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制造(使命分担构筑中国制造软实力)(精)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陈晓贫//李霞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清代实施海禁,仅开放广州口岸,但当时我国的商品经济、人文思潮也如同其他国家一样,在蓬勃发展。此时,英国早已完成工业革命,正在全世界扩张殖民地和商品贸易。尽管中国尚未了解世界,但在鸦片战争最终爆发之前,中英之间是有机会实现国家之间的贸易的,最初的英国并没有打算为鸦片走私贸易与中国开战,对于最后开战,英国议会的投票表决是27l:262微弱优势赞成。

当时存在一个很小的时间窗口,中国有可能像俄国、德国那样向英国学习,引进工业革命成果,以林则徐为首的一批中国人已经开始睁眼看外部的世界,如果没有战争,或许中国会如同20年之后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措施一样,接受西方启蒙,向西方学习。不过,历史做出了选择,战争代替了思想启蒙和文化交流。

鸦片战争不仅打乱了近代中国融入主流国家、引进工业文明的进程,而且揭开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序幕,也揭开了内乱的盖子,鸦片战争之后,大量华南劳工被卖猪仔,远涉重洋,甚至成为美国西部开发的主要劳动力;而两广地区则盗匪横生,今天开平、恩平一带大量防止盗匪的碉楼就是当年匪患的遗迹。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进一步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割地、赔款,内忧外患,民族危亡。

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屈辱的百年近现代史开端;洋务运动曾经打开中国工业文明的曙光,却因为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和中国战败而夭折;民国时期曾经有过短暂的黄金十年,长三角的轻纺工业、天津的化学工业一度获得快速发展,却再次因为日本侵略东北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中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中日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是非常惊人的。从经济基础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60亿美元,中国当年的全部经济产值也就13.6亿美元;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当年煤的产量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日本的石油储备是169万吨,中国只有l-3l万吨;铜呢,日本是8.7万吨,中国只有’700吨。

再看看1937年的具体军事工业品生产。飞机,日本当年造了1580架,中国一架也造不了;大口径的火炮,日本当年就生产了744门,中国一门也造不了;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汽车,日本当年造了9500辆,中国也是一辆造不了;军舰,日本当年生产的军舰是52400吨级,中国一吨级也造不了。也就是说,当世界进入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机械化时代的主战兵器,这就是1937年我们的工业情况。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差距进一步被拉大。抗战爆发初期,中国就丢掉了现代工厂的94%,上海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全都丢掉了,发电量的96%也丢掉了。

P48-49

后记

本书完稿之际,险资举牌中国制造业的首轮高潮刚刚退却,资本相中的恰恰是中国制造中的优质资产。在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大起大落后,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认识到中国制造的重要性,知道制造业选择低调,选择平实,选择含蓄,是因为它大、它深、它厚、它重,它是整个中国经济的梁柱和基石,承载着中国崛起与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制造,可歌、可泣,可敬、可畏,可爱、可亲,秉承中国梦想,引领洪荒之力。

你和我,本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本是你我共同的初心和使命。

筚路蓝缕,峥嵘岁月,创业多艰,希望本书的“六大结构”和“十大密码”能给企业家和所有热爱中国制造的朋友们以启发。

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是我们的使命之寄托,多少创业者,多少奋斗者,以自觉的使命担当和艰苦奋斗赢得了精神与财富的双重丰收,由规律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本书提炼的“使命分担制”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源自近现代以来一代代中国人为国家独立、富强和工业化、现代化而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源自当代中国的优秀企业成功实践,希望能真正助力每一位正在为使命而奋斗的人。

使命,助中国制造腾飞;中国制造,智胜!

