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小孩说“老呜子”的来历
讲述:赵开农民
记录:赵寿坤
1980年2月采录于满城县
过去,小孩儿们不睡觉或是淘气,农村的大娘大嫂们经常用“老呜子来了”这个词儿来吓唬孩子。小孩儿们不知道老呜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但见大人那紧张的神情,也就不敢哭闹了。那“老呜子”这个词儿,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将吴三桂逃往关东,勾来清兵,进关后杀人如麻。一听吴三桂的军队来了,老百姓就纷纷逃避。这时小孩一哭闹,大人就说“别哭啦,老吴子来了。”
后来到了民国,又出了一个军阀吴佩孚,外号叫“吴小鬼”。吴小鬼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当时人们哄孩子都是说:“狼来了,虎来了,老吴子来了。”
一来二去,“老鸣(吴)子”就成了大人们吓唬孩子的一句口头语。
保定酱菜的传说
讲述:李宝隆保定槐茂酱菜厂干部 王印泉郊区韩将村农民
记录:肖钦鉴
采录于保定酱菜厂
“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保定酱菜虽然不包括在“三宝”之内,但它悠久的历史,精良的制作工艺,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风味,早已和“三宝”一样,名扬天下了!说起保定酱菜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清朝末年,老妖婆慈禧太后为躲避八国联军,心急火燎地连夜逃出了北京城。她又赶紧派人跟洋鬼子求和,赔了无数的银子,割让了大片国土,可把祖宗的脸丢尽啦!你别看她在洋人面前像孙子,在咱老百姓的面前那可威风哩!光绪二十九年,慈禧挟光绪皇帝参谒西陵路过咱们保定府,黄土垫道,清水泼街,八抬大轿,一排就几十里。保定府的大小官员,一个个忙得脚丫子朝天,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上来啦。谁都知道慈禧太后难侍候,侍候好了,加官晋级;侍候不好,脑袋可要搬家哩!
要说难侍候,就属慈禧太后吃饭啦。保定知府把方圆几百里的名厨师都请来了,真是百里挑一;而且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蹦的,都备齐全了,光白洋淀的活鲤鱼、大圆鱼就运来好几船呢!
慈禧太后进了保定行宫,到吃饭的时候,几十位有名气的厨师把一道道菜端上来,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摆满了一桌子。保定知府跪在地上,轻轻地说道:
“给老佛爷接风,请……” 谁知道慈禧这个老妖婆,头不抬,眼不睁,坐在那里连动也不动。这可把保定府的大官们吓坏了,吓得腿肚子转筋,脑门上冒汗。
名厨师们一看,这还了得,赶忙把这一桌酒筵撤下来,又换上了一桌名菜。
这一桌更好了,都是各地名厨师做的拿手好菜,听说,用鸽子蛋做的一个菜,就要花一两银子呐!
倮定府的大官们磕头如捣蒜,喊道:
“请老佛爷……”
谁知道,慈禧太后这个老妖婆还是头不抬,眼不睁,连筷子都不动。
这回可把狗官们吓蒙了,一个个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俗话说,“再一再二,不能再三。”要是换第三桌菜慈禧太后再不吃,可要惹大祸啦!知府哆里哆嗦跑进厨房,急得直跺脚,谁也想不出个好主意来。就在火烧眉毛的节骨眼上,一个老厨师说:“知府大人,我有个办法!”
知府一听高兴得直作揖,说:“我的老祖宗,你快说吧!”
知府听了老厨师说的办法,脸都吓黄了,说道:“山珍海味、四大名菜上了都不行,这个能行?”
老厨师说:“正因为她油腻吃得多了,要吃素,心火过盛要净食。大人,你就把心装进肚里吧!”
老厨师见知府还犹豫不决,又说:“这事包在我身上,年轻时我在皇宫里做过饭,侍候过她!”
知府大人没招,只得依了老厨师。
老厨师只用了八个菜碟,摆了一托盘,用红布盖着,端了上来。
保定知府跪在地上,像吞吃了二十五个小老鼠似的百爪挠心,心里没个底儿。
老厨师把托盘一端进大厅,一股甜丝丝、香喷喷的气味立即飘满全屋。慈禧太后惊奇地睁开了眼。
老厨师把红布一掀,啊,是八碟保定酱小菜!只见黄澄澄、绿油油、白光光、红丝丝,有的像丝,有的似皮,有的像虾,有的如鱼,一股股清香扑鼻。慈禧太后连忙拿起了象牙筷子,夹了一箸,放进了嘴里,用牙一咬,又鲜又嫩,又香又脆,又咸又甜,还带着一点辣丝丝、酸溜溜的味道,咂摸咂摸嘴,真是清爽可口,立时下,眉开眼笑了,嘴也咧开了,连连喊:“好!好!”
