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汪观清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邢建榕、魏松岩撰稿的《汪观清口述历史(精)》为著名美术家、“连坛”(连环画)达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汪观清对其艺术创作、生活经历和艺林见闻的回顾。

从进入“人美社”,从事连环画创作开始,到创作广获好评的《红日》长篇连环画,再到成立新安画派研究院,去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其经历展现了一位艺术创作者孜孜不倦、致力于国画艺术的创作和探索,其作品亦极富情趣和个性。

内容推荐

迫随智者的生活,思考前行。著名国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汪观清以其多姿多彩的人生历程,反映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其所亲历的沪上连环画兴衰过程,艺术生涯中与师友同行的交游,旅居美加和海外交流的经历见闻,蕴涵丰富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老艺术家对绘画事业的执着追求,报效社会、服务乡梓的家阳情怀,古道热肠、热忱助人的仁爱精神,多县社会示范意义。邢建榕、魏松岩撰稿的《汪观清口述历史(精)》中所及“笔墨纸砚”等文化趣谈,亦不乏知识性。

目录

编撰说明

一、慈母与游子

二、洋学堂的老师

三、我的第一本连环画

四、从“新美术”到“人美”

五、人美社一百零八将

六、住进了花园洋房

七、“黄金时期”

八、“七叶社”风波

九、下乡

十、《红日》(上)

十一、《红日》(下)

十二、画雷锋,学雷锋

十三、二画好八连

十四、从四清到“文革”

十五、儿子的境遇一

十六、在干校画牛

十七、开辟枫泾“根据地”

十八、“金山农民画”炼成记

十九、练江牧场

二十、万水干山

二十一、连环画风光不再

二十二、黄山上的警察画家

二十三、饮水思源报乡梓

二十四、成立新安画派研究院

二十五、笔墨纸砚(上)

二十六、笔墨纸砚(下)

二十七、海外行

二十八、在美国的故事

二十九、移民加拿大

三十、百牛贺回归

三十一、加入文史馆

三十二、梦里徽州

附录 汪观清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洋学堂的老师

读书和经商是徽州人最为看重,也是最擅长的两种营生。所谓贾而好儒,很多徽州商人在外面赚了钱后,总是愿意投入到子孙后代的教育上.所以徽州出了不少文化人。

因为祖父经商成功,我小时候家境已经是小康的水准了,因此兄妹几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人会以为我幼年所处的时代,所受的应该是旧式的私塾教育,其实不然。待我到了学龄,受“五四”新文化影响,一些新式、西洋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已经深入到徽州的很多村镇。我的家乡金滩村也已经有了一所西式学校——舟川小学,乡人习惯称作“洋学校”。学校里,有很多在那个时代时髦而新锐的东西,比如足球、篮球、洋鼓、洋号、手风琴、童子军,每周还会定期举行升旗等仪式。校园内遍植冬青和法国梧桐,春天草长莺飞,朝气蓬勃,夏天浓荫蝉鸣,遮蔽天日,四季都有琅琅的书声和无忧的笑语。

学校里三位老师,由校董会高薪从外面聘请而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思想开明,懂得科学的教书和育人的方法。老师们个性开朗、尽责用心、循循善诱,待孩子们亲切而温和,但也非常严格。

记得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我家祖屋临江而居,每次大雨过后,新安江江水暴涨,浑黄湍急的水流挟带泥沙滚滚而下,如骏马奔腾,景象非常壮观。江中戏水,成为孩子们热衷的乐趣。童年的我们,天真幼稚,一点安全意识也没有。一次,大雨过后,我想起祖父带回的救生衣,这在当时当地也算新鲜玩意儿。我跃跃欲试地怂恿邻居汪家汉表弟,说家里有遇水不会沉的鸭绒救生衣,你一件,我一件,我们到江里去畅游!两个孩子都很向往戏水的乐趣,表弟跟着我向上游走去。我们来到金滩滩头,穿好救生衣,一跃跳进江水之中,顺水而下,享受着随波逐流的喜悦,内心充满了弄潮儿的自豪和畅快。

家人知道我们去戏水后,非常着急,出来寻找。后来,祖父用长竹竿将我和表弟拽上岸,狠狠训斥了我们的大胆和胡闹。恰逢第二天学校开学,老师也知道了此事,我又再次被罚。平时亲切谦和的老师,一下子变得严厉苛刻,用竹条子打了我们三下手板,以示惩戒。被打后,我即刻将石砚印在手心,以砚石的清凉缓解热痛。那种火辣辣的钻心疼痛,我至今难忘。

