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可称千古明帝的当算唐太宗。其智勇过人,十八岁起兵反隋,一路荡平刘武周、大败宋金刚、逼降王世充、生擒窦建德……立下赫赫战,为大唐江山奠定了领土基础。其识人善任, 身边聚集了一大批顶尖人才,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武有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传奇人物,荣耀之极。其心机深沉,多年忍辱潜伏,最终蓄势反弹,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逼父,登上皇位。其政治清明从谏入流,面对魏征等人的忤逆之语,不但虚心接受,而且全其美名。其胸襟广阔治国有道,在位期间,四海宾服,百姓安居乐业,史称“贞观之治”。
赵扬编著的《唐太宗(全新修订珍藏版共3册)》力求还原历史真貌,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慷慨激扬,权谋斗争刀光血影、动人心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风土人情旖旎生动、贴近唐朝,器物描写精致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赵扬编著的《唐太宗(全新修订珍藏版共3册)》共分三卷。
第一卷
隋朝末年,炀帝苛政,民不聊生,各路豪杰,群起反隋,共逐天下。山西唐公李渊趁势起兵,一路攻城略地,渐有王者之相。李渊二子世民年方十八,有雄伟之姿,韬略之谋,率兵之才,其在浅水原之战平定薛仁杲,柏壁、雀鼠谷之战荡平刘武周、大败宋金刚,洛阳之战逼降王世充,虎牢之战生擒窦建德……战功赫赫,为大唐王朝奠定了领土基础。
因累累战功,李世民被封秦王,官至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其身边聚集了一大批顶尖人才,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武有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等传奇人物,荣耀之极,由此也引发了秦王与太子的储位之争。
秦王集团与太子集团为争皇位,迭施阴谋、互相打压,两股政治势力此消彼涨,最终处于劣势的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登上皇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该卷力求还原历史真貌,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慷慨激扬,权谋斗争刀光血影、动人心魄。风土人情旖旎生动、贴近唐朝,饮食器物描写精致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卷
本卷主要描写了贞观年间君臣励精图治,实现天下大治的场景。
李世民登基之时,东突厥入寇,他用疑兵之计,单骑在渭河便桥上与颉利达成盟约,换来了短暂但可贵的和平。
对于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元老派、少壮派、君主之间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国家走向大辩论,李世民慧眼独具,采用魏征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抚民以静,唯重教化”的国策。偃武修文,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接二连三地出台。
为导人诤谏,李世民重用魏征,朝堂上出现了以魏征为代表的谏臣群体,不时纠察君臣过失;为任用良吏,李世民组建了以房、杜二人为代表的中央精干团队,形成了清明的政治风气;为震慑番邦,李世民任用李靖、李世勣为元帅,统辖全军,使大唐国威声名远播。
在君臣的努力下,唐朝社会人丁增加、粮食丰盈、牛马成群,逐渐形成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民风,“贞观之治”由此而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儒家的理想盛世。
本卷动静相交,战争场面与朝堂议论穿插进行,节奏明快,张弛有度。细节描写逼真动人,李世民对重臣杜如晦的关怀,对结发妻子长孙皇后的真爱,刻画细腻,表现了千古一帝温情脉脉的一面。
第三卷
本卷主要描写贞观后期的文治武功。 为彻底打通“丝绸之路”,李世民发动了高昌之役和龟兹之战,撵走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中西方文化顺畅融合,长安成为外国人云集的国际化大都市。
其时,松赞干布雄起青藏高原,其仰慕唐朝文化,派人入唐求亲,于是有了文成公主入藏的佳话。
