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无轨电车慢慢开来,车顶上翘着的“两根辫子”,顺着空中的电线轨道摇摇晃晃。忽然,“咔嚓”一声,“电线辫子”从电线轨道脱落,高高翘到空中,电车猛地刹住。“翘辫子了!翘辫子了!”路边的行人兴奋地大叫。
哥哥要离开幼儿园,去上小学了。吃饭时,妈妈问:“妹妹一个人去幼儿园,害怕吗?”
“才不怕呢——”妹妹晃着腿,鼓着一腮帮子的饭,大声说。
其实,妹妹最喜欢一个人去幼儿园了,这样,她就可以去她想去的地方,做她想做的事了。
妹妹来到马路边,刚想念念奶奶教的口诀“先看左,再看右……”,可是两腿已经“噌”地穿过马路,一拐弯儿,钻进了309弄。
309弄是条又长又窄的巷子,曲里拐弯绕好几个弯,像条匍匐的蛇。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高低不平,还有不同的颜色。妹妹挑选着她喜欢的颜色,从一块卵石跳到另一块上,嘴里“哼哼唧唧”唱着不成调的歌。
拐了一个弯,她看到酱油店里有人在买酱油,便“啊”的一声,欢叫着奔了过去。
酱油店的叔叔左手拿着酱油瓶,右手高高举着那个又细又长的木头勺子,倒出的酱油在空中泄成一条长长的弧线,足有两尺来长(像那些讨厌的男孩子在路边小便一 。样),准准地飞进插在酱油瓶上的漏斗里。
又拐了一个弯,妹妹窜进一个有很多阿姨婆婆挤来挤去的菜市场。
妹妹三钻两钻就钻到一个闹哄哄的队伍前面——哇,今天有活鱼卖。长长瘦瘦的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鱼背上的鳞微微闪着银光。妹妹蹲下,数着它们吐出的气泡,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数着数着,数乱了,又重新开始。
这时,她一眼瞄到路边有个小小的白萝卜。她想捡起来,可是不知为什么上去就踢了一脚。白萝卜朝前一滚,妹妹又踢一脚。又滚,又踢,滚着,踢着,直到白萝卜“刺溜”一下钻进一个阴沟洞,不见了。
妹妹呼出口气,很开心。
一抬头,妹妹看到那个垃圾箱。
垃圾箱很高,有一个三角顶,下面的铁皮门经常打开着,里面黑洞洞的,足可以装几个“妹妹”。不知听谁说的,垃圾箱里曾经有过一个“妖怪”,于是孩子们经过这里,都会屏住呼吸,紧张又害怕地从垃圾箱前飞跑过去。
妹妹看到几个孩子正弯腰朝垃圾箱里看,忽然想:
“哎,是不是有妖怪呢?”
这么一想,她的心跳得快极了,她一口气奔到垃圾箱前,刚想问:“是不是妖怪?是不是妖怪?”一个男孩回过头,神秘兮兮地说: “一只小猫哎!”
垃圾箱的门边,有个小黑团在蠕动。
妹妹从没见过这么小的猫,小得像她的拳头一样。
“小猫在这儿干什么?她的妈妈呢?”
妹妹凑近铁皮门跪下,悄悄地问。
“她的妈妈一定死了。”男孩肯定地回答。
“真的?”妹妹的心顿时被小猫搅碎了。
不知是冷还是害怕,小猫的身子直哆嗦。
“小猫一定饿了,我们给它吃点东西吧。”妹妹心疼地说。
孩子们顿时忙乱起来。他们找到半个馒头,小心翼翼地放到小猫面前。
可是,小猫“喵喵”叫了几声,飞快地缩进垃圾箱里。
“哎——小猫——小猫——”妹妹跪着向前爬了两步,把脑袋伸进黑黑的垃圾箱。
当奶奶找到妹妹时,斜阳已悄悄退去。妹妹刚从垃圾箱里钻出来,小猫捧在胸前。
她的小手完全黑了,衣服上东一摊西一块沾着不知什么脏,膝盖湿漉漉的,额上拖着条黑印。看到奶奶,她汗淋淋的脸放出光。
“小猫,没有妈妈了。”她激动地叫。
小猫一声声孱弱地叫着。
奶奶在妹妹面前蹲下,从她手里接过小猫。
“奶奶,我要小猫。”妹妹黑黑的小手攥紧奶奶的胳膊。
奶奶抚摸着小猫,没说话。
妹妹急了,摇晃着奶奶的胳膊央求:
“小猫不脏,一点也不脏。我帮小猫洗澡,每天都洗。”
奶奶摇摇头。
妹妹“哇”地哭了。
“我要小猫嘛……我帮它洗澡……我就要……我就要……”
“小猫当然可以洗干净,”奶奶叹了口气,“可是,我们哪有粮食喂小猫呢?”
妹妹停止了啼哭。对呀,吃的食物都要用“票证”来买的,奶奶平时一斤一两地算着吃,连馊饭也不舍得扔掉,烧一烧再吃。小猫来了,吃什么呢?