当时,于我,这件事,只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受到的批评和惩罚而已,并没有太当回事,更没多想野外戏水的危险。成年之后,每每『乙起,反倒总有些后怕。我和表弟是各自家里的独子,当年倘有不测,两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瞬间便会灰飞烟灭。这件往事,因为后来意识到是一次生命的历险,而记忆特别深刻。

我后来开始喜欢和学习绘画,也与这所新式学校有关,有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里面。人在幼年的时候,仰望师长,总是无限崇拜和敬仰,不知不觉就会学习和效仿。况且,我的三位老师又是那样的多才多艺。有一位毕孟军老师,会京剧、会拉琴,我们乡里有戏服,毕老师常自己设计形象,登台表演。其实,毕老师最擅长的却是绘画,每逢有孩子学习优秀,或有让他认可的其他表现,毕老师就会画上一幅画作为奖励。年幼的我,出于让同龄人羡慕的目的,也总是想方设法,想要博得老师的好感。自然,偶尔也会如愿,获得老师的一幅绘画。那时没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得到老师的绘画,总要细细研看,越看越有趣味。另外一位吴泽民老师,知识渊博,极具文采,也擅长书法。我祖母的妹妹年轻时就寡居,我们喜欢她,称呼她姨婆。姨婆一直在我家,帮助料理家务,辛劳了大半辈子。姨婆过世后,为纪念她,我画了一张她的肖像画。吴老师在画的下方空白纸上,用毛笔写下姨婆的生平和缅怀的话。我看着这样好的毛笔字句,真是百看不厌,羡慕非凡。这张画是我少年时代的“处女作”,已被我珍藏了七十余年,是寄托着我的怀念的珍品。每每见到它,我就想起勤劳善良的姨婆,想起多才多艺、受人尊敬的吴泽民老师。

我童年的学校教育,不仅对我的知识有启蒙,更给予了我未来走上书画之路的兴趣和最初的原动力。绘画后来成为我终身的职业,那么,我是从何时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开始热爱,并受到启蒙的呢?生活中。我常常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幼时学校里老师的影响,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

实际上,绘画就是深埋在我身体里的种子,它由基因带来,遇到合适的环境,自然会发芽,蓬勃生长,最终繁花似锦。我想了一下,对我的绘画兴趣,起到启蒙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说到人的影响,主要来自我的舅舅和哥哥。

小时候,我常和哥哥一起摆渡到对岸的外婆家去玩。外婆的邻居是个做纸匠活儿的民间艺人。他做很多祭祀先人的纸活儿,以竹子为胎,糊上纸,纸上作画,色彩斑斓,非常逼真。哥哥每每被他吸引,站在旁边,流连忘返。我外婆家的舅舅也是个“民间秀才”。村里村外,邻居有红白喜事、盖房乔迁、迎来送往,都会请舅舅去写幅字。舅舅因为字画而受到欢迎和敬重,我内心很是羡慕,觉得画画是一件美好而高雅的事,又能让大家喜欢,开始心向往之。

P11-13

序言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首任馆长张元济先生由毛泽东主席提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聘。建馆六十余年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由历任市长共延聘近1200名馆员。馆员专业遍及文化历史、金石书画、新闻出版、教育学术、戏剧电影、传统医学、传统体育等多个领域,多以深邃造诣、杰出成就和一定的社会影响,成为专业翘楚乃至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之士。他们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所经历蕴积的波澜起伏、经验见识和丰富阅历,是具有多重价值的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

为了充分发掘文史馆馆员群体所特有的珍贵而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云,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2013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著名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和熊月之先生联袂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即聘请沪上学有专长的十位文史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启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撰项目。为了保证丛书的整体质量,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确定以下编撰原则:

一、丛书主要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适当选取符合要求的馆外人士为访谈对象(即口述者)。

二、丛书恪守口述历史征集途径和开展过程的规范性。凡列选书目,概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先根据相关原则选取访谈对象。征得同意后,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约聘的撰稿人拟定采访提纲,经中心审议和口述者认同后付诸实施。访谈结束后,由撰稿人在文字笔录对比录音、影像的基础上整理成文,最终由口述者本人修订定稿。

三、丛书注重口述历史区别于一般“自传”或“回忆录”的独特性。访谈范围涉及口述者家世、经历、事业、交往、见闻等多个方面,尤其重视本人在场或参与之所历、所见、所闻、所传、所思,具有历史价值却缺乏文字资料的内容。

四、丛书本着客观的态度保存口述者的记忆。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偏差,其内容可能与事实有出入。撰稿人应对口述中出现的人、地、物名及时、空、事件等进行必要的核对,尽量减少常识性错误,必要时可加以注释论证,亦可视具体情况在正文后面附录口述者活动年表等相关资料。

