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时,斯塔尔夫人热情欢呼革命,但不久态度冷淡,雅各宾党当政时,她逃至日内瓦她父亲的故乡。拿破仑执政时,不许她留居巴黎,她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在流放期间,她四处旅行,并以瑞士各地的旅馆为家。《十年流亡记》就是斯塔尔夫人在欧洲流亡十年写就的与其思想和生平相关的作品,影响整个欧洲知识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年流亡记(精)/史家名著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法)斯塔尔夫人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时,斯塔尔夫人热情欢呼革命,但不久态度冷淡,雅各宾党当政时,她逃至日内瓦她父亲的故乡。拿破仑执政时,不许她留居巴黎,她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在流放期间,她四处旅行,并以瑞士各地的旅馆为家。《十年流亡记》就是斯塔尔夫人在欧洲流亡十年写就的与其思想和生平相关的作品,影响整个欧洲知识界。 内容推荐 斯塔尔夫人,一位女作家,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女泰斗,在拿破仑时期,她一直是塔列朗的政治对手,歧视女性的拿破仑不欣赏博学的女人。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斯塔尔夫人热情欢呼革命,建立了自己的沙龙,和革命中的领导人物密切往来,宣传平等的理念。当大革命过去、拿破仑如日中天的时候,因为政见不和坚持不向拿破仑妥协。1803年10月,拿破仑下令流放她到距巴黎110英里的地方。她除感绝望,并写信并派信使恳求他发慈悲,但他主意已定,不容更改。斯塔尔夫人的父亲得知她的命运后写信给她:“在逆境中把头抬得高高的,不要让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把你踩在脚下,无论他有多么强大。” 斯塔尔夫人在不幸流放的十几年中,旅行德国和英国继续写作,她的书抨击波拿巴,称他为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她的议论帮助欧洲保持了反对波拿巴的势头。波拿巴闻其名而色变,称“没有哪一个女人能比她更邪恶。” 《十年流亡记》是其在受到迫害,在欧洲知识界流亡十年,游历欧洲写作的经典作品。在这本书中,斯塔尔夫人对波拿巴发起了更加严酷无情的批评。 目录 序言——由斯塔尔夫人之子所作 上部 第一章 波拿巴仇恨本人的缘由 第二章 护民院中反抗的开始——由此针对我的首次迫害——富歇 第三章 波拿巴的连横之计——本人《论文学》的发表 第四章 父亲与波拿巴的谈话——马伦哥战役 第五章 地狱毒计——《吕内维尔和约》 第六章 执政府下的外交团队——保罗一世之死 第七章 1801年时的巴黎 第八章 科佩之旅——与英国的预备性和约 第九章 1802年的巴黎——波拿巴当上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回到科佩 第十章 波拿巴敌视我与父亲的新体现——瑞士事件 第十一章 与英国断交——开始流亡 第十二章 前往德国——抵达魏玛 第十三章 柏林——路易-斐迪南亲王 第十四章 莫罗和皮舍格鲁密谋叛乱 第十五章 昂吉安公爵遇害 第十六章 内克尔病逝 第十七章 起诉莫罗 第十八章 帝国崛起 告读者——斯塔尔夫人之子所作 下部 第一章 《论德国》遭禁——离开法国,流亡他乡 第二章 回到科佩——各种迫害 第三章 与德·蒙特莫朗西先生的瑞士之旅 第四章 德·蒙特莫朗西先生和雷卡米尔夫人流亡——新的迫害 第五章 离开科佩 第六章 1812年,途经奥地利 第七章 暂停维也纳 第八章 离开维也纳 第九章 穿过波兰 第十章 抵达俄国 第十一章 基奥瓦 第十二章 从基奥瓦到莫斯科 第十三章 国之风貌——俄国民族的特征 第十四章 莫斯科 第十五章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 第十六章 圣彼得堡 第十七章 皇室家族 第十八章 俄国大领主的风俗习惯 第十九章 公共教育机构——圣凯瑟琳学院 第二十章 向瑞典出发——经过芬兰 人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有些护民院议员渴望效仿英国,在护民院议会中建立反对派,并切实遵守宪法大纲。