忽然,妹妹的眼睛一亮:
“奶奶,菜场里有掉下来的白萝卜,还有不要了的菜皮,在筐子里。我去捡我去捡!”P8-11
虽然20世纪60年代的生活和今天很不同,但童真童趣却是相通相似的。《妹妹的故事》这本书寓教于乐,把那些童真童趣描述得栩栩如生,孩子们一定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丁虹(上海市余姚路幼儿园园长)
妹妹的故事娓娓道来,瞬间便把我带回儿时的记忆里。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眼眶湿润,心里柔柔的、暖暖的。那些纯真的日子,竟让我魂牵梦绕。好喜欢这本书。
——张芝华(著名演员)
这本小书可以让现在的你看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有趣、别样的童年生活。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原系主任)
作为一个传媒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个生动而幽默的电视画面,看到一个个孩子和大人都会喜欢的故事。
——杨剑云(国家一级导演、东方卫视前副总监)
2004年1月,我去美国旧金山附近一所中学演讲。
这是个好学区,坐落在离硅谷很近的“三角谷”(Tri-Vallev),居民多为白人,平均家庭年收入12万美元以上,平均房价80万美元以上,孩子们养尊处优,要什么有什么。
吃午饭时,我照例和同桌的老师们聊着天。一个心理咨询女老师走过来,抱歉地说,她忙昏了头,所以没来听我的演讲。
“这个星期我们学校有六个女孩割腕自杀。”她说。
我脸上的表情一定够吃惊,她赶忙加了一句:
“不是刚过了圣诞嘛,节日里家庭事变特别多,孩子受不了。有一个女孩,离婚的父亲节日里没有来看她;还有一个女孩,爸爸妈妈决定离婚了……”
六个女生割腕?
一星期内?
看着食堂里金发披肩、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姑娘们正排队买午餐,我哑口无言。
今天的中国,正用力伸开双臂不顾一切地往前飞奔,追逐发达国家的先进,追求“最大的”“最高的”“最快的”“最多的”“最牛的”……
在网上看见一篇打油诗:《等咱有了钱》,摘录其中两段:
等咱有了钱,车子随便买。
想买宝马就宝马,想买奔驰就奔驰。
司机请两个,开车一个,擦车一个。
等咱有了钱,去恒隆买包。
想买LV就LV,想买Chanel就Chanel。
每款买两个,自己用一个,上坟给外婆烧一个。
我苦笑了.。
这本书的故事是一个小女孩刚刚开始长大的故事。很普通,但很暖心,因为这也是“一家人”“一群人”的故事——一家人相亲相爱、一群人相扶相助。因为相亲相爱、相扶相助,不易的生活就有了阳光,有了欢笑,才感觉幸福。
我想,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一定多多少少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我们的子女,甚至第三代,会有兴趣从书里了解一些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父亲母亲小时候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怎样玩耍,如何生活……总之,了解一下他们是怎样长大的。
如能做到这样,我就很开心了。
能顺利地在国内出版这本书,对我是一个惊喜。一来,因为此书没有令人屏息的情节或吸引眼球的内容,自知销售不易;二来出国三十多年,从没用中文写过东西,文笔很生涩。所以,对文汇出版社给了我这个机会,真的非常感激。 、在出这本书的过程中,想感谢的朋友很多: 妹夫徐孟平和发小李晓丹和我聊童年,让我记起很多忘了的往事;老同学陈友放和老友薛维春的反馈给我再接再厉的动力;好友郭顺连书名都参谋上了;沈杨老师在万忙中帮我修改语法;查国钧叔叔替我找插画家;Larry Walker替我把合同关;其他老朋友,有老有少,如宋城、宋晓城、孙毅、沈启明、吴承庆、周幼梅、吴士庆、邹大为都为此书替我热心张罗……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还有我的父亲母亲,两位最忠实的读者和永远的支持者。
我也很感谢插图画家Catherine Huang。虽然还在美国东岸的艺术学院念书,她挤出时间帮我画插图,而且不厌其烦地根据我的建议做修改,真是很不容易。最令我高兴的是,她把妹妹的个性表现得如此生动。她今后一定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艺术家。
另外,我要特别感谢两个人。
一位是上海的朋友徐晓蔚。他和夫人来美国旅游,吃饭时我说起正在写本关于童年的书,他说“让我看看”。完稿后,我忐忑不安地把作品传给他。若干天之后,收到了他的邮件。
“……从昨晚开始看你的大作,现在看完了第一章《春》。我忍不住先要打几行字给你,要告诉你:此书非常棒,我很爱看!那么细腻生动传神,虽是写‘妹妹,的童年生活,却反映着时代和社会,描摹出风气和人品。她的读者可不限于少儿,还包括少儿的爸爸妈妈,甚至我这年纪的爷爷奶奶……”
