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想的事(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是一部循循善诱的随笔集。作者臧一民以一名文化学者的犀利和敏锐,观察到生活中“少有人想的事”,逐一剖析,给人以指导和帮助。
作者在《少有人想的事》中说道:“有文化学者提出,我们的文化是注重身体而忽视内心的,我们有太多养生的内容,却缺少对个人精神成熟的研究。”这部书注重向内探索,关注人的“灵”,精辟解读心智不成熟的“妈妈孩子”养成的原因。讨论有关爱、痛苦和成熟,教人发现自我,战胜自我,活出自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有人想的事(心智成熟的旅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臧一民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少有人想的事(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是一部循循善诱的随笔集。作者臧一民以一名文化学者的犀利和敏锐,观察到生活中“少有人想的事”,逐一剖析,给人以指导和帮助。 作者在《少有人想的事》中说道:“有文化学者提出,我们的文化是注重身体而忽视内心的,我们有太多养生的内容,却缺少对个人精神成熟的研究。”这部书注重向内探索,关注人的“灵”,精辟解读心智不成熟的“妈妈孩子”养成的原因。讨论有关爱、痛苦和成熟,教人发现自我,战胜自我,活出自我。 内容推荐 在生活中,很多人成年了,却还需要人“管”:做事缺乏主动性,需要别人的照顾;在婚恋观上,渴望找一个“妈妈式的妻子”或“爸爸式的丈夫”……如此种种,形成的根源为何? 作者臧一民在《少有人想的事(心智成熟的旅程)》中,剥茧抽丝地娓娓道来:大多数“不成熟”的成年人,在童年、少年的成长阶段,没有接受过足够的、正确的爱。爱的缺失,导致个性的滞停,看似成年,内心还是没长大的孩子。作者旨在通过种种例举、分析、阐释,使“不成熟”的成年人心智得以成长…… 目录 第一章 你为什么走了弯路 错位的爱 为什么家会伤人 原谅父母 陌生的家人 溺爱的本质 F的故事 第二章 怕,就会输一辈子 敢于拒绝 隐忍不是成熟 心智成熟才能少走弯路 掌控快乐 摆脱自弃 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按所想的去生活 第三章 我们为什么要奋斗 友情也有“界限” “我们—我们”的交流模式 尊重别人的“自我边际” “内心舆论场” “撒娇”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奋斗? 世界是属于行动派的 第四章 爱后蜕变的自己 爱不是索取一切的工具 自由的边界 培养爱的能力 “安全感”毁了爱 向爱的人展示爱 学习表达情绪 经营婚姻 试读章节 错位的爱 人最大的痛苦,是来自人生的痛苦。所谓人生的痛苦,就是自我价值确立失败、自身定位不清等引起的深度焦虑。简言之就是,经常不确定自己是谁,该做什么,想做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 面对这样的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内心获得成长,使自己的心智变得成熟。心智成熟了,自然就拥有了解决痛苦的能力。 然而,这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即使有些按照世俗定义标准极为成功的人,一样无法做到。甚至有些人活到几十岁,内心中依然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走向成熟的开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爱。爱可以让自己获得成长,完成心智成熟的路。 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概念,有些人甚至整天将之挂在嘴边,但真正能够理解什么是爱的,其实不多。 很多人嘴上的爱不仅没能给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幸福和愉悦,反而带来了压力和痛苦,而这些都因为对爱有错位的理解。 有些人将爱看成是一种占有,他们将爱当成是一种获得的手段。比如,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我是爱你的,所以你要听我的话。当孩子违逆他们的意愿时,便祭出这杆大旗,指责孩子辜负了自己的爱,从而压制孩子。这并不是爱,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有的伴侣之间也会如此。常常以爱的名义给对方施压,当自己想要的得不到的时候,就会指责对方不再爱自己了。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对方感受到压力,这种压力积压久了会引起对方的抵触、反抗,甚至逃离。 这些,都是用错了爱的,也都是不理解爱的。他们不明白,爱是一种情感上的愉悦,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它来自于所爱对象的自身,爱一个人的本质从来都是爱上他的人格,而不是所爱对象的某些行为或某些身外属性。那样的,都不是爱,而是一种束缚和控制。爱一个人不是向他拼命索取,也不是将他牢牢控制,而是愿意与他共同进退。 用错了爱,不仅不能为自己和所爱的对象带来愉悦,反而他们本身也会因为这份爱,感到痛苦。 