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杨括所著的《林则徐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则徐传/中国人格读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括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杨括所著的《林则徐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内容推荐 杨括所著的《林则徐传/中国人格读库》中讲述,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民族英雄,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不朽的禁烟抗英功绩与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的进程中树立了伟大的丰碑,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纪念。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林家宝树 降生启蒙 求学中举 屡获赏识 第二章 迤逦仕途 京官生涯 青天在世 治理江河 经世济民 第三章 禁烟风云 黑云压城 弛禁之争 小试牛刀 钦差赴粤 严令缴禁 虎门扬威 第四章 守土抗英 斗智斗勇 力挫敌锋 势成骑虎 伦敦阴谋 整军备战 昏君佞臣 自毁长城 丧师失地 离粤守浙 第五章 坎坷西行 遣戍伊犁 襄办河务 漫漫长途 第六章 效力边疆 未忘忧国 垦荒修渠 勘地屯田 第七章 白首尽瘁 肃清陕甘 剿抚云贵 第八章 文忠千古 大江东去 溘然长逝 流芳百代 后记 林则徐年谱 试读章节 林则徐中秀才以后来到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求学,直到二十岁中举,一共七年。书院的山长郑光策是一位正直而且务实的士大夫。当时的读书人迫于文字狱的淫威,“著书都为稻梁谋”,学术风气沉闷压抑,研究成果家国民生无半点用途,这深为郑光策所愤激。所以他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做真正有用的学问。 在良师的引导下,林则徐广涉经史,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他的研读范围极为广泛,有儒家经典,有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后学的著作,也有《老子》《韩非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史记》《汉书》等史籍,还有历代诗文、笔记、佛经、医书、碑帖等,几乎无所不读。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边读边记,集成了一本读书札记——《云左山房杂录》。从其中“岂为功名始读书”等句子已经可以看出他早年就立下了经世致用的大志,要为国家做实事,而不是只知钻营功名的庸碌之辈。 鳌峰书院的同学也是英才济济,其中有志于学且和林则徐交情很好的有梁章钜、杨庆琛(1783~1867)、廖鸿荃(1784~1864)、沈廷槐等。他们一起讨论学问,议论时事,作诗唱和。林宾日向往北宋高士林逋“梅妻鹤子”的隐逸生活,在家中养鹤陶情,林则徐就带着同学来家里赏鹤吟诗。南宋著名的抗金爱国英雄李纲的祠墓都在福州,林则徐经常和同学们去凭吊祭扫,作诗咏叹。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的爱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这些少年的心。 青年林则徐外有良师益友的陪伴,在家里父母的影响还在继续。林家生活清苦,只有除夕夜才能吃上一盘素炒豆腐,点上两根灯芯。林则徐经常典当衣服、在衙门里当抄写员补贴家用和买书进学。母亲和姐妹们依然在辛勤地忙碌,林则徐想要分担她们的重担时,母亲就说:“好男儿志向应该远大,怎么能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分心呢?你好好读书,将来立身扬名,就不负我们的辛苦啦。”父亲虽然贫穷,却经常无私地帮助邻里亲戚,接济穷人;对于作弊或者为土豪劣绅授馆的请求,虽予重金他也不答应。他对于官场的贪腐恶浊风气十分不满,在家里也经常批判被查处的赃官及其劣迹。林则徐长大后,体恤民生疾苦,关心百姓生活,为官正直无私,都是深受父母的影响。 在书院求学的这七年是林则徐成长的重要阶段,父母的言传身教,师友的教诲熏陶,广博的阅读经历,造就了林则徐的扎实学问和优良品德,对他以后做人为官都有很大影响。他树经世之志,求经世之学,确立了一生的方向。 1804年秋,二十岁的林则徐参加乡试,一举考中第二十九名举人。比他自己更高兴的应该是他的父母,儿子在科考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给整个林家带来了希望。在揭晓考试结果、举办鹿鸣宴的那天,林则徐迎娶郑淑卿过门成亲。中举与结婚同天降临这个贫寒的家庭,真是锦上添花,双喜临门! 第二年,林则徐踌躇满志地进京参加会试。一路上饱览风景名胜,感受土俗民风,开阔了眼界,了解了民情,收获不小。在北京,他自信而不失沉稳地交上了答卷,静静地等候期待中的结果到来。 屡获赏识 放榜那天,林则徐早早地跑来看,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找了个遍,也没有发现他的名字。看来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福建算得上小有名气的才子到了北京,在全国的莘莘举子中,只是不起眼的一个。 家人本以为他能考中做官,等到年底,只等来了他空手而归。迫于生计,他也和祖父、父亲一样外出当起了教书先生。但他毕竟早有文名,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1806年秋天,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聘请林则徐去做书记,这份小小的文书工作不是林则徐仕途的开端,但却是他接触政务的开始。他办事认真,文才出众,很快得到了上级汀漳龙道百龄(1748~1816)的激赏,说他必成大器。 P6-P8 序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精装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页。) 人们很少注意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但邓小平恰恰是在这里把“国格”、“人格”提升到了事关“立国”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格”呢?邓小平讲得很明白:“民族自尊心”,“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我们何曾有过屈服?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有真正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我们的国格。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没有讲,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时,至少提到与社会主义人格相关的各个方面: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助人为乐,英勇对敌,集体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哪一条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具体提出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八荣八耻”。)这四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个不在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之内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又用“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二项: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中办文件又把这“三个倡导”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倡导”的四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的四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的四项,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前两个“倡导”的八项都是属于“国格”范畴,而第三个“倡导”是属于“人格”范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前面讲到的那些历史嬗变中来培育建构起这个“核心价值观”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似乎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讯称: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电文称: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落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对于如何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四个方面剀切明白。 