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丘逢甲传/中国人格读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舒刚庆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丘逢甲出生那年,世界上也发生了很多大事:沙俄乘中国新疆回民反清起义之机,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霸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陷落,持续十四年,转战十七省的农民起义终告失败;日本高杉晋作起兵夺取长州藩的政权,倒幕运动蓬勃发展……而从1864年往前推四年,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往后推四年,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三十年后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丘逢甲从他出生之日起,在他幼小的生命里就注定要面对列强的步步入侵,就注定要承担起寻求救国强国的道路、重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而他以一生的经历也做到了。“逢甲”这个名字,他的父亲或许寄予了很多美好的愿望,当然他也实现了这些期望。但是,这个名字,更与台湾的屈辱历史联系在一起。

启蒙成长随父就读

丘元宝是一位家塾教师,因此丘逢甲学业上的启蒙教育就由父亲来承担,这个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为他的启蒙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丘逢甲从小聪颖过人,父母教他的一些话语,以及辨识的一些器物,他几乎都能一遍记住。这引起丘元宝的注意,心中思索这孩子是个难得的可造之材,若能好好培养,将来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是很有希望的事情。于是,父亲将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了丘逢甲的身上,早早地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据说丘逢甲两岁时,父亲抱着他从李氏祠堂门前经过,见到门两边浓墨重书的“孝”、“悌”二字,就指着教他辨识。在丘逢甲幼小的心灵里,就这样开始识字学习了,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润。

1867年(清同治六年),丘逢甲三岁,父亲就把他带到李氏家塾中,让他跟其他学童一起读书、习字,自己亲自授课,启发他的心智,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丘逢甲曾在给胞弟丘树甲的诗中回忆了在家塾中读书的情景:“以父为之师,读书同一堂。”并注明“予与弟皆未更他师”。丘逢甲对父亲小时候给予的谆谆教诲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他以后从事桑梓教育,开启民智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最初,丘逢甲跟其他大龄学童一起读“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那时候,不论他的年纪还是个头,和其他大龄学童相比都要差一大截,但是聪颖过人的他读起书来几乎能过目不忘,内容理解起来都要比他人快一些,父亲对此十分欢喜,对他更加严格要求,给予他更多的悉心指导,让他更多地接触蒙学典籍,像《弟子规》《幼学丛林》《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日积月累,丘逢甲把父亲收藏的那些书籍都读遍了,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教化和浸润,在学识的积累上日渐笃厚。

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丘元宝还经常给儿子讲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以及先贤的事迹,包括丘氏家族流传下来的故事和佳话,以此激励他向先贤学习,锤炼品德,心怀天下苍生,能够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崇高追求。丘逢甲在听到父亲讲起历朝历代精彩的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故事时,听到父亲讲起丘氏先祖丘梦龙传承和弘扬朱熹学说的故事时,听到父亲讲起丘氏先祖丘文兴追随文天祥抗元的故事时,听到父亲讲起和自己同生于甲子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爱国光辉事迹时,听到父亲讲起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国土支离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命运时……他的心中有自豪和崇敬,也有向往和期许,更有愤怒和忧虑。一个个或远或近、或浅或深的故事凝聚着、激荡着他的爱国爱乡情感,幼小的心灵里也渐渐埋藏起护国安邦、报国效时的种子,随着时间和生活的滋润,慢慢生根发芽,慢慢长大,成为指引他人生征程方向的关键。

P6-P8

后记

《丘逢甲传》这本书,从开始收集材料到撰写成书,历时两个半月。当写完所有的篇章时,全身顿感一阵轻松,激动之余亦是感慨良多。

7月下旬,我接到大学同学李岳的电话,意思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计划出版一套“中国人格读库”大型丛书,人物部分要求写我国近代以来一些爱国、反帝英雄人物的事迹,问我有没有时间和兴趣写一个人物传记。尽管时间很紧,也从来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但我还是当即应承下来,一则看自己能否静下心来撰写大篇幅的文字,二则也通过此锻炼一下写作能力,为以后成为“语词工作者”夯实基础。后来,在网上看到老家一些学子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而上学十分艰难的报道时,我又希望能以此捐资助学,感谢社会热心人士以往对我的帮助,稍尽些感恩回报之心。因此,我更觉得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更决心全力以赴完成这项任务。

