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绮丝》《植物学通信》等。其中尤以《忏悔录》最为经典,影响也甚广。通过《忏悔录》一书,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
1774年卢梭开始写自传性的《忏悔录(经典全译版)(精)》,追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在他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
1774年卢梭开始写自传性的《忏悔录(经典全译版)(精)》,追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在他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这种大胆地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世的做法,在当时还不多见。卢梭一向善于描绘宁静幽雅的环境、悠闲平和的气氛,《忏悔录》仍然保持了这种风格:构思细腻巧妙,文笔轻灵脱俗,富有音乐感。他的《忏悔录》达到了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同样经典的地位。
我正着手从事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想将一个人,也就是我自己,完整自然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
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懂得自己内心的感受,也了解别人。我天生便与我所见过的每一个人不同。我斗胆相信自己和现实存在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一样。假若说我不比其他人更好,可是起码我和别人有所区别。假若要问大自然打破了它塑造我的模具正确与否,只有看完这本书以后才能下结论。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大胆地宣称:“这正是我所做过的,所想过的,也就是我的为人。我用同样的坦诚叙述了善的和恶的。我不仅没有隐瞒任何恶行,也没有添加任何善举。如果存在某些无实际意义的修辞,也不过是为了弥补由于记忆力太差而带来的空缺。我也许会将自认为是这样的事情当作真事写了,不过绝对没有将明明知道是假的而写成真的。我如实地描述自己是怎样的人,对于可耻可恶绝对不会隐瞒,对于仁厚高尚亦不会掩藏:我将我那你们所无法看见的内心赤裸裸地露出来。上帝啊,将我那数不清的同类召唤到我身边来,叫他们聆听我的忏悔,叫他们由于我的丑恶而叹气,叫他们由于我的可耻而羞惭,叫他们所有的人都用一样的真挚将他们的内心呈献在您的宝座跟前,那时看看谁有勇气告诉您:‘我比那个人还强一些。’”
1712年间,我出生在日内瓦,是公民伊萨克·卢梭和苏珊·贝尔纳的儿子。祖上仅遗下一份由十五个孩子均分的微薄的家产,我父亲继承的那份少得可怜,因此他只能靠钟表匠的手艺维持生计。我父亲在这一行里倒真是个能手。我的母亲是贝尔纳牧师的女儿,经济略强。她既聪慧又漂亮,说实在的,父亲费了很大力气才娶到她。他们两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八九岁的时候,他们每天晚上一块儿在特雷耶广场玩耍;到了十岁,二人已经是难舍难分了。他们两个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以至于使朝夕相处的感情更为坚不可摧。二人生来温和多情,只待在对方心里产生同样心境的时刻的来临,也可以说,那个时刻同样在等着他们两个,只等一方略有表示,另一方便会倾诉衷肠。命运好像在极力遏制他们两个的激情,这倒更令他们难以分开。小情郎由于无法得到他的情人而满腹忧愁,面容消瘦;她就劝他出远门,好将她忘记。他出门了,然而回来的时候,不但没有忘了她,倒爱得愈发狂热。他发现自己的意中人依然温柔忠诚。在这次感情考验后,二人别无他求,唯有终身相许。他们两个发了誓,上天也为他们赐福。
加布里埃尔·贝尔纳舅舅喜欢上了我的一个姑姑,可是姑姑答应嫁给他的条件是,她的哥哥娶了他的姐姐。最后有情人终于结合了,两个婚礼在同一个日子举行。所以我的舅舅也成为了我的姑父,而他们的孩子也成了我头一对儿双重表亲。一年以后,两家分别添了一个孩子,于是后来两家就只好分开过了。
贝尔纳舅舅是个工程师。他为帝国①去匈牙利欧仁亲王部下效力。他在贝尔格莱德被围期间的战役中立下大功。我的父亲在我唯一的哥哥出世以后,应召到君士坦丁堡②去了,成为苏丹后宫御用钟表匠。父亲没在的这段时间,母亲的美丽、聪明、才华引来了许多倾慕者。法国公使拉克洛叙尔先生是最热情的人之一。他的爱应该是非常强烈的,因为我三十年以后发现,他在提起我母亲的时候依旧情意绵绵。母亲非常注重贞洁,不会被他人所诱惑:她真挚地爱着她自己的丈夫。她催促他快点儿回来,他便丢下一切,回家来了。我就是父亲回来以后缔结的不幸果实。十个月以后,我来到了世上,是个先天不足的病孩子。母亲因生我而死,因此我的出世成为我一切不幸的开端。P1-2
卢梭(1712年6月28日一1778年7月2日),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绮丝》《植物学通信》等。其中尤以《忏悔录》最为经典,影响也甚广。通过《忏悔录》一书,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
1774年卢梭开始写自传性的《忏悔录》,追述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在他笔下,生活中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无遗。这种大胆地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世的做法,在当时还不多见。卢梭一向善于描绘宁静幽雅的环境、悠闲平和的气氛, 《忏悔录》仍然保持了这种风格:构思细腻巧妙,文笔轻灵脱俗,富有音乐感。他的《忏悔录》达到了圣奥古斯丁《忏悔录》同样经典的地位。