看到国势愈隆、疆域渐广,李世民不免有些懈怠。在接班人问题上,他虽然接纳了众本臣的意见,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却又十分宠爱魏王李泰,导致两子为争储位,私下争斗不已,京城内外暗流涌动。最终,太子阴谋篡位被废,昔日功臣侯君集凄然就戮,弱李治继成太子。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不顾群臣反对,悍然发动辽东之战,结果无功而返。沉寂之后,李世民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带人前往魏征墓前复立其碑,表达自己痛改前非的决心。为了将教化内容更加深入,李世民倾听高僧玄奘等人意见,对宗教采取了更包容的政策,唐朝由此成为思想最自由的时代,李世民被外邦尊为共同君主“天可汗”。
从贞观十七年开始,魏征、岑文本、马周、高士廉、房玄龄、李靖……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文臣武将相继而逝,李世民悲痛之余,越发感到人夭寿有期,生命短暂,本不信方术的他,竟然也开始服丹药以求长生,最终毒药入腹,壮年而逝。
小说结构开合自如张弛有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战争场面与国家治理穿插讲述,别有味道,人物性格丰满生动,呼之欲出。李世民对儿子之柔情、对臣子之有情、治国之老成,房玄龄之谨慎忠诚,禄东赞之机变多智……均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第一回 蒙山狩猎遇马贼 太原设计募义兵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春三月,春寒料峭。入夜一场北风刮来,到了早晨,整个太原郡的山山水水竟然落了一层雪粒。汾水横贯太原郡,它刚刚挣脱了冰层的羁绊变得喧响起来,正欲以奔腾之势向两岸播撒新绿,不料这场倒春寒使其放慢了脚步。从太原城溯汾水而上,行约四十里,就到了沟壑纵横、林木蔽天的蒙山。只见满山铺满了落叶,树干上残存的黄叶在风中挣扎、颤抖着。经历了一个严冬的枯草镶满了沟沟坎坎,放眼望去,远处和近旁都是苍黄一片。这里是隋炀帝御幸晋阳宫时的狩猎场所,寻常人不许进山,动物保持了安谧的居住环境。这不,几头梅花鹿慢悠悠地走到河边,俯下身来慢慢饮水。小鹿不愿饮水,就撒娇般地偎在妈妈的腹下,用小头抵触抚摩妈妈的奶头。突然,前方山林中的群鸟被惊起,林间隐隐传来了马蹄声。鹿儿们急忙一仰脖子,撒腿奔回了山中。马蹄声渐渐由远而近,很快,马群转过了山脚,可以看到共有十三匹马,它们奔跑的时候,马蹄带起的泥巴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到了鹿儿刚才饮水的地方,马群放慢了步伐,居中的白马骑手一扯缰绳,稍稍打量一下周围的山势,扭头对身旁的两人说:“弘基兄,顺德,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如何?”说话者是位年龄约二十岁的青年,只见他头戴平巾,用簪有十二颗白玉珠的络带拢着。身穿一袭银狐领的鹿皮弁服,腰系白色革带,左右饰有白玉双佩,左边挂着一柄古色斑斓的宝剑,背上则有一张雕弓和一壶箭。脚着白袜,外罩乌皮靴。这样一身短打扮,配上座下那匹通体皆白的骏马,远远望去显得英俊潇洒,俊逸清秀。近观,只见他面如朗月,剑眉凤眼,眼里透出睿智而又内敛的神光,一派富贵之气。他就是现任隋朝河东讨捕使、太原留守、世袭唐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
旁边两人也驭住了马,左边的长孙顺德个子稍矮,可以说是五短身材,身上肌肉发达,脸上横肉毕现,他是李世民妻子长孙嘉敏的族叔,今年三十一岁。右边的刘弘基则身材颀长,面孔白皙,年龄比李世民长一岁。这两人乘隋炀帝征东时逃避兵役,投奔太原李渊。逃兵役者,按隋律当斩。李渊将两人藏匿在唐公府里,让他们辅佐李世民管理府兵。
刘弘基看了周围的地势,点点头说道:“好,这里不错,谷底平阔,山势跌宕,很适合围猎。若打仗,这里也可以诱敌深入聚歼敌酋。”
长孙顺德用嘴吹了一口气,说道:“弘基,你各方面都不错,我最看不上的就是你的酸气:我们现在来打猎,你扯到打仗干什么?真是大煞风景。二郎,就让府兵从两边驱赶,我们三人居中射杀如何?”
李世民摇头,说道:“不好,捡现成的就少了狩猎的乐趣。我们各自为战,自赶自射,大家比赛一下,两个时辰里看谁的猎物最多。”
十几个人拍马奔向山中,呈扇形向前推进。 李世民催动坐骑一马当先扑向左边山坡,只见一团白影瞬间就到了山脚下。这匹白色骏马是李世民的心爱宝贝,从马具到马饰的配置李世民都下了不少功夫。辔头的络头串饰有金、银泡饰,额带居中处饰有大型的叶状金当卢,铜衔银镳。镏金马镫在阳光下反射出熠熠光芒。这匹马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巡雁门遭东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他急忙下诏募兵。李世民当时十六岁,与十四岁的长孙嘉敏新婚不到一年,就应募到屯卫将军云定兴手下,并向云定兴献疑兵之计,结果计出功成。战事过后,云定兴将李世民召来询问他的家世,方知是唐公李渊的二郎,不禁叹道:“不料陇中显族尚有如此英武睿智的后代!二郎,说吧,你想得到我什么样的奖赏?”
