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冯德利所著的这本小说《乡村税官马海峰》需要很多纯粹的叙事技巧加以编排,才能赋予日常的故事以艺术性和生命力,也就是把二十年来经历的点点滴滴以白纸黑字的方式公诸世人。
在社会发展变革中,二十年不长不短,回顾和盘点走过的路,一定会有令人惊叹和意想不到的收获。身为70后,在前辈眼里是后生,而在学弟学妹眼里,则是不折不扣的前辈。故事是在回忆的基调中产生的,是站在第三人的视角逐一呈现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村税官马海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德利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冯德利所著的这本小说《乡村税官马海峰》需要很多纯粹的叙事技巧加以编排,才能赋予日常的故事以艺术性和生命力,也就是把二十年来经历的点点滴滴以白纸黑字的方式公诸世人。 在社会发展变革中,二十年不长不短,回顾和盘点走过的路,一定会有令人惊叹和意想不到的收获。身为70后,在前辈眼里是后生,而在学弟学妹眼里,则是不折不扣的前辈。故事是在回忆的基调中产生的,是站在第三人的视角逐一呈现的。 内容推荐 带着想像和虚构记录一段历史,是写作爱好者追逐梦想的一场行走。这样的行走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是孤寂的,也是温暖的。过去的二十年,已经化为了记忆中的历史,虽然记录下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但通过虚拟的人物故事,可能会得到比真正的历史更多、更深、更透的人生意义。 由冯德利所著的这本小说《乡村税官马海峰》内容来源于生活。有了眼界,就有了窥探社会的深度。 目录 1.中巴车上的英雄少年 2.杀猪佬的当头一棒 3.次开会 4.小税官的大智慧 5.被爱情撞了一下腰 6.被奚落的小马哥 7.不见光的爱情 8.可亲可爱的老支书 9.携美女夜宿烟花厂 10.恋情曝光后 11.山野里的青龙帮 12.吴西奇主动缴税真稀奇 13.调停 14.双面人物高富礼 15.抗税者的父亲 16.卫姐说:成为一条鱼才能拥抱大海 17.陌生男子是局长 18.单相思也是爱情 19.谣言止于智者 20.水淹政府大院 21.四个女人的交织 22.麻纺厂被查风波 23.贪了便宜失了节操 24.你好,汪晓菲 25.怀揣发票跑省城 26.钱拐子劝税 27.遭遇“地皮卡 28.马慧芳的贤淑之道 29.制服“卡西莫多 30.焕然一新的税官们 31.次的尴尬 32.一场荒唐的闹剧 33.把酒天地间 34.初人稽查局 35.她居然拒绝了他 36.败下阵的逃兵 37.清税大行动 38.抗战老兵的困惑 39.机会给有准备的人 40.东海房产案风波 41.千里寻证 42.意外的爱情 43.不计前嫌 44.猎狐行动告捷闪了娘舅人情 45.无声的较量 46.命殒“罪恶之花 47.拽出了一串“土豆” 48.朋友圈照片风波 49.卫欣的好消息 50.父亲的葬礼 51.从前的影子 52.春暖花会开 试读章节 1.中巴车上的英雄少年 1994年11月22日,天高云淡,清风徐徐。清晨的露水释放出丝丝寒意。马海峰刚从棉花地里摘回残存的一些棉花朵儿,满满的一箩筐,裤脚被地坎边草尖上的露水打得透湿。在别人眼里,今天是个平凡的日子,而却是他的喜日,从今天起,他将正式告别这个养育他多年的乡村,去单位报到,开启吃国家饭的新征程。想到这儿,马海峰就感到一身的轻松和惬意,连裤子上的露水都不再觉得那么让人厌烦。“峰伢,赶紧把衣服换了。”母亲正在锅台边忙着,扫了一眼刚踏进门槛的马海峰。 他心想,乡下孩子下地做点农活,哪次不是这样的。