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材辈出,向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章节义之邦”。沈星棣编著的《风雨三人情--试解三国志中张绣传的疑窦》是“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之一,以小说的形式来解读历史,用文艺的笔触,演义的思维,去阐释作者对于《三国志·张绣传》中所存疑窦的独特观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不忍释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雨三人情--试解三国志中张绣传的疑窦/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沈星棣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西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材辈出,向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章节义之邦”。沈星棣编著的《风雨三人情--试解三国志中张绣传的疑窦》是“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之一,以小说的形式来解读历史,用文艺的笔触,演义的思维,去阐释作者对于《三国志·张绣传》中所存疑窦的独特观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不忍释卷。 内容推荐 沈星棣编著的《风雨三人情--试解三国志中张绣传的疑窦》以小说的形式来解读历史,主要分为:腥风血雨洒穰城;漫漫谄风媚雨中,谁能独醒;风萧萧兮淯水寒;柔风细雨解迷雾;风云诡变惊幽梦;凄凄冷雨中偏又来热风;风雨歇否,怎奈血泪酬等七个章节。用文艺的笔触,演义的思维,去阐释作者对于《三国志·张绣传》中所存疑窦的独特观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不忍释卷。 目录 第一章 腥风血雨洒穰城 (一)一轮凄艳的弯月 (二)虚虚实实的“内当家” (三)并非是钻谷仓的老鼠 第二章 漫漫谄风媚雨中,谁能独醒 (一)招魂幡下谈“彗心” (二)谄态中的诚意、舞姿中的癫狂 (三)我想不答应也不行啦 第三章 风萧萧兮清水寒 (一)新仇刻骨,怎奈旧情难忘 (二)刺客那一刀,为何偏离那一寸 (三)一步错,但愿没输了全盘 (四)忠肝义胆化解了痴情 第四章 柔风细雨解迷雾 (一)梦里痴汉幸而有清醒魔女 (二)北筮山、卷耳阁的明明暗暗 (三)浓香锦幔中,偏是梦各异 (四)小绛草诱出大秘密- 第五章 风云诡变惊幽梦 (一)有意无心间的玄机 (二)尔虞中便有我诈 (三)豪情、柔情中有多少真情 (四)血债血偿战宛城 第六章 凄凄冷雨中偏又来热风 (一)手刃邹氏却不是邹氏 (二)假坟换来真心婢 (三)惊艳一瞥又起波澜 (四)棋差一着,又输了 第七章 风云歇否?怎奈血泪酬 (一)贵妇人也谈交易 (二)私会却不是为了幽情 (三)火烧烟雨阁 (四)生死追随,却以血泪酬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腥风血雨洒穰城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记载他与曹操间的恩恩怨怨、离离合合,其中破绽迭出,开宗明义第一桩便是穰城之战的张济之死。张“济屯弘农”,真的是因为“士卒饥饿”而“南攻穰”吗?以他当时的实力,穰城弹丸之地又有那路人马可使张济“为流矢所中死”? (一)一轮凄艳的弯月 东汉建安元年(196)的冬天。 南阳郡穰城(今河南邓州市)北郊,紧傍湍河的原野,断头折臂的西凉军兵将的残骸横七竖八地躺在已被吹干的血泊中,悲惨中透出令人战栗的恐怖。