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润之著的《春秋大梦(第3部上下)》反映的是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工人,经历了怎样的城镇经济解体的挣扎和阵痛。人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由国家职工到下岗打工的变化。整个社会在向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的等等。人们由朦朦胧胧地跟着感觉走,到逐渐清晰地认识社会现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秋大梦(第3部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耕读润之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耕读润之著的《春秋大梦(第3部上下)》反映的是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工人,经历了怎样的城镇经济解体的挣扎和阵痛。人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由国家职工到下岗打工的变化。整个社会在向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的等等。人们由朦朦胧胧地跟着感觉走,到逐渐清晰地认识社会现实。 内容推荐 耕读润之著的《春秋大梦(第3部上下)》接续《春秋大梦》前两部内容,继续讲述封由国和甄明根2位主人公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如何开拓进取的故事。故事情节围绕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展开,讲述乡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人在改革中的不同际遇,他们在命运选择中经历的心灵阵痛,以及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来的不同命运。 目录 上部 前言 农村纪实小说的扛鼎之作——《春秋大梦》第三部序 三十三、车祸 三十四、赋闲 三十五、弃政从企 三十六、绝处逢生 三十七、举步维艰 三十八、鸿运当头 三十九、奋力突围 四十、天下之大 四十一、半个乡情 四十二、他山之石 四十三、短促商机 四十四、红尘诱惑 四十五、风云突变 四十六、权钱融合 四十七、乌烟瘴气 四十八、不可为而为 下部 四十九、干坏了升官 五十、贤能者位下 五十一、二轻局的瑰宝 五十二、卑贱者的聪明 五十三、杞人忧天 五十四、乱丝出头 五十五、最初的思路 五十六、被逼的人们 五十七、巾帼英雄 五十八、僻地红旗 五十九、最后的挣扎 六十、大学的感受 六十一、可笑的探索 六十二、螳臂当车 六十三、恍然一梦 后记 试读章节 在需要官场支持时,又赶上同样成分不好、出身地主家庭的表大爷车耀珍当锦山镇的党委书记。他送点小礼接上关系,很容易地成立了“福盛建筑公司”,在兀良哈旗排名第七,简称“七建”。因为个体公司成立得较早,天赶地凑还比较容易地获得了二级资质,具备了承接大项目的身份证。如今就顺理成章地接到了锦山四中15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工程。 论学历,自己不过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的劣等生。论年龄,不过是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没什么丰厚的人生经验。论社会关系,除了表大爷算是用钱铺路找到的唯一靠山外,其余的全是凭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地瞎蒙,凭着“光腚撵猓歹,胆大不害臊”,不怕失败地跟着感觉走,就闯荡出了现在的局面。这不是命好,还能用什么解释呢? 要说完全没有手段,天上就掉馅饼,也不尽然。就拿揽到的锦山镇第四中学这样1.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工程来说,也有个秘籍,就是“画饼充饥”。除了给表大爷真真正正地送了五千块钱,给镇长送了两千块钱以外,具体分管这个项目的副镇长、中学校长、总务主任等人,都是买个几百块钱的礼物,到家里拜望拜望,当面许诺工程做完后,愿意买房子的在自己有商品房的地方,可以随便挑一套百平方米以内的房子,价款一定优惠在两万元之上;愿意要钱的在工程价款结算了大部分之后,每人最少有两万块钱的指望。随后就一路绿灯,人人笑脸,处处帮忙,顺风顺水地把工程接了下来。 内部运筹更是驾轻就熟,工人工资只要答应年末结算,当时的民工,就抢不掉帽子似的用不过来。因为他们打听到了“包工头儿”和发包方的锦山镇党委书记是亲戚,工程款有把握,不用担心结算,也就不用担心工资。