晓蔚自己不知道,他这番话对我有多重要。没有他的鼓励和热情介绍,我不会有勇气把书送给出版社,说不定书稿至今还在计算机里存着呢。
另外一位是我在温哥华的好友林薇。从酝酿到成书,每一章每一节,都有林薇辛苦的陪伴和参与。我们一起回忆,一起笑,一起感动,好像又重新成了无忧无虑的“妹妹”。她的儿子Larry Leng还是这本书的第一个小读者。他的喜恶或不解,都是我修改的方向。没有林薇的帮助,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本书。
朋友说,我写的东西都是“淡淡的”,要静下心,细细地品,才能尝出其滋味。
是了,这符合我目前的心态。三十年中国,三十年美国,经历了苦难、艰辛、失意、成功……“入六”了,才越来越看清生活的真谛,珍惜那孩童般的纯真,向往淡然和博爱众生的胸怀。
愿我的读者能和我一块儿静下心,再体验一下我们逝去的童年和纯真。你会发现,生活,还是美好的。
2015年12月于美国旧金山
这几年,和朋友聊天时,常常会聊起一些儿时的趣事。比如:
怎样偷吃妈妈的“非那根”咳嗽糖浆;
怎样去桥头帮着推三轮车,为了下坡时吊在车后感受疾驰的快感;
夏天的晚上,家里热得没法待,就去弄堂里乘凉听大孩子讲鬼故事。越怕越要听,捂着耳朵哀求,“再说一个!再说一个吧”;
看到叔叔准备结婚用的一麻袋喜糖,吓傻了,失控了。从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糖啊,“啊——啊——啊,,地惊叫着,楼上楼下狂跑。
同学的哥哥装了个12时的黑白电视机,吸引了那么多邻居。屋里站不下,只能把电视机放到弄堂里让大家看。屏幕上的人头模糊得只有个轮廓,还时时叠影重重。同学的哥哥把天线转过来转过去地调,弓着腰,满脸大汗……
那时上海的住房紧张,祖孙三代好几口人住一间房,吃饭睡觉做功课织毛衣补衣服包馄饨,真挤啊。所以,好朋友来,大多站在弄堂里说话。
十来岁的孩子,多喜欢聊啊,一聊就聊到天黑。该回家了,再不回家妈妈要骂了。
这个说:“我送你回家。”
虽说只是从弄堂底到弄堂口,可是送送就能多聊会儿。到家了,还没聊够。
那个说:“我再送你回家。”
来来回回送来送去,心里充满快乐,相信天长地久的友谊……
那时生活清苦,物质贫乏,可是,我们的童年还是有很多快乐;那时的生活也有烦恼,有灾难,可是,我们很淳朴,很善良。
因为怀念这些快乐,这些善良,我就开始写了。写了自己的故事,又写朋友的故事,写着写着,就写了几十篇。
朋友说,我写的东西都是“淡淡的”,要静下心,细细地品,才能尝出其滋味。
是了,这符合我目前的心态。三十年中国,三十年美国,经历了苦难、艰辛、失意、成功……入“六”了,才越来越珍惜那孩童般的纯真,向往淡然和博爱众生的胸怀。
几年前,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小男孩乌达木以一曲《梦中的额吉》打动了几百万观众。我也流泪了。
监被问到他的梦想,他说:
“我的梦想是发明一种墨水,把墨水往地上一洒,全世界的土地就会变成绿草。”
愿我们都能做些有“大爱”的梦;
愿我们找回一些旧目的淳朴和善良;
愿我们学会心怀感激,心存平和;
愿我们多一分童心,多几分快乐。
蒋吉丽编著的《妹妹的故事(献给我们的童年)》是一部很用心很暖心的、怀旧式的儿童文学作品。作者用“春夏秋冬”四季、38个小故事,跟我们分享了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妹妹”的童年、童趣与童真。
围绕着“妹妹”童年的故事虽然很普通,但在作者传神的笔下,每个故事都令人回味无穷。把小猫的胡须剪了,跟着男孩子一起疯玩,捉迷藏把自己“弄丢”了,偷吃了零食之后“伪造现场”,捡到了五分钱不知道该不该花……“妹妹”的故事既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故事,也是那个时代“一家人”“一群人”特有的故事。
作者通过一个孩子纯真的目光,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苦”,而是那时人们的朴实与善良,他们懂得珍惜和感恩。书中那群追赶母鸡“跳跳”的工人,那位把“妹妹”当作自己“小亲亲”的宋婆婆,那个踩三轮车送孩子们回家的老伯伯,还有寒风中冻得直抹鼻涕的“上鞋爷爷”,他们让我们搜寻和回味到了那半个世纪前、已逝去的、平凡却难忘的生命细节。
“非那根”、宝塔糖、麦乳精、粽子糖、油墩子、光明牌冰砖、大白兔奶糖,搪瓷杯、铝饭盒、135相机、白球鞋、哈哈镜、小人书、糖纸人,《马兰花》、《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童年的记忆就像陈年老酒,当初那些不经意、没什么了不起的事,过了多少年,竟醇厚、芬芳起来。回头一看,那种纯真,那份善良,如此让人怀念。或许,因为我们已把它们丢失了许多……蒋吉丽编著的《妹妹的故事(献给我们的童年)》包含了“春夏秋冬”四季、38个小故事,暖心呈现60年代的别样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