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桥伟所著《把脉周期寻找牛股(一个职业投资者的感悟)》既蕴含个人投资历程的直白表述,也不乏刻骨铭心的甘苦体验,既有可资借鉴的经典案例,也有光亮飞溅的思想火花,对有志于投资的广大读者,不无阅读和研讨价值。这些东西既是对投资之路的一个总结,也能帮助读者朋友更好地看清中国资本市场,让喜欢投资的读者少走很多弯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把脉周期寻找牛股(一个职业投资者的感悟)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何桥伟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桥伟所著《把脉周期寻找牛股(一个职业投资者的感悟)》既蕴含个人投资历程的直白表述,也不乏刻骨铭心的甘苦体验,既有可资借鉴的经典案例,也有光亮飞溅的思想火花,对有志于投资的广大读者,不无阅读和研讨价值。这些东西既是对投资之路的一个总结,也能帮助读者朋友更好地看清中国资本市场,让喜欢投资的读者少走很多弯路。 内容推荐 何桥伟编著的《把脉周期寻找牛股(一个职业投资者的感悟)》从周期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资本市场和如何寻找未来的牛股,旨在帮助投资者走上财务自由之路。作者认为,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市场本身的周期、行业的周期和上市公司的周期,投资者若能比较清晰地把脉这三个周期,做出相对确定的投资,将能事半功倍。 投资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一项无止境的修炼。本书是作者长达10余年投资经验的结晶。在人迹罕至的职业投资之路上,作者积累了不同寻常的投资感悟,其中最核心的两点:一是寻找好的投资标的,寻找未来的牛股,主要从周期的角度详细剖析;二是控制和管理好仓位与风险,时刻警惕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5年6月股灾等“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并且学会耐心,手持现金等待“黑天鹅事件”过后的巨大投资机会。 目录 第一篇 投资历程 第1章 鬼使神差,与股票结缘 第2章 学徒时期付出沉重代价 第3章 “幸运之神”悄然而至 第4章 2006年至2007年大牛市的辉煌 第5章 2008年至今投资人生几经起伏 第二篇 中国资本市场趋势分析 第6章 中国股市的现状 第7章 2009年7月以来上证指数大幅下挫的 深层次原因 第8章 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展望 第9章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有望长期慢牛 第三篇 把脉周期,寻找成长 第lO章 牛股的共同点分析 第ll章 医药医疗板块 第12章 电信、媒体、科技板块即TMT板块 第13章 大消费板块 第14章 农业板块 第15章 环保板块 第16章 军工板块 第四篇 投资感悟 第17章 投资战略 第18章 投资战术 第19章 投资智慧 附录:美国游学所见所闻 结语:投资人生无悔意 后记 试读章节 当年,社会上盛行上大学考60分万岁的学风,加上我们这代人的国学功底普遍薄弱和对历史的兴趣不浓,“文化大革命”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不良遗风还有相当影响力。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学时代很多宝贵时间都是在游山玩水、四国大战(军棋的一种玩法)和看电影中度过的,现在想来,如此浪费青春年华实在太过可惜。当然,我或许也要感谢这段时光,感谢让我有机会学历史,亲近历史。现在,除了股票投资外,我的业余时间多用来研习历史,希望能从历史隧道中把脉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发现投资的灵感和真谛。这也应了美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一句话:学历史或哲学某种意义上比学数学或统计学更适合做投资。如今中国的资本市场,绝大多数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品牌,如白酒中的贵州茅台(600519)、五粮液(000858),药品中的云南白药(000538)、东阿阿胶(000423)、同仁堂(600085)。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还会有一些大牛股在中国的老字号中产生。 从有记忆开始,我虽时有自由散漫的念头,但总的来说还是埋头苦读的时候更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大学找工作外,我的内心别无他j念。艰苦的努力加上上天的恩赐,使我终于如愿从研究生毕业,并进入国家大型机关工作。在当时,一张全国通行无阻的铁路硬卧免票乘车证足以让同学和同龄人羡慕不已,而我自己也觉得通过多年苦读和艰辛努力,实现了从农家子弟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华丽转身,颇为春风得意。 