仿佛看上去受到宪法保护的权利与现实之间没有分毫关联似的,仿佛所谓的国家机构分立简单得像贴个标签似的,只需要设立几个不同的行政前厅、把那些姓氏不同的人隔开就够了。我承认,我很乐意看到那一小撮绝不愿与其他奴颜屈膝的议员同流合污的护民院议员。我也非常坚定地相信,先前因热爱共和而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的人,他们仍会坚守自己的观点不动摇,哪怕自己已是最弱小无助的一方。 有一位追求自由、对人生来拥有的最崇高的思想抱有坚定信念的护民院议员,本杰明·贡斯当,曾因为一篇旨在揭露暴政正在抬头的演讲文稿而咨询过我的意见,我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他以勇气和鼓励。然而众所周知,他是我的一位密友,所以我不由得感到担心,害怕此举会给自己引来祸端。我有一个软肋,那就是喜好社交。蒙田曾说过:“通过巴黎,我才成了法国人。”连三个世纪前的他都这么想,更何况现在的我?现在,我们看到有那么多出类拔萃的人聚集在这个城市中,有那么多懂得利用自己才智的人把我们的谈话变得那么有趣。无聊这个幽灵始终缠着我不放,出于对这种生活的恐惧,我会在暴政面前选择屈服也说不定。如果不是父亲这座楷模立在我面前,如果体内不是流淌着他的血液,也许我真无法克服这个弱点。波拿巴深知我这个缺点,他能迅敏地察觉到每个人恶的一面,并从人的缺陷下手,让他们向自己的帝国俯首称臣。他以权力相逼、以财富为诱,再施以乏味生活为要挟——这正是法国人害怕的地方。待在一个离首都四十古里远的地方,周围一切都与那座世上最迷人的城市拥有的一切欢愉享乐是如此格格不入,长此以往,这足以让大部分从小就习惯了声色犬马的巴黎生活的流亡者产生动摇。 在本杰明·贡斯当发表演讲的前一天,我在家中接待了吕西安·波拿巴、×××先生、×××先生、×××先生、×××先生以及其他一些人。他们个个头脑敏捷、谈吐优雅,谈话在不同程度上让人眼前一亮。除吕西安之外,每个人都厌倦了过去被督政府通缉的日子,准备效忠新政府,唯一所求的便是自己对新政府的忠心能够得到回报。本杰明·贡斯当向我靠过来,低声说道:“眼下您的客厅里充满了讨您欢心的人,但一旦我发表演讲,明天这里就是一片冷寂了——好好考虑清楚。”我的回答是:“人必须追随自己的信仰。”我是图一时之快才这么回答。但老实说,如果预料到从那天开始自己将遭受怎样的命运,我会无力拒绝贡斯当先生放弃计划的这一提议,以免引火上身。 今天在思想的影响下,你会觉得在波拿巴那边失宠也算不得什么事情;他可以剥夺你的生命,但不能让你声名扫地。可在当时,人民根本没有发觉他的专政意图;每一个经历了大革命的人,或者希望他能让自己的亲友回归故土,或者希望他能归还自己的家产。谁若胆敢抵抗他,就会被人攻击为雅各宾分子;你在政府那边失宠以后,上流社会也会弃你而去。这一切是人,尤其是一个女人无法承受的:没有走过刀尖的人,无法体会到它刺人的锋利。 我这位朋友在护民院中释放出反抗信号的那一天,我本应在家中接待好些宾客,他们都是我乐意结交的人,但全都效忠新政府。五点钟时,我陆续收到了十封致歉信。第一封、第二封,我尚能接受;但随着致歉信的接踵而至,我开始发慌了。良知告诉我,得抵抗住一切仰赖于波拿巴恩宠的欢乐,然而良知却不能宽慰我的内心。那么多上流人士指责我,让我再难坚持自己看待问题的方法。其实,波拿巴当时并没有犯下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罪行,许多人都笃定他能把法国从混乱和动荡中拯救出来。如果那时他派人跟我说要跟我握手言和,我会满心欢喜地立马接受。但是要让他走近你,你就必须先对他卑躬屈膝。为了让人对自己摇尾乞怜,波拿巴通常会带着颐指气使的样子大发一阵雷霆,让人在其怒火之下战战兢兢、有如芒刺在背,然后向他全盘屈服。