砖瓦沙石等建筑材料,由于这几年有了一点信用,各关系户一律赊欠。只是水泥、钢筋、木材、玻璃等建材需要一些资金购买,银行贷款就足以应付。偌大个工程就是这样运作,便风生水起地进展顺利了。 他内心里算了一笔账,90年代初的楼房成本,每平方米不超过400元,自己承建的教学楼工程造价,每平方米高达700余元。第四中学这一个工程拿下来,纯赚金额当在45万元以上。一想到这里,他就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老甄家祖辈加起来,也未必挣过这么多钱。一高兴他真想拿出个十万八万的资金,报答这些给他帮忙的官员,毕竟这钱来得太容易了,完全超乎自己的想象。人要是得意时就容易产生联想,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看的许多反特“小人书”和电影。敌人收买个叛徒那个费劲,吊打非刑的折磨,高官厚禄的引诱,都不好使。看小人书和电影时,对叛徒也从心眼里憎恨和厌恶,认为当了叛徒的人,很卑鄙也很可耻,那个时候的共产党人,真的令人肃然起敬。可是这才十几年,自己的经历告诉自己,自己实际上是在从共产党的腰包里往外掏钱,不算敌人最起码也应该算个对手,在少许金钱的诱惑下,看看他们的嘴脸,不要说自尊,有的连一点矜持都没有,根本不能和小说、电影里的英雄人物相比,他现在真的开始怀疑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温水煮蛤蟆,贪赃受贿被收买的人,不但自己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社会上也认为他们心眼活,看透了形势。由过去被收买的人成为叛徒人人不齿,到现在被收买的人被人羡慕,你说这个变化有多大?背叛了自己的职守,实际上当了叛徒,由给人民的利益当门卫,变成给小偷当向导,没人觉得是叛变。所以这几年假种子、假化肥、假奶粉、假疫苗等等统统失去了监管,监管的人领着作假的人通关,弄虚作假便到处泛滥并愈演愈烈。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币服务,虽是一字之差,可其中的道德堕落,却不是只差个一星半点儿那么简单。因此他常常为自己的突发奇想好笑,本来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因为自己的体会深,就看得这么尖锐,岂不是傻帽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趁着人们还没有清醒,加大力度快捞。他甚至想到了用他个十来万买动官员,自己只需要几个从他们兜里掏来的钱,就又省事又好使地让他们觉得感激,如此简单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上部)P2-3 序言 农村纪实小说的扛鼎之作——《春秋大梦》第三部序 在昭乌达大草原的南端,在蒙东山地的深处,有一个叫作喀喇沁旗的秀美小城。那里,以近代最完整的蒙古族王爷府闻名于世,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而今天,它引起我震动的则是——喀喇沁出了个耕读润之(王灵甫):一个以崇高思想站位,饱蘸生命热血,用最朴实的话语、最简洁的构思、最真实的生活,勾画了中国农村近半个世纪生动历史画卷的作家!他的皇皇巨著《春秋大梦》,一百多万字,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分三部出版。2011年,第一部《垄亩之间》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其第一版在全国很快销售一空。此后不久,总结第一部的创作经验,经过近一年的精心修改,作者又推出了第二部《乡野之变》。如今,在前两部创作的基础上,作者又完成了第三部,分为上下两册出版。这就是我们要看到的《国企风云》和《恍然一梦》。 这样,经过多年呕心沥血的潜心书写,经过无数日夜的润色增删,王灵甫终于为他的浩瀚长卷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是目前小说林中难能可贵的佳品,是在反映近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历史的小说中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真实、内涵深刻、特色鲜明的巨著之一,是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纪实小说的可喜收获。 这部百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名副其实的鸿篇巨著,其实是这位农村干部王灵甫先生的业余创作。说是业余创作,水平却十分专业。