按理说,借着改革开放、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财富急剧膨胀的大好形势,我辈在国家机关好好工作,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徐图升迁,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命运又给我开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读书期间与任何经济学课程无缘的我一不小心与股票结缘,并如同鸦片一样,染上股瘾,一发不可收拾。在2006年至2007年梦境般的大牛市中,我依靠运气和勇气奇迹般地掘到第一桶金并自诩“股神”后,毅然放弃了优厚的机关工作,辞职下海,开始了职业投资生涯。所谓人生如戏,在我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误人“股”途的起因是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后,我的大部分同学进入国家政府机关和文化单位(如出版社、研究所)工作。与他们不同,我的工作单位是从事经济工作的,股市在1997年也是一片火热,我所在的办公室,上到局长、处长,下到科长、科员,不少人热衷于炒股和谈股。印象最深的是,中午吃饭和午休时间,不少同事低声议论股票,或到会议室从电视上看股票上午收盘情况(央视一台午间新闻结尾有行情显示)。当时办公室只有打字机,还没有一台电脑,更不要说网上交易了,只能通过电话委托。那时的我对股票真是一窍不通,连涨停板、跌停板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为可笑的是,有一位领导由于工作忙想让我去证券营业部打一份交割单(当时电脑还未普及,用BP机看股票行隋也是21世纪初的事情),我却因不知交割单为何物而只能作罢。现在想来,早年无缘股票大概是因为那时学科分割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自己孤陋寡闻,对社会新鲜事物知之甚少。而且研究生刚毕业,月工资不足千元,要维持自己和女朋友(当时还在攻读硕士学位)的生计已属不易,更别奢谈股票投资了。 记得上班不到一年,1998年碰巧遇上东南亚金融危机,政府为了拉动经济,扩大基建投资,纷纷启动铁路项目,内昆铁路(四川内江至云南昆明)就是在这个时候启动的。我们单位流行一种说法——要想富,指挥部。这是因为,除了机关工资收人外,项目部由于长期在外工作,还可以另发在当时看来不菲的补贴。加上我刚离开学校,没有工作经验,更没有基层锻炼经历,为了体验基层工作和生活,摆脱贫穷,就主动请缨,宁可与心爱的人远隔千里,两地分居,也要求去一线指挥部。在领导的关怀下,我如愿以偿,应召出征,在四川宜宾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同祖国西南边陲的地形、地貌、民众生活有了亲密接触,至今仍如同昨日,往事依然清晰可见。也正是在酒花飘香的宜宾,因收人增加略有余钱,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学习股票知识,我不怕被同事笑话,毅然开户,时间是1998年12月的某一天,那天宜宾证券营业部人头攒动的场景,柜台开户的情况,第一次委托下单时的紧张,使我终生难忘。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上证指数1000多点,我挤在人群中,睁着大眼睛盯着大屏幕里迅速变化的股票价格,一些股票的名字闻所未闻,如龙头股份(600630)、爱使股份(现已改名为游久游戏,代码600652)、界龙实业(600836)等。 P4-6 序言 七八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和何桥伟先生在北京的一个老乡聚会上认识,知道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做股票投资的,和我算是同行,而且在老家,我们两家之间相距不过10公里。第一次聚会,我对桥伟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知道我是做期货的,所以他说了一句:“我是彼得·林奇的信徒,期货是真的不敢做的。”一般投资人说这句话我并不惊奇,20世纪末国内期货市场不规范运作带来的惨痛教训以及期货交易本身高杠杆所伴随的高风险,往往令人谈期色变。但在我看来,桥伟是一个颇有水平的职业投资者,他这么说显然是对自己已有明确的定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这一点很令我敬佩。 后来,除桥伟有一年多时间去了美国外,每年他都会来我公司坐坐,谈谈自己的股票投资心得。年前,桥伟拿来这本《把脉周期,寻找牛股——一个职业投资者的感悟》书稿,让我看看并写个序。 要给一本股票投资书写点东西,倒真的令我百感交集,感慨万分。我是20世纪90年代初,也就是说中国刚有股票市场不久就参与其中的。但是,从1995年开始,我就全身心地投入期货交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的投资命运和参与期货投机的所有人一样,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徘徊。直到2006年那波牛市开始,我才分出一部分精力投资股票市场,尤其是2014年,我的股票投资力度大幅增加。遗憾的是,我对期货投资游戏太痴迷了,整个20年几乎都深陷其中,所以一直是股票市场的看客而不是参与者。