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钢著的《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以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为主轴和纽带,以中国远征军历史活动为脉络,结合穿插,再现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在这段历史中的精彩人生和爱国英雄业绩。不管他们之前表现和后来结局如何,他们在中国远征军中表现的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与所有中国远征军将士一起被中国人民以及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赞颂、所铭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气壮山河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育钢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育钢著的《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以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为主轴和纽带,以中国远征军历史活动为脉络,结合穿插,再现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在这段历史中的精彩人生和爱国英雄业绩。不管他们之前表现和后来结局如何,他们在中国远征军中表现的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与所有中国远征军将士一起被中国人民以及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赞颂、所铭记! 内容简介 中国远征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为践行中美英等盟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协定而组织的出击缅甸和滇西的军事武装。中国远征军的将领基本是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主,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在中国远征军各部队中团以上干部约占有三分之二。刘育钢著的《气壮山河(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以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为主轴和纽带,以中国远征军历史活动为脉络,结合穿插,再现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在这段历史中的精彩人生和爱国英雄业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浴血缅南,中国远征军彰显中国军人本色 践盟约,中国远征军枕戈待旦 三军中,两位主将杜聿明、甘丽初往事历历 解危局,戴安澜率第200师作先锋 炸坦克,黄景升在鄂克春阵地奋不顾身 援同古,廖耀湘率新22师驰援克永冈 出奇兵,黄翔率游击支队袭扰日军 第二章 战局恶化,中国远征军且战且退 行军受阻,第96师滞留彬文那投入会战 英军毁盟,远征军会战计划一再落空 以德报怨,刘放吾奉命率新38师第113团驰援仁安羌 也真阻敌,凌则民壮烈牺牲 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一溃千里 保山告急,宋希濂指挥第36师驰赴解危 怒江东畔,第11集团军厉兵秣马 第三章 北撤途中,中国远征军备尝艰辛损兵折将 掩护师长,柳树人英勇献身 国失干城,戴安澜牺牲于缅北茅帮村 病魔缠身,杜聿明险丧野人山 七里通受阻,胡义宾魂断深谷 不辱使命,陈启銮寻粮建奇功 第四章 筹划反攻,中国驻印军边训练边修路 忽接命令,郑洞国离开鄂西战场出任中国驻印军新编 第1军军长 兰姆伽、列多营地,新编第30师、第14师和第50师 先后换装受训 黄埔生聚餐,曹聚义醉卧兰姆伽 护路开路,李鸿率新编第38师第114团作规复缅甸 的先行军 接替战友,陈鸣人所率新编第38师第112团也不赖 第五章 反攻缅北,中国驻印军越战越勇 胡康谷地战役,新编第38师三路并进 百贼河、孟关诸役,新编第22师所向披靡 瓦鲁班、坚布山攻坚,赵振宇率战车营大展雄风 卡盟之战,郑洞国亲临前线冒雨督战 密支那攻击战,胡素统领三个师作战 第六章 挥师南下,中国驻印军连战皆捷 密支那、孟拱整训,中国驻印军扩军整编 攻打八莫,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兵分两路 卡萨英军遇险,中国驻印军再次为盟军保驾护航 克南坎,唐守治率新编第30师勇往直前 夺芒友取腊戍,新编第30师、新编第38师再立新功 会师乔梅,第50师孤军为中国驻印军画下圆满句号 第七章 反攻滇西,中国远征军喋血奋战 百折不挠,国民政府军委会重组中国远征军 五月渡泸,第54军第198师充当先锋 增援第198师,预备第2师渡江作战 阴登山战斗,新编第28师知耻而后勇 攻克松山,第8军损兵八千 攻打腾冲,霍揆彰指挥作战 龙陵之战,张绍勋表功心切误报军情 第11集团军易帅,黄杰为龙陵战役做总结 回龙山一战定局,陈明仁蜚声中外 第八章 伟哉壮哉,中国远征军 掩卷静思——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失利之因 功在人类——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 历史地位 中流砥柱——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之作用 中国远征军黄埔生将领简介表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浴血缅南,中国远征军彰显 中国军人本色 践盟约,中国远征军枕戈待旦 1941年下半年,国际法西斯势力无比猖狂。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袭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偷袭夏威夷珍珠港美军海军基地,日美战争爆发。战争之初,德日法西斯显得比较强势,占据了上风。 