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海思想自传》共七部分五十二章,从自己幼年生活谈起,将自己近90年的风雨人生,世界观的演变,学术思想的发展,夹叙夹议,娓娓道来。
读《苏东海思想自传》一书,读者可以体会到,作为一个革命者、思想者,苏东海先生的艰难跋涉历程,正是苏东海先生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缩影。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苏先生都是一个虔诚的革命者、爱国者、思想者。在《苏东海思想自传》中,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不管是人生的、社会的、历史的,还是博物馆工作的,博物馆理论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东海思想自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苏东海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东海思想自传》共七部分五十二章,从自己幼年生活谈起,将自己近90年的风雨人生,世界观的演变,学术思想的发展,夹叙夹议,娓娓道来。 读《苏东海思想自传》一书,读者可以体会到,作为一个革命者、思想者,苏东海先生的艰难跋涉历程,正是苏东海先生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缩影。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苏先生都是一个虔诚的革命者、爱国者、思想者。在《苏东海思想自传》中,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不管是人生的、社会的、历史的,还是博物馆工作的,博物馆理论的。 内容推荐 在《苏东海思想自传》中,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思想、生活进行了回顾。书中介绍了作者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费边社会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过程,并对其在党史研究、周恩来研究、博物馆保管和陈列的探索、博物馆理论建设、生态博物馆实践等领域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进行了阐释和总结。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可爱的家庭 我的幸福童年 第二章 民族的苦难/都市少年的民族情结∕战火中逃难∕ 目睹日军暴行 第三章 政治上的迷乱 我的国家主义思想 第四章 杂乱思想的终结 向马克思主义的归一∕我的初恋 第五章 我的思想蜕变 进入革命行列∕狱中点滴 第六章 军旅十年 太原战役∕面对生死关 第七章 军旅十年 军队政治教育∕理论进修∕军中婚礼 第八章 军旅十年 赴朝作战∕朝鲜战场上的敌军工作∕ 我的军事论文 第九章 军旅十年 告别朝鲜∕历史结论∕入党∕十年的思想回顾 第二部分 第十章 走进博物馆 初识陈列工作∕主持解放战争陈列工作∕ 主持制作工作 第十一章 走进博物馆 对陈列工作最初的体验与思考∕ 我的第一篇博物馆哲学论文 第十二章 保管工作十年 深入认识、具体实践保管工作∕ 参与制定规章制度 第十三章 保管工作十年 对保管工作最初的实践与思考∕ 认识上的飞跃 第十四章 动荡十年 渭南社教∕被迫造反∕当上韶山 战斗队头头 第十五章 动荡十年 遭批斗∕进牛棚 第十六章 动荡十年 干校生活∕五好战士∕湖底历险 第十七章 动荡十年 “批水浒”∕“批林批孔”∕“四人帮”倒台∕ 举国狂欢 第三部分 第十八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 春风吹进我家 第十九章 拨乱反正 我对“坏事变好事”的批判 第二十章 正本清源 我对党史的认识及探索∕川大讲课∕我的当代历史哲学 论文《把握当代史研究的特征》发表 第二十一章 首次出国办展 南斯拉夫观感 第二十二章 周恩来研究 从悲情到理性∕筹办纪念周恩来展览∕ 我对周恩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认识 第二十三章 周恩来研究 我对周恩来东渡求学的研究 第二十四章 周恩来研究 试析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的思想 第二十五章 周恩来研究 周恩来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周恩来入党时间考 第二十六章 周恩来研究 大革命时期的周恩来∕ 主编《纪念周恩来》图册 第二十七章 刘少奇研究 筹办刘少奇纪念展览∕主编《纪念刘少奇》图册 第四部分 第二十八章 生活改善 我有了自己的不动产 第二十九章 社教工作 我对博物馆教育的战略思考∕ 博物馆教育学构想 第三十章 党史研究 我的三篇党史研究代表作: 《论1927年》、《论1930年》、《论1958年》 第三十一章 党史研究 我努力攀登党史研究的高峰∕高处不胜寒 