其实,像我这样一个以技术为主的投机者,最理智的做法是: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各种各样的机会,哪儿趋势最强、赚钱最容易,就去哪里。股票市场有机会就做股票,期货市场趋势明显就做期货。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从2015年来看,大宗商品市场矛盾重重,今后一段时间很难出现大级别的趋势性行睛,我用不着苦苦守候,等着柳暗花明,旁观、放弃即可。另一方面,国内股票市场却可能有趋势眭的大机会,值得我高度关注和参与。 经过20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股票市场越来越成熟,投资者的投资水平也大大提高,市面上关于投资的书五花八门,汗牛充栋。桥伟这本《把脉周期,寻找牛股——一个职业投资者的感悟》我读后有以下几点启发: 首先,要从经济政治周期、行业周期角度来分析资本市场,分析股价波动,把握投资机会。开个玩笑,桥伟似乎看不上我这个趋势跟踪交易者,但按照我的理解,所谓的大周期分析得lll~Iit资机会,和我们这些跟踪重大趋势变化的投机者的思路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其次,中国任何时候都不缺牛股,关键是投资者要有大智慧,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善于思考,培养发现大牛股的眼光和抓住大牛股的胆量。 再者,学历史出身的桥伟拥有深厚的金融历史意识,因而有一股淡定从容的投资精神,面对不可避免、起起落落的投资人生,不悲观,不抱怨,不急不躁,始终积极乐观地寻找符合他自己的标准的投资机会,这种心态值得学习。 拉拉扯扯,废话不少,止!是为序。 后记 大概在2011年的时候,我就有写一本投资方面的书的念头,因为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有太多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既是对我以前投资之路的一个总结,也能帮助读者朋友更好地看清中国资本市场,让喜欢投资的读者少走很多弯路。经过几年的准备,尤其是2011年至2012年不平凡的经历,2015又遇股灾,可以说是经历了两次蜕变后,无论是投资理念还是操作风格,我都有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这个时候出这本书,我想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站在2015年9月的这个时间点上,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一者我在2012年年底就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未来10年是中国股市投资的黄金时代”的言论至少在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得到了市场的验证,2015年6月上证指数也曾站上5000点大关,创业板指数则站上了4000点大关。二者2015年6月至2015年9月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股灾,短短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下跌超过40%,创业板指数下跌超过50%。更严重的是,很多投资者因为融资、配资而血本无归,这是以前中国任何熊市中都不曾见到的,躲过“生死劫”,我学会了耐心和等待,学会了知进退,又完成了一次难忘的蜕变。展望未来,绝大多数投资者早已失去信心,我则不然。我认为对于中国经济,短期内也不用如此悲观,中长期仍具有活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大量二、三线城市未来很长时间房地产的投资价值不明显,居民资产长期向权益类倾斜不会逆转,资本市场中长期仍可十分看好,股灾后的市场有望实现长期慢牛。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要感谢我年迈的双亲无私地给了我适合做投资的基因和诚信为人、意志坚毅的品格,更令我感动的是,在我投资路上最为艰难的时候,已过古稀之年的母亲徒步跋涉到很远的深山寺院为我祈祷。特别要感谢我深爱的妻子和女儿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有了你们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在艰难的投资路上心无旁骛地自由探索,你们的欢声笑语是我多次走出低谷、整装前行的力量。歌德曾说过,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从这个角度讲,作为投资者的我是非常幸福的。感谢学术界大家郭世佑先生、投资界前辈青泽先生欣然作序,你们的墨宝为本书增色不少,也是日后我在投资路上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感谢大学同窗浙江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黄宝忠先生的大力支持,这让我解决了出版的后顾之忧,也感谢出版社徐婵女士和姜井勇先生提出不少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所有关心本书出版的朋友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