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衣服,也因发明了植物的纤维,可以利用;又发明了养蚕。于是有麻丝布帛,以做衣服的原料。裁制的方法,自然也进步了。最初的衣服,只是用一幅皮,遮蔽着下体的前面,这就是后来所谓钹*。进步些,知道连后面也围起来,那便是裳。再进步些,会做两只袴管,便成所谓禅和袴*。遮蔽上体的衣,戴在头上的帽子,穿在脚上的鞋袜,‘自然也不难逐渐发明。
最初巢居时,人只会在天然的大木上坐卧,借着天然的浓荫,做个遮蔽,至多会把树叶子牵连起来,以补天然之不足罢了。后来有了刀斧等器具,就可把树木砍伐下来,随着自己的意思,搭成架子,这便是栋梁的起源。至于洞穴,天然的不够住,也可用人力在地上掘成;或者把土堆起来,只留一个出口。”这种人造的洞穴,就是墙壁的起源。再进步些,把土木两种工程,合而为一就成所谓宫室了。
行走的道路,此时自然也会用人力修治,遇到水,就用木石等物,架成桥梁。水阔的,还会用木头造成船,或者编成筏。驯服动物,本是渔猎、畜牧时代做惯了的事。牛马等气力大,行走快,又可驾驭的动物,自然要利用他,以补人力之不足。
古代的生活,就是如此逐渐进步了。至于社会的组织,又是怎样呢?
上古社会组织之形成及其进化
人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所以有人类,就有社会;而有社会,就必有一种组织。最初的组织,是依靠血统的。人所最初认得的是母亲。而同出一母的子女,亦必互相依倚,所以其次便是兄弟、姊妹。母又有其母,女又有其女,如此世代相联,就结成一个女系氏族。这时候,还没有个别的夫妇。后来夫妻之制,渐渐确立了。而在渔猎时代,则从事于打猎的;在畜牧时代,则从事于驯服动物的,都以男子为主。就是农业,初期虽是女子所发明,⑦后来也渐渐的,移于男子手中了。生产事业,渐渐以男子为中心,战斗更不必说。如此,女子在社会的地位,就渐渐降低;渐渐的附属于男子;所生的子女,也渐渐的附属于其父亲;而女系就变为男系了。中国人的姓,最初是跟着母亲的,后来却跟着父亲,就是这个缘故。
以上所说的,是血统上的组织。最初亲爱的感情,及其能互相了解,都以血统相同的人为限,后来就渐渐的扩充了。同住在一地方的人,渐能互相亲爱,互相了解;公共的事情,可以联合着去做;而且能公推有才智的人,以为首领。如此,就渐合各氏族而成部落。同在一地方的人,语言、风俗、信仰等,自能彼此相同,这又是民族的起源了。
在上古,因交通的阻塞,人类制驭天然能力的缺乏,各部落间,互相往来之事,大概是很少的。后来就不然了。彼此互相接触之后,也有能讲信修睦,常保其和平关系的;也有免不了争斗的。大概农业社会,衣食饶足;其人所从事的事业,又极和平。所以其性质最为善良。对外多能“讲信修睦”。内部更其不分彼此。孔子所说的大同时代,大约就是指此等部落而言。渔猎和游牧部落,都要比较穷困些。渔猎社会,因食物的限制,人数不能很多,侵略的力量,还不甚强。游牧社会就不然;而他们的行动,又极容易。所以往往成为侵略者。假定有两个部落,互相争斗,一胜一败,败者的财产,就要为胜者所有,连人也做了他们的奴隶了。如此,便生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阶级来,征服者为治者,被征服者为被治者,治者和被治者,既经划分,治者的威权,自然会曰益膨胀。其初相去不甚远的,后来就判若天渊了。即使没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一部落中,治者的权力,也会曰渐扩大,至于与被治者分离的。古代的国家,大概是如此造成。
上古制度文物之进化
最初的社会中,人人所做的事情,是差不多的。后来智识技能,渐渐进步,就要发生分工了。人所以异于动物的,是能够使用器械。单靠生来的器官,所成就的,总是有限,而且是代代相同的。到能够利用器械,就曰新月异,无可限量了。人最初所能利用的,只是石头,次之才是金属。而金属之中,铜器又早于铁器。《易经》的《系辞下》上说:黄帝、尧、舜时代,“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而古书上又屡说蚩尤造兵;大约五帝时代,正是石器、铜器转变的时期。此等有形质之物而外,人类最大的发明是火。有了火,就可以熟食,可以御寒,可以铬铸金属,制造陶器,发明文物,一日千里了。我国此项发明,还远在燧人时代。初期简陋的器具,人人会造。
P18-19
(一)现在编纂历史教科用书,自应遵照《部定课程标准》。唯《部定课程标准》仅规定其大纲,至于“预计时间,将全部教材作恰当之支配,则仍应另制进度表”。(见《部定实施方法概要》。)此项《进度表》,江苏省教育厅业经制就。本书即遵照编纂,既省教者自制之劳,又收整齐划一之效。
