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迪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木偶奇遇记》的小主人公匹诺曹的形象,把他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光彩,并使之保持了内在的统一性。小说一开始就宣告了他不平凡的诞生。他是大自然之子,是木匠杰佩托用朋友送的一块极具灵气的木头,做成的一个木偶,他像个精灵,充满生气,轻捷活跃,能跳舞,会剑术。他又富于幻想和冒险精神,时常会做出通常的孩子想都想不到的种种令人惊奇的事情来。当然,匹诺曹是个木偶孩子,他也有着木偶的特点。他晚上睡觉把脚搁在火盆上,早晨醒来,他的双脚已经被烧焦了。他一不留神掉到了水里,但却不会沉没,立马就会浮起来。获得生命的匹诺曹又有着与他同龄的小孩们共同的特征,天真无邪,纯洁朴实,正直勇敢;当然,也会有和他们一样的毛病,任性,淘气,捣乱,不守规矩,有时候还喜欢撒点谎。有趣的是,每撒一次谎,他的鼻子就不由自主地长出一截,成为长鼻子木偶。
《木偶奇遇记》是科洛迪的代表作,这部童话通过讲述主人公皮诺曹的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
第三章
杰佩托回到家里之后,便马上动手做木偶,并给他起
名为匹诺曹。木偶最初的恶作剧。
杰佩托的家是一间底层的小房子,从楼梯口处采光照明。家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把破旧不堪的椅子,一张破破烂烂的床,以及一张破损不全的小桌子。里墙有个生着火的小壁炉;但那火是画出来的,火的旁边画着一口锅,锅里的水欢快地沸腾着,并向外冒着袅袅的热气,看上去就像真的雾气一样。
杰佩托一回到家里,便马上拿起工具,开始雕刻,制作他的木偶。
“我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呢?”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要他叫匹诺曹。①这个名字会给他带来好运。我认识一户人家全都叫匹诺曹;匹诺曹父亲,匹诺曹母亲,以及孩子们匹诺曹。一家人都生活得很好。他们中最富有的一个靠乞讨过日子。”
当杰佩托给他的木偶找到名字之后,便动手精雕细刻起来,并很快就为他做出了头发,然后是额头,再后是眼睛。眼睛做好之后,杰佩托发现木偶的眼睛竞滴溜溜地动起来,并且一眨不眨地盯着他看,你们想一下他该有多么惊讶吧。
杰佩托看到那两只木眼睛盯着自己,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于是便用愤恨的口气说:
“贼木头眼睛,干吗老是盯着我?”
没有任何人作答。
于是做完了眼睛,又为他做了鼻子。然而鼻子刚刚做完,它就开始长起来,长呀,长呀,长呀,只几分钟工夫,就变成了一个很长很长的鼻子,还一直没完没了地长下去。
可怜的杰佩托一刻不停地切割鼻子,可他越是切割和截短,那放肆无礼的鼻子变得越来越长。
做完鼻子,又为他做了嘴巴。
嘴巴还没等做完,它便马上开始笑起来,并跟杰佩托开起了玩笑。
“别笑了!”杰佩托生气地说,可他的话就像是对牛弹琴(原文:对墙而说)。
“我再对你说一遍,别笑了!”杰佩托用威胁的口气吼叫着。
这时嘴巴不笑了,但整条舌头却拖了出来。
杰佩托为了不耽误自己的活计,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见,又继续干活儿。
做完嘴巴,又为他做了下巴,然后又做了脖子、肩膀、肚子、胳膊和手。
刚刚做完双手,杰佩托觉得头上的发套被人摘走了。他抬头望去,看见什么了?他看到他的黄色发套拿在木偶的手里。
“匹诺曹!……马上把我的假发还给我!”
可匹诺曹不但没有把发套还给他,而且还把发套戴到自己的头上,几乎把自己闷个半死。 面对傲慢无礼和寻人开心的木偶,杰佩托感到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伤心和难过;他转过身子对匹诺曹说:
“你这个淘气包儿子!你还没有被做完,就已经开始不尊重你父亲了!不好,我的孩子,不好!”
杰佩托擦干了一滴眼泪。
剩下要做的是腿和脚了。
杰佩托刚刚为他做完了脚,就感到鼻子尖儿上挨了一踢。
“我这是活该!”他于是自言自语地说:
“我早该想到这一点!现在已经太晚了!”
