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戏里戏外说历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康保成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集贵妃芳名及其食荔枝之谜

杨贵妃的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魅力无穷的话题。从唐代说到现在,说了一千多年,后人可能还要再说下去。唐明皇李隆基从宠爱杨贵妃,到亲自下令赐死了杨贵妃,这一过程实在太具有戏剧性。虽然是被迫的,但唐明皇要是不点头,谁也不敢拿杨贵妃怎么样。就是从这一刻起,杨贵妃的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传开来。在这个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好事者难免道听途说、添枝加叶,甚至无中生有。所以,人们印象中的杨贵妃,离她的历史真实面目就渐行渐远了。

清朝康熙年间,著名戏剧家洪昇完成了长达五十出的长篇传奇《长生殿》,这个剧本成为李杨爱情题材集大成的作品。作者阅读了自唐代以来正史、野史、戏曲、小说等文献中与杨贵妃相关的几乎所有内容,又加以精心筛选和艺术加工,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戏剧作品。《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第一次具有了与男主人公平分秋色的地位,甚至她的戏份比唐明皇还略多一些。剧中最动人的地方,必是杨贵妃的戏。今天,我们就以这部戏切人,来讨论历史上真实的杨贵妃与人们印象中的杨贵妃的关系。

先从贵妃的芳名说起。

杨贵妃“名玉环,小字太真”?

一提杨贵妃叫什么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叫杨玉环啊!这还用问?”其实杨贵妃叫什么,从盛唐时期的文学作品、野史笔记到后来的正史如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直到她死后约一百年,公元855年,晚唐人郑处诲作《明皇杂录》才第一次说:“杨贵妃,小字玉环。”宋代以后的各种野史、笔记、小说、戏曲也都跟着这么说,甚至于连“小字玉环”都懒得说了,直接说杨贵妃“名玉环”了。

《长生殿》就是这么说的。第四出《春睡》,杨贵妃上场自报家门,说自己“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这段独自,在因袭前人说法的同时,又吸纳了一段明人笔记,加以改造利用。但这种描写,一看就不可信,哪有生下来臂上就有玉环的人?分明是编出来的神话。然而洪舁就是要神化杨贵妃,所以基本采纳了这段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长生殿》说杨贵妃“名玉环,小字太真”,与杨贵妃“道号太真”的传统说法不同,洪昇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们知道,杨贵妃本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唐玄宗看上她之后,先送她人道,数年后再正式册封其为贵妃。“太真”就是杨贵妃人道时唐玄宗为她起的道号。洪昇创作《长生殿》,在史料取舍上的原则是“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他认为,“道号太真”的说法隐含着公公娶了儿媳妇的事,这就是“史家秽语”。所以他把史料中的“道号太真”改为“小字太真”,悄悄地删去了杨贵妃曾经人道的事实,而贵妃芳名,就直接叫“杨玉环”了。

通常认为,唐玄宗在正式纳杨贵妃之前让她人道就是为了掩人耳目,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完全是。因为唐王朝婚俗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色彩,唐玄宗娶儿媳妇固然不体面、不光彩,但也不像后来想象的是多么了不得的乱伦问题。在唐朝,尤其是唐朝前期,类似的情况非常多。武则天原来是李世民的“才人”,后来又成了李世民的儿媳妇——高宗李治的老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了自己的亲弟弟李元吉,又把李元吉的老婆、自己的兄弟媳妇杨氏纳入后宫;唐肃宗的女儿郯国公主竟然嫁给了她的舅父张清;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都和高祖李渊所宠幸的张婕妤、尹德妃淫乱,也就是儿子与小妈发生关系。这些事实,班班可考、历历在目,即使想遮掩也遮掩不住。所以唐玄宗让杨贵妃人道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遮丑,而是和他迷信道教有关,这我们后面再说。

杨贵妃小名“玉奴”

那么,杨贵妃不叫“玉环”叫什么呢?根据文献记载,杨贵妃小名“玉奴”。中国人起名字有大名、小名之分,古代妇女因为较少参加社会活动,懒得说了,直接说杨贵妃“名玉环”了。

