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J·埃文斯编著的《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被改变的过去人类历史中的反事实)(精)》讨论的主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问题:假设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情都朝其他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世界将是怎么样的?历史上有诸多历史学家就这个主题创作,猜想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取得胜利、希特勒取得了胜利或是在战后逃脱了制裁,又或是撒切尔夫人在1984年的爆炸中身亡,在这些前提下历史可能变成了什么样?本书正是对这些历史的其他可能性的探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被改变的过去人类历史中的反事实)(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英)理查德·J·埃文斯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理查德·J·埃文斯编著的《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被改变的过去人类历史中的反事实)(精)》讨论的主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问题:假设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情都朝其他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世界将是怎么样的?历史上有诸多历史学家就这个主题创作,猜想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取得胜利、希特勒取得了胜利或是在战后逃脱了制裁,又或是撒切尔夫人在1984年的爆炸中身亡,在这些前提下历史可能变成了什么样?本书正是对这些历史的其他可能性的探讨。 内容推荐 假如,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罗马; 假如,拜占庭帝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 假如,拿破仑并未输掉那场决定性的战役; 假如,萨拉热窝的那颗子弹没有打中它的目标; 假如,那名想要成为画家的奥地利人如愿以偿地进了维也纳学院; 假如,英国并未参与“一战”; 假如,纳粹德国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 假如,阿尔·戈尔当选美国总统; …… 这些命运的一点小“扭曲”,是否会带来撼动整个世界的后果? 这些“假如”经常成为某种文字游戏的主题,或是某部科幻小说的背景,人们总是忍不住想象它们成真会如何,想象历史上的重大时刻都朝另一种方向发展,我们现在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便将焦点集中于这些“假如”,在《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被改变的过去人类历史中的反事实)(精)》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精彩的“虚拟历史”与“反事实叙事”,带给我们阅读与想象的双重乐趣。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一厢情愿 第二章 虚拟历史 第三章 未来小说 第四章 可能的世界 注释 试读章节 假如呢?假如希特勒丧命于1930年的一场车祸,纳粹党是否还会上台?“二战”是否还会爆发?600万犹太人又是否还会遭到屠杀?假如18 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发生,美国奴隶制是否会更早废除?1860~1865 年的南北战争是否就可避免?假如贝尔福当年没有签署《贝尔福宣言》,以色列国最终是否还能成立?假如列宁没有在50岁出头时就去世而是多活了20年,那么残酷血腥的斯大林时代是否可以避免?假如西班牙无敌舰队当年成功入侵并占领了英格兰,那么英格兰是否会再次成为天主教国家?假如果真如此,那么其艺术、文化、社会、科学及经济又将怎样发展?假如阿尔·戈尔在2000年竞选美国总统成功,第二次海湾战争是否还会爆发?假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获胜——正如维克多·雨果在其鸿篇巨作《悲惨世界》开篇中所推测的那样——又会是怎样的情形?这位小说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怎么可能就这么打了败仗?然而这些既成事实,正如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写的那样:“这些事是抹煞不了的。岁月已给它们打上了烙印,把它们束缚住,关在被它们排挤出去的无限的可能性的领域里。但是,那些可能性既然从未实现,难道还说得上什么可能吗?抑或唯有发生了的才是可能的呢?” 有可能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历史学家们。但正如E·H·卡尔(E. H. Carr)《历史是什么》(What is History)—由他1961 年在剑桥大学的特里维廉学院所做的系列演讲集结而成—一书中所认为的那样,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不过是一种娱乐性室内游戏而已,是几百年前帕斯卡就曾经讥讽过的一种可笑的推测。帕斯卡曾问道:假如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的鼻子略微短一点儿,那么她就没那么漂亮,也就不会给本该为击败屋大维而备战的马克·安东尼带去致命的诱惑,假如事实果真如此,那么结局又会如何呢?罗马帝国是否会因此而从未建立呢?它依然会建立,哪怕换一种不同的方式或者在一个稍微不同的时间点。起作用的是众多因素,而非一人的好恶。类似的讽刺也可以在18 世纪通俗小说中找到,比如《罗伯特骑士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Robert Chevalier)。该书于1732 年在巴黎出版,随后很快被翻译为英文,书中假想了美国原住民在哥伦布航海之前就发现了欧洲大陆。