野狗三三两两地东颠西跑,眼睛里闪烁出灼红的火焰似的光芒、伸得长长的舌条在不断地流着口涎,还不时发出一阵阵撕人心肺的嗥叫。 渐近黄昏,夕阳即将西沉,朔风吹得更劲,从湍河上一阵阵掠过,使寒意更浓。 血腥的臭气向四周扩散,早已凋零了树叶的秃树,在风中摇晃得东倒西歪,使死寂的战场更平添几多凄厉?!偶尔传来一两声野狗的嗥叫,使静得出奇的黄昏中的战场,更静得令人揪心! 突然,西北角传来隐隐的闷雷声,接着是尘头大起。 原来是铁甲红袍三十六骑策马狂奔,蹄声似雷,犹如一团红云,从天际涌来,却比夜来朔风的气势更盛,转眼间刮到了死寂的战场边缘,就地刹步,战马被控得人立而起,马嘶阵阵,打破了周边的静寂。 铁甲红袍三十六骑沿着战场一字排开,马上将校将眼睛睁得圆圆的,向战场中瞪视,是凭吊,还是寻觅? 战场重又归于寂静,连野狗也夹着尾巴远离了。 红云开处,捧出的不是炫目的太阳,而是一轮凄艳的弯月。三十六骑散开,在铁甲红袍的将校丛中,显出了一位白衣素妆的女子,她轻控缰绳,让跨下卷毛白马踏着碎步,越出众骑。她约有二十三四岁年纪,体态轻盈、细腰似弄风杨柳,娇媚的粉脸上一双灵动的丹凤眼,只向仰躺倒卧的尸体中溜来溜去…… 那眼波透出一股凄苦,令人心碎。 那眼波透出一股绝望中的企求,令人不忍卒看。 突然,日艮波停滞在一具紫袍铁甲将军的魁梧尸体上,头盔早不知滚到哪里去了,一头散发乱糟糟地沾满了血污,已风干得硬似铁戟,一簇簇矗的矗、拖的拖;看得出原先还算端正的脸已变了形,狰狞得令人恐怖,若不是最贴近的亲人,谁也无法辨认了。 紫袍将军虽是归天,一双环眼依然瞪得滚圆,死死地望着西北,是有所依恋?还是有所悬心? 白衣女子一扭身从马上跳下,在紫袍将军尸体前只停留得片刻,眼中泪水已是盈眶,却被她用碎玉般的牙齿紧咬下唇,强忍着不让它滚下。 慢慢地,白衣素妆女子双膝跪下去,口中喃喃地祝告: “君侯,妾身不才,一定要了却将军生前夙愿。你瞑目罢。……” 紫袍将军的双眼并没有闭合。 红袍三十六骑早已驱马靠拢了。顷刻间只听得铁甲碰撞声赤啷啷地响,他们纷纷跃下马背。 原来,他们不仅看到了紫袍将军的尸体,也看到了他那部下青袍三十六骑的尸体横陈在主子的周围。他们很难想象,当时那场灾难性的血战激烈到何种程度?是哪一路兵将竟能将名满凉州的青袍铁甲三十六骑连同他的主人一举歼灭! 他们不约而同地围着尸体跪成一片,可不像白衣女子强忍悲痛,而是放声大哭。 白衣素妆女子抬起头,用饱含泪水的丹凤眼扫了他们一周,再次用脆生生的娇声告慰她的丈夫: “妾身一定要手刃杀夫贼子,不仅为你报仇,也为追随你十数年如一日的三十六骑雪恨,为湍河一役死难的凉州弟兄洗尽败军之辱,你瞑目吧!” 周围响起一阵雷鸣般的“血仇血还”誓言。 白衣素妆女子缓缓直腰起身,柔声对紫袍将军说: “请君侯回营!” 在一位红袍铁骑背起将军尸体的同时,白衣女子一跃上马,示意他将尸体放在她的马鞍前,她就这样搂着丈夫尸体,兜转马头,扬鞭策马,奔向穰城。 三十六红袍铁骑也如法炮制,各人马鞍前横放着他们死难弟兄——三十六青骑的尸体,追随着白衣素妆女子而去。 紫袍将军是谁?他姓张名济,凉州武威郡祖厉(今甘肃会宁西北郭城驿乡)人,原在臭名昭著的西凉军阀董卓麾下,是他四大将军中最年轻的一人,另外三人乃是李催、郭汜、樊稠。董卓事败受诛后,他麾下四大将大闹长安,逼汉献帝封官授爵,张济官任骠骑将军、爵封平阳侯。李催、郭汜、樊稠三将留在京都,控制朝政大权。不久,樊稠被李催诱杀,张济移军驻屯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俨然是割地称雄一方的土皇帝。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各地州牧、郡守往往拥兵割据,霸占一方,被比为古代诸侯。说东汉皇朝名存实亡一点也不过分,只是惰性作怪,三四百年的皇帝姓刘,还没有人敢取而代之。早在中平元年(184)因扫平黄巾农民军起家的皇甫嵩,汉灵帝官拜他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爵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算得威震天下。当时有个曾任信都令的阎忠劝他以冀州的财力、物力为后盾,驱使他麾下的熊罴之卒,来个“推亡汉于已坠”的兵变,自己做皇帝。