

 1.逆袭

 2.天妃宫

 3.流星雨

 4.虹庙

第八章

 漫长的一天

 1.马桶间

 2.登记清单

 3.“老段啊!老段!”

第九章

 4.电影机

 5.油头小光棍

 6.姐弟

第十章

 1.托孤

 2.领带拖把

 3.专栏前

第十一章

 1.去墓园

 2.悠长假期

 3.华山路

 4.万国公墓

第十二章

 1.不速之客

 2.宝魁嫂

 3.箱子间

第十三章

 1.谁是老虎?

 2.上海大厦

第十四章

 1.枯枝败叶

 2.遗书

第十五章

 1.“勒令”

 2.门里门外

第十六章

 1.找儿子去

 2.红封面日记本

第十七章

 1.冬冬

 2.测量

第十八章

 1.表姐家

 2.阴差阳错

第十九章

 1.窗畔

 2.五块钱

 3.金鲫鱼

第二十章

 1.脑震荡

 2.东边日出西边雨

第二十一章

 1.托梦

 2.“出事了”

第二十二章

 1.缟素

 2.河滨公园

 3.小道消息

第二十三章

 1.火烧

 2.邻舍们

 3.鸽子啊鸽子

第二十四章

 1.失语症

 2.C字门口

 3.查户口

第二十五章

 老人与孩子

第二十六章

 1.花岗岩脑袋

 2.游泳池

第二十七章

 1.案中案

 2.长脚雨

第二十八章

 1.红纸卡

 2.跳楼比赛

第二十九章

 1.老夫妻

 2.缝纫机头

第三十章

 1.孝子贤孙

 2.景萱娘

序言

《魔都》是徐策的新作,为他2011年出版的《上海霓虹》之续篇。小说继续讲述苏州河边那栋上海著名公寓——北苏州路400号河滨大楼里的故事,人物在发展,情节在推进,所处的年代也从上世纪50年代走进了60年代。

小说的主角娇鹂和祖鸿是进入都市的移民,他们来自浙江绍兴;按今天的说法,就是“新上海人”。这两个乡下人先后到上海,都在祖鸿哥哥祖望1948年到沪稍后的日子里。若要以移民论代,他们这一拨可算是民国时期移民上海的最后一代了。

上海是座移民的城市,梳理历史,迁移上海的高潮可上溯到12世纪的北宋靖康之乱,近代则在晚清上海开埠后的太平天国时期,我奶奶说先人因“长毛造反”由南京跑反到上海、旋而是太平军进军苏锡常、小刀会风起云涌;掀起一个移民高潮。

当代的移民高潮,则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八·一三”为甚;还有中原江淮等地的天灾。此外,移民上海的另一要素是人口城市化趋势所致。据解放后1950年的调查,客籍人已占全市人口的85%。到21世纪的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外来人口为387.11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3.13%。

移民对上海的繁荣和发展的贡献,那是不言而喻的。在当下的文学作品里,表现移民上海中的成功人物不乏,而以描绘其中的普通人却是鲜有。徐策的《上海霓虹》第一部《上海霓虹》和第二部《魔都》,以新的视角、新的开掘和新的实践拾遗补阙,丰富了上海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他并计划继续以“亚洲第一公寓”河滨大楼为中心舞台,以多卷式长篇小说来展现普通移民的上海生活;实在是令人期待。

祖鸿和娇鹂的叔嫂之恋,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兄故而弟恋嫂娶嫂,古而有之;新鲜的是在不同的年代,受政经风云的影响而有不一样、甚至是出现异乎寻常的表现。

俩人从约会西郊公园、烧香虹庙的点滴袒露,到娇鹂第一次走进祖鸿屋子,祖鸿终于说出心底憋了许久的话。进而一起做缝纫贴补生活,养育四个孩子。直至祖鸿一封敞开心扉的书信,彻底消除了娇鹂强弩之末的坚守。

眼看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却被东窗事发打断:祖鸿与舅舅及旧恋人景萱合伙,欲从银行取出舅舅席秉逊这个资本家被冻存款,败露后是仨人同台挨斗于“反抽盗团伙批斗会”。这一幕令娇鹂“心里特别郁闷,胸口憋得慌,嗓子渴,眼冒金星。突然,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同时,这“眼前一黑”也把叔嫂恋的悬念存入徐策的下一部。

