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昕著的《长发飞扬的日子》是一部中国摇滚音乐的历史,集体的青春记忆,向青春致敬,摇滚不死。著名作家王朔亲自推荐,可见连朔爷都被感动。著名音乐人张楚重出江湖后首次为姜昕书作序。著名音乐人汪峰、郑钧、何勇、高旗、老狼、黄燎原等音乐界重量级人物联合推荐,可见其时代性意义。
姜昕十年创作,五年修订,用她真诚的记述完整再现了一个理想飞扬的时代。该版历时六年修订,全新完整再现。在豆瓣、知乎及论坛上引起70代、80代、90代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共鸣,反响强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发飞扬的日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姜昕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姜昕著的《长发飞扬的日子》是一部中国摇滚音乐的历史,集体的青春记忆,向青春致敬,摇滚不死。著名作家王朔亲自推荐,可见连朔爷都被感动。著名音乐人张楚重出江湖后首次为姜昕书作序。著名音乐人汪峰、郑钧、何勇、高旗、老狼、黄燎原等音乐界重量级人物联合推荐,可见其时代性意义。 姜昕十年创作,五年修订,用她真诚的记述完整再现了一个理想飞扬的时代。该版历时六年修订,全新完整再现。在豆瓣、知乎及论坛上引起70代、80代、90代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共鸣,反响强烈。 内容推荐 姜昕著的《长发飞扬的日子》是著名摇滚女歌手姜昕的首次长篇创作尝试,她用真诚和饱含激情的笔,记录了一个理想飞扬的年代的故事…… 在她眼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就像在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甚至更早的年代和更多的地方乃至将来,都有过也总会有那样一群人,就像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像Patti Smit的《只是孩子》,他们为艺术而生,为爱而活…… 目录 他序|张楚_向前走 她序|棉棉_像香草一样美好的女孩 再版序|姜昕_不朽的爱,不灭的理想 序曲|我的两个世界 第一乐章 我的大学 第二乐章 闪亮的篇章 第三乐章 Last Christmas 第四乐章 爱情,爱情,像太阳 第五乐章 Come on Baby,Light My Fire 第六乐章 如果有一天离开,一定会舍不得 第七乐章 Love is the Ocean 第八乐章 让岁月包容情感 第九乐章 再见,风中之岛 第十乐章 如果没有永远 第十一乐章 当爱已成歌 第十二乐章 答案在风中 第十三乐章 要让生命活得像一棵树 第十四乐章 别离,在我们脸上,写下人生无常 尾声 即使没人听见,我也会歌唱 第一版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整个中学时代,有一个梦一直贯穿始终。那个梦其实微不足道,也不难实现,只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因为存在着时间的问题,只能盼望和等待。 梦的起源是席慕蓉的一本书。 我们这一拨儿人上中学的时候,最畅销的书籍主要有两种:男孩儿是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女孩儿则是琼瑶、三毛、席慕蓉。当然,也有两种都没落下的,我就是这样。 那时候我住校,上的又是一所历年高考录取率都是百分之百的市级重点中学,每天除了常规的课程安排,从早到晚的时间都被早自习、晚自习以及各种名目的补习填充得满满当当,所以,课外阅读几乎都是在晚上十一点钟熄灯以后打着手电筒在被窝儿里进行的……因此,我永远地成为了隐形眼镜的消费者。 虽然自打升入中学以来,老师、家长灌输给我们的唯一光明前程就是专心学习以便日后考进一所名牌大学,但是,对于那个年龄的我们来说,那些书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即使功课再紧张,一旦弄到一本那样的书,我们也会不顾一切、如饥似渴地传阅。那些夜里,我常常被那些书中的情节弄得要么泪流满面,要么热血沸腾,而每每读到兴致盎然,也时常会情不自禁地掩卷深思——至于深思的结果,就是往自己身上联想,幻想着自己就是那些书里的女主角……父母给了我一个不错的坯子,我的外形基本上符合那些女主角的条件,唯一的遗憾是我那时候只是个中学生,不能像她们那样留一头披肩的长发——于是这成了我幻想的障碍,于是,我开始更加急切地盼望长大。 而席慕蓉则将这一障碍带来的渴望愈演愈浓。 那时候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我几乎读遍了那段时期可以找到的她所有的书,而且做了精心的摘抄和批注,她的某些观点甚至一直影响我至今。 她在一本书里说她非常羡慕那些拥有一头乌亮长发的女人。