这种人,不懂爱,不懂如何去爱自己的子女和伴侣,往往是因为在他们的童年时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是错位的爱。我们要解决他们的问题,首先就要搞清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 有太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年少的时候能够通情达理,理解自己的苦心。而当子女长大后,他们又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像一个儿童一样,围绕自己、依赖自己。 许多父母对儿童时期的子女,是要求极高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有的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理解自己人生中所面对的难处。这些要求,对于儿童来说是不适合的,这更像是对一个成年人的要求。 一个小学生,真正做到彬彬有礼,像一个成年人一样懂得各类规矩,内心有着极为明确的目标,没有孩子身上的稚气,反而多了成年人的气韵,不喜欢孩子们钟爱的玩具,而是以成年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浪费时间,真的好吗?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少了些童真,也少了活力?但确实有很多父母是用类似的标准来要求和打造自己的孩子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能懂得成人世界的道理,却不知这不是帮孩子提升竞争力,而是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了。 儿童时代,属于心智发展期,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是强行规定。让孩子的世界掺杂太多成年人的因素,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负担,不会有其他帮助。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社会的主流思想,一直以来就存在着对这种“小大人”的推崇。这样的社会氛围,也促使更多的父母这样去要求他们的孩子。 孩子们在这样严苛的童年环境中长大,内心积累了很多的痛苦;等孩子们长大之后,父母的认知又再次错位,他们又将自己已经成年的子女视为儿童。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儿女已经成人,但父母依然放心不下。其实,父母惦记在远方的子女是再正常不过的,不过,有些父母不是问儿女在工作上有什么具体难处,然后利用自己的经验给予指导和帮助,为他们做坚强后盾;而是突然将子女儿童化,开始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的身体。即使自己的子女已经二十多甚至三十、四十岁了,他们依然会用对待儿童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天冷了提醒他们加衣服,下雨了提醒他们带雨伞,提醒他们要早睡觉,提醒他们多吃对健康有利的东西。P3-6 序言 爱是一种极为奇怪的东西,它是一种心甘情愿的付出,却又常常伴随着无度的索取。它是人们的快乐之源,但却又往往会让人陷入最为猛烈的痛苦。人人都在谈论着爱,但却好似人人都无法说清爱。 其实,爱更像是一种时间上的给予。爱一件事或一个人,就要给他时间。如果仅仅是嘴上说说,那么这份爱就是可疑的。如果在给予的同时夹杂了太多的要求,那么这份爱就是错位的。个人意志的不得彰显,个人心智不够成熟,大都是源于这可疑和错位的爱。 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人生也一样,只有心理年龄跟实际年龄相匹配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有些人年龄一大把,但依然像个孩子,遇事畏畏缩缩,见人战战兢兢,完全没有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模样。 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心理年龄太小。也有人年纪不大,却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做事表现得太过老成,这一类,则是成熟过早。过于不成熟和过于成熟都是要不得的。之所以如此,绝大多数在于童年没有接收到真正的、足够的爱。 有太多的人,小时候,父母要求他们要明事理,要懂得体谅父母的苦心,还会要求他们做到足够自律,要求他们懂羞耻、有荣誉感。这些,其实看起来更像是对成年人的要求。而当他们长大后,父母又希望他们总是围绕在自己的身边,希望他们能够像一个孩子一样依赖自己。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成长经历,他们小时候,父母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他们,他们长大后,父母又用对待孩子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这样的人,自始至终接受的都是错位的爱,其心智必然难以成熟,人生中也必然会遭遇痛苦。 何谓成熟?