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是我看到奇迹发生的一天。这一天我伴随黎明一起醒来,我能够真切看到黑夜是如何变成白天的,这是个多么令人惊叹的变化啊!睁开双眼看到太阳升起,白昼来临,我会敬畏,漂亮的太阳光芒能够唤醒沉睡的大地,这是何等的壮观!这一天,我计划去博物馆,抓紧时间以最快速度看看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亲眼看看人类发展的进程。在博物馆里,我会看到地球上生物的演变史,旁边还有绘图展示当时生物所处的环境。形态各异、体型庞大的恐龙和乳齿象在地球上漫游闲逛,但随着生物进化、演变,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的身影,他们虽然身躯微小,却拥有发达的头脑,人类逐渐占领了动物王国,成了地球的主人。
接下来,我会去艺术博物馆。在失明的日子里,通过双手触摸,我早已了解了古尼罗河畔的神和女神的雕像,除此我还感受过帕台农神庙中的复制品,也感受过冲锋陷阵雅典勇士的健壮美。对我来说,胡须浓厚、历经风霜的荷马的面容十分亲切,因为他也是个盲人。
在第二天里,通过双眼看到了熟悉的艺术,看到了以前亲自触摸了解的东西,我的内心十分激动,我看到了华丽的绘画世界,虽然只是“走马观花”看到一些表象。曾经有位艺术家告诉我,如果想更深入、更真实地欣赏艺术,眼睛是最重要的,必须好好地训练,必须从经验中体会线条、组合、形式和颜色的意义。假使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会非常兴奋与幸福,因为这样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迷人的学习中去啊!
第二天晚上,我也不能虚度,我会来到剧院或者电影院,我是多么想亲眼看到哈姆雷特迷人的风采啊!还有生机勃勃的福斯塔夫穿着伊丽莎白时代的服饰,他们是让人那么的陶醉!我无法欣赏有韵律的运动的美,除了用双手触摸得来的那一点点可怜的体验。尽管我也懂得一点点韵律的乐趣,因为我可以通过地板的振动感知到音乐的节奏,但是我也只能去想象巴甫洛娃那优美的舞姿,朦胧、模糊。我也完全想象得出,有节奏、整齐的舞姿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景象之一,因为我可以用手指沿着大理石雕像的线条感觉到那种美。如果静态的美都可以这么动人,那么能亲眼看到动态的美将会多么令人激动。
第三天
第三天,我依然会早早地守候黎明的到来,这一天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希望能够收获更多新奇的乐趣。这一天,我要去工作,去享受那种沉浸在工作中的感觉,我想体会辛勤劳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因此,城市将成为我的又一站。
繁华街道,人来人往,大家行色匆匆,我独自一人站在街角,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我试图从他们的神情、举动去想象他们平时生活中的点滴情节。看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发自内心感觉开心;看到别人行为的坚定果敢,我内心由衷感到骄傲;看到别人的哭泣悲伤,同情怜悯之感会涌上我的心头。独自游走在第五大道上,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但是一眼扫过,并不能立刻发现什么特别的物品,不过看着街上绚烂多姿的女性服饰,我充满了新奇感。
P4-P5
中国人做事,讲究“务本”,因为“本立而道生”。所谓“本”,原指树木之根,也就是说,认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当乱花渐欲迷人眼时,反求于根,触摸年轮,也许最是接近生命的真谛。
阅读大抵也是如此。原典往往是不喧嚣的,也用不着吊一堆深奥的书袋吓人,当流光涤荡掉浮华的尘埃,我们以为浅显而轻易置于一旁的原典才逐渐流露出隽永的况味。“庭院深深深几许”,敢于推开朴素的大门向里去,才能于静穆之中懂得别有洞天。
这套丛书多是些大家写下的小册子,凝练一生学养襟抱,史纲清晰,格局稳健,而文学的部分则是赤子性情,呼之欲出。这些作者在世时,书的名字与人的名字都不见得显赫,几十年光景,换了沧桑,倒让人想起杜甫写初唐四杰的评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对于各个时代“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文字,我们抱有一份恭敬,毕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受出版社之邀撰此小文时,恰逢社会热议阅读立法,因为2012年有关统计机构给出数据:国人平均年阅读率只有4.3本书。与此同时大家热议的另一项立法是子女必须回家看望父母,因为失望的爹娘把不回家探视的孩子告上法庭的事也越来越多。
按说,法治中国是种文明的进步,但这两场关于立法的讨论却让我怅然若失。因为我曾经在无数中国乡村的农户人家门上看见过斑驳的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而到了一个网上书城上午下订单下午就能拿到书的时代,我们的阅读居然需要立法推动了……
在我看来,阅读大体可分两种:有用的阅读是为知识,无用的阅读是为成长。前者有意义,后者有意思,而意义与意思的融合则是阅读的意境。
这套丛书,既有沉实深邃的学理,也不乏灵动鲜活的趣味,触摸这些名家的思维方式,也许比徒然领受他们的结论更具价值。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当年陶渊明既耕己种时还读书的那点乐趣,说小其实很小,因为神话书不顶功名;说大也还真是很大,书中俯仰宇宙,得人生至乐,这还不够吗?
在一个太多人奋发有为的时代里,可以对自己说“有所不为”,是一种操守。
在一个过于喧哗含混的时代里,可以做一些简单而纯粹的小事,是一种品质。
比如,读一些大家的小册子,并且乐在其中。
海伦·凯勒19个月时就因病成为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后来她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多部著作,并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毕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毕业于高等院校的聋盲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所著的一部伟大的自传作品,它记录了海伦凭借惊人的努力改变自己苦难命运的故事。本书处处洋溢着海伦.凯勒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小朋友,现在就翻开这本书,去感受海伦.凯勒的世界吧!
在海伦·凯勒的这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主人公在又聋又盲的状态下,抱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不断地去超过自己,最终取得了成功。她的一生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预知明天,却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不能拓展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她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做一个永远向上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