保定知府提到嗓子眼儿的心,像块石头,扑通落了地。
慈禧太后问道:“这叫什么菜呀?”
知府把“小”字说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他知道皇家最忌“小”字。他把眼珠一转,讨好地说:“请老佛爷赐名!”
慈禧太后咂咂牙,把嘴一咧,笑着说:“愿天下永远太平,就叫‘太平菜’吧!” 保定知府高兴地赶快磕头,连连喊道:“谢老佛爷赐名!谢老佛爷赐名!” 桌边上有一碟圆叶圆梗翡翠绿的小菜,慈禧太后指着问道:“这是什么菜?”
保定知府明明知道这是保定有名的三宝之一的“春不老”,还是装糊涂,讨好地说道:“请老佛爷赐名?”
慈禧把眉一扬,用筷子一指,笑着说:“就叫备瓮菜吧!”
保定知府和一群大小官员,趴在地上撅着屁股赶紧磕头谢恩。
从此以后,清朝的大小官员给皇家溜须拍马,就拿保定的酱小菜送礼;南来赶考的、北去做官的、挑担子的、推车的、骑马的、坐轿的、走亲访友的、来往做买卖的、只要来保定府,都要尝尝保定的酱小菜。一下子,保定酱小菜身价百倍,一斤酱菜得花一两七钱银子才能买上呢!P6-8
保定在历史上为燕赵之地,“控雁门之要塞,引鸡距之清流”,是座古老的人文荟萃的古城。北市区地处保定市东北部,东、北与清苑县毗邻,南与南市区接壤,西与新市区相连。北市区历来是保定市文化军政要地。早在明代即在今西大街置二程书院、金台书院和上谷书院。保定巡抚行台署、保定总监年署,都曾设在北市区内,这些都构成了文物遗存的特定环境。杨公祠、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城隍庙街、红二师七·六烈士纪念碑亭等多处文物古迹都坐落于此,可谓厚物载德,人杰地灵,方观承、吴越、姚寿昌、冯玉祥等一个个风云人物,都曾在北市区这块沃土上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与足迹。
北市区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源斯于此,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不彰显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一草一木无不透露出亲切的人文气息。当你漫步在北市区,当你徜徉于任何一条街道,任何一条胡同,无不蕴藏着一个又一个广为流传、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让我们这些生于斯,又长于斯的保定人叹为观止,并以此为荣。现如今,当身为现代人的我们走在铺满青石板的西大街上,你会猛然发现,在这里时间是静止的。当你抚摸着那带有沉甸甸历史气息的檐柱,仰望那一个个见证着历史变迁的老字号,老招牌,脑海里便不由得映现出历代的繁华热闹景象。忆古思今,你会感觉身边的一切是那么的新鲜。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历经战争的洗礼和世事的沧桑,这些文物古迹烁人的风采英姿可能已经不在,但却丝毫无法动摇我们那颗珍爱古迹的诚心。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保护这些“原生态”的珍贵文化资源就是在保护我们民族的根基。让这些具有生命的钟灵毓秀,一代又一代,广为流传,得以弘扬。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除了精选流传在本区内的传说故事外,也编选了一些流传在全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尽量使作品保持口传文学的特点,即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传承性”。收集整理尽量保持方言土语。对所收集的故事在整理过程中既做到故事性强、语言通顺流畅,又必须严格遵守“忠于原述”“原汁原味”“鲜活”的原则,杜绝对原故事作大幅度改动和再创作。
同时,通过这些传说故事,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进北市区,了解北市区,热爱北市区。故此,北市区委宣传部通过收集整理,编印此书,谨献给那些关爱北市区的热心人士,感谢为本书编选提供大力支持和帮助的人们。特别是感谢原市文联副主席刘正祥同志一年多来对我们的帮助,为了此书的编撰工作,刘主席顶严寒冒酷暑多次来到宣传部指导,修改草稿,校正文字,筛选故事,斟酌语句,挑选图片,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符号都渗透着刘主席的心血和汗水,着实让每一个参与此书编印的人们为之感动。
时间紧迫,水平有限,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朋友们多多赐教!
编者
2009年5月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序一)
罗杨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到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流传在保定大地上的民间故事,是保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珍贵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保定文化的深层文化基因,闪耀着保定历史文化的灿烂光辉,为保定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留住祖先的文化记忆,繁荣民族民间文化,由谢永军、段秀丽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北市区卷)》。本书收入了《金丝鸟智胜老秃鹫》《鹌鹑的传说》《结良缘》等故事,适合民俗文化爱好者阅读。
谢永军、段秀丽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北市区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本书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本书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本书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本书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