可今天似有不同,他理解母亲此刻的心情,虽然去上班是皆大欢喜的事,可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此行意味着又一次的分别。这让他想起两年前孤身一人到省城上学,全家人兴高采烈,像一群伙夫围着一个状元郎,稀罕的眼神滴溜溜地在马海峰的身上打转。那时,母亲格外神伤。儿行母担忧,虽然省城只不过几百里地,可那是马海峰远的一次旅行,是有生以来的次孤旅。 说来也巧,财校的同班同学许大伟和他分配到同一个税务所。 “妈——多煮点饭,海峰来了。”听到许大伟这么大张旗鼓地喊着,马海峰有点不好意思。在省城上学的这两年里,他几乎每个寒暑假都要去许大伟家里一趟。并不是马海峰不拿自己当外人,而是在县城里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去处可以落脚。让马海峰略感到一点小尴尬的是,城里人吃饭太秀气,卵大的瓷碗趴在手掌里几乎看不见,一碗饭三两下就没了。 许大伟这个自小在县城长大的孩子,言行举止无不显示出良好的家教修养,见到马海峰,异常亲切,并迎至他家二楼的卧室兼书房。这样的小窝是他想都不敢想的,自家老屋开辟出的一间房,顶多放下他的一张书桌,别的不再指望有什么像样的书柜、台灯之类的,卧室的拐角处总会堆放一些乱七八糟的农具和杂粮。 “大伟,等会让刘师傅送你们过去,免得挤汽车。”吃饭时,许大伟妈妈叮嘱道。 “不用你们操心,我们搭车去。”许大伟嘴里的一块肉还没下肚,便急不可耐地说。 马海峰这才想起,许大伟的爸爸在县政府工作,要个车子送他去报到应该没什么问题。看来这次到访有蹭车占便宜之嫌,马海峰只顾扒拉着饭,不再言语。但他早就料到许大伟会拒绝爸妈的好意,因为许大伟一贯低调,从未表现出官二代的优越感。 马海峰和许大伟要去报到的税务所位于县城南端的清港镇,距县城六十公里。许大伟小时候跟随父亲任职时曾路过那里,但印象已经模糊,而马海峰则是次去。中巴车上,马海峰引着许大伟选了靠后的座位,坐定便闭目养神。他们已经在学校里无数次谈论起上班的事,各自对未来有着不同的预期和想象,等到今天真的要去上班了,却抑制着心头的兴致,不再去谈论它。 二十分钟过后,马海峰斜视着看过去,前排座位上几乎被脑袋占满了,车子才徐徐开动,似乎还恋恋不舍,车门依然开着,卖票女人一脚踏在上车处的台阶上,另一只脚悬在半空中,斜拉着身子对外扯起嗓门大声嚷嚷:“清港方向,就走,马上就走……”果然不负期待,两分钟光景,就招上来五六位乘客,只能站在两排座位中间的过道里了。 刚上车的除了三个壮汉,还有一对母女。她们朝车后快速地张望了一下,母亲失望地低下了头,嘀咕着“没位置了”,顺手拉了一把身旁的女儿,示意她扶好正前方的拉杆。这时,许大伟站了起来,悄悄走过去,大声喊道:“汪姨,上哪儿呢?这不是晓菲吗?”母女俩惊愕着循声转过头来,愣了愣神,猛然高兴地拍着许大伟的肩膀,“是大伟啊?你这是去哪儿啊?” 许大伟和母女俩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全然不顾车上那么多脑袋的存在。过了兴奋劲头儿,许大伟才想起该让她们俩到后面坐下。马海峰当然不能坐视不闻,他和许大伟把座位让给了她们。从她们与许大伟的寒暄中得知,晓菲和许大伟是小学到初中时的同学,以前他们两家做过一段时间的邻居。这次,晓菲是要到清港镇中学当一名教师。(P1-2) 序言 历时三个半月敲下这些文字,并非一时的头脑发热。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发起这场税收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给了我一鼓作气完成这项任务的压力,但从我的内心而言,把二十年来经历的点点滴滴以白纸黑字的方式公诸世人,一直是我由来已久的梦想。但这不能改变故事的虚构性这一基本事实。毕竟只是一部小说,需要很多纯粹的叙事技巧加以编排,才能赋予日常的故事以艺术性和生命力。一稿初步形成并在内网贴出来时,立即有人开玩笑说,知道里面的人物都是谁了。 