然后他用胳膊夹起木偶,把他放在地上,放在房间的地板上,要让他学走路。
匹诺曹的腿僵硬,不会移动。杰佩托拉着他的手教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迈。
等到腿能让他活动了,匹诺曹便开始自己走路了,并在房间里跑起来;直到后来,他穿过家门,跑到街上,拔腿跑掉了。
可怜的杰佩托在后面跑,可怎么也追不上,因为捣蛋鬼匹诺曹像野兔一样地跳跃奔跑。他的脚板打在铺石路面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就像二十个农民穿着木屐在走路一样。
“捉住他!捉住他!”杰佩托吼叫着;然而.走在街上的人看到这块木头像跑马一样地狂奔,都停下来入迷地看着他,笑呀,笑呀,笑得简直难以想象。
最后幸亏遇到一名宪兵。①他听到附近的吵闹声,以为是一匹马驹从主人的手中挣脱出来,于是在大街中间勇敢地叉开两条腿,决心拦住马驹的去路,以免发生更大的灾难。
然而,当匹诺曹远远地看到宪兵拦住了整条大街时,就想方设法地从他两腿中间,出其不意地钻过去,但是却没有成功。
宪兵没有挪动一步,便干净利索地抓住他的鼻子(这个鼻子过分的长,好像专门做出来是为了被宪兵们抓住的),将他交到杰佩托的手里。杰佩托为了教训他,真想马上狠狠地拉一下他的耳朵。可他找来找去,竟然没有找到耳朵。你们可以想象得到,杰佩托会有多么惊奇Ⅱ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在他急急忙忙地雕刻他时,居然忘记给他做耳朵啦。P6-8
一位外国诗人说道:艺术之树常青。
确实,大凡一部当得起“艺术”二字的作品,总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悠久的魅力,它总能够跨越无垠的空间,横穿漫漫时光,被各国各民族的读者所接受,成为他们珍贵的精神滋养,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从而又延续着自身常青的艺术生命。
《木偶奇遇记》,就堪称这样一部艺术作品。
自打《木偶奇遇记》问世以来,一百多年问,它究竟被译成了多少种文字?究竟刊印了多少万万册?笔者曾努力去搜集不少相关的资料,但还是难以悉数,无法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何况这些数据也在时时更新之中。其实,也不必花力气去做这么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意大利著名学者达妮埃拉·玛凯斯基教授,在潜心研究《木偶奇遇记》数十年之后,给出了这样一个权威的、惊人的论断:
“在世界范围内,除了《圣经》和《可兰经》,《木偶奇遇记》是拥有读者最多、销售量最高的作品。”
1880年,意大利《儿童报》约请作家科洛迪为该报撰写一个分期连载的儿童故事。科洛迪于1881年7月动笔,同年开始在《儿童报》分期发表这个故事。1883年又出版了单行本。这就是他的杰作《匹诺曹的冒险经历》(Le avventure di Pinocchio),最早的中译本把它译作《木偶奇遇记》,这个译名颇为贴切,于是约定俗成,便流传了下来。
科洛迪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故事的小主人公匹诺曹的形象,把他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光彩,并使之保持了内在的统一性。小说一开始就宣告了他不平凡的诞生。他是大自然之子,是木匠杰佩托用朋友送的一块极具灵气的木头,做成的一个木偶,他像个精灵,充满生气,轻捷活跃,能跳舞,会剑术。他又富于幻想和冒险精神,时常会做出通常的孩子想都想不到的种种令人惊奇的事情来。当然,匹诺曹是个木偶孩子,他也有着木偶的特点。他晚上睡觉把脚搁在火盆上,早晨醒来,他的双脚已经被烧焦了。他一不留神掉到了水里,但却不会沉没,立马就会浮起来。获得生命的匹诺曹又有着与他同龄的小孩们共同的特征,天真无邪,纯洁朴实,正直勇敢;当然,也会有和他们一样的毛病,任性,淘气,捣乱,不守规矩,有时候还喜欢撒点谎。有趣的是,每撒一次谎,他的鼻子就不由自主地长出一截,成为长鼻子木偶。
匹诺曹的淘气、反抗的行为,给他带来了欢乐、苦恼和希望。一天,他从老木匠家出逃,自个儿去闯荡世界,去冒险了。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遭遇了无数充满悲喜剧色彩的灾祸,可说是吃尽了苦头。他开始明白事理,在一位仙女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失散的父亲——老木匠杰佩托,从木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也就是完美的人。
从顽童转变为好孩子,是儿童文学中屡见不鲜的主题。但《木偶奇遇记》在老套的主题中写出了新意,从而独具永久性和世界性的魅力。它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着重围绕着自由放任的童年时代,与开始有责任心的少年时代的交替时期的永恒冲突,展开故事,刻画人物,抓住了少年儿童普遍的心理特征。匹诺曹的行为与心理,与孩子们是相同的。《木偶奇遇记》也正是为孩子们写的。曾记否,我们当中不少人少年时读过这本书,后来偶尔撒一次谎,竟也会下意识地去摸一摸自己的鼻子,看看是否长出了一截?!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童话小说。借助童话小说这一独特的样式,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写出了奇幻多姿、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妙趣无穷的童话世界。但作品的童话形式,完全以它的现实内容为依托,它们达到了巧妙的统一。正因为这样,童话才表现得那么一波三折,情趣盎然;那么幽默诙谐,有声有色;那么合情合理,富有意义。