陈晓贫

2017年4月1日于北京

目录

引 言 渐行渐远的外资制造

第一章 危 机

 第一节 信心最重要

一、过剩时代,什么比黄金珍贵

二、制造业转型

三、数据里的信心

 第二节 “危”之所在

一、成本红利的持续享有

二、经营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三、金融和货币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第三节 “机”之所倚

一、我国依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二、由于结构的原因,我们的需求总量还可能增加

三、面向内需制造

四、中国制造

第二章 回 归

 第一节 筚路蓝缕

一、历史回眸

二、峥嵘岁月

 第二节 回归理性

一、历史呼唤我们回归理性

二、理性地看待中国制造的实力

 第三节 回归制造业本质

一、聚焦客户需求,细分生产

二、用产品赚取利润

三、不断创新

 第四节 回归文明

第三章 舍 弃

 第一节 两双红舞鞋

一、第一双,“长期超行业平均水平高增长”

二、第二双,“一切只为了上市和市值”

 第二节 “美丽共识”和“先进理论”

 第三节 日本公司的枷锁

 第四节 高昂的“低成本”

一、违反经济规律和常识的投资、生产与管理

二、忽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忽略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互相伤害”与“劣币驱逐良币”

第四章 顺 势

 第一节 顺势而为

一、华为电气创业者的成功解码

二、创新经济之势:深圳制造业解码

 第二节 全球产业创新向中国转移之势

一、20世纪初

二、20世纪50年代

三、20世纪60至70年代

四、20世纪80年代初

 第三节 数字化时代之势

一、数字化时代,影响人类未来的46项技术

二、万物互联

三、人工智能

四、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第四节 中国经济与文化复兴之势

一、复兴的帷幕

二、一带一路

三、新城市化和特色小镇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 胜

 第一节 核心密码1:常识做生意

 第二节 核心密码2:使命分担制

一、刚:绩效责任制

二、柔:使命分担制

三、绩效责任制的反思

四、使命分担制和绩效责任制的融合(刚柔相济)

五、使命分担制的基本实施步骤

六、利出一孔,力出一孔

 第三节 核心密码3:客户数字化

 第四节 核心密码4:梯度策略

一、什么是梯度策略

二、管理红利

 第五节 核心密码5:数字价值链(DVC)

一、价值链原型

二、价值链原型的主要难点

三、数字价值链(DVC)

 第六节 核心密码6:部落化经营

一、地球村

二、确定管理单元(BU)

三、虚拟组织

四、“狼-狈”机制

 第七节 核心密码7:持续创新

一、核心与基础的创新,需要使命感

二、好的创新创造巨大的价值

三、发现行业创新趋势,不局限于纯技术创新

四、选择合适创新路径

五、预防技术创新风险,重视知识和财富的转化

六、考虑核心需求,小步创新

 第八节 核心密码8:工匠精神

一、为客户设计

二、为客户发扬工匠精神

三、按客户需求制造

 第九节 核心密码9:制造+

一、+互联网

二、+金融

 第十节 核心密码10:商业领导力

第六章 传 承

 第一节 客户价值传承

 第二节 品牌传承

 第三节 知识传承

 第四节 财富传承

一、以人为本,量德传承

二、使命让基业长青

后 记

序言

金融、地产、文化、互联网、大健康、智慧城市……诗歌与远方在大地上流淌,情怀与星光在天空里闪烁,当此之时,中国制造,一如既往地深沉、低调。

许多中国人通过渠道“海淘”、“代购”国外产品的时候,中国宁波的方太电器,正为全世界生产上等的厨房灶具、油烟机、洗碗机、消毒柜等产品,凭借自身厨电产品的品牌优势获得溢价,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可以高于德国西门子10%~15%。而领军的年轻企业家茅忠群,没有担任任何社会、政府的职务,也极少出来应酬与演讲,致力于结合中华传统与西方优秀文化在企业的践行,提倡日行一善。

许多做投资的朋友,在投中国制造业的时候都极其谨慎,相比他们对互联网的豪赌,真是冰火两重天。

当一些人唱空中国制造的时候,有谁知道,中国投资界、制造界的最大奇迹,就在制造业。华为电气,我曾工作过的地方,从2200 多人里走出来的100 多位创业者,在2006 年到2016年的11 年中,已经缔造了12 家上市公司,几乎清一色的制造企业。而华为电气所在的深圳市,则拥有346 家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属于制造业。在深圳的未上市制造业公司里,还有许多“隐形冠军”,已经悄然领先于世界。

