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作家文丛·第三辑》由区文联征集编辑而成,包括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汇集了北仑区15位作家的作品,记录了大时代的变迁、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
《春天会来花会开》为该文丛之一,是作者吴秀琴对自己的生活、游历有感而发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天会来花会开/北仑作家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秀琴 |
出版社 |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仑作家文丛·第三辑》由区文联征集编辑而成,包括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汇集了北仑区15位作家的作品,记录了大时代的变迁、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 《春天会来花会开》为该文丛之一,是作者吴秀琴对自己的生活、游历有感而发之作。 内容推荐 《春天会来花会开》是作者吴秀琴的散文集,全书分为“抬望眼,春天会来花会开”“再回首,平淡从容可是真?”“看云去,书海踏浪拾贝壳”三个部分,记录了作者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虽都是平常不过的小事,在作者笔下却充满哲理。作者的文字或平实质朴,或优美动人,自然、清新。 目录 总序/袁侠 序言/戴中平 抬望眼,春天会来花会开 春夜听雨 春天的馈赠 美丽的诱惑 秋行故乡 带父母游江南 情暖浸水,梦起碧山 客自故乡来 秋意古刹 替抛光工人说几句话 人文古镇,山水柴桥 烟雨芦江 阳春面 成全他人欢喜心 大碶的格局 夜宿东钱湖 醉美花海,相约汉中 印象武夷山 方向 夏天来了 心存善念 春天会来花会开 瑞岩冬景 明净如画九峰山 情归梅山 炎夏清火话苦瓜 拉开门,看见世界 再回首,此心安处是吾乡 父亲与土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 走过那条老街 娟子的心事 一个人与一座城 那一道坡 北京的厕所很漂亮 忙年 梦回赤壁 捡漏 西瓜田边的想望 插秧 乡音 芦江秋思 宁波印象 我们都曾是文学小青年 情系港城三五年 慈溪杨梅慈溪情 不要和陌生人吃饭 开发区的早晨 面子与一口气 在路上 母亲的电话 两个小女人的梦想 写日记的那些日子 要嫁就嫁你这样的老公 独行处,闲看流云淡听风 如厕读书 温暖的文字 “丑”字面前亦坦然 读书写作与打麻将 业余爱好 亲子阅读记 禅茶一味 棉花不是花 文字陪我这些年 寻找快乐的水 心眼 庙事 阅读带来快乐 寻一处灵魂的栖息地 童言无忌 小游戏,大乐趣 有子如此,夫复何求 修鞋匠 礁石之歌 行走乡间 梦里家山,笔下烟云 赤脚医生 侏儒兄弟 城中春意 买烤鸭 咬人的鱼 后记 试读章节 春天的馈赠 春天是位神奇而慷慨的巧妇,她把她的那些花花草草、叶叶芽芽们全都变着法儿呈献到人们的餐桌上,春色盎然,清香爽口,诱人下箸。 早春二月,春水浸润闲了一冬的农田——农人还没来得及下稻种呢,最先冒头的却是紫云英,它们约好了似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顶着紫色的小花,在料峭的春风里招摇。在开花之前,紫云英的嫩头是可以掐来清炒摆到餐桌上的,或者同年糕一起烩,味道极佳。花一开,就只能成为牛羊口中的美味了,当然,还有勤劳的蜜蜂——紫云英蜂蜜是极负盛名的。人们赶在蜜蜂之先享用了紫云英的娇嫩清香,尔后再享用它的凝脂甘甜。 接下来走俏的就是荠菜、马兰头、蕨菜和蒲公英们了,它们几乎是要与紫云英争宠,漫山遍野地一起拥来,田间地头、坡岸上、河堤边、阡陌小道旁,向开春贪鲜的动物们示威一样,到处疯长。这几种常见的野菜,鲜嫩的时候挖来洗净,清炒或凉拌,原汁原味,剁进馅里包饺子,味道也不错。蕨菜的叶子呈卷曲状时比较鲜嫩,老了后叶子就会舒展开来。干蕨菜或用盐腌过的蕨菜在吃前是要用水浸一下的。荠菜老到抽薹了,顶上开出白色的小花,人们还是青睐于它——千百年来,吃荠菜煮的鸡蛋已经成了江南地区农历三月三的传统。 清规戒律中的素食者最容易开发草木的可食用性。前日去阿育王古寺礼佛,随僧人们共享了一次素斋。