我并不是借此意指波拿巴没有真的动怒:他所做的一切,如果不是出于算计,便是出于仇恨,而仇恨通常就以发怒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过波拿巴太懂算计、太有城府,他从来只会审时度人,展现自己当时应该展现的东西。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看到他对一个没有尽到自己职责的军事专员勃然大怒。这个可怜人前脚才战战兢兢地走出去,波拿巴就立刻转过头来对自己一位副官笑着说:“希望我很好地震慑住了他。”要是只看到前一刻的情形,你肯定会认为他当时已经怒得失去理智了。 第一执政官觉得是时候表现出针对我的敌意了,于是他公开责备了自己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说他造访我家的次数太过频繁。约瑟夫不得不在几周之内不再登门,他的这个举动成了一个信号,接下来我认识的四分之三的人都对我避之唯恐不及。在果月十八日曾遭通缉的人批评说我当初把德·塔列朗先生推荐给巴拉斯为外交大臣候选人是个错误;这简直是奇怪,这帮人指责我当初替德·塔列朗先生帮忙,而他们自己现在却终日流连于他的官邸中。所有那些对我恶言相向的人都在极力掩饰一个事实:他们是因为害怕惹第一执政官不快才会针对我。然而,他们每天都编造出一个新的、足以毁灭掉我的借口,拿出了自己本该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坚强果敢,来攻击一个手无寸铁、遭到迫害的女性;他们在第一执政官那里沐浴到恩宠的洗礼之后,又立刻跪倒在卑鄙的雅各宾分子脚下。 P6-9 序言 一个女人的伟大与激情 若论18世纪的法国政坛和文坛界,有一位女性是我们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斯塔尔夫人,原名安娜·露易丝·热尔曼娜·内克尔。她是法国浪漫主义的接生婆,是法国宪政改革的思考者,是卢梭“多情的心”这个思想衣钵的继承人,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冷静见证人。她在世时,其爱情小说在文坛中风靡一时,虽然如今这些作品都已被人遗忘;她所举办的沙龙中群英荟萃、鸿儒如云,她的政治思想也经过这些人而传到朝堂之上,深深影响了法国政局。“欧洲有三股势力,英国、俄国和斯塔尔夫人。”此话绝非浪得虚名。 之所以评价斯塔尔夫人伟大,是因为在那个动荡不安、连大多数男人都无法掌控住自己命运的乱世中,她没有如其他贵族女性那样成为命运的怒海中随波逐流的浮萍,要么在大革命中香消玉殒,要么逃离国外、病死他乡,成为那个时代中一个个籍籍无名的牺牲品。从童年就表现出惊人的聪慧和冷静的斯塔尔夫人,如男子一般扛起了觉得自己应当扛起的时代责任。当革命爆发、众人如鸟兽四散一般逃离巴黎这座着火的城市时,本在日内瓦的斯塔尔夫人却火速赶了回来,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建立了自己的沙龙,和革命中的领导人物密切往来,宣传平等的理念。当朋友们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她不顾个人安危勇敢伸出援手,甚至差点死在聚集在市政厅前的暴民手中。当大革命过去、拿破仑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又因为政见不和坚持不向拿破仑妥协,即便遭到流放也绝不放弃自己的思想。论其视野、学问,观其经历、思想,斯塔尔夫人都胜过和她同代的许多男子。读其文字,笔者只能对十八世纪这位法国奇女子做出“弱弱女儿身,铮铮男子心”的评价。 之所以说她激情,是因为纵观她的一生,按照当时上流社会的观点,斯塔尔夫人是叛逆的、疯狂的、惊世骇俗的。她那耀眼的才华没有拿来做沙龙里温软香甜的解语花,却做了一套冰冷、坚硬、刚强的矛和盾,守护的是文字和思想上的自由,攻击的是精神和肉体的桎梏。她一生周围簇拥着无数优秀男子,和本杰明·贡斯当恋爱,和路易·马利·德·纳博那—劳拉交往,后来和比自己小二十岁的阿尔贝特·德·洛卡秘密结婚,这些罗曼史足以让当时的人大跌眼镜。斯塔尔夫人希望与其相交的男人,在思想上是要与她齐肩、甚至是仰望的,所以她和那位平庸的丈夫和平分手。