《长生殿》就是这么说的。第四出《春睡》,杨贵妃上场自报家门,说自己“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这段独白,在因袭前人说法的同时,又吸纳了一段明人笔记,加以改造利用。但这种描写,一看就不可信,哪有生下来臂上就有玉环的人?分明是编出来的神话。然而洪昇就是要神化杨贵妃,所以基本采纳了这段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长生殿》说杨贵妃“名玉环,小字太真”,与杨贵妃“道号太真”的传统说法不同,洪昇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我们知道,杨贵妃本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唐玄宗看上她之后,先送她人道,数年后再正式册封其为贵妃。“太真”就是杨贵妃人道时唐玄宗为她起的道号。洪昇创作《长生殿》,在史料取舍上的原则是“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他认为,“道号太真”的说法隐含着公公娶了儿媳妇的事,这就是“史家秽语”。所以他把史料中的“道号太真”改为“小字太真”,悄悄地删去了杨贵妃曾经人道的事实,而贵妃芳名,就直接叫“杨玉环”了。

通常认为,唐玄宗在正式纳杨贵妃之前让她人道就是为了掩人耳目,事实是这样的吗?我认为不完全是。因为唐王朝婚俗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色彩,唐玄宗娶儿媳妇固然不体面、不光彩,但也不像后来想象的是多么了不得的乱伦问题。在唐朝,尤其是唐朝前期,类似的情况非常多。武则天原来是李世民的“才人”,后来又成了李世民的儿媳妇——高宗李治的老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了自己的亲弟弟李元吉,又把李元吉的老婆、自己的兄弟媳妇杨氏纳入后宫;唐肃宗的女儿郯国公主竟然嫁给了她的舅父张清;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都和高祖李渊所宠幸的张婕妤、尹德妃淫乱,也就是儿子与小妈发生关系。这些事实,班班可考、历历在目,即使想遮掩也遮掩不住。所以唐玄宗让杨贵妃人道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遮丑,而是和他迷信道教有关,这我们后面再说。P2-4

后记

在本书即将付梓的时候,想起许多往事和曾经给过我帮助的人。

本书是我应邀在央视《百家讲坛》演讲时所用的讲稿。书中的“《长生殿》和杨贵妃”部分,其实是1994年到1997年之间,在日本九州大学和竹村则行先生合著《长生殿笺注》时开始涉及的。竹村先生是研究杨贵妃的专家,他带我参观了位于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二尊院的“杨贵妃墓”。更重要的是,《长生殿笺注》的工作,使我对《长生殿》和《长生殿》所描写的李杨爱情,以及李、杨所处的时代有了许多过去不曾有的新的认识。所以,当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邀我做主讲人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长生殿》和杨贵妃。

关于《赵氏孤儿》的部分,是在旧讲稿的基础上修改的。其中《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一节,曾得到台湾“中央大学”法文系教授许凌凌老师的指教。许老师还慷慨馈赠了一些图片,本书使用的十八世纪《中国孤儿》首演时女主角的戏服图,1889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仿制的《中国孤儿》首演时身穿戏服的男主角成吉思汗的人偶图,均是她亲自在法国巴黎歌剧院图书馆拍摄的。

2011年年初,台湾“中央大学”博士生叶怡均和她的夫君,带我们去拜谒“冬皇”孟小冬的陵园。“孟小冬”这个名字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了,记得那天我们打听了好久,才找到她长眠的地方。书中的孟小冬墓的照片,就是那次拍摄的。

关于杨家将戏曲,以往曾经写过几篇论文,但书中的多数篇幅是新写的。特别是关于《四郎探母》和穆桂英的部分,完全是另起炉灶。在写作中,看到暨南大学张春晓博士的大著《两宋民族战争本事小说戏曲故事演变》一书,后经程国赋教授介绍,春晓博士以大著相赠。还有,川剧《女探母》的剧本极难寻觅,四川省川剧研究院研究员杜建华女士找到二十世纪50年代的油印本,嘱托她的学生曾浩月拍照并发来电子版。

本书所使用的梅兰芳、梅巧玲的剧照,均由梅兰芳纪念馆提供。豫剧《程婴救孤》的剧照,由李树建先生授权。我在此感谢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秦华生先生,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豫剧《程婴救孤》中程婴的扮演者李树建先生,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静波女士等人,他们的慷慨相助,为本书增色不少。