此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严峻,国际友好国家及人民对华援助今不如昔。也就是在这历史紧要关头,中国国民政府组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39年冬,日军在广西钦州防城登陆,侵占了南宁,截断了中国通向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中国失去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对外的国际交通运输线,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交通运输线。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相邻,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北同印度接壤,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南北最长距离为192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为960千米,面积约67万平方千米。英国于1824.年、1852年和1885年三次侵略缅甸,使缅甸沦为其殖民地。 滇缅公路,是中国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开辟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干线,它东起昆明,西至缅甸境内的腊戍,与仰光至曼德勒铁路线联结。这条线路于1938年初开始修筑。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口号的感召下,自带口粮和工具,披晨曦踏朝露,风里来雨里去,劈石凿岩,披荆斩棘,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千米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塌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工不计其数。滇缅公路于1938年年底通车,中国抗战又有了一条输血管。 日本知道滇缅公路这条交通线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为了切断滇缅公路,曾采取了多种政治、外交措施对英国施压,迫使英国关闭滇缅公路。 1940年9月,日军侵略越南,加紧了侵略东南亚的步伐,英国殖民地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危在旦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傲慢的大英帝国才不得不放下架子,与中国建立军事同盟。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方在重庆召开联合军事会议。蒋介石在会上向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因此如果贵国需要,我国可派遣8万人入缅作战。”然而,韦维尔既希望中国出兵帮他打仗,又怕“请神容易送神难”,害怕中国染指英国殖民地缅甸,就借口运输不便予以拒绝。 其实,根据中国西南边境的国防需要和中英军事合作洽谈议定,中国方面早已在云南做好了准备,首先出动的是甘丽初的第6军。“珍珠港事件”的第四天,蒋介石对远征军下达动员令,命令第6军第93师开往中缅边境的车里,第6军第49师以一个加强团开往畹町归英缅军总司令胡敦指挥,准备开往缅甸景东。12月16日,蒋介石又命令第5军、第6军向所部官兵做入缅作战的动员。驻防于贵州安顺的第5军全部移师,12月下旬到达云南保山。1942年2月上旬,第6军已集中于芒市、遮放、龙陵一带,等候英方派车接送入缅。 1942年1月19日,日军攻占泰国缅甸边境位于缅甸一侧的土瓦。31日,日军打败英印军第16步兵旅,占领了毛淡棉。这时,英军才感到火烧眉毛,着急起来,于2月3日向中国求援,请求中国军队入缅。至2月16日仰光情况危急时,英方一贯的绅士风度荡然无存,方寸全乱,更是迭次请求中国军队迅速入缅,协助英军作战。P1-3 前言/序言 对黄埔军校的有关研究从军校建校之初就已萌始,不过作为一门显学走入公众视野,还是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内,尤其是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及各地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对黄埔军校的专门研究及资料性积累工作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与此同时,1984年6月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立,对黄埔军校文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就此展开,研究成果相继呈现。正是这一起步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为我们当下更深入地进行黄埔军校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提供了便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黄埔军校研究成果已经蔚然大观,不一而足。黄埔军校已不再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时代产物局促在狭隘的历史角落里,而是化为一个承载了更多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的历史象征,传世流芳。其包罗万象的丰满身躯,日益受到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探究与认知的兴趣与日俱增。 关于黄埔军校的研究地位,各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基本认同通过对黄埔军校的研究能放大还原许多历史事件的细节,既有益于微观史学的研究,也裨益于大历史观研究的范畴。