另外一个有名的例子是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他在《罗马帝国衰亡史》(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中曾取笑牛津大学,称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无聊、最无用的日子。他写道,如果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 )没有在733 年击败摩尔人,伊斯兰教将可能统治整个欧洲,而“牛津的所有学校就都有可能要教学生如何阐释《古兰经》,教士们也都可能要给信众传授穆罕默德的圣训和真言”。显然,吉本认为,至少就牛津大学而言,其结果还是会与现在的情形大同小异。 关于“有可能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在数百年中,很多作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有过或多或少的猜想。罗马史学家李维(Livy )曾揣测过要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罗马,那么世界究竟会怎样的问题。西班牙骑士朱亚诺·马托雷尔(Joanot Martorelli )及其朋友马蒂·朱安·德·加尔巴(Martí Joan de Galba )的传奇故事《白骑士蒂朗》(Tirant lo Blanc )则在其想象的世界中,让拜占庭帝国打败了奥斯曼帝国,而不是相反。该书是在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后的数十年里写成的,也是第一次以架空历史的方式出现的作品,具有较为明显的一厢情愿的特征。以理性的方式看待历史,例如像吉本的著作那样,将人类历史视作上帝“神意”的展现,这是对既定事实进行历史书写而非虚构猜测的必要前提。正如艾萨克·迪斯雷利(Isaac D’Israeli)于1835 年第一次对该主题进行讨论时,在名为“论未曾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短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神意”这一概念“据为己有”时,这一概念是无法说服一位公正的旁观者的。这种观点并不新奇,尽管迪斯雷利试图通过引用一些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猜测(尽管只是很简要地猜测)的历史文本对该观点进行支持,例如,假设亚历山大大帝成功占领意大利,查理·马特败给摩尔人,西班牙无敌舰队成功登陆英格兰,或者查理一世未被处决,世界究竟会怎么样。迪斯雷利归根结底真正想说的,是历史学家应将“神意”的观点转变为“意外”或他所称的“宿命”的概念。不过,在充分展开这种猜想前,还需要再多进一步。像其他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学家们一样,吉本依然将时间视为永恒,视人类社会为不变:他笔下的罗马元老很容易被人们想象为头戴假发、在下议院中不停争论的18 世纪的绅士们,而他们所表现出的品德则颇似吉本在他的同代人身上所发现的品质。如果历史选择了另一种不同的进程,一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将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需要一种新的浪漫主义眼光,需要把过去与现在完全分开,需要赋予每个时代其自身的特殊性,正如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及其史学门徒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 )所认为的那样。P3-7 序言 这本小书原是一篇论文,旨在探讨历史研究与历史写作中使用反事实的问题。所谓反事实,亦即虚拟事实,本书用以指称那些与历史截然不同的其他版本,在这些版本中,历史时间轴上的某一变动便导致了一个与人们已知真正发生过的事实所不同的结果。在随后的各章中,我将用实例对此进行详细讨论,这些实例包括:如果英国没有参加“一战”,而是作为中立的非战国作壁上观,结果会是怎样?如果英国在1940年或1941年与德国纳粹单独媾和,又会是怎样的结局?或者,如果英国因不列颠之战失利而被希特勒第三帝国的武装力量占领,他们可能会怎么做?第一章简要勾勒反事实的历史发展,从其在19世纪的发端开始,力图阐明反事实在20世纪90年代和2l世纪初的英美两国重获新生并广受追捧的原因。第二章着重分析人们对使用反事实所持有的支持与反对两种不同态度,讨论这一题材的主要贡献及其对众多学者所谓的历史决定论的意义。第三章着眼于历史作家与小说家们因各自目的而重新创造过去所运用的诸种方式,包括构建平行的“另外”历史和基于历史改动而虚构出的未来景象。最后的第四章力图将上述所有内容进行归纳,看看能否从中得出某种结论,一即反事实是不是史学家的一种有效工具,如果是,那么应以何种方式,到达何种程度,界限又在哪里。 我最初开始关注反事实是在1998年,当时我参加了BBC:(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频道午夜栏目的一场电视辩论,名为“罗宾·戴说书秀”(Robin Day’s Book Talk),参与辩论的另两位嘉宾是安东尼娅·弗雷泽(Antonia Fraser)和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后者刚出版了在该领域具有开拓性的著作《虚拟的历史》①(Virtual History,1997)。我自己的《为历史而辩》(In Defence of Histor),)一书也刚刚出版,反事实历史的观念以一种新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究竟在哪里,这也是那本书所致力解决的问题。所以,当2002年10月我应邀到位于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举办巴特菲尔德讲座时,我认为这恰好是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度探讨的绝佳机会。那次讲座内容后来被编辑出版,取名“好似无中生有的讲述”,发表在《BBC历史》杂志2002年第3期第2~4页;随后又应邀在一家美国期刊《从历史的角度说》(Historically Speaking)第5期第4卷(2004年3月)上被重印出来,成为好几篇长文的热议主题,我本人的回应也刊印在同一期里(第28~31页)。