这只是玩笑而已,其实,所有的人物都只能存在于我一个人的世界,谁也不能真正潜入我的内心了解那些人都怎么“生产”出来的。出于故事的连续性,我不得不将现实中的很多影子嫁接到一块,并赋予一些根本就没有影子的形象以生命质感。 在社会发展变革中,二十年不长不短,回顾和盘点走过的路,一定会有令人惊叹和意想不到的收获。身为70后,在前辈眼里是后生,而在学弟学妹眼里,则是不折不扣的前辈。故事是在回忆的基调中产生的,是站在第三人的视角逐一呈现的。现在还依稀记得,我在省税校学习的两年间,因为正处于改革转折点上,一时竞没有会计、税收方面的专业教材,上课只能靠老师不知从哪弄来的抄本,零零碎碎地被“喂”着,难以真切了解税制改革的确切意义。 走上工作岗位才知道,改革并没有像影子那样紧跟其后,一切都在安静的氛围里悄悄进行着。第一天到税务所报到,就在一个卖猪肉的摊案前吃了个闭门羹。那是我来到那个小镇,不知道税务所在哪儿,随意下了车,正巧眼前就是个肉案,一个男子百无聊赖地坐在那儿,像寓言中那个守株待兔的人,眼神既迷离而又不失希望。我上前问道:“请问税务所怎么走?”那人看也没看我,哼道:“不晓得。” 这时,正巧有个穿税务制服的前辈走了过来,我顿时就找到了组织,当时就怀疑那个卖肉的要么白痴(气话),要么冷血,要么对税务所深怀仇恨。据前辈们的描述,真实的情况是,在我上班前不久就有过一起强制执行案例,被执行人就是我问路的那个肉案主人的父亲。据说,当时情况很紧张,被执行人几乎要挥舞起杀猪刀,所幸执法者人多势众,加之有公安配合,才算牢牢把握住现场主动权。 我没亲历过暴力抗税事件,更没有我塑造的主角马海峰那般高大英武的形象和手段。但种种迹象表明,征纳双方的敌对情绪是真实的。 和前辈们聊以往收税的经历,多半都是如何对抗、如何取胜的故事。这种半带玩笑的述说,只能带给我对未来的忧虑,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不甘心读了十几年的书,就只在对抗的情绪中日复一日地滑过去。在这种忧虑中过了几年,突然听到一个并不陌生的名词——改革,还是觉得有些突兀。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就像一场持久的战争,战略意图似乎已很明确,框架也已经搭起,但真正将改革的细节付诸实施,还需要一系列的措施。而这种准备,在基层往往显得沉寂,很少有人关注改革的走向,直到红头文件来了,才带着很多的不适应和驳杂的思维冲突,手忙脚乱地付诸实施。 以税收故事为背景的叙事,注定是一条很窄的路。虽然人人都与税收相关,但回到现实中,又似乎人人都与税收无关,就好像看一部战争片,前方倒下的身影永远不是自己。小说来源于生活,但文学必须有高于生活本身的情怀。此时此刻我是作者,但我大多时候的身份是读者。 以读者的视角,我觉得叙事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舞台。放到这个舞台上,收税的就立即变得渺小了,因为这种渺小才使得情感得以丰富和立体化,才使得叙事不至于那么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于是,税务人员会有情感的波动,会在情感的转折中经受考验,会因为情感的多元化而折射出社会的多元性。脱下蓝色税务制服,税务人员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无一例外地演绎着平凡的人生。 有了眼界,就有了窥探社会的深度。过去的二十年,不需要逐一盘点国家的种种成就,那是官样文章的任务,而我想要传递的,则是对人性的关怀不应留有死角,如毒品带来的危害、抗日老战士的落寞、对政府赈灾不力的怨言等等。 活在当下是幸福的,因为这是个媒体盛行的时代。不论是自媒体,还是公共网络平台,都有传统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传播优势。