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该书是窦警凡《历朝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和龚启昌《中国文学史读本》三部书的合集,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1935年,三部文学史的撰述时间先后共历近40年。 窦警凡《历朝文学史》撰述于1897年,初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真正的一部由国人自著的文学史教材。全书包括六个部分,分述汉语文化的文字、音韵、训诂、经、史、子、集诸内容。 出版于1904年的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是作者依据《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为优级师范生公共科文学课程而编写的教材,“为练习文法之用”,也是供教务提调呈总监督察核的报告书。全书分16篇,每篇18章,共288章,7万余字。作者自言“每篇自具首尾,用纪事本末之体”;每章皆列出题目,“用《通鉴纲目》之体”。 龚启昌《中国文学史读本》初版于1936年。全书近九万字,共分25章,每节皆有小标题,眉目清晰,易于翻阅。从上古文学述至近代文学及其革命,涵盖整个古代文学及近现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目录 历朝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读本 序言 该书是窦警凡《历朝 文学史》、林传甲《中国 文学史》和龚启昌《中国 文学史读本》三部书的合 集,从光绪二十三年 (1897)至1935年,三 部文学史的撰述时问先后 相距近40年。 窦警凡《历朝文学史 》撰述于1897年,初版 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是真正的第一部由国 人自著的文学史教材。国 家图书馆北海分馆现藏《 历朝文学史》光绪三十二 年(丙午)铅印本一册, 封面题“历朝文学史张祖 翼署首”,钤“磊盒”印。 油光纸,双面53页,每半 页12行,行33字。白口 ,四周双边,双鱼尾。篇 首为《读书偶得序》,序 末署“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梁溪振学主人窦警凡氏 序”。 全书包括《读书偶得 序》《叙文字原始》《叙 经》《叙史》《叙子》《 叙集》共六个部分,分述 汉语文化史上的文字、音 韵、训诂,经、史、子、 集诸内容。在正文前的《 读书偶得序》中,窦氏表 达了对“文”和“士”的看法 ,认为士大夫握管为文, “必其有关于理之是非、 事之利害而始可言文”, 这就直接表明了对“文”的 价值判断——“文”必须承 担起增强士民向心力和道 德感的责任,必须“有用” 方可,此即窦氏撰写《历 朝文学史》的缘起和宗旨 。本着这一文学实用主义 的思路,窦氏借鉴了《隋 书·经籍志》传统“四部分 类法”的方法,将他认为 对发愤图强“有用”之文悉 数列出,由是《历朝文学 史》也就成了一部包罗万 象的“国学概要”。《叙文 字原始》言及造字六法、 历代字体、音韵、训诂等 内容。对于要涉及的经、 史、子、集,作者进行了 一个简单的说明: 学必由文字始,兹叙 文字为发端。立纪纲,厚 风俗,使薄海内外之人相 协而不相离,可强而不可 弱者,莫备于经,故次之 以经。上下古今、成败得 失之道,一览了然,得所 依据,莫善于史,又次之 以史。凡人情事理,以至 农工商贾,虽世变日新, 有百变而不能出其范围者 ,莫详于子,又次之以子 。从古硕德通才,奇谋伟 略,以至文人学士,亦各 有著作,以抒所见,悉载 于集,又次之以集。 读“经”可以立纪纲, 厚风俗;读“史”则可以了 解上下古今、成败得失之 道;读“子”可以了知人情 事理;读“集”则可体会古 今硕德通才的奇谋伟略及 其著作主张。倘若能够融 会贯通此类知识主旨,则 可使国使家转弱为强,转 衰为盛,此亦可见出作者 求富求强心切,真正做到 了“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 全书不足五万字,综 述造字书体诸法外,想要 述明三皇五帝至晚清的文 化文学发展脉络,实须大 气包举、高屋建瓴方可。 “叙史”在其中占据了绝对 的篇幅而成为全书最耀眼 的部分。然而无论是“叙 经”“叙史”,还是“叙子”“ 叙集”,作者更重在“论” ,而非“述”,其乾嘉考据 精神,时时可见。如考问 《史记》某些撰述不实的 部分,评判墨家思想的不 近人情之处。评判文学也 过于粗疏武断,对当时流 行的康梁“新文体”则持批 判否定态度。但窦氏与时 人一样,对中国传统文明 具有相当的自信甚至傲慢 ,如将当时康、梁诸人对 西方文学的看法与之对照 ,则可见出时人在备受打 击后苦苦寻求文化上的优 胜以保持民族自信的良苦 用心。 窦警凡的《历朝文学 史》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 大的反响,而出版于 1904年的林传甲《中国 文学史》则成为公认的中 国“第一部由国人书写的 中国文学史”,是“空前”“ 开山”之作。这部文学史 著作乃是作者依据《京师 大学堂章程》规定,受日 本学者笹川种郎《支那文 学史》启发,“将仿日本 笸川种郎《中国文学史》 之意以成书焉”,为优级 师范生公共科文学课程而 编写的教材,“为练习文 法之用”,也是供教务提 调呈总监督察核的报告书 。 全书分16篇,每篇18 章,共288章,7万余字 。作者自言“每篇自具首 尾,用纪事本末之体”; 每章皆列出题目,“用《 通鉴纲目》之体”。一至 三篇叙书体、音韵、训诂 之变迁,四至六篇谈如何 写作;从第七篇开始,按 经、史、子、集的次序并 辅之以时代先后,依次论 述先秦至近世之周秦群经 、传记、杂史、诸子、前 四史及其他诸史,以及汉 魏以来历代文学的思想内 容与特点。作者依据内容 与文体的一致性对所撰述 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划分, 拟定各篇章标题时,大致 以内容、时间、风格特色 为标准。最后两篇专述骈 文,以语体特点为标准, 将古代骈散、古今文章进 行了分时段概括,并专述 汉魏六朝至唐宋以来骈文 风格的演变,意在发覆文 学的辞章技巧及表现手法 。 从对文学的认识来看 ,这集中体现了传统以来 的“大文学观”。不过林传 甲比窦警凡更趋于保守, 综观全书,全未涉及诗、 词、曲等内容,被视为“ 小道”或“下里巴人”的小 说、戏曲更不必说。作者 常常在叙述中插入一己的 现身说法,明确表达自己 的态度,如对语言的学习 ,他认为能够掌握的语言 种类越多越好:“传甲夙 以不习清书为大耻。且吉 、黑边务,知俄语不知满 、蒙语,不能任也;新疆 边务,知英、俄语不知维 、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