这在天主教的世界里看来是绝不可接受的,是对神圣婚姻的亵渎。然而追求心灵和个性自由的斯塔尔夫人,全然不顾上流社会的冷眼和恶语,以一种接近于小说中艺术化人物的勇敢和激情,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生活和感情。 要了解斯塔尔夫人的人生,那就需要在她的书中寻找。小到自我、大到局势,斯塔尔夫人的作品一直都在贯彻“我手写我心”的观点。所以,她的作品几乎就可以说是她的人生回忆录,只不过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我们要细看斯塔尔本人,就绝不能脱离了她的著作。想了解她的感情世界,那就读《戴尔菲娜》和《柯丽娜》;想了解她的文学观点,首推《论德国》和《论文学》;想了解她的政治观点,那就得看《论法国大革命》;想看她的遭遇和游历,那就无疑是《十年流亡记》了。 《十年流亡记》这本书完全不同于《论法国大革命》。斯塔尔夫人希望自己在《论法国大革命》一书中保持一个史学家当有的公正不倚的态度,她也努力做到了(抛去她对内克尔的评价不言)。而在《十年流亡记》中,斯塔尔夫人的不满、愤怒、仇恨、抗争,如泄堤的洪水一般喷涌而出,不加任何掩饰和美化。其用词之尖刻、辛辣,是她作品中很少看到的。如斯塔尔之子斯塔尔男爵所说,她写这本书的时候根本没想过将其出版,所以这本书可以理解为是她的个人情感宣泄之作、是激情使然,如此文字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令人称道的是,对拿破仑如此厌恶的斯塔尔夫人,在滑铁卢战败后回到巴黎,却没有对拿破仑吐出任何恶语。当时,她身边又很快围满了奉承者对她大献殷勤,有些人以为可以在她面前侮辱拿破仑来讨好她。然而斯塔尔对这些人从来都是冷眼相待,因为面对一个失势倒台的敌人,她懂得如何为他保存一份应有的尊严。有一个拍马屁的人对她说,波拿巴既没有才华,又没有勇气。斯塔尔夫人立刻打断他:“这么说,是在极力贬低法国和欧洲,因为它们居然臣服于一个笨蛋和懦夫长达十五年。”此等胸襟,如何配不上伟大这个评语? 所以,这本书便是极能凸显斯塔尔夫人的伟大和激情的一本书。 对于斯塔尔夫人来说,流放是最痛苦的一种刑罚。“尤其是女性,她们本可以鼓励、回报别人的热情,但如果因为流放而不得不离开所爱之人,自己的存在也遭到抹去,她们就只能掐死自己心中宽厚和善良的天性了。”她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朋友,离开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失去了最能给她带来快乐的社交和谈话。她被迫回到科佩,又因为迫害的加剧而走向通往英国的漫长逃亡之路。 她之所以反抗,是因为热爱自由,她在书中无数次讴歌过、为其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的自由。在她看来,当时法国和欧洲已经沦丧在拿破仑的铁蹄之下,毫无自由可言,只有海峡对面的英国有着完美的宪法和完整的自由。且不论她对英国制度的看法是否有局限性(米什莱对以斯塔尔夫人为首的亲英派持否定态度,在自己书中对英国制度极不看好),但为了抵达自由的彼岸,不畏惧强权,去家离国、历经坎坷险阻。不管论心还是论迹,斯塔尔夫人的自由精神都是伟大的、是值得歌颂的。 然而这场流亡,不也是遭受迫害之后、在激情下做出的一个冲动决定吗?她要面对的是拿破仑,而欧洲半壁都已向后者俯首称臣,她和她的朋友们又时刻在日内瓦政府的监督之下,随时会有被宪兵抓走的危险。选择逃离,这是在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和拿破仑正面宣战。富有的斯塔尔夫人大可安心待在科佩城堡里,没了自由,但仍有静好,笼子里的鸟不也照样能活下去吗?然而她是何等冲动烈性的女子,“不自由,毋宁死”的格言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没了自由,她的热情和激情、才华和人生都将逐渐枯竭。所以经过痛苦的挣扎后,如壮士断腕一般,决然断去和故国的最后一丝联系。这样一个痛苦的决定,不是靠深思熟虑做出来的。斯塔尔夫人的精神想象过于丰富,她也承认自己“是思想上的勇者、性格上的懦夫”,说“一切危险在我看来都如鬼魅般可怕。