从宏观上考察,我们不能不认同,其主旨立意之高远,规模架构之宏大,情节营构之生动,形象塑造之鲜明,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掩卷沉思,你不能不叹服,它不是时下流行的那种面壁虚构的云山雾罩的、轻飘飘的所谓后现代书写,而是挥洒着作家人生血汗、彰显其生命体验的沉甸甸的时代图谱,它绘制的一幅浑朴沉实、五彩斑斓的历史长卷,它刻绘的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乡里人物,它所做的自传体纪实小说的叙事探索,它进行的多角度的艺术创新,都给当下的小说园地带来了收获的欣喜和值得重视的启迪。 逼近历史真髓,追求令人心悸的艺术真实,是《春秋大梦》最抢眼的亮点。 如果从题材或叙述层面来考察,《春秋大梦》无疑应归于自传体纪实小说一类。小说的时间跨度起讫于上世纪60年代中到新世纪初——这个中国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激烈动荡和急剧嬗变的时期。主人公封由国就在这个背景下踏上了人生舞台,开始了自己的宦海苦旅和辉煌长征。因此,他的人生履痕既带有时代的鲜明特色,又折射着作者深深的生命印迹。 当然,我们不能将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看作是恒等式。如果以这种积习或者循着这个思路去对号入座,那不但是对文学艺术的亵渎,而且是犯了十分初级可笑的错误。文学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翻版或者复制,即便是非虚构的纪实小说也不拒绝艺术的加工和提升,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 小说中的封由国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出身农家,少年得志,在战天斗地中展露才华;他纵横捭阖,足智多谋,在风雨人生中不懈奋斗;他屡遭坎坷,惨遭嫉恨,在漫漫仕途上跌宕起伏。这些既是作者对人生的回望梳理,也是小说对线索的结构安排。可贵的是,作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的碎片、透视的年轮、穿越的时空,不是从个人的荣辱恩怨、地位升沉来选材记录,而是从较高的历史站位进行回忆俯瞰;不是拘泥于非虚构的定式,而是从新世纪的顶巅冷峻地筛选过滤。书中既有深刻的反思,也有深沉的质询;既有真诚的忏悔,也有严肃的批判。总之是不虚饰,不讳言,实事求是,有根有据,描写时代的真情状,反映历史的原生态。如果说,第一部、第二部着重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观照,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农村和农民是怎样告别了大锅饭,艰难地走上了坎坷的致富之路,那么第三部的上下两册作品则聚焦了县域经济,特别是地方国营工业的痛苦转型和蜕变,工厂的破产、兼并与重组,工人的失业、下岗与创业,官商的勾结、暴富与投机,官场的复杂、纠结与争斗等。 显然,因为作者太重视对历史的直面和交代,太热衷对时代的反思和追问,所以作品增多了对社会事件的娓娓叙述,增多了对某些事变的翔实交代,这可能使喜好猎奇的读者会削减一些审美阅读的情趣。然而不可误读的是,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它不是那种书写农村苦难、农民猥琐的时髦作品,它不是那些专门描写情事、渲染性事的野性小说,虽然你可能找不到花里胡哨的看点,但它是力图推介给你的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大写意。从这个视角上来看,它自然不同于或者说是超越了一般化的叙述,使小说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厚度和时代高度。如果说,巴尔扎克描写的是法国当年的社会风俗史,柳青钟情的是他梦牵魂绕的蛤蟆滩,陈忠实勾画的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白鹿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春秋大梦》的作者也力图为他的故乡热土喀喇沁在书写一部独特的历史呢? 试想若干年后,考察这一阶段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嬗变,人们从这部非虚构的小说中获得诸多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文化学甚至是统计学、农学、林学、矿产学的生动佐证和丰富信息时,能不说它是以地方史为内容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史志吗?尽管它可能不是那么深刻丰富,但它却是时代历史的写真! 超越时代情境,升华震撼心灵的生命感悟,是《春秋大梦》感人的元素。 《春秋大梦》是面对过去时代和历史往事的追忆。往事如烟,人生如梦,年过半百的作者对此感慨良多,他在前言中曾经予以深情袒露。