(二)《部定实施方法概要》:“教者子教本之外,当随时补充教材。”但“教室中之钞录,不宜占时间太多,对于特殊资料,应随时自编讲义,或节取他书,以供应用”。此项补充教材,自应由教者随时采择。唯其极重要者,江苏省教育厅所编《进度表》,亦已将其目附入备注栏。既系必不可少之教材,本书亦即增入课文之内,以省教者自编讲义,及节取他书之劳力。
(三)本书分章,悉依《部定课程标准》。每章中细目,则依江苏省教育厅所定《进度表》,均于书之上方标明。俾其朗若列眉,易得中心观念。
(四)《部定实施方法概要》,虽亦承认以讲演为教法中心,但止以为中心而已,并不能过于偏重。尤其据《实施方法概要》:授课之前,须令学生将课本豫行阅看。教授之后,又应令其随时复习。如此,课本似不应太深,太简,致令学生发生困难。现行教科书,似均不免此弊。本书叙述较为详尽,行文力求显浅,务期学生自看亦能明白,教者讲授,可为进一步之指示,不再劳其力于解释课文。职是之故,本书字数,较现行之他种教科书增多。然书之难明与易明,并不与其字数之多少成正比例,有时且适成反比例也。
(五)本书为求免学生文字上之困难起见,旧籍之难明者,引用时能不用其原文,即均不用;其不能不用者,则或于课文,或于附注中,加以解释,总求于真确及易明二者之间,折中至当。至于旧籍之易明者,则自以仍用原文为是。本书于此,亦皆有删节而无改易。
(六)一种课本,原不过用作教材之中心。欲求学生有兴趣,能了解,课本之外,自应多用参考书。现行参考书籍,程度适合者不多。参用多种,头绪既苦纷繁;而于教者事务冗忙;学校藏书不充足,学生购买力薄弱,甚至穷乡僻壤、购书不易之处,尤成问题。故鄙意以为初中以下,一种教科书,均应有一种参考书,与之并行。固非谓参考之材料即尽于此,然得此一系,以汇集其最要之材料,于事实上实便利不少。此事非仓猝所能成,现但将极要之参考材料,于补注中撷其大纲,以求课文之更易完全明了。其次要者,则举出书名,并详其篇卷或叶数之名第,以便检取。
(七)有种史事,系因考据而成立;而引用书籍,亦有条理。此等史学上之方法,固不能为初中学生细谈,然其有此方法,则不可不知“史事有时非经考据,不能认为正确;书籍非经一番审查,依一定之方法引用,不能认为可信”。此等见解之获得,与其历史上智识之正确,实大有关系,固非好拘守门面也。此书于此等处,均于附注中注明。教者可就学生能了解之范围内指示之。其不能解者,姑置之亦无妨。因此项附注,本亦兼备教者选择参考书之用也。
(八)历史固不宜只讲理论,然全无理论,则又近于买椟还珠。尤其在今日,历史当与各种社会科学互相提携,以达到真确认识社会之目的,必要之理论,尤不能置诸不讲。但忌空谈,忌偏执而已。本书于此,颇为注意。深望教者之详察焉。
(九)《部定实施方法概要》:教授历史,宜注意于联络与比较。不独本国史如是,即本国史与外国史之间亦如是。本书于此,亦特为注意。有宜联络比较之处,均于课文或附注中说明。
(十)教学历史各种设备,如挂图、图表等,均非本书所能该。本书但就讲授时所必须者,附着课文中。此项图表,均极简明新颖,既便讲授时之指示,并可为学生自制之模范。
《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专门写给民国青少年的历史教材。比之于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等其他版本的中国历史读本,本书对历史的脉络梳理得更为系统简练,行文更为浅显,力求让当时的青少年能够自学。因为是量身定做,所以这本书对当代青少年而言,也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本书还插入了原版的图画、表格、地图,让历史的原貌更加真实可感,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更加相得益彰。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志、正身、知荣辱,这对如今浮躁之中的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是一次虔诚的洗礼,会让其更加明了什么是国,什么是家,什么是一片赤诚之心!《中国历史青年通读本》原是吕思勉先生为民国青少年而作的历史教科书,内容简洁通达、行文深入浅出,因其是量身定做,故而对今日之青少年仍有极强的阅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