叔嫂恋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但落脚在结构中,并不是一串到底。全书30章,但从第8章到第10章这三章里,祖鸿和娇鹂只字未提,直到第11章再浮出水面。宛如一“十字形”建筑,从底层建造到7楼后,暂停向上,而是横过来造了3层平台。  在这3章里,乃是革命风雷激荡下的河滨大楼众生相——祖鸿舅舅席秉逊与窦婉芷、围棋称雄的缪镜吾、三代白相电影机的项炳其与夏慧莹、原黄金大戏院头牌花旦佟颖倩和他公司总会计师的丈夫等等;一下子涌出众多人物和家庭的命运,让你是目不暇接。虽祖鸿和娇鹂不见,但大家同在河滨大楼这条船上;暴风雨袭来,同船共命。可以说,道是无人却有人。这一平台的构建,为全书后20章的展开是拓开了场子,奠定了基础。

在小说里,有这么个细节,那是一笔笔记下的席秉逊、窦婉芷被抄家的两张《登记清单》。我在朋友的收藏里,见到过求新造船厂1971年抄家类档案,其中一册为《抄家对象郑××综合材料》。打开第一页,顶天的位置是最高指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在这页《抄家物资处理综合目录》里,1.抄家原因简介;2.抄家物资处理情况说明表;3.抄家原始清单……在《清单》里,仅上海人叫做“黄货”的金器就有:大小金条、金元宝、金手镯、金方戒、金圆戒、金挖耳、牙棒、金领带别针等二十多种。不禁心里感叹,到底是上海人。

我读上海题材小说,更喜欢把它当作了解这座城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一个辅读,当作欣赏《清明上河图》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的生动直观的画卷。曾在周天籁194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夜夜春宵》里,看到那时不用爬到国际饭店念四层楼顶上,也能看见上海的佘山。上世纪70年代,我在杭州少年宫广场能看到北高峰;在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能见西山。现在望不到的原因,大家是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

细节来源于作家的生活积累,展现了他的独特发现。这些看似个体的、细小的、局部的、片段的东西,没有伪装和误导。它以纯真和真实立脚,以自身丰厚多采的积淀立身;它的记录是补白,有启迪。我爱从这里进入上海,读它的今朝和“老里八早”。

无疑,这部小说的语言是有着鲜明特色的。总觉得,用上海闲话来讲上海故事才有味道。虽然上海方言受其本身的限制,有些字词难以找到对应匹配并准确传递本义的文字,但这并不是上海话的全部,也不占绝大部。在上海题材的小说中,上海闲话的用与不用,用了多少,用得如何,是对一个讲上海故事作家的考验和挑战。没有“一眼眼”上海闲话的上海题材小说,就像没放苋菜杆的臭豆腐。《魔都》如同《上海霓虹》第一部,作者对上海闲话的运用是娴熟和成功的,这是使他讲上海故事出彩的一件得心应手的武器。

书中写到上海的几处细节,与我了解的有所不同。如写“中百十店(永安公司)”,此时的背景是1965年;而“中百十店”得名于1969年,在1966年改名“东方红百货商店”。又如“延安西路的市委机关”,记得听那时在市委工作的亲戚说:当时是在静安宾馆,门牌属华山路。又,书中的罗老太太咕哝:“杨树浦下只角”。“上只角”和“下只角”这对名词,是要到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也有一种说法,在20年代就有“上只角”一词,指的是租界。由来出自地理,因租界在华界南市之上。这些仅供作者参考,把上海故事越讲越好。

与徐策兄相识已久,并曾数年一个食堂吃饭。兄有大志,他告诉我:“据说,已故的文学前辈、名家柯灵、程乃珊等,生前均有创作上海百年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心愿。柯灵先生还在《收获》上发表了开卷第一章,广获赞誉,但未续写下去,成为文坛憾事。我虽不才,天资拙劣,只因出生于河滨大楼这一难得的缘分,加之上世纪80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以后20多年的记者生涯,又有机会深入了解社会方方面面、大范围接触各阶层人士,从而有了些许积累。愿以绵薄之力,写一写我眼中的上海,也算是留下一份微不足道的个人化的城市观照与心灵记录。”

他正一步一个脚印,走向目标。对我而言,除了祝愿,唯有学习。

于2016年国庆的上海

内容推荐

徐策的《<上海霓虹>三部曲》是上海市民题材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亚洲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作品通过塑造阿姣、祖鸿和秉逊等两代人形象,细腻反映第一代移民在融入大都市过程中的各自生存状态、生活轨迹及多变命运。《魔都》是第二部,33万字,重点展现1960年代上海的人性风景。

编辑推荐

《魔都》是徐策的新作,为《上海霓虹》之续篇。小说继续讲述苏州河边那栋上海著名公寓——北苏州路400号河滨大楼里的故事,人物在发展,情节在推进,所处的年代也从上世纪50年代走进了60年代。

小说的主角娇鹂和祖鸿是进入都市的移民,他们来自浙江绍兴;按今天的说法,就是“新上海人”。这两个乡下人先后到上海,都在祖鸿哥哥祖望1948年到沪稍后的日子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