此外,去年春,我带博士生李杰去山西、河南考察“赵氏孤儿”传说,实地拍摄了不少照片,本书也选人了几张。在晋中,钱永平博士做向导,她的学生任毅为我们驾车。在晋南,孔美艳博士做向导,她的夫君高小元先生做司机,调查结束后一直把我们送到开封。在河南,老友张大新教授、河南师范大学丁永祥教授和河南大学彭恒礼博士,都全程陪同我们进行实地考察。  本书的定位是通俗读物,这也是《百家讲坛》所要求的。然而,它的成书却先后经历了二十年时间,得到了海内外那么多专家、同行的鼎力支持。想起著名学者、老同学、《百家讲坛》资深主讲人王立群教授曾说过:“有人认为上《百家讲坛》是‘小儿科’,可我为了这个‘小儿科’,付出了‘七根火柴棍’的代价。”这里所说的“七根火柴棍”,指的是他心脏里装的六根支架和一根奥运火炬。立群兄因上《百家讲坛》而名声大噪,又荣幸地成为奥运火炬手,但个人健康也因此受损。其中甘苦,自非我等局外人所能尽知。可是,上电视讲课绝非易事,我却是实实在在体会到了。

《百家讲坛》不像前几年那么火了,用一句时髦的话,叫作回归了“常态”。本人不指望成为“学术明星”,只是想一如既往地在中国戏剧史的研究领域里坐冷板凳。虽然如此,还是不能忘记,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曾力荐我上《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那尔苏先生早在数年前南下广州,和我进行最初的接触。后承校友、栏目编导于洪先生,栏目编导孟庆吉先生等人青睐,使节目录制成为可能,其中于洪先生为节目录制付出的辛劳最多。

还要说明,中山大学在读和已经毕业的博士生任广世、张诗洋、陈燕芳和林斯瑜等同学协助审看样片,把关纠错,使播出的电视节目和本书避免了不少失误。

大象出版社慨然同意出版拙著,并在最快的时间里高质量完成了本书的编校工作,老友、社长王刘纯兄亲自为本书和电视节目题写书名和栏目名,张前进先生、李小希女士在编校方面细心把关,争分夺秒,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令人感动。

在此,谨向以上提到的诸位先生、女士深鞠一躬,以表谢忱!

最后需要说明,拙著的三个部分篇幅长短不够统一,一般都比电视上所讲的有所扩充。在电视上,《赵氏孤儿》部分是旧讲稿的缩编本,这次恢复了原貌,所以篇幅尤长。同时由于是讲稿,未能将所借鉴、参考的学术成果一一注明。这是本人的责任,和栏目编导与图书编辑无关。至于书上、电视上的错误和疏漏,当然也是本人造成的。

期待着读者、观众批评指正!

康保成于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015年8月19日,时小外孙童童一周岁

目录

《长生殿》与杨贵妃

第一集 贵妃芳名及其食荔枝之谜

 杨贵妃“名玉环,小字太真”?

 杨贵妃小名“玉奴”

 杨贵妃为什么被叫作“玉环”?

 “一骑红尘妃子笑”是用典

 《天宝荔枝道》不可信

 第一个吃到鲜荔枝的北方皇帝

第二集 杨贵妃的两个情敌

 ——虢国夫人与梅妃

 风流成性、蛮横霸道的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和唐玄宗

 “梅妃”实无其人

 杨贵妃“偷情”的传说不可信

第三集 杨贵妃与“安史之乱”

 罪魁祸首安禄山

 杨国忠与安禄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咎由自取

 朝政腐败与“安史之乱”

 “红颜祸水”与裙带关系

 京剧《太真外传》中的贤妃

第四集 道教和杨贵妃“旅日”传说

 迷恋道教、追求长生的李隆基

 揭开杨贵妃入道之谜

 李杨爱情的道教基因

 杨贵妃“旅日”传说

 《长恨歌》与杨贵妃“旅日”传说

结束语

《赵氏孤儿》纵横谈

第一集 惊心动魄的古典悲剧

 楔子:屠赵结怨惨剧发端

 第一折:公主托孤韩厥放孤

 第二折:程婴杵臼 谋划救孤

 第三折:公孙捐命程婴舍子

 第四折:观画讲史 石破天惊

 第五折:冤冤相报强弩之末

 艺术特征与成就

 疏漏与瑕疵

第二集 《赵氏孤儿》的“史"与“戏”

 认识历史文学的三个原则

 历史上的赵盾与晋灵公

 《史记·赵世家》中的“搜孤救孤”故事

 “烈妇”原来是“淫妇”——《史记》与《左传》的比较

 “赵氏孤儿”故事的历史化

 “赵氏孤儿”与《史记》中的复仇故事

第三集 历代戏曲对《赵氏孤儿》的改编

 南戏:“孤儿”不孤程婴娶妇

 明传奇:肤浅庸俗呆板典雅

 京剧《八义图》:不见“八义”不见“图”