五、丛书在整理成稿并交付出版时,除了部分内容因涉及敏感暂不公开,或不得已而有所技术处理外,应努力保持资料原貌,切忌依据主观价值标准任意删除或更改,以此体现对口述者、对口述历史的尊重,同时也给口述资料的使用者保留可供继续解读和分析考证的空间。

六、丛书按照以图辅文、以图证史的原则向口述者征集和选用图片,包括照片、书信、手稿、字画、实物摄影等各种形式的图像资料,基本要求是:图片题材应该与口述内容直接关联,图片质量应该达到刊用水准,图片说明应该以新闻报道原则来撰述,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基本齐全。

我们热忱希望丛书的编撰出版能拓展史料搜集的范围,能丰富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也衷心希望大家对我们编撰工作中存在的疏漏或差错,不吝批评指正,以利于口述历史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2015年6月

后记

万事万物自有规律,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是稼穑的规则,也是自然的法则。有时,做一件事,其实与种庄稼也差不多,比如为汪观清先生整理口述回忆录。

第一次去拜见汪老,是在年头,春雨细密。海上画坛,汪老以画连环画立身,《红日》、《斯巴达克》、《南京路上好八连》等经典连环画,曾是我们小时候的启蒙读物。其后,汪老华丽转身,工国画,画人物、山水,有长卷《梦里徽州》,尤擅绘牛。汪老画的牛灵动传神,有与人心意相通的魔力,遂有“画坛牛魔王”之誉。

首次拜访,有期待也有忐忑。忐忑的是,怕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不好打交道。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的期待变成了日常,我们的不安幻化成喜悦。因为工作在身,采访只能利用周末和假期。汪老家居青浦画家村,有点远,每至楼下,二楼画室的窗便会打开,一片苍劲的浓荫背后,老先生笑意吟吟,招呼一声:“来了!”其实早已留心着我们的造访。坐在画室里,喝汪老家乡的毛峰、猴魁。氤氲的茶香中,听他娓娓道来。八十载事业和人生,如连环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岁月的年轮里,光影交错,连环画上的人物,活了起来……

汪老精神矍铄,每待我们坐下便开讲,常常在午餐后要继续上午的话题。我们也因此多有机会,品赏到汪师母的徽派家常菜。要知道,这些小菜都是自家院子里种出来的绿色食品呢!汪师母的温淳好客,常令人感动。因汪老的热心、侠义和号召力,家里常有宾朋往来。采访间,或有朋友来访,汪老一边招呼,一边介绍,安顿好客人,继续开讲,有条不紊,应付裕如,不得不敬佩老先生的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汪老阅历丰富,记忆力强,且思路清晰,臧否得当,于访谈者是一种福分。在我们看来,汪老所述,虽为个人经验或一家之言,却真实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后,海派连环画的兴衰荣盛,特别是其背后的动因和驱动力;既有老一代艺术家的品性传承,又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连环画史的空白,对海派美术史亦有贡献。口述史的个体叙事,须体现时代和社会变迁,方能显示其应有的价值。说得时髦一点,海德格尔所谓“公共时间”和“个人时空”,能否贯注在个性化色彩浓郁的口述史作品里,这不仅取决于口述者,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访谈者的一种考验。

此前,汪老专注于绘画,并未接受过系统访谈,不过作为著名画家,他人撰写的文字材料也着实不少。如果以其为蓝本嫁接拼凑,虽说省心省事省时省力,却非我们,包括汪老所愿。我们的一致意见:另起炉灶,完全按照口述史的要求、方法、规则去做,以原创性为立足点,并在此基础上,尽力反映出个人与历史环境即社会变迁的关系,或许会使这部作品更具有意义。  知易行难。愿景如此,真要做好并不容易。每次采访归来,整理笔记,回放录音,挑剔考证固然吃力;而查阅大量背景资料,实地踏访相关场景,力求还原其所处的时代风尚,其实更难把握。从文字本身来说,口述回忆录有其属性,既要充分尊重口述者的语言风格,呈现口述原意,又要为阅读者留下感知和思索的空间,使其透过字里行间,能自行去捕捉口述者的经历与情感,也就是说,口述历史也应具有适宜的可读性。这一切,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并期待读者朋友的真诚批评。

汪老画过《梦里徽州》长卷,家乡美,桑梓情,春夏秋冬各美其美,四季风华异彩纷呈。我们的访谈,也伴随着春风、夏雨、秋声、冬雪,记录的笔记有四大本,录音近五千分钟。说累当然也累,但更多的感觉是获得、值得,无限美好!在此,我们对汪老,对所有出力帮助的朋友拱手,谢过啦!

邢建榕魏松岩

2015年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