看着她们将那样的头发随意披散在肩头、腰际,总觉得有说不出的美丽,而每每走在街上,看到那样的情景,都忍不住要回过头去…… 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街上还很少能看到留披肩发的女子,何况我又住校,那样的情景对我来说实在是只能想象。于是,我开始做那样的梦,而梦中的情景,则千篇一律的总是席慕蓉在那篇文章的结尾自画的一幅插图,只不过它是活动的。 席慕蓉是学画出身,因为专业的原因,再加上她自己也总是没有耐心等到头发长长,那就成为她的一个遗憾,所以,她画中的女人几乎全都拥有一头格外美丽的长发……那幅插图就画了那样一个女人,虽然只是个侧脸,看不清面容,却因为那头卷卷的长发,拥有着难以言传的滋味。 那一年我大概只有十四五岁吧,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把那幅画临摹在日记本儿的第一页,虽然画得一塌糊涂,但每次看到它的时候却都觉得美不胜收。而且,我开始了梦想的预备工作——那就是寻找各种理由保护我那“清汤挂面”的短发,使之不再受到剪刀的侵扰。 高中快毕业时,我的头发已经过肩了。高考前最紧张的一段日子,为了节省时间,爸妈一再劝我把头发剪了,可我始终置之不理。虽然我不得不按照学校的规定把头发束成一个“马尾巴”或是编成辫子,但是每个早晨,我还是可以在镜子里暂时地想象一下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它们“彻底解放”的样子……何况,那个日子已经不远了,我又怎么舍得“前功尽弃”呢? 那个日子到来于1988年7月9日,也就是高考结束的那一天。最后一门考的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是清楚地记得考试时间结束的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这当然是因为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的缘故)……别人都在忙着核对答案,我却迫不及待地冲出了教室——那一刻的我是真的有点儿搞不懂我那些同学们的心态:既然考试已经结束,一切就已成定局,又何必再在那些已经板上钉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精力?!(P8-10) 序言 向前走 姜昕是我认识二十多年的朋友。 我们认识是在北京还没有什么音乐商业的时代。帮她的第一张唱片写过歌,看着她一张一张的出唱片,然后又写起了小说,有时也会一起在一些城市演出……这些年我们经常一起吃饭,一起在北京城里四处溜达,看着这个城市变得繁华到交通臃肿,所以我们一起溜达新街口的日子也变得都搬到了郊外住……可是我们还是第一次单独长途旅行。 在尼泊尔,一下飞机,我的护照就丢了,然后她挺有耐心地帮我和工作人员沟通,等机场保安把护照送还给我。地震后的尼泊尔,到处在建设,对中国人却是很友好的。她安排的民宿房东是个爱玩的小伙子,帮我们做了去丛林公园和博卡拉的旅程。我觉得我这几年变得越来越严肃,在现实和自己的信念中徘徊。她的生活经历了不小的变化,可还是比我更有热情,还是拦不住她喜欢美好和精神的好奇。 我们在奇达旺的酒店房间,墙上是竹子编织的方框,越到中间越小,她说,你看这多像一个通往远处的通道?好吧,难怪你是艺术家。 在去博卡拉的路上,我们停车吃饭。她进门就说,有没有面向山谷、能看见风景的窗户。我在旁边就笑,这么一个公路都不好的路边餐馆,她还不肯错过一个舒适的感官美好,我觉得她的天真真的是让人感动,像一个孩子。 在泰国海关,我又忘了交给我的换签证费的任务,结果又在机场手忙脚乱,最后还是她克服各种困难,找到个小伙子,用微信换了钱,我们终于出去了。 她曾经对着我的行李箱拍了一张照片,说这是她见过的最乱的行李箱!我相信。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精神和生活脱节得越来越厉害。 她应该很喜欢泰国,很舒适,因为她是一个努力让自己用一双美丽的眼睛去看世界的女人,这很重要。 我现在在印度。想起她记忆力这么好,能把生活中朋友间美好的点滴记录下来,和别人分享她在意的生活,真的不知道是谁拜托她的。非常幸运。 身边的女性朋友很多,但是像她这样既不丧失对美好的相信却又能认真对待过往的女性真的很少。 连精神都可以催产的欲望只会让人更加彼此比较与依赖,我们都还想找到那个渺小的自己,那个可以感到神奇的自己,万一它还在呢?那就是做音乐人的爱吧? 不管在哪儿,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爱继续溜达,向前走…… 后记 动手记录那些过往的夏天我还没满二十九岁,还是个不折不扣的青年。 转眼间,时光飞逝,又是将近十二年的光阴荏苒,当这些文字终于集结成书,我也已经悄然迈入中年。 我知道,有人会说:你老了!我猜想,这么说的人,一定还是些年纪很轻的人……不过,有一天,他们也会长到四十岁,然后,还将远远超过这个年纪……那个时候,他们或许会像今天的我一样,在对自己青春的怀念中重新认识“青春”的含义,并且为它赋予崭新的意义——是的,现在的我会这样说:青春并不仅仅属于一种年纪,就像摇滚并不仅仅意味着某一音乐形式——那其实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 不过,在十二年前开始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或者,是十一年前开始网络连载的时候,我却还远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正是这些文字诞生的原因——那是为了青春的祭奠。