李世民转动他那漆黑的眼珠,说道:“我应募是悄悄来的,请求赏一匹马好向家父交代。”
云定兴说:“好,你自己去马场挑吧。”
李世民直接到马场里把这匹白马拉了出来。云定兴开始募兵的时候,让人到河西牧场挑选了一批战马,辗转送到雁门时,战事已经结束。李世民在一个黄昏看到了这匹马,其时塞北草长,夕阳如金,这匹马和群马逡巡在草场上,它高头雄姿在群马中显得卓尔不群。李世民说通监马官靠近它,那马将鬃毛一抖,双眼圆睁,探下头用鼻子轻蹭他的衣襟。李世民将鞍镫搭在马身上,然后翻身上马,马儿先是仰天长嘶一声,然后撒蹄向远方飞奔,势如闪电。当时,李世民就为它起好了名字——“银电骥”。如今,它成了李世民心爱的坐骑。
“银电骥”像是懂得主人的心意,它载着主人向一丛丛枯草窝奔去,它高大的身躯掠过静止的林木。很快,野兔和山鸡开始出现在李世民的视野里,他一勒缰绳,取出雕弓搭上羽箭,瞄准刚落到树上受惊的山鸡一箭射去,山鸡应声而落。射野兔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羽箭常常落在奔跑的野兔身后。李世民只好专心射山鸡,他走走停停,一个多时辰,身后已经挂了六只山鸡,这时,马儿已经走到山顶之上。
李世民登高望远,只见山那边也有一片开阔地,他回首将刘弘基等人召过来,看了他们的收获,成绩还不如自己,哈哈一笑说道:“我们今天说什么也要逮到一只大家伙,昨天我还向刘令夸口说,今晚要请他吃上烤野猪肉呢。”李世民所提到的刘令,即是前晋阳令刘文静。
长孙顺德说:“二郎,我们还是集体从山上向下驱赶吧,肯定能弄出大家伙。”
李世民点点头,十三人一字排开,每人手里都掂着一根长木棒。只听长孙顺德一声吆喝,众人开始敲打树木,嘴里发出“喔喔”的声音。顿时,空旷的山林中响起了阵阵回声。走到半山腰,忽然看到一群黄色的影子向山下狂奔,他们急忙扔掉木棒催动马匹向这群黄色动物扑过去,很快就到了山脚下。走近后,他们看清这群东西原来是一群梅花鹿。长孙顺德嘴里哇哇道:“好哇,逮不到野猪,有鹿肉吃也好啊。”他率先张开弓,“嗖”的一声射出箭去,其他人也不甘落后,只见箭羽连发,落后的几只鹿倒下身来。
李世民奔在最前面,看到长孙顺德等人“嗷嗷”向前,几只鹿倒下地来,心里忽然一动。他慢慢将弓插入弓盒内,扯动缰绳让“银电骥”的步伐慢下来,挥手向他们喊道:“好了,不要射了。”很快,未中箭的梅花鹿飞快地跑了。
众人信马走到倒地的鹿前,只见鹿血顺着箭柄汩汩地流淌着,转眼间浸湿了身下的泥土。鹿儿已经死了,仍旧大睁着无神的双眼看着来人,眼神中透出温驯和无助。府兵们下马拔出箭羽,用绳子将鹿绑在马背上。
李世民挥手让府兵们离开,回顾刘弘基道:“弘基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你知道为什么用鹿来形容江山吗?”P1-3
描写唐太宗的小说很容易写得金戈铁马、气象万千。赵扬的《唐太宗》在恢宏大气之外,从另一个方向拓展了历史小说的叙事空间,写一代帝王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其中的阴柔、幽暗,不仅没有践踏唐太宗名垂千古的威望,而且让人穿越了千年历史,读到血泪故事、爱恨别离背后人性的丰富和纠结……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 王干
历史人物的魅力就在于今人可以在已经被证明的生活进程中,以新的眼光对其进行再认识。该书形象地描写了唐太宗波澜壮阔的一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展示了教化治国的理念,是一套弘扬儒家正义理念的好书。
——著名导演、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会长 尤小刚
在二月河、高阳、唐浩明之外,还有赵扬可看。似真似幻,如露如电,历史真实与情感真实交织成鸿篇巨制,赵扬的运椽之力不可小视。
——《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
好看!作者显示了超群的结构与故事能力:唐代初创到盛世的激荡历史,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各路英豪草寇的风云际会,唐代恢弘瑰丽的文化艺术,交相辉映,娓娓道来。这样大部头的书能够让人手不释卷,殊为难能可贵。
——电视制片人、《星库》杂志社社长 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