黄埔军校存续的历程正处于中华民族风云交汇、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中,其跌宕起伏的变迁史既随着近代中国变革的洪流而动,也在这一洪流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各方家都能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和历史事件中找到黄埔军校的印记,尤其是那些受过军校教育和生活洗礼的万千师生的身影。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时代。从黄埔军校走出去的万千师生以其鲜活而富有朝气的新形象、新勇气,在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等斗争风暴中砥砺前行,展现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中华儿女的风采。在黄埔军校生中,人民解放军中获少将以上军衔的有近40人,其中上将以上有徐向前、林彪、陈赓、许光达、罗瑞卿、周士第、陈明仁、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郭天民等;国民党军方面,任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徵、黄杰、桂永清、郑洞国、邱清泉、王耀武、胡琏、廖耀湘等。这些优秀师生代表终使将帅摇篮得以功成名就,万千军校师生也以他们为楷模,与母校共荣辱,与祖国同患难,与民族齐抗争,他们每个人都像一枚枚在革命与斗争的烈火中重生的顽石,共同镶嵌在了黄埔军校的荣耀之门上。回顾他们的人生,或褒或贬,无关成就高低,只是风采不同,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我是一名黄埔军人。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对这一人物群体进行专门研究,去寻找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事件、不同社会领域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和走过的历史足迹,在寻找群体印记与个人记忆的过程中,去展现他们共性与个性并存的黄埔人生,见证他们火与血的人生传奇。 这套《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正是在这种理念感召下,由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提议立项的,我馆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聘请黄埔军校研究专家对丛书的选题、审稿等进行指导。2014年6月,在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庆典之际,我馆通过与广东人民出版社签订《(黄埔军校人物传记系列丛书)出版意向协议书》,正式启动了此套传记丛书的出版工作。 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谨代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希冀借助这一套丛书的出版,能使黄埔军校研究在某些方面突破既有的樊篱,进入到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历史视野中,也希望能通过丛书的出版在专业研究者和社会大众之间搭建起一个认识黄埔、铭记黄埔的分享平台,共同感恩历史,关爱当下,继往开来,期待丛书作者们能记一方之言,激千秋之爱憎;鉴人明事,深入发掘黄埔军校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不仅从更丰富的层面上展现黄埔群英风采,也从更具个性化的角度凸显黄埔精神,使读者从中获得对黄埔军校更深刻、更强烈的感知。 后记 泉州是著名的侨乡,在东南亚谋生的泉州籍华侨有许许多多,笔者的一位姑父生前就在缅甸仰光谋生几十年,终老于此。仰光、野人山、中国远征军等零散的词语及其故事,笔者在孩提时代就有所耳闻,不过,那时因年龄、知识和年代等原因的限制,没有特别留意,更没有任何想法。后来通过学习和研究黄埔军校史以及黄埔军人资料,笔者发现了不少黄埔军校毕业生有着中国远征军的经历,一个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的话题逐渐地浮现在脑海中。在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林冕的推动下,笔者决定进一步搜寻中国远征军中黄埔生将领的有关资料,并给予归纳梳理,动笔加工成书。 黄埔军校毕业生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时中国政府的常规军国民革命军中独占鳌头,成为中国远征军的领导骨干和基干,是理所当然的。因历史以及海峡两岸中华儿女隔断等原因,虽然在中国远征军(包括驻印军)供职团以上干部是个动态,不可能有份固定完整的名单,但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名单至今还没有,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或努力不够。)笔者尽最大的努力,搜寻考证发现了210多名中国远征军中黄埔生团级以上干部(包括少数副团级以及代理团长的干部),但还是远远不够完整。显而易见,第6军,第66军的新编第28师、新编第29师,第2军的第9师、第76师、新编第33师、新编第39师,第53军,第54军的第198师,第71军的第87师、第88师等部队的团级部队长几乎是空白。这有待我辈及有关人士继续努力,尽早填补这个空白。拙著记叙的重点是中国远征军团级以上干部中的黄埔军校正期生,团级以下的黄埔军校正期生和黄埔军校召回培训生以及其他校友,他们与正期生团以上干部一样有着英勇突出的表现,因题材和篇幅原因.恕不能一一记叙。 在完成拙著过程中,笔者参考和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生将领之一曹聚义将军的女儿曹景滇大姐提供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资料,在此特向辛勤编写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和曹景滇大姐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帮助搜寻资料和打印文稿的徐玲、江春梅、吴剑文等同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