 秦腔:卜凤的风采

 京剧《赵氏孤儿》:后出转精 针线严密

 豫剧《程婴救孤》:一吐衷曲 如泣如诉

第四集 话剧,电影对《赵氏孤儿》的改编

 人艺版话剧:颠覆传统拒绝复仇

 电影:合乎情理 波澜起伏

 改编名著的关键:用戏剧手段呈现一个好故事

第五集 《赵氏孤儿》在欧洲

 欧洲十八世纪的“中国热”

 一个没有曲的“元曲”法译本

 欧洲人如何看待《赵氏孤儿》

 哈切特的《中国孤儿》:醉翁之意不在酒

 梅塔斯塔齐奥的《中国英雄》:“很中国”的轻喜剧

 谋飞的《中国孤儿》:回归复仇

 歌德的《埃尔佩诺》:凭什么说我是你儿子?

第六集 伏尔泰和他的《中国孤儿》

 伏尔泰和他的中国情结

 《中国孤儿》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中国孤儿》的演出:不中不西,非驴非马

 《中国孤儿》PK《赵氏孤儿》

 英文版PK豫剧版

结束语

杨家将对曲与宋辽战争

第一集 悲情杨令公

 最早的李陵碑故事

 雍熙北伐,攻城略地

 孤军深入,遇伏被俘

 英雄末路,可歌可泣

第二集 杨业传奇

 “无敌”将军——刘继业

 抗辽骁将——杨业

 出奇制胜的四个“法宝”

 “金沙滩救驾”的来由

 赵光义对杨业之死的态度

 民间的种种传闻

第三集 从潘美到潘仁美

 北宋开国功臣

 逼杨业孤军深入的幕后指使者

 潘美为什么要害杨业?

 劣迹被夸大的潘仁美

第四集 寻找“佘太君”

 杨令公之妻——“令婆”

 《元曲选》中的“佘太君”

 “令婆”还是“太君”?

 “佘赛花招亲”故事的来由

 “佘太君”的原型为“折太君”说不可信

第五集 杨六郎历史档案

 杨六郎原名“延朗”

 并非老六的“杨六郎”

 抗辽有功,屡获晋升的杨延昭

 杨延昭的靠山——宋真宗赵恒

 杨延昭与“澶渊之盟”

 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第六集 戏曲中的“杨六郎”

 抗辽故事戏:《杨六郎调兵破天阵》

 在虚构的基础上再虚构:《寇準背靴》

 杨六郎执法:《辕门斩子》

 杨六郎招亲:《状元媒》

 杨六郎的另一个妻子:大刀王怀女

 杨六郎之死:《洪羊洞》

第七集 杨六郎的兄弟们

 ——以《四郎探母》为中心

 关于杨五郎出家

 杨四郎:“身在辽营心在宋”的“卧底”

 杨八郎:被拷贝出来的另一个杨四郎

 京剧《四郎探母》的故事

 《四郎探母》的主旨

 《四郎探母》的故事来源

 呼唤和平的《八郎探母》

 别出心裁的《女探母》

 向《四郎探母》叫板的《三关排宴》

第八集 揭秘杨门女将

 ——以穆桂英为中心

 草莽英雄木桂英

 巾帼英雄穆桂英

 穆夫人和她的儿子杨文广

 不断被改编的“十二寡妇征西”

 杨排风和杨八姐的故事

结束语

后记

序言

开场白

莫言说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可是,自古及今,真正能把故事讲好的人有几个?

还记得多年前听人说,我们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之外,就是还有一部《红楼梦》。于是就找来这部书读,大概当时年纪小,只觉得满篇都是少男少女青春萌动,三角恋爱,无病呻吟。没有惊险刺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悬念,趣味不足,所以,也就没了继续读下去的冲动。后来年长一些,进了大学中文系,才知道《红楼梦》的粉丝着实不少,研究这部书的著作,要比这部书本身多出不知几百倍、几千倍。至于研究的人是真有兴趣,还是附庸风雅,想要有一点发言权(据说《红楼梦》不读n遍没有发言权),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轮到自己讲故事了,才发现当初自己真是年少气盛、无知无畏。要想把故事讲好,谈何容易!即便是古人写的故事,你要重复一遍,讲得明白生动,也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

首先是故事的选择。古人讲过的故事汗牛充栋,你选哪一个?即使本人关注较多的戏曲里,也有数不清的故事,究竟哪个能讲,哪个更动人?