第五部分 第三十二章 搁置党史研究 我的研究工作的转向 第三十三章 回到陈列 博物馆陈列的新思考 第三十四章 筹办会刊 《中国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通讯》的开创 第三十五章 博物馆史研究 《博物馆演变史纲》的撰写∕ “外国博物馆史”的撰写 第三十六章 发展研究 我的两次小中风∕ 发展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第三十七章 发展研究 我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 和理论建树 第六部分 第三十八章 文物工作 我对文物理论和实践的介入∕ 发表一系列政论 第三十九章 国际交流 我在亚太地区大会的主旨报告∕结识鹤田 第四十章 国际交流 结识冯·门施∕南开讲学 第四十一章 国际交流 我的《管理学》与《人才论》 第四十二章 国际交流 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年会∕我的《博物馆哲学》论文∕ 结识新朋友 第四十三章 国际交流 中美博物馆学国际研讨班∕我的《博物馆学研究综述》∕ 南开二杰 第七部分 第四十四章 生态博物馆 从宣传到实践∕国际博协第17届 大会∕初访挪威 第四十五章 生态博物馆 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诞生∕ 国际项目签字∕出席国宴 第四十六章 生态博物馆 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总结∕ 我的生态博物馆理论研究∕ 杰斯特隆去世 第四十七章 生态博物馆 内蒙古、广西、云南创建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国际会议∕与戴瓦兰的通信 第八部分 第四十八章 国际博协第18届大会 竞选国际博协执委失败∕在澳大利亚参观访问 第四十九章 国际博协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 大会主旨发言∕深入研究无形遗产∕ 我的四篇专论 第五十章 深入无形遗产的研究 撰写《无形遗产的五个基本问题》∕ 出席在瑞典举行的中瑞文化遗产国际学术会议∕ 瑞典之行 第五十一章 我的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 我的论文结集出版∕我的思想路径(上) 第五十二章 我的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 我的论文结集出版∕我的思想路径(下) 附录 《博物馆的沉思》卷一、卷二、卷三总目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可爱的家庭 我的幸福童年 思想自传是一个很凝重的体裁,为什么我要从童年写起?因为我发现人的童年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也许思想很幼稚,感情很天真,但影响着后来思想的发展,甚至影响一生。当我读到周恩来旅日日记时,他的那种强烈的恋家人、恋家乡的情感使我震动。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影响是塑造一个人品德的思想摇篮。所以我的思想自传要从童年写起。 我的家庭是可爱的家庭。记得20世纪40年代大学校园里流行一首英国歌曲Home,Swveet,Home,译文很流畅,很温馨,我至今还记得。《可爱的家》:“我的家庭真可爱/美丽清洁又安详/兄弟姐妹都和气/父亲母亲都健康/虽然没有好花园/月季凤仙常飘香/虽然没有大厅堂/冬天温暖夏天凉/可爱的家庭啊/我不能离开你/一切恩惠比天长。”我的童年就生活在可爱的家庭里,我的童年是幸福的。 我的祖父是末代秀才,之后没有了科举,他也失去了学而优则仕的前途,在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任教习,就是当老师。祖父酷爱诗词,每天早晨都吟诵诗词。吟诗不是朗诵,是吟唱。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不知道还有谁会吟诗。祖父轻声低吟,陶醉于其中。晚上,我和弟弟坐在祖父躺椅的两边背唐诗、听他讲朱子家训,很有意思。我的祖母是个大善人,早年信道教,在长清观拜老住持为师,属于“礼”字辈。我两岁时得了白喉病,呼吸很困难,医生束手无策。祖母抱着我到长清观求救,对老住持说,如果能救了这孩子,这孩子就舍给庙里了。道士都会治病。祖母的三师兄抱起我,手指伸人我嘴中喉咙处向下一摁,我的呼吸就通顺了。老住持命祖母的三师兄收我为徒。我属于“智”字辈,道名智德。我两岁就成了智德老道了。祖母每天都把我抱在怀里,摇晃着,学着祖父吟诗的调子唱着“我的小智,好孩子呀”。按规矩我结婚时要捐给庙里一条长凳,从上面跳出去,算是跳出山门还俗了。我1950年结婚,捐长凳之事早忘怀了。我叔叔有三个儿子,个个都是由我祖母抱着养大的。苏家的孩子都享受过祖母的爱。甚至邻里间也得到我祖母的仁爱。有一位讨饭的老妇人,无家可归,我祖母见她可怜,就把她请进了我家一间空屋里住下来。一住许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她老家的生活有了保障她才离开。