然而,作者不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虚无主义者,他回望历史,是为故乡的山川大地、父老乡亲树碑立传,是为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感悟立此存照,是为他人或是后来者提供某种人生的借鉴。因此,小说没有那种“锚错错”“莫莫莫”的哀婉,没有怨天尤人、官场失意的愤懑,有的是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有的是奉献服务的家国情怀,有的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有的是坚守传统的人性光辉。 才华横溢的封由国毕竟壮志未酬,现实的种种掣肘使他难展雄略。他应该有更高的平台,有更多的机遇。然而这些都与他失之交臂!有什么办法呢?他不是以手抚膺静坐长叹,而是深刻思考留下借鉴。小说潜隐的哲思感悟,都是透过封由国的人生体验、奋斗历程传导给我们的,都是主人公从梅林沟到半支箭的运筹帷幄,从石材公司到二轻局的非凡作为彰显出来的。当然,这里不排除深刻蕴含的春秋笔法,他太善于思考了。这位忧国忧民的农村干部,充满了丰沛的家国情怀,他甚至经常进行国家民族腾飞的顶层设计思考。有时,他按捺不住自己澎湃的心潮,从书页背后走出来,抒发他对某些人事的大爱大恨,表露对苍天厚土的浓郁深情,这似乎突破了小说的文体范式,但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和往昔岁月成败的理论探讨,也相应地增加了思想性。应该说不管怎样,在封由国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我们看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矢志不渝、默默奉献的崇高情怀,看到了他们为改变家乡贫穷面貌所作出的历史奉献。尽管他们有过失望、彷徨、失误甚至是过错,尽管他们的价值观念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中未能免俗,但是,是他们用毕生的精力支撑起了农村改革的大厦,是他们带领广大农民走上了新生活的坦途,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人物!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梦,不是烟锁尘封的旧账,而是要我们重温那段欲说还休的精神旅程,以史为鉴的精神振奋,从而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努力去实现建设新农村的五彩梦,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 彰显地域特色,渲染风采独具的塞外风情,是《春秋大梦》最可贵的追求。 《春秋大梦》聚焦的是红山文化的故乡,那块神奇广袤的昭乌达大地。那里的先民曾经创造了令我们为之自豪灿烂的红山文化,那里的文化曾经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几千年。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对他的家乡充满了缱绻的深情,对这里的文化更是情有独钟。他在小说中高频率、大幅度描摹的地域文化、地域风情、地域民俗,都带有鲜明的昭乌达特色,展现了丰沛的民族精神。那山,那水,那天,那地,那大山深处的村落,那袅袅飞升的炊烟,那浑朴无华的穿衣打扮,那粗犷豪放的民谚俗语,以及春晨秋夕,农事稼穑、婚丧嫁娶、赶集上店等的细腻描写,无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质,无不生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对北方农村人情美的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动人心魄。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夫妻情、朋友情、同志情等都描写得丝丝入扣、令人怀想,给人带来悠长的审美愉悦。 当然,这部小说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比如,如何处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浩如烟海、纷繁驳杂的史料中去粗取精;如何通过平朴庸常的日常生活描写,在原生态的写实中升华浪漫的诗意;如何处理大量的尽管是宝贵的生活资料;如何处理好接地气与小说修辞的关系问题等,都需要作者在今后的写作中寻找新的路向、新的思维、新的技法。我们热烈期盼着作者新的突破,新的超越。