但要真正借助阅读而使心灵得以重塑和放飞,纸媒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带着想象和虚构记录一段历史,是写作爱好者追逐梦想的一场行走。这样的行走是艰辛的,也是快乐的;是孤寂的,也是温暖的。过去的二十年,已经化为了记忆中的历史,虽然记录下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但通过虚拟的人物故事,可能会得到比真正的历史更多、更深、更透的人生意义。这让我想起从《儿童文学》上看到的一篇小说,大抵是说一个颇具才华、酷爱写作的小女孩,在母亲的严加管教下,只能偷偷地写作。然而那些美丽童话中的人物只能躲在阴暗角落里,因为没有走进读者视野,便没有生命力。这些被抛弃的故事人物,曾经在故事的构思和叙述中生机勃勃,甚至于在某个阶段、某个角落里辉煌过,但因为故事的中断,或是成稿后被遗弃于纸篓,生命旋即凋零。 是以,我觉得将记录变成铅字,纵然不是真正的历史,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和建设性的姿态。赋予“过去”以生命,还有什么比记录下来并被广为阅读和传播更有意义呢?如此,“过去”才会从孤独的记忆中走向当下视野。 显然,故事中的一些片段是我曾经熟悉的,有些是亲历的。参加工作的第一件任务就是上路查税,说白了,就是为前辈们打打下手,要说对成长的实际意义,那就是亲身感受到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时的冷漠与对抗情绪。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跟着前辈们追赶一辆拉面粉的车子并狠揍那位司机的往事,最让人不能释怀的是其中一位前辈笑着跟我说,没见过打老百姓吧。我看不到自己的脸,但确信当时挂着的笑容一定是僵硬的,那一刻,感觉那个被打司机无助的眼神里,有自己和家人的影子。 我猛然觉得此风不应长存,此情此景不该是干部们引以为荣的状态。尽管现实如此,但我还是倾注了更多的正义感于主角马海峰的身上,希望借此引领一种新的希望,希望青年干部积极成长,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将不好的东西抹去,带去全新的思维,不只是将税收工作做好,还得放眼社会全局,融入到和谐的社会大熔炉中。 春来花儿开,没什么比迎着春风酣然睡去更令人惬意的了。然而这只是肉体感官的惬意,人的精神领域,有时是期待悲剧的。与马海峰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马慧芳,因为毒品,更因为她对马海峰深沉的爱,选择以死亡的方式宣示对高远精神的追求。这是不该弘扬的精神,以旁观者看来,她是个悲剧人物,然而却是有着广泛现实基础的文学形象。 看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对最后的一段话印象深刻,作者说,“这一切成为过去是真的,但它真的成为历史了吗?”显然那一段记忆是讳莫如深的,经历过的谁都印象犹深,但始终停留在个体记忆里,历史“哪一页也没记载着”。正因如此,再多再深再鲜活的记忆,都终将走向堙灭,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页废墟。 于是,我觉得在记忆还没来得及分崩的时候,将过去的一段施之以诸多粉墨,高调地呈现出来,于我个人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于社会特别是对税务事业,无疑也应当是具有建设性的。 在成稿及此后的漫长过程中,得到池州日报社包斌老师的指点,得到本系统众多同事们的帮助,还有那些默默关心、关注我的朋友们给了我无穷的精神鼓舞,在此一并致谢。 2015年9月1日于安徽池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