皇甫嵩吓得发抖,说是“人未忘主,天不佑逆”。敬谢不敏。阎忠只好逃亡离去。所以曹操从兖州(今山东金乡西北)起兵勤王,打的依然是辅保汉室的旗帜。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势倾朝野,也只是奉汉献帝移都许(今河南许昌),连大将军的官职还要让给袁绍,自己只以司空、行车骑将军、录尚书事控制中央政权,爵位也不过是武平侯而已。P1-3 序言 江西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材辈出,向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章节义之邦”。江西文化资源丰富,文明底蕴深厚。文脉不可中断,在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传承创新,尤有必要。 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建馆六十多年来,向以“敬老崇文”为宗旨,先后遴选、聘请了一大批学有建树、艺有专攻的馆员。多年来,他们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创作诗文,挥洒丹青,成果丰硕,名重西江。 岁月悠悠,墨香缕缕。有的馆员已经物故,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宛在,文化遗产犹存。 现任馆员大多生长在江西,工作在江西,挚爱秀美江西,崇仰“文章节义”,礼敬红色摇蓝,研究赣鄱文化,曾在各自专业领域内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他们仍在关心国事,留意省情,发挥余热,以赤子之心、勤奋之笔,为弘扬优秀文化,为建设秀美江西,挥洒汗水,增添光彩。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为了发挥省文史馆的文史研究、书画创作功能,保存文化成果,弘扬书画艺术,体现馆员的专业特色和学术、艺术成就,我们特编辑此套丛书。这一计划得到馆员的积极响应,他们将各自的学术论文、参政议政文章、文学散文、诗歌、绘画、书法等选编成册,形成特色鲜明的个人专著。若干已故馆员文集,则由其亲属或学生进行收集整理。馆员个人文集或作品集整理有序之后,由编委会进行审读修订,并按计划和统一的格式设计出版。 此丛书分为两类:一类为文史研究和文学作品集,另一类为书画作品集。入选丛书的馆员著作,既遵循古礼,长幼有序;又根据整理编辑进度的快慢,灵活安排。 此丛书犹如一束春兰秋菊,她的问世,将有利于树立省文史馆这一宝贵而高雅的文化品牌,有利于文史研究和书画创作事业的推进与创新,有利于增进人们对江西文化艺术资源的了解,提升江西文化建设的品位。 此丛书的出版,得到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和江西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鸣谢! 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 后记 《风雨三人情》是修改结束了。尽管从萌生想法算起,历时究竟多久,连自己也记不清了。而且三易其稿,连书名也改了又改,这条创作之路走得真是颇多曲折、既艰难却又愉快,颇想一吐为快,与人共享。 我从事高校的历史教学与研究六十余年,出版过几部专著、也有数十篇史学论文问世,在史学界也算小有声望,然而友侪闲聊,却往往笑我不是史人而是文人。 当然,这不是恶意,三分揶揄、三分赞赏,更多的是鼓励。 三分揶揄是说我虽然学历史,教历史,研究历史,却是不能忘情于舞文弄墨,写写杂文、随笔,甚至是新诗、小说。从本性爱好上讲,似乎更热衷于文学创作。其实这里面是另有隐情,那是我父母当时年老多病,医药费开支浩大,非我微薄的薪酬可以支撑,只有勤动手中秃笔以博取稿费,弥补万一。 三分赞赏是说我在史学论著中,也不忘文字修饰,尽量写得流畅可读,有些文艺气息,而不流于枯涩说教。