夸张的想象中,包蕴着真实可信的内涵,从而格外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木偶奇遇记》在语言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故事采用作为标准意大利语的基础的托斯卡纳方言,经过提炼,吸收人民生活中新鲜活泼的词汇,加工成为一种优美的文学语言。作品中的叙述和描写,流畅明快,通俗灵动,优美简练。而在人物的对话上,也凸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常常是寥寥数笔,也颇见性情。作品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是供儿童诵读的优秀语言教材。或许是由于《木偶奇遇记》的光辉过于夺目,匹诺曹的名字已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作者科洛迪却隐退到了这光环的背后,被遮蔽了,以致他的名字鲜为人知。那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令人尊敬,永远不能忘记的作家吧。
卡尔洛·科洛迪(CarloCollodi,1826—1890年),真名卡尔洛·罗伦齐尼,科洛迪是他的笔名。他出生在佛罗伦萨。科洛迪是邻近佛罗伦萨的一个小镇的名字,那里是他母亲的故乡,所以,他取笔名科洛迪以志纪念。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名爱国志士,1848年参加抗击奥地利侵略者的武装斗争,1859年加入诺瓦拉骑兵旅,再次参加争取意大利独立、统一的战斗。
后来,科洛迪投身新闻工作,撰写新闻报道和戏剧评论,还在佛罗伦萨创办了两份幽默报纸《路灯》和《小论战》,但是很快停刊。他去米兰一家公司当职员,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了四部喜剧,一部正剧和两部小说,显露了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19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科洛迪为之奋斗的“民族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于是又满怀“民族再生”,即造就新型意大利人的新理想,开始致力于教育新一代的儿童文学创作。他先于1875年以流畅的文笔把古老的民间传说改写为优美的童话《仙女的故事》,然后发表两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故事集《贾涅蒂诺》(1876)、《米努佐洛》(1878),受到热烈的欢迎。他深受鼓舞,接着写出一系列知识性的儿童读物,如《贾涅蒂诺第一次漫游意大利》、《贾涅蒂诺的地理学》、《贾涅蒂诺的语法》、《贾涅蒂诺的算术》等等,通过趣味盎然的故事向小读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贴近社会的新闻生涯,长年从事的喜剧、童话、幽默故事和儿童文学的创作经验,为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的创作,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完成了最充分的铺垫。《木偶奇遇记》的问世,自然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儿。
中国读者是幸运的。他们最早结识匹诺曹,可以上溯到1927年,徐调孚先生从英文译出《木偶奇遇记》,发表于上海《小说月报》,从当年第一期开始连载,配有木刻插图,分九期连载完毕。翌年,徐译《木偶奇遇记》单行本出版。在短短的22年间,徐译本至少再版了16次,发行量难以数计。解放后,该译本又至少被四家出版社多次重印。徐调孚先生为《木偶奇遇记》在中国的传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从1933年到1949年间,张慎伯、须白石、钱公培、傅一明、林之孝、石碚等译坛前辈纷纷执笔移译了这部名著,分别在上海、成都等地出版。解放以后,《木偶奇遇记》的翻译再掀高潮,新译本迭出。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专家、资深翻译家任溶溶先生于1980年发表的译本,是我国第一次从意大利语原文译出该书,该书文笔传神,清新自然,是迄今译文最佳,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译本。
特别富有意味的是,匹诺曹的形象在我国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他也深深赢得了各少数民族兄弟的喜爱。从1980年至1985年的短短五年里,《木偶奇遇记》相继被译成蒙古语、哈萨克语、朝鲜语、维吾尔语,陆续在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和延吉刊印出版,其出版次数和发行量.均超过《爱的教育》,成为译成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最多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材料兴许会略显枯燥,但很具说服力,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本文开头援引的意大利教授所作的惊人的论断。
此次推出的刘月樵女士从原文译出的《木偶奇遇记》,使我国读者又有了一次更真切地走近可爱的匹诺曹,领略这部世界儿童名著的风采的机遇。这是令人欣慰,值得庆贺的。
吕同六
2005年5月,北京,霞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