第一,他明确指出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构造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割断历史。这一条十分重要,否则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第二,指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 第三,他指出,对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要有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时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这就是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传承儒学那些道统,而是要弘扬全民族共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是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问题,而在同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我们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的思想。让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终于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标识地位,这至少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并不受人欢迎的亨廷顿在生前给他的祖国提出的警示忠告,竟是如何弘扬他们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文化”:“盎格鲁新教精神——美国梦”,以此为国家的“文化核心”问题。他讲道:“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无限忠于的祖国,一定要巩固发扬他们自入居北美以来,在新教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梦”理念的“文化核心”地位,才能消解这个国家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多元化的危机。为此,他甚至预言美国弄不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分裂。而且他公开预言不列颠大英帝国也会因民族与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而导致在本世纪上半期发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们也十分强调国家民族文化的地位问题,柏克说:‘全世界的人根据文化上的界限来区分自己。”丹尼尔同样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这些语言也可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与某种非唯物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想什么,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意识形态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的经济基础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国显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显然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优势。新中国包括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其后无论正误的哪一次经济变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强力推动的呢?它当然同样拥有让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沦”的能力。许多学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历史性灾难割裂了,显然都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们当下却确实面临着“两个传统”失传失统的危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美德,在当代国民中还有多少传承?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党内还有多少光大?我们现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不发生历史断裂带的根本保证。富和强永远都不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哪个国家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但能代表中国“这一个”本来面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z,呢?用>--j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后记 1997年七月一日零时,在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块阔别了母亲一百五十多年的土地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大陆和香港两地的中国人民彻夜不眠,欢庆香港回归。 距离香港不远处的广东虎门,波涛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炮台,一门锈迹斑斑的大炮,好像一群静默无言的老人在望着香港夜空中璀璨的烟花盛典。那场不堪回首的屈辱战争就发生在这里,香港就是那时被英军强占的,现在中国有实力把它收回,欣慰的不仅是正在欢庆的人们,还有那些已经故去的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 比如,林则徐。 林则徐从做地方官的时候就与众不同,他清正廉洁,认真负责,在贪腐颟顸的清朝官员队伍中鹤立鸡群。当英国人用鸦片谋财害命,用坚船利炮威胁中国安全的时候,他予以了最坚决的反击。虎门销烟的冲天浓烟是他的浩然正气,守土抗英的不屈不挠是他在保国安民。百年之后,林则徐禁毒的决心和功绩与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全世界正直人士的尊重和纪念。在封建社会,“爱国主义”似乎是一个新奇的词语,但在中外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林则徐禁烟抗英的所作所为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他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爱国者,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 2015年是林则徐诞辰二百三十周年,我希望大家读者看到这本书之后知道:中华民族有这样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们有这么值得骄傲的前辈! 写作这篇小传,我主要参考了厦门大学教授杨国桢先生的《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十月第二版)。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扎实的学问功底让我受益匪浅,得先生寸土,于我便为山陵。在此谨向先生表达由衷的谢意与无限的景仰。此外,我还参考了范文澜先生的《中国近代史》、雷颐先生的《走向革命》等著作,史籍《清史稿》以及喻大华先生的《道光与鸦片战争》系列讲座,历年涉猎的文史著作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此一并向各位前辈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与敬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