却也是习惯所致,不值一笑。 那四分属于鼓励,希望我能走出一条使史学通俗化、文艺化的道路,让总结人类经验教训的史学,洗涤掉学究气,成为人人爱读的文艺作品。 友侪的期望太高了,这那里是我单薄的双肩所能负担得起?! 有一次,某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来访我,我们素昧平生,却谈得很投机,情不自禁地发了狂言。说某些历史事件,由于史载不详,或是为贤者讳,往往无法用史论方式判断,只能用文艺的形式假想推理。我举的史例就是《三国志·魏书。张绣传》中的诸多发人深思的疑窦,这些已在“前言”中列举,不再赘述了。 我当时便表示要循此思路写部小说,暂定名为《情萦宛城》,还对那位朋友说:历史本来就曲折复杂而又生动有趣得极富传奇性。要完美无缺地再现历史,让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感情色彩,仅仅依靠史学论著是不够的,需要历史小说作为必要的补充。因此,我所理解的历史小说,并非是借个历史题材而天马行空地肆意杜撰,或是仅仅借个历史人物而凭作者的需要彻底重塑,结果是与历史事件大相径庭、与历史人物原型面目全非,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历史小说只能是形象化了的历史著作,是用文学语言、小说形式去叙述、去解释、去评判剖析历史人物、事件,但要严守忠于历史真实的法则,却又要跳出史书所能提供的资料束缚,去想象,去丰富。 那位编辑朋友欣然同意我的观点,还答应写成后由他负责出版,可惜是俗务冗杂,写写停停,一拖就是几年,待我完成《情萦宛城》初稿时,那位编辑朋友却已不幸英年早逝了。 知己难得,痛惜之余也曾想过试一下投稿期刊,却又踌躇再三:我这是小说又带些学术气息的作品,学术刊物固然不合适,文艺杂志恐怕也接受为难。正当决断不下如何处置之际,居然有别一家出版社的编辑给我介绍来了一位书商,说是愿意接受,出版的方式有两:一是由他出稿费酬我,余事由他包办,当然出版后售书的利润全部归他;二是分成合作。无论何种方式,都有一附加条件:就是要添些“颜色”。这话我自然理解,那是在曹操、张绣与邹氏交往中添加色情描绘。他还表示;如果我写不了,他可以替我找人代写,稿酬由他付,且不署名,还是算我一人的作品。他又建议改书名为《曹操情史》或《曹操艳史》,当时正处于“曹操热”潮流中,书商从生意经着眼,也是势所必然。我是素重个人声誉的人,决不会为名利折腰,便婉言谢绝了。 如此又一拖几年,我抽暇将它修改了两次,主要着重于对人物性格的进一步挖掘,也将书名改为《风雨三人情》,其问虽也曾有出版单位向我伸出橄榄枝,但一来这些出版社远在外省;二来我也怕重蹈覆辙,没敢尝试,只能搁之书案了。其问于1998年有幸被聘为省文史馆员,9年后馆刊复出,该书的第一章《腥风血雨洒穰城》终于能在2008年出版的《江南文史》第二辑问世了。不过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第二章迟到2014年的第8辑始得继续发表,全书辑完,却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幸而也在今年,省文史馆决定将《风雨三人情》列为丛书中首批馆员作品之一出版,我的兴奋之情自是不言而喻。我首先要感谢文史馆诸领导与同仁对我写此书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家人的协助之功也不可泯,老伴是学术上的同行,经常就该书的情节安排、甚或行文描述互相切磋,还因我是电脑盲,录入电子稿的任务就落在子女身上,屡改屡录,不嫌其烦,遇到困难时他们还动员了同事好友帮忙;可以说若凭我一人之力,势必事倍而功半,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才能完稿呢? 当然,今天的《风雨三人情》虽已三易其稿,不妥之处或许依然甚多,还祈读者诸君不吝赐教。谢谢。 沈星棣 写于2014年7月15日三稿修改完毕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