祖母慈爱善良的品德对我影响极深,滋润了我一生。我性格中和蔼善良的方面就是祖母给我的。 我的父亲读书十分勤奋。他上的中学是有名的正志中学。有钱人家的孩子上学有的坐马车;有的有听差送。我父亲家里清苦,自己走很长的路上下学。他学习成绩优秀,尤长于数学。他与同学王昆仑友情甚笃,结为兄弟。抗日期间王叔叔把父亲引入革命阵营,这是后话。父亲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在铁路上供职,又在清河织呢厂兼职。家庭经济好转。我的母亲是大家闺秀。我外祖父日本留学回来后任大法官。我母亲天赋聪颖,可惜那时学堂不收女生,只得在家里请人讲课。因为两家是亲戚,就请我父亲来家教数学。后来两人相爱就结婚了。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四日父母举行了新式婚礼。 P1-3 序言 苏东海先生(代序) 孙郁 我和苏东海先生的交往,是先结识人,后读其文,开始是零零散散,后来读其大作《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印象转而为立体的,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博物馆学的学者。他很文雅、谦逊,然而有力量,思想是有锋芒的。或者说,他做的都是开创性的工作,精神哲学与史学的光泽照着他的文本。较之博物馆界平庸的话语体系,他呈现的是一个智慧的世界,文明的载体的思考者,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作先导,我们的遗产研究是苍白的。 苏先生早年在北大读书,见识过京派文化的起落。他接触过许多有趣的前辈,算是胡适的学生。也亲历过左翼文化的运动,在心灵深处领略过多样文化的脉息,精神的参照是多元的。他的思路里有文化的静观的因素,不都是流行的概念。博物馆的本体是什么,如何看待遗产文化、科学文化、审美文化、传媒文化的复合功能,博物馆的价值观与传统哲学的联结点在哪里,怎样嫁接西洋的思想理念?都是他苦苦思考的话题。当人们对旧有的遗存还停留在一般的应用式的理解的层面时,他已沉浸在历史的深处,和种种平庸的理念对峙着。在中国,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面临诸种挑战。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与历史语境的磨合,另一方面是特殊价值与大众心理的对视。自然,其间也就有东方语境与西方语境的冲撞,他自己苦苦地寻找着惬意的存在。在我们旧的知识谱系里,是没有这样的因子的。 六十余年来,中国的博物馆理念一直变化着。其间的风雨在改变着人们的精神。苏先生自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看他的文章是这样的。但他说自己并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学会的是马克思的方法论的东西,能够从自我审视和批判出发,在变化中建立学术理念。鲁迅式的峻急和胡适式的宽容他大概都喜欢,在沉思的时候这两个传统似乎是并行不悖的。这似乎是一种矛盾,可是在他那里是辩证地延伸着,不是直线地挺进,而是回旋地攀援。他的问题意识向来是中国式的,当专注于西方的理论的时候,不忘情于东方式的转换,所以其间不难看出民族的自尊。我注意到他与西方学者交流时的心态,就是把问题拉到中国的实际中。所以,即使在讲全球化的时候,他也是考虑个性的问题,没有西崽的样子。西方学者是确信有一个统一的博物馆学的,苏先生却一直在洋人的参照下考虑有国家特性或有地区个性的博物馆学。一方面窃来域外的火,照着自己的路,一方面从东方的文明里找自己的表达式,是极其难得的。我读他的书,没有道学气和说教气,他对博物馆的庸俗理念的警告,及对简单化思维的唾弃,都有借鉴的意义。在谈到新博物馆运动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有趣的话:“我认为新博物馆运动最大的成功,也是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有勇气去否认传统,而它最大的失误也在于否认传统。”这具哲理的话,也是他思想活力的地方。常常在闪亮的地方看到黑暗,警惕逆反的存在,那是马克思的逻辑,他真的是灵活地运用了。 苏先生是个有境界的人,他对许多学科的知识感兴趣,又非一个实用主义者。习惯于在物的背后捕捉精神的灵光。他的思想有弹性,将博物馆的本体放在很宽广的思路里去打量,有文化哲学的影子。你毫不觉得是空泛的演绎,一切都建立在扎实的考辨的基础上,又有思想的高度。比如他对博物馆的收藏职能、研究职能、教育职能的考量,是哲学家式的关注。他说:“三者是同心圆的关系。圆心是物的收藏,内圆是科研,外圆是教育。”都是会心之论,阅之爽目,如风扑面,有性灵于斯,其乐非平庸者可享也。 我过去不懂博物馆的理论,以为不过浅显的存在。苏东海先生让我改变了看法,才知道其间的道行不凡。中国的读书人,重复别人者多,亦步亦趋者众,而拓荒的却少之又少。我以为苏先生是个拓荒者,他走在我们的前面,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路。仅此,我们这些后人不得不三致意焉。 (此文发表于2007年,作者时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