其次是要对所讲的故事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在这基础上,才能驾轻就熟、左右逢源。没有这个本事,怎好献丑?

最后是讲故事的方式。在没有观众的录制现场,只有刺眼的聚光灯对着你,眼前一片黢黑。你和谁交流?在这种场合你还能随机应变,妙语连珠?

于是,只能自说自话,背讲稿,念讲稿。于是,言多必失,错谬、口误一堆。好在书稿可以纠错、补正。本人谨借此机会向读者诸君声明:凡电视节目与本书有出人者,以本书为准。

想起古代戏曲中的“题目正名”“副末开场”,都有介绍剧情的功能,其实也就是做广告。那么本人就权作一回明清传奇中的“副末”,为本书做一下广告。本书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

人们都说杨贵妃名叫“杨玉环”,不对,她的小名应该是“杨玉奴”。

人们相信杨贵妃是吃过鲜荔枝的,不对,第一个在中原宫廷里吃到鲜荔枝的人是宋徽宗。

唐明皇在纳杨贵妃之前让她人道,不是为了遮丑,而是志同道合,后来两个人还合演过“男女双修”呢!

史书中说,杨贵妃有“红杏出墙”之嫌,其实这都是诬陷、抹黑之词。

说杨贵妃死得冤,本人同意,但还要告诉您,她的确直接干预过朝政大事。

传说杨贵妃没有死,而是漂流到了日本,本书为您讲述这个传说的来龙去脉。

本书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

元曲《赵氏孤儿》悲壮惨烈,最先被欧洲人说成是“悲剧”,王国维的认同是后来的事。

“搜孤救孤”本无其事,第一个讲述这个故事的人是司马迁。

历史上赵武(即传说中的“赵氏孤儿”)的母亲赵庄姬与自己的叔公通奸,是赵氏被灭门的真正原因。

明代以后的人重新讲述这个故事,要么为程婴、屠岸贾“娶”老婆,要么为国君增添母亲、为公主增添侍女,都是为了自己讲故事的需要。

当代有人突然改口,说赵氏孤儿不报仇了。不报仇的故事还能叫“赵氏孤儿”吗?这玩笑开得有点大。

更大的玩笑是:《赵氏孤儿》被欧洲人翻成了没有曲的“元曲”;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则把男主人公写成了成吉思汗,他幡然悔悟,放下屠刀,主要的当事人都没有死,当然报仇也就不需要了。

本书第三部分主要讲的是——

杨家将的故事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最早的李陵碑故事来自明初杂剧,但“金沙滩救驾”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

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因一念之差成为戏剧中十恶不赦的奸臣潘仁美。

佘太君最初被称作“令婆”,北宋的“折太君”和这个艺术形象毫无关系。

杨六郎原名“延朗”,他排行不是老六,却因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被长白山人惧怕的“六郎”,而被辽人呼为现实中的“六郎”。

历史上杨延昭的靠山不是八贤王,也不是寇準,而是宋真宗赵恒。

传说中杨六郎的第二个妻子大刀王怀女最早竟是西域奇女子。

从草莽英雄木桂英到巾帼英雄穆桂英,再到觉醒的女元帅穆桂英,她没有历史人物做原型。

题目“戏里戏外说历史”,本来奢望在谈戏的时候,引导读者和观众在阅读中思考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否真实。然而上述三项内容,没什么内在联系,纯属鸡零狗碎、东拼西凑,最多只能给大家茶余饭后增加一点谈资而已。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只是摸到象腿,别把它当成象牙就成。

不多哕嗦,好戏——开场了!

内容推荐

《戏里戏外说历史》系康保成先生所著的与CCTV百家讲坛《戏里戏外说历史》栏目相配套的图书作品,精选了喜闻乐见的三个主题:《长生殿》与杨贵妃、《赵氏孤儿》的“史”与“戏”、杨家将戏曲与宋辽战争。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文学作品的考证与戏曲故事的分析。

编辑推荐

千百年来,在古戏台上,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一直是传统戏曲的主要题材,从长盛不衰的三国戏、关公戏、包公戏,到水浒戏、杨家将戏等等,各个剧种争相上演,各地百姓喜闻乐见。

《戏里戏外说历史》是作者康保成应邀在央视《百家讲坛》演讲时所用的讲稿,分《长生殿》与杨贵妃、《赵氏孤儿》纵横谈、杨家将对曲与宋辽战争三个主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