广袤的赤峰大地,升腾着文学的希望,我们呼唤有更多的荆永鸣、王灵甫这样辛勤耕耘的作家,为赤峰的文学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后记 修改完《春秋大梦》的最后一个字,忽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我的前半生,是专门为写这部书而活着似的。16岁高中毕业之前,是为写这部书而做的文化准备;17岁到50岁离岗,是为写这部书而做的生活准备。新旧社会的两重天,从本村的老一代人那里听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历史时期,则是亲身经历和感受。既尝受过一池清水,游鱼可数,相忘于江湖的浑朴和平等;也涵游过黄花绿沫,色彩斑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变动剧烈的多彩多姿。没写本书之前,糊里糊涂地来不及思索,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只会随波逐流。开始写本书之后,由于立志是写纪实性历史小说,打捞的历史碎片,勾画的过往年轮,一点点地过滤沉淀,有了自己的思考。 生活中的贵人,代表着自己的欣赏,化为了笔下的人物,算是报答和纪念。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写书时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师,教会了自己思考。今天想来,如果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就有可能写不出这部书。写出来也可能是淡而无味,少了跌宕起伏,少了细嚼慢咽后的趣味。所以在成书之际,我衷心地感谢教我文化的老师,衷心地感谢我所经历的现实生活。 说起来,成书之后还有一个感觉:感觉自己费劲巴力写出来的东西未必有用,未必有人研读和欣赏。当人们辛辛苦苦地完成一件事后,突然感觉到有可能白费力气,不要说波澜,连一个水泡也不会泛起,只能回过头来嘲笑自己原来的努力,何其痴也、傻也!由此可见,生命就是折腾,折腾完了才知道没劲。可是当时的心气是不折腾不行,非折腾不可。否则,就找不到活着的理由,真真地可笑! 细想一下白费力气的原因,有点悔恨为文太晚。所谓“闲中立品无人觉,淡处逢时自古难”。原来只顾从政,没有一点文人的名气。老来写书,无异于白手起家。不但艰难,而且还不会引人注目,有白费力气的预感。何况自己写的是一些小人物,虽然在写作之初信心满满,有“行政管理之通鉴,乡里民情之宝典,基层社会之史志,乡村干部之碑传”的狂妄,觉得小人物也曾经是历史长河中的主角,只要真实就有镜鉴。甚至于书名,当时定的也不是《春秋大梦》而是有点转文的《斥鹦春秋》。并且在前言里曾经得意地解释过“斥鹦”的含义,说斥鹦者,家雀也。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斥鹦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于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以此来告诉大家,庄子较早地运用了“斥鹦”这个名词,并且让它开口说话。毛泽东主席在悼罗荣桓元帅的诗中也说:“斥鹦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在鸟类世界中的家雀,就相当于人类世界最普通最一般的小人物。解剖“麻雀”,小中见大,以小说的形式反映“春秋”,反映平民的历史,这就是我的初衷。把书稿连同这个内容的前言,曾经发给过我最尊敬的编辑向飞主任。她觉得“斥鹦”作书名,太生僻,多数年轻人会因为不知道代表什么,而引不起关注,所以建议改名《春秋大梦》。我一想也是,就遵从了主任的意见。如今,写完后一琢磨,“春秋大梦”除了我在前言中解释的几层含义外,在人们的俗语中,还有“不现实”或“实现不了”的含义。例如,人们对某一不切实际、实现不了的事物讥讽时,往往用“做你娘的春秋大梦去吧”来表示否定,断言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写完本书,细想书名,也似乎预示着一种不成功的尝试。这可能就是这部书的宿命。不过,既然做完了,就不能后悔。只能硬着头皮交给社会,即使覆瓿也无所谓。 去除了这两个感觉,按照惯例,还是要感谢帮助我完成此书的人。王科老师,是本书的第一个知音。不但帮助我删繁就简地修改过此书,而且还写了序言,给予了欣赏和评价。向飞主任,作为编辑能慧眼识珠,帮助我修改和出版,像接生婆一样,把我这部书接引到这个世上,没有她就没有这部书的出版,当然应该没齿难忘。老妻房淑敏,照顾我日常生活受尽苦累不说,还把我手写的百多万字的作品,用“一指禅”功,在电脑上敲打出来,费眼费心也不可不说。贾维洲,至交的晚辈,曾帮助我联系出版社,介绍编辑部。对本书的萌芽出土,给予了第一缕阳光,更应该真诚地致谢! 最后想想,还是用一首七律,来结束此书吧! 诗曰: 春秋大梦入书林, 清爽心情可细吟。 手采赤霞题紫叶, 笔描绿野映红尘。 登山摘取云千朵, 临水捞出月一轮。 不必文风传万古, 只求历史纪实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