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小说展示的海底风光固然迷人,但是读者,或者说主人公始终被一个谜团所困惑,他始终在思考,想解开这个谜:尼摩船长究竟是什么人?这位天才的工程师、知识渊博的学者为什么如此仇视人类社会?他漫游海底的目的是什么?何时是旅途的终点站?阿罗纳克斯、龚赛依和尼德·兰屡次逃跑的努力似乎都在无意间被挫败,他们能否重返大地、获得自由?这次海底万里行究竟如何收场?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讲述的故事内容是: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参加追捕海上“怪物”,不料反被“怪物”俘获。原来“怪物”竟是一艘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教授一行三人进行一次奇妙的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底出发,沿途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等,饱览了海里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并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等许多险情。最后,教授一行三人在一场混乱中不辞而别,并将这一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如果抛开过低的估算和夸张的言论——既不相信它只有二百英尺长,也不承认它有一英里宽、三英里长——而是将多次的观察结果折中来看,如果该生物真实存在的话,那么它的体积将远超海洋动物学家迄今为止所定义的鱼类体积。
而这生物的存在确实不可否认。因此,出于人类迷恋神话的天性,世界各地的人们将此事引为奇谈,似乎非常顺理成章。但是,完全将此事斥为无稽之谈并不能让人信服。
事实上,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一布纳希汽轮航运公司的希金森总督号汽轮,曾在澳大利亚东海岸五海里远的地方碰到过这个游动的庞然大物。起初,贝克船长还以为这是一座无名的暗礁。正当他准备测定其确切位置的时候,突然,这怪物喷出了两道水柱,直射到150英尺的上空。所以说,除非这座暗礁上有间歇性的热喷泉,不然的话,希金森总督号汽轮就是碰上了前所未闻的海洋哺乳类动物,带有气泡的水柱是从它的鼻孔中喷出的。
三天以后,西印度一太平洋汽轮航运公司的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号,也在距此七百里的地方看见了它,由此可见,这条奇特的鲸鱼能够以惊人的速度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半个月后,在离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号遇见它两千海里的地方,国营航运公司的赫尔维西亚号和皇家邮船公司的香农号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面上相遇时,同时在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的地方看到了这头海怪。根据两船观察到的情况来看,这只哺乳动物至少有350英尺长(约106米),因为香农号和赫尔维西亚号都有一百米长,但都不及这头海怪。此前,最大的鲸鱼,像常出没于阿留申群岛勒库拉玛克岛和翁居里克岛附近海域的鲸鱼,最长也不过是五十六米,甚至比这还短。
与此相关的消息接踵而至,横渡大西洋的贝雷尔号邮船再次遇到这头海怪;伊泽曼舰队的埃特纳号轮船与它擦肩而过;法国诺曼底号驱逐舰的军官做了有关记录。菲茨一詹姆斯分遣舰队的高级参谋在克莱德勋爵号上进行了十分精密的测定。这在当年轰动一时,在民心浮动的国家里,此事被引为笑谈;而英国、美国和德国等严谨务实的国家则对此事十分关心。
这头海怪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事情。人们在咖啡馆里歌唱它,在报纸上嘲讽它,甚至把它搬上舞台表演它。各家报纸借此机会以舆论造势,而一些小报则不断刊登各种有关巨型动物的报道。从北冰洋中可怕的白鲸“莫比·狄克”到庞大的“克拉肯”——它能用触角缠绕500吨重的大船,然后将它拖人海底。有些人甚至引经据典,搬出了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的观点——他俩都认为这怪物是实、际存在的,还有彭托皮丹主教的挪威童话、保罗·赫格德的游记,以及哈林顿先生那不容置疑的航海报告。1857年,哈林顿在卡斯蒂利亚号上见到过一条大蛇。迄今为止,这条大蛇只在立宪号经过的海域出现过。
于是,拥护者和怀疑者在学术团体里和科学报刊上展开了没完没了的争论,“海怪问题”导致他们情绪激昂。自以为懂科学的新闻记者和自称相信神灵的文人发动了笔战。这次值得纪念的论战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墨水,甚至还蔓延到了现实生活中。因为有人把对海怪的争论转为了真正的人身攻击。
争论持续了整整六个月。论战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各家小报都不遗余力地刊登各种争论的文章,它们不是针对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联合会、华盛顿史密森协会发表的权威论文,就是攻击《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父的《宇宙》杂志、皮德曼的《消息报》里面的讨论和国外各大报刊刊登的文章。这些才华横溢的小报作家引用了怀疑者们经常引用的林奈的一句话“大自然不会制造不合理的东西”并故意曲解它的意思,要求大家不要违逆大自然的意志,贸然相信白鲸莫比·狄克、克拉肯和大海蛇的存在,也不要相信头脑发热的海员们臆想出来的其他怪物。最后,一家以尖刻出名的讽刺报纸的一位最受欢迎的编辑匆匆写了一篇概述性的文章,像希波吕忒那样给了这头海怪致命的一击,在世人的笑声中结束了这场论战。最终,机智战胜了科学。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