他们将水库边采摘来的新鲜蒲公英洗净了,就着一小碟黄豆酱生食,舌尖上的悠悠清苦是春天奇特的馈赠。饭后信步走进后禅院,一问玻璃茶室外种了两株桃花,开得正艳,豌豆花也开了,还有草间不知名的紫色小花,都在这个清修之地彰显着不被季节遗忘的春天本色。 头季的豌豆苗也不甘示弱,蔓丝攀缘着竹枝向上乱蹿。不过豌豆苗似乎不如紫云英味道好,带点豆腥味。以前在农村,我们并不懂得豌豆苗可以拿来做菜,也许是怕毁了它们的长势,结不出饱满的豆荚吧。到了江南定居,才看到江南的人们拿豌豆苗炒了吃,有些意外。 这些野菜给人的感觉就像荠菜和蒲公英,气味平和、清凉,特别“理性”。而野葱、野蒜、野芹菜们可就不那么温和了,它们有着天然辛辣的“野性”。这些刚刚破土而出、集合了天地精华的野菜,一露头便以一种强烈的刺激昧横扫原野,盖过绢蒿等的苦香气。记得我家屋后的小山上分布有大片的野葱,葱叶可以炒鸡蛋。野葱烤河鲫鱼尤其鲜美,整株的野葱洗净,不必切成段,放进锅中与两面煎得焦黄的河鲫鱼同煮,放几勺酱油、料酒,些许红糖,鱼人葱香,葱浸鱼鲜,是佐饭的美味。葱头呢,装进瓦罐,放到灶间火灰堆里煨起来,煨熟揭开盖,葱香飘得一屋子都是,放几块老冰糖拌一拌,当饭后点心吃,对孩子们来说,那简直就是人间美昧了。 清明前后,祭祖不可缺少的一样食品就是青团。青团的主料是糯米,蒸熟的糯米捣成糍粑团,揉进青艾的汁液,再上屉蒸熟即可。江南的人们偏爱青团这类食品,因为他们将青艾叫作“青头”,甚至就昵称一个“青”字。青,恰似一个姑娘的名字,青涩、温润、柔和,与青团的清香口感无二。宁波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青团,清明那几天,大街上到处有乡民挑着小桶叫卖。我们湖北也有类似于青团的一种食品,不过不是用青艾汁揉的,而是换了一种配料——软芡汁。软芡多长在油菜田里、河塘岸边、潮湿阴凉的地方,一长一簇,茎叶上覆着一层细细的白绒毛,开黄色的小花。软芡没有青艾的气味重,口感更绵软一些。 地上的没吃够,树上的美味也续上了。榆钱、香椿芽、洋槐花是常见的枝头菜,凉拌、清炒、蒸面、炸面饼……只要想得出新花样,怎么做都行。香椿芽类似于榴梿,吃不惯的人嗅到的是无法忍受的刺鼻气味,喜欢的人一吃就上瘾。我前年春天尝试着吃了一回香椿芽,这一试不得了,得巴望三个季节,才能守到香椿芽上市的短短几天。香椿芽长得快,得在芽还是紫红色的时候摘,一泛绿就老了,嚼不动,香味也失却了。好闻又好吃的当数洋槐花了。孩子们捋一大把,塞进嘴里嚼一嚼,满嘴的香气和花蜜,爬上树摘两兜,槐花的清香就从山野、院落溜到了厨房,母亲将其放上油盐蒸一蒸给父亲下酒,还能换得一句夸奖。因此,槐花盛开是我在春天里最盼望的事情之一。 再奢侈一点,就是拿花入菜了。暮春时节,香气袭人的要数栀子花。先将花洗净,用热水焯后再用凉水漂洗滤干,或炒,或烩,或凉拌,均可入肴。栀子花清香扑鼻,吃起来鲜嫩爽口,赏心悦目。只是那些花太漂亮了,每次吃的时候都有些于心不忍。有朋友住在一个小岛上,岛上多种梅花树,梅花的花瓣用来做成梅花糕、梅花汤或者梅花粥,暗香盈口,味道奇美。想象一下,傲骨的朵朵梅花,被剁得细细碎碎,揉进面团,浸着油盐,好奇的肠胃,消受得住这暗香的伤残吗? 这些可供食用的花草生长于野外,受天地灵气滋养,顺四时而发,天然无污染,风味别具一格,因而受到人们格外的青睐。采摘过程又是那么的诗意,快乐岂止于口腹?在这个万物复始的季节,纳享大自然的馈赠,与花花草草们来一场亲密的邂逅,便更能感受整个春天的深情厚谊了吧! P5-7 序言 总有一股力量让我们如沐暖阳 三人为众,众,意味着多。北仑作家,结集出版文丛,已到第三辑了。 2009年,我们组织出版了北仑作家文丛第一辑,一套9种;2013年,出版第二辑,一套15种。今年,2015年,哉们又筹划作家文丛第三辑。在一个户籍人口数不到40万的行政区域内,如此频繁地出版文学丛书,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是文学? 从大的方面来说,作家协会的政治待遇历来就高,在文联系统内,各种艺术门类的协会如要排序,从上到下到最基层,作协大多排在第一。为什么是这样?简要说,大约跟作家写作只凭一支笔一张纸就可直抵心灵有关。这个跟田径是“运动之母”的道理是一样的。 言为心声,文学快递心尖上的灵动,集聚的能量总让我们如沐暖阳;心心相通,写作,不仅仅是作家的事,也是读者的事。阅读,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对如今的人们来说,通过眼睛进入心灵的精神产品,文字还是极大的一块。