这些文字最初的草稿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完成的,那是字迹潦草的厚厚的一摞纸,因为,在那一年的夏天,我深深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单,而藉由于此,我似乎还嗅到了那种属于风烛残年的更加彻底的寂寞,那时候我以为,从那以后,我就要凭借回忆的温暖度过余生,我担心,只要稍有迟缓,记忆也会像那些没法儿攥在手心里的光阴般无处捕捉。 那是几乎足不出户的十几天——除了会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开车冲到最近的超市买上一大堆简易汉堡包、方便面和烟……然后,我就会立刻返回家,又开始了我像疯子一般不知疲倦的码字儿过程…… 2000年夏天,一本叫作《听》的杂志跟我约稿,要我写一下自己那段儿时间的生活,于是我写了一篇四五千字的文章,名字叫《BloodFlowers》(The Cure当年最新专辑的名字),跟我约稿的女孩儿很喜欢那篇文章,就推荐给周围的朋友看,于是又有了“网蛙”的约稿。他们说希望连载一个做音乐的人写的文字的东西,要篇幅长一些的,于是我给他们看了那些,他们觉得不错,就那么签定了合约。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说旬实话,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决定发表此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那段儿时间我已经快交不起房租了。虽然稿费有限,静下心来回头再看时我对自己的那篇东西也并不满意,但在那些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实际性问题面前,我一时也别无良策——坚持需要条件——首先得活着,然后才能创造。这个道理很简单。何况,我也不能再让父母为我担心——我都这么大了,总不能再去跟他们伸手吧? 很难想象,那不多的稿费居然帮我维持了一年多的房租和生活费,而那有生以来最拮据的一年,就那么“抗”过来了,或许可以这么说:《长发飞扬的日子》造就了我的新的“长发飞扬的日子”,这当然不仅只是钱的问题,那其中的牵绊,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 此刻,音乐再次流转到我那一时期狂听不止的唱片《Blood Flowers》里我最爱的第五首“Last Day of Summer”……窗外是墨蓝色的夜空,像为往昔罩上了一层深邃的迷雾,而那星星点点隐约闪耀的繁星则恰似记忆中那一桩桩明明遥远却又清晰可见的往事……这一刻里,视觉、听觉以及它们与我曾经经历的内心感受,甚至这首歌的名字的高度切合,忽然间让我如那个早晨般的再次泪如泉涌——我知道,此刻的眼泪是一种混合剂,那里边有太多的成分,我根本无法一一说清……还记得那一天的那一刻,我曾经以为,那些属于我的青春的日子已经彻底结束,那就是我生命里最后的夏季…… 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让我可以品尝如此多彩的生活;感谢我一直相信的美好,诸如音乐、文字、爱情、真正的朋友以及这世上所有与之相似的美好的人与事物——是这所有的一切,让我走出了那段至今为止的生命过程中最低潮的时期,并且可以微笑着,站在今天。 2011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长发飞扬的日子”,都是磕得动的日子! ——王朔 《长发飞扬的日子》是一段没有寂寞的日子,是很多故事不断发生的生活,是愿望不能停下来的青春…… ——张楚 对于一个创作者、表演者,对于一个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和生活的女人来说,这本书中的文字,包括这本书本身都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姜昕生命中的真实、坚持和不妥协性正如摇滚乐本身那样优秀而卓尔不群!感谢她珍贵的记录,感谢她《长发飞扬的日子》! ——汪峰 姜昕的小说勾起了我的回忆。对我而言,九十年代是我的嬉皮时代,一切天然没有造作。激情,创造,真诚,爱,爱谁谁,Natural High! ——郑钧 姜昕的这本小说让我想起了我的新歌《记得吗》,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你还记得吗?那晚风吹动的长发。 ——何勇 我们曾经有这样的口号:照死了噪,看它能怎么着!为了使青春不留遗憾,为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好像死皮赖脸地拼尽了全力。 ——高旗 姜昕小说里的故事是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期……那些美好已经成为过去,那些回忆却值得我们珍惜。 ——老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