我所拥有的才华让我能在想象的世界里纵横驰骋,让我对自然的美丽更加敏感,对危险也更加惧怕”。那么,唯有靠冲动和激情,才能促使她勇敢地做出这个可怕的决定,远奔他国,走上一条也许再无法回头的路。 这是个体内住着一个男人的灵魂的女子,虽然并不美丽,“然而她黑色的眼眸里闪动着让人无法抵御的魅力”。有人这么形容她:“她身上突然绽放出一种思想上的美丽,眼中突然升起天才之光、一种少见的华丽光彩。她的眼神中亮着一簇高贵的火焰,她的话语如闪电霹雳一般震撼人心……她身上有着某种充满悲剧性的东西……” 当激情和伟大同时集合在一个人身上时,那必定是悲剧性的一生。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如此,实际的人生中亦是如此。卢梭在《情感教育》中说过:“多情的心,是上天赐予的危险的礼物;谁若接受了这件礼物,谁就注定要在世上遭受苦难和折磨。”斯塔尔夫人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过它将成为自己的人生预谶。 她一生起起落落、颠沛流离。斯塔尔夫人对自己的父亲无比敬重,却见证了后者从巅峰倒下、最后在科佩孤单离世。她拥护法国大革命,却又亲眼见证了大革命中的恐怖事件和暴力行为,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死去。她热爱法国的土地,却因为得罪了拿破仑而不得不远走他乡,在法国的敌人那里寻求庇护。最后她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巴黎,然而没过多久就阖然长逝。 除了人生的不幸,更有身份认知上的不幸。“在法国她是一个瑞士公民的女儿,在瑞士她又感到自己是一个巴黎人。作为一个有头脑、有强烈感情的女人,她注定要和公众舆论发生冲突;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天才女人,她注定要和把妇女限制在家庭生活圈子里的社会秩序做进攻性和防御性的斗争。”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这番评判,便是对斯塔尔夫人绝佳的总结。 激情导致不幸,而伟大升华了不幸。“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秋瑾的这句诗,却正是本书斯塔尔夫人的人生写照。她这条流亡之路,是追寻自由和解放的路,是一条如在逃避复仇女神的追捕一样的逃难之路。她所追寻的,是一块自由的极乐之土;她所逃避的,是自己曾经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一个弱质女子,独自向东,奔向未知的未来。不知后来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彼岸的英国后,有没有寻到完整的自由。因为于这样一个女人而言,彻底的自由是必需,却也是奢求。 后记 斯塔尔夫人,一位女作家,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女泰斗。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斯塔尔夫人热情欢呼革命,建立了自己的沙龙,和革命中的领导人物密切往来,宣传平等的理念。当大革命过去、拿破仑如日中天的时候,因为政见不和坚持不向拿破仑妥协,遭到流放。斯塔尔夫人在不幸流放的十几年中,旅行德国和英国继续写作,她的书抨击波拿巴,称他为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 我们翻译引荐这部作品,主要用之进行学术研讨和商榷的镜鉴,对其部分观点和文字我们应持批评和拿来主义态度,作品仅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希望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借鉴吸收其有益的律设性的部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