太多的人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控制的是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将自己所有的“理性”用在了控制情感上。他们羞于向亲友们表达爱意,总是极为克制,甚至根本就不去表达。但当向亲人发泄负面情绪的时候,却从不留情。 这造就了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 太多的人们会经常性地生出一股强烈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但却总将这感激发布在各种父母看不见的社交网络上,同时,又经常性地对父母大吼大叫,制造伤害。人们在父母见不到、无关人都可见到的场合表达对父母的爱,不是因为想在众人面前营造一个“良孝”的形象,而是内心的禁锢决定了他们羞于开口,不好意思表达爱。而人们对父母吼叫,也不是想要故意伤害对方,而是根本就没有经受过情绪管理训练,控制不住自己。 更多的时候,人们会在事后背地里默默后悔,觉得伤害了父母很不应该。但一旦冲突再次显现的时候,所做的还是如前一般。 错位的方式制造了两代人之间的互相伤害。 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错位,也会影响到人生的境遇。这种错位造就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有太多的人,自我被压抑,纵使内心会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却从不敢去表露;有太多人,时时紧张敏感,一旦别人跟自己的观点有所不同,便如临大敌,摆出一副攻击的姿势,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非要跟对方争论个高低,他们与人交流,更像是“战争”;有太多的人,在陌生人面前,找不准自己的位置,总会莫名紧张,不知所措;有太多的人,分不清熟悉的尺度和界限,常常越界替别人做主,招人厌烦…… 这些性格缺陷我们一般统称为“不成熟”。不成熟性格的形成,都源于不懂爱。 了解后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童年的成长阶段,都没有接受过足够的、正确的爱。 爱的缺失导致个性的不得成长。一个个性不得成长的人,身上必然很多儿童特征,看似成年了,其实内心还是一个孩子。 孩子的特性是没有决断的能力,需要人照顾;是只懂得体验自己的情绪,却对别人缺少同情;是喜欢撒娇,希望别人能够猜出自己隐藏的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成年了,却还是需要人“管”:如果交给他一件事情,并且将每一步怎么做都告诉他,他便会做得很好;如果让他自己看着办,他便不知所措,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这样的人缺乏的是主动性,他们需要、也渴望别人的照顾,他们总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去完成本该自己做的事情,体现在婚恋观上,就是尤其渴望能够找到一个“妈妈式的妻子”或“爸爸式的丈夫”。这种人缺少的是独立性…… 他们也想要改变,想要获得成长,却不得要领,没有方法。 内心的事情必须要通过内心来解决,爱的问题必须用爱去化解。这本小书,就是讨论爱、痛苦和成熟的,也是为了帮助这样的人们而存在的。 人的一生,最为重要的就是童年。甚至有较为极端的说法,认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重复0~3岁的过程。然而,童年时候,体验过真正的爱的,其实不多。据我观察,很多父母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 父母们给予孩子的错位的爱,往往成为孩子成人之后痛苦的根源。虽然想要摆脱这种痛苦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需要有强大的毅力。 但可以让人稍感欣慰的是,这并不是不可能的。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其实心智和头脑跟肌肉有着类似的属性,是可以通过锻炼获得的。但那过程,必然辛苦。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原谅父母,需要跟环境达成和解,也需要锻炼出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战胜痛苦的过程,就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自我释放的过程。一旦真正成熟之后,便有了抵抗痛苦的能力,那时候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出这样一种认识:痛苦是人生的伙伴,它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战胜的。战胜它,就会迎来成熟,就有了摆脱继续痛苦的能力。 在书写过程中,笔者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不过隐去了个人的关键性信息。引用这些案例一方面为了更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 当然了,由于学识、经历等的限制,这本书也肯定存在触及不到的地方,这就需要读者朋友们自行去领悟、自己去思索了。但我相信,这本小书会在人们探索和领悟的过程中,给人以帮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