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盈著的这本《道德习养--破土与新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研究)》聚焦“网络环境”和“道德习养”两个核心关键词,针对大学生这一德育主体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分解和厘清“道德习养”的概念内涵,明确网络环境与德育环境之间的归属及互动关系,划定研究的区域和范畴;其次建立理论框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观点统领研究方向,分别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四个维度搭建“道德习养”的基本理论框架;再次,比较虚实环境的异同及其下的社会交往关系,从原理上进行网络环境的价值解析;又次,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习养的意愿及能力,以及网络环境对于道德习养的实际支持作用;最后进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习养的对策研究,建构大学生主体平台、高校德育平台、网络社会平台三位一体的德育发展体系。
赵盈著的这本《道德习养--破土与新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研究)》从现实问题入手,廓清理论思路,基于“人—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视角,创新性地提出“道德习养”这一德育概念。“习”意为学习与习得,是学习主体借助外在环境和外部资源由内而外的主动吸纳、主动获取的过程:“养”意为培养和熏陶,是通过德育环境的创设,使德育对象在反复而持续的熏染过程中自然实现道德的涵育和精神的滋养,逐步释放德育由外而内的作用力。如此借以德育主体与德育环境之间的强交互作用,实现德育思路和德育模式的革新。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立场和方法为指导,借鉴并综合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为基本的研究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学术研究,以期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适合从事德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阅读。
前言
第一章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构及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体系:道德教育、道德习养及环境
第一节 道德教育与道德习养
一、道德教育的释义
二、道德习养的萌生
三、道德习养与道德教育的分野
第二节 德育环境与网络环境
一、德育环境的边界
二、德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三、网络环境的内涵界定
第三章 理论框架:道德发展的多学科观照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的理论
一、道德发展的目标指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道德发展的实现路径: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二节 相关学科关于道德习养的理论探索
一、道德习养的哲学维度:主体性探究
二、道德习养的社会学维度:实践性探究
三、道德习养的心理学维度:生成性探究
四、道德习养的教育学维度:习得性探究
第四章 价值解析:德育视域下的虚实环境
第一节 虚实环境的价值比较研究
一、虚实环境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二、虚实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关系
第二节 网络发展动向及网络环境的应用载体
一、网络技术发展动向及网络应用现状
二、网络环境应用载体及其与德育的互动
第五章 现状调研:网络涌动中的大学生道德发展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特点研究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特点的理性把握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实证调研
一、调研问卷的编制及调研程序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习养的意愿及能力分析
四、虚实环境对大学生道德习养的支持作用分析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的问题分析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实施的困境思考
第六章 思索与建构:大学生道德习养的实践体系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理论思考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目标的建构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契机与对策思考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习养的机制研究
一、“知”的网络化解构
二、“情”的网络化转化
三、“行”的网络化异变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习养的体系建构
一、大学生德育主体平台:知情行三位一体的习养能力建构
二、高校德育发展平台:“育德”与“养德”的德育模式革新
三、网络德育共建平台:虚拟化公共德育环境的有序营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状况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