从传播的范围和效果来看,我们如此倾向文学、支持作家文丛的出版,也是自然的。 “书藏古今”,宁波悠久的藏书文化,熠熠生辉。对当下而言,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的文学成果,是阿拉不断弘扬藏书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是需要不断累积的。为什么是文学?这是第三条理由。 有地位,出效果,承接文脉,面向未来,因此,我们重视文学,支持文学,一如既往。这次集结出版的作家文丛第三辑,一共8种,按作者年龄排序,依次是:黄梦燕的散文集《为霞尚满天》,韩朝阳的文史随笔集《海濡拾遗》,屠明华的散文集《车兑车米兑米》,俞南道的戏剧专论《戏道漫悟——戏剧创作基本要领反刍》,胡嘉翔的散文集《芦江入海流》,张晓红的散文集《因为心中有梦》,姚思远的音乐作品集《江南海边——姚思远音乐文学选》,吴秀琴的散文集《春天会来花会开》。 处大港之畔,居开放前哨,筑强国基,圆中国梦,在全国一千六百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中,1984年立区的北仑,如今已迈入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阅兵观礼,豪迈的行进中,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涵养和精神的力量。其中,如繁星,作家队伍是灿烂夺目的存在。 八本书排列成行,“北仑作家文丛”第三辑,如同一条穿越时光直抵心灵的队列。如果加上第一辑、第二辑,戬们的队列更加五彩缤纷! 是为序。 袁侠 2015年10月 后记 一个人的慢时光 这是一趟慢车。绿皮车厢敞着半扇车窗,一路哐哧哐哧,拖着长长的鸣笛,从革命圣地麻城开出,途经古城黄州,直抵我的故乡——浠水县城。 五月的青天有些高远,稻风不断地兜进车厢,送来阵阵荷香,阵阵鸟呜。窗外是满目的绿,绿的树,绿的稻田,绿的荷塘。没有交织的高架,没有穿山的涵洞,都市的高楼大厦远去了,车水马龙远去了,人潮熙攘也远去了,眼前只有两根并行的铁轨,向着远方的远方延伸…… 这一路的慢时光,感受的是故乡最原始的气息、内心最真实的召唤。 然而,二十岁以前,我一直渴望逃离,逃离故乡小县城的拘囿,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逐理想的人生。异乡闯荡十余年,归属感始终在意识的边缘游离,这时候,一心就只想回到出发点——故乡。 常常想,余下的岁月,大抵就是跋涉在还乡的途中了吧。这还乡,是回到生养我的故乡,也是找寻和回归心灵的故乡。 说到底,人生这一单趟旅程,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伴。一路随行的,唯有自己的心。故而,我喜欢众乐时的恣情飞扬,更享受独处时的悠闲时光。随性行走山水间,仰望木落秋空;立于田埂地头,聆听植物拔节;骑行穿梭闹市,看行人来去匆匆;开启西窗,任风卷飞雪飘落桌前;登临山顶,闲看流云淡听风……如此,方能感受“向高处行,向宽处立”的人生境界。 有没有这种时候,思绪会无端飞到很远,整个人不在状态,仿若灵魂出窍般,别人看你时,你的眼神满是迷离?对不起,那个时候请别同我讲要紧的事情,我一定无法听进,我的波段恐怕不在你想要的频率。 静处的好处在于观照内心。只有万般皆放下,清空所有的俗世烦扰,才有静处幽思的心境,才能谛听内心最空荡处的回声。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故乡,那是轻易不肯容人踏入的领地。 因为个性憨,随着年岁渐长,很难再风风火火,我也只能在阅读中,在写作中,在思考中,在发呆中,渐渐找到回归的方向,找到那个适宜安放心灵的故乡。习惯性地将过去的岁月以回忆的文字记述,一不小心记了十年,如今得以结集出版,也算是对过去的青春做个了结。很多文字不甚满意,有些像流水账,但功力有限,想改也无从改起。这一路追梦似的磕磕绊绊地走来,感恩遇着的那些搀扶人,感谢作协戴中平老师和韩光智老师的帮助,帮我作序、定书名和拟标题,感谢杭州佛学院的编辑宗峰法师和张存文友帮忙校对。希望下一个十年能写出稍有实力的文字。 往后的日子,努力使自己慢一点,静下来,静下来,任时光像流水一样缓缓淌过,叫内心像湖面一样波澜不惊。静下来,以便更清晰地听到故乡的召唤,听到心灵的召唤,循着这召唤前行。 作者 2015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