整个交流都被收入唐纳德·A·耶克萨的《历史思考的新主题:史学家的对话》(Recent Themes in Historical Thinking:Historians in Conversation,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2008)第120~130页。 杰弗里·帕克(Geoffrey Parker)和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在《从历史的角度说》上对我的回复,以及两年后他们在编辑出版反事实文集《重塑西方》(Unmaking the West)时在前言和结束语里所展开的更加详细的讨论,都让我意识到,我对反事实主义者们的主张最初的反应有些敏感,需要加以反思。在随后的几年里,该主题的文章越来越多,这也给了我进一步重新思考的理由。此外,到目前为止,反事实历史所提出的问题也有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理论性探讨,从高度批判到谨慎辩护都有。而这些问题一齐将该主题的辩论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以色列历史协会——一个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独立组织,邀请我开展2013年梅纳赫姆.斯特恩(Menahem Stern)教授纪念讲座,着重从方法论和理论方面,就一些以色列历史主题进行演讲时,我欣然接受了邀请,想趁此次机会重提反事实这一话题,并考虑进行更深一步探讨。本书便是此次讲座的成果。书中内容大致与演讲一致,除了第三章和第四章进行了合并与删略,构成了系列讲座中的第三也是最后一讲。 我首先需要感谢的是以色列历史协会,感谢协会主席伊斯拉埃尔·巴特尔(Israel Bmtel)教授、秘书长兹维.耶库迪尔(Zvi Yekutiel)先生,以及各位理事会成员,感谢他们给予我如此殊荣,邀我开展此次讲座。要跟上卡洛.金茨堡(Carlo(3inzburg)、安东尼·格拉夫顿(Anthony Grafton)、埃马纽埃尔·勒罗伊·拉迪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弗格斯·米勒(Fergus Miliar)、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Davis)、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彼得·布朗(Petet Brown)、于尔根·科卡(Jurgen Kocka)、基思·托马斯(Keith Thomas)、海因茨.希林(HeinzSchlling)、汉斯一乌尔希里·韦勒(Hans—ulrich Wehler)和帕特里克·吉尔里(Patrick Geary)等各位历史学家们的步伐并非易事,好在有了协会行政主管马雅.艾维尼里~雷布洪(Maayan Avineri-Rebhun)的帮助,他严谨、妥当而又高效的安排使得过程顺利了许多。此外,托维·韦斯(Tovi Weiss)所提供的帮助也不可或缺,还有我住的米什肯努·沙昂尼姆旅馆里的员工,他们尽职尽责地帮助我。米什肯努·沙昂尼姆旅馆是这里的文化中心,修建于山丘上,俯瞰着耶路撒冷老城那令人生畏的城墙。还有到场耐心听我讲座的各位听众,他们的积极提问也使得本书中的讨论得以提升。奥托·多夫·库尔卡(Otto Dov Kulka)不仅就该主题向我提出了约翰·赫伊津哈的思想,并且以东道主身份和我一同来往于耶路撒冷及周边,尽显其本人的亲切与风趣,而雅德·比兰(Ya'ad Biran)则充当专业向导,带我游览了城内数不胜数充满魅力的地方。优素福·卡普兰(Yosef Kaplan)教授是梅纳赫姆·斯特恩教授纪念讲座的总编辑,是他让演讲的内容得以出版。我的经纪人安德鲁-怀利(Andrew Wylie)和他的员工,尤其是伦敦分部的詹姆斯·普伦(James Pullen),他们努力工作确保该书能按照合约出版并开展广泛销售(但愿如此)。还有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出版社(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的工作人员,他们都非常仔细,也都非常专业。我尤其要感谢理查德·普尔特(Richard Pult:)与苏珊·阿贝尔(Susan Abel)对写作过程的密切关注,感谢坎农·拉布里(Cannon Labrie)对打字稿所做的专业编辑,感谢利特尔&布朗出版社(Little,Brown)的蒂姆·怀廷(Tim Whiting)对英联邦版所付出的艰辛工作。西蒙.布莱克本(Simon Blackburn)、克里斯蒂安.格舍尔(Christian Goeschel)、拉赫尔·霍夫曼(RachelHoffman)、戴维.莫塔戴尔(David Motadel)、佩妮莱·罗热(Pernille Roge)和阿斯特丽·斯文松(Astrid Swenson)都在百忙中阅读校订了打字稿,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克里斯蒂娜.L.科尔顿(Christine L.corton)以极其专业的眼光审阅了样稿。我对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说不尽的感激之情,但他们无须为本书内容承担任何责任。 理查德·J·埃文斯 2013年7月于剑桥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曾获任英国皇家钦定现代史教席这一殊荣的剑桥史家,埃文斯既是现代德国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又以其对当代史学理论的开放视野和批判性反思而知名。埃文斯行云流水一般的优雅文笔,让他这本意蕴丰厚的“小书”,既是我们探究历史中的可能性的必读之作,又能给人带来阅读的愉悦和满足感。 彭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 埃文斯使用冷静、雄辩式的语言,令其所探讨的内容完全令人信服。 《卫报》 一次很棒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将关于历史的自然属性的思考向前推进了一步。 《金融时报》 一次所涉甚广的探讨……埃文斯就历史的起因与判断问题给了一次最好的说明……《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将一种被认为是“室内游戏”的历史主题上升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智慧讨论的高度。 《星期日电讯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