《忏悔录》共十二章,分上下两卷。前六章为上卷,后六章为下卷。1762年,他五十岁,刊印他的著作的书商,阿姆斯特丹的马尔克一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毫无疑问,像他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走过了漫长的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的人物,的确最宜于写自传作品了,何况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还充满了五光十色和戏剧性。但卢梭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显然是因为自传将会牵涉到一些当时的人和事,而卢梭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情况到《爱弥儿》出版后有了变化,大理院下令焚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他被当作“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他逃到瑞士,瑞士当局也下令烧他的书,他逃到普鲁士的属地莫蒂埃,教会发表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没法继续待下去,又流亡到圣皮埃尔岛。对他来说,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已经是够严酷的了,更沉重的一击又接踵而来:1765年出现了一本题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小册子,对卢梭的个人生活和人品进行了攻击,令人痛心的是,这一攻击并不是来自敌人的营垒,而显然是友军所为。卢梭眼见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为一个千古罪人的危险,迫切感到有为自己辩护的必要,于是在这一年,当他流亡在莫蒂埃的时候,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开始写他的自传。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在莫蒂埃和圣皮埃尔岛时,他仅仅写了第一章,逃到英国的武通后,他完成了第二章到第五章前半部分,第五章后半部分到第六章则是他回到法国后,1767年住在特利堡时完成的,这就是《忏悔录》的上卷。经过两年的中断,他于1769年又开始写自传的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即《忏悔录》的下卷,其中大部分是他逃避在外省期间写出来的,只有末尾一章完成于他回到了巴黎之后,最后“竣工’’的日期是1777年11月。此后,他在孤独和不幸中活了将近八年,继续写了自传的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可以视作《忏悔录》的续篇。
《忏悔录》上下两卷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在于,在上卷中,卢梭只局限于对儿时的种种回忆,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对所目睹的各种人物特别是平民百姓的描写。在下卷中,卢梭则把他与之交往、关系密切的人搬了出来。他一方面承认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一方面也坚定不移地对他认为造成他种种不幸、种种磨难的那些人大加贬损,毫不留情地鞭笞。因此上下两卷的笔调迥然不同。卢梭在《忏悔录》中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说出他的隐私,道出他的隐情,以至到了最后,他简直被剥成了一个赤条条的人。所以,该书能成为一部传世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
《忏悔录》前六章第一次公之于世,~1781年,后六章是1788年。这时,卢梭已经不在人间。几年以后,在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巴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仪式,把一具遗体移葬在伟人公墓,这就是《忏悔录》中的那个rr我”。当年,这个“我’’在写这部自传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获得这样巨大的哀荣。当他把自己一些见不得人的方面也写了出来的时候,似乎留下了一份很不光彩的历史记录,造成了一个相当难看的形象,否定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的光辉。然而,他这样做的时候所具有的那种悲愤的力量,那种忠于自己哲学原则的主观真诚和那种个性自由的冲动,却又在更高一级的意义上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即否定了那个难看的形象而显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人格力量。他并不想把自己打扮成历史伟人,但他却成了真正的历史伟人,他的自传也因为他不想打扮自己而成了此后一切自传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如果说,卢梭的论著是辩证法的杰作,那么,他的事例不是更显示出一种活生生的、强有力的辩证法吗?
编者认为,卢梭的思想至今也会继续影响这个时代,卢梭的坦率、对社会不公的憎恨以及对人的热爱,都是我们当代人所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所以,编者向读者朋友推荐这本书,希望伟大思想家的思想能给你的心灵带去一些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