殊不知,中国制造已如黄河之水、长江之涛,正在万里入海处把中国推向全球,写意时空。这是一个制造业群体性崛起的时代!制造业于我有不解之缘,有哺育之恩,最好的回馈,正是执子之手,共看制造,共同研究,互相分享。

制造业,博大精深,从商业模式到资本运作,从研发到生产,从技术到商业,从个人到组织,从法律到文化,从传统时代到互联网,只有更多视角、更多方位地审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

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工业技术、智能制造的角度出发的居多,对具体成本的讨论居多,经济管理方面的反思则相对少一些。

我们深感尤其需要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制造,特别是方法论层面的探索,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发现成功因素、改善利润和控制风险。本书由我和李霞(北方工业大学,京京网盈咨询顾问)一起完成,侧重方法论的提炼,力求提供一个独立的、第三方的民间视角。限于水平,我们对制造业的理解还十分肤浅,对企业的认识也是管中窥豹。但我们有真实的感受,把它写下来奉献给读者,如果有所启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两年艰辛,是家人和朋友们给了我们无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有的朋友甚至不远万里、不顾中美时差,与我们讨论。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张楠编辑也给予很多指导。没有这样巨大的帮助,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

感谢母亲和家人;感谢恩师和老同学;感谢一帮入到中年、胡子拉碴的好友们。  感谢柯睿女士(对外经贸大学,青怡资本)、黄刚先生(上海交通大学,汉森农特)、杜非先生(华中科大,百诚源科技)、李神女士(清华大学,纽约众方资本)、潘颜凯先生(蓝十字咨询)、叶炯贤博士(中山医科,同佳健康集团)、黄辉博导(大连理工大学)、但正刚博士(清华大学)、张卫华博士(北京大学)、鲁贤忠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吉庆新女士(南京理工大学)、孙伟宏先生(沈阳航空,云下汇金)、伍淑怡女士(广东省国资委)、黎泳芳女士(中山市政府)、何胜强先生(中山市政府)、方志梅教授(宁波大学)、王淑玲女士(国家电网)、刘桂铭女士(中融新大)、周珊女士(海信电器)、黄庆伟先生(万置资本)、胡海波先生(中银基金)、廖鸣镝先生(广州设计院,弱电智能化)、肖传惠先生(厦门大学,厦门日报)、蒋琰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张莉芳副教授(南京财经大学)、汤胤副教授(暨南大学)、王珊(吉林大学)、李敏(上海财经大学)。

感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感谢深圳市、浙江省、青岛市、重庆市、福建省的企业界朋友们。

陈晓贫

内容推荐

陈晓贫、李霞著的《中国制造(使命分担构筑中国制造软实力)(精)》结合后工业化和信息时代发展趋势,为转型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基于战略制高点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制胜密码,一起探求如何构筑中国制造软实力。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分析了转型时代中国制造面临的危机;第二章思考中国制造转型前的回归之路;第三章剖析中国制造成功转型需要舍弃的包袱和障碍;第四章一起探求和发现成功转型与持续发展的各种“势”及红利;第五章探索中国制造企业顺势而为、制胜的方法,提出构建中国制造软实力的十大密码,思考“使命分担制”对于中国企业的独特价值,思考中国企业全球商业领导力的构建路径;第六章探索中国制造企业的基业传承之道,构建持续的软实力。

本书适合制造业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士,也可以作为金融与投资业人士、制造业研究学者、政府工业规划与管理人士的参考,还可作为理工类与管理类大学师生的参考读物。

编辑推荐

在实体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国家实施工业2025计划,号召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成功绕开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各行各业非常需要和渴望实体经济的创新与突围,呼唤创新的商业与管理视角、创新的方法论和指南。陈晓贫、李霞著的《中国制造(使命分担构筑中国制造软实力)(精)》基于实践,采取资本界、技术科研界、实体经济界、互联网/物联网界、行业协会、管理学界联合众创的方法,分析各个行业的痛点和根因,系统总结,对德国工业4.0和美国的互联网工业计划,提炼前瞻性的创新与突围方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