最终选择丘逢甲,原因也在于自己学习历史出身,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与现在从事的工作多少有些联系,想通过他加深对台湾的了解,为做好对台工作提供更充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为了写好这本书,我在工作之余通过从书店、单位的图书室以及网络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并加紧时间阅读丘逢甲的相关传记,列出提纲。本书分为六章,从成长成才、抗日保台、兴教强国、转向革命、诗界巨子等几个方面反映丘逢甲爱国爱乡的一生,尤其着重反映他在抗日保台、兴办教育等方面的斐然成绩。

在撰写的过程中,我真正切身体会到写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时间很紧张的时候更是如此。那时候的体会,我自己曾编了一首小诗:“掩卷似有意,提笔又乱神。夜夜梦一人,何得十万心!”我担心“字字何表家国情”,怕达不到写作的要求,而看着交稿的时间一天天迫近,焦急之中又“夜夜梦里写秉渊”。甚至还因此而急火攻心,偶感风寒便高烧得稀里糊涂,还好以自信、乐观和“行胜于思”的坚持成功应对了这当中的所有艰难。

为了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完成撰写工作,我经常混迹于北京师范大学教八楼,与那些认真学习的学子一样,一字一句地在电脑上敲着,在字里行间表达我对丘逢甲先生的崇敬感情。劳累之际,到楼外小憩,思索着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听着《似是故人来》的旋律:“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我似乎看到了丘逢甲满怀悲愤在抗日保台的过程中用血泪写就断肠文字,每时每刻都在风雨连连中抗击日寇的侵略,不惧生死、毫无怨言。那种场景,浮想起来是尤为感人的。这么一个故人,如今向我走来,让我感受到其中“师”和“范”的力量所在,也让我更有信心坚持写下去。

更让我惊奇的是,2014年6月赴台湾出差时,有幸看到了逢甲大学,虽然没有走进校园,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是让我多少有些惊诧的。看来我们注定有割不断的联系和情感。而且巧合的是,2014年恰逢丘逢甲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我想能够撰写这篇传记,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在此,要感谢每一位关心我写作的亲朋好友以及同学,是大家的支持,也让我更有动力坚持下去。要感谢时代华文书局和李岳同学给了我这么一个展示的机会,更要感谢挚友李婧姐提出帮助我搜集、整理资料并在百忙之中连夜助我校稿,所有这一切让我感动不已,更感受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

最后,更要感谢那些整理、编辑和撰写出丘逢甲先生的诗文集和研究著述的前辈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在此不一一列举了,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由于时间、条件有限,若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成长成才

 源在两岸 时予使命

 启蒙成长 随父就读

 科考联捷 高取进士

 辞官返台 执教桑梓

第二章 抗日保台

 弃教从戎 创建义军

 血泪上书 反对割台

 力求自主 义不臣倭

第三章 教育强国

 返粤故里 讲学潮州

 创办新学 育才强国

 南洋考察 募集资金

 兴办师范 再设族学

第四章 转向革命

 顺应潮流 支持维新

 任职粤省 兴利除弊

 趋向革命 暗护党人

 力促和平 迎接曙光

第五章 诗界巨子

 诗作丰富 位列巨子

 诗界旗帜 引人奋进

 诗情浓烈 爱国爱乡

第六章 名在两岸

 遗恨大陆 心念台湾

 精神长存 扬名两岸

参考文献

后记

丘逢甲年谱

序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精装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页。)

人们很少注意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但邓小平恰恰是在这里把“国格”、“人格”提升到了事关“立国”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格”呢?邓小平讲得很明白:“民族自尊心”,“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我们何曾有过屈服?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有真正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我们的国格。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没有讲,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时,至少提到与社会主义人格相关的各个方面: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助人为乐,英勇对敌,集体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哪一条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具体提出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八荣八耻”。)这四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个不在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之内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又用“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二项: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中办文件又把这“三个倡导”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倡导”的四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的四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的四项,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前两个“倡导”的八项都是属于“国格”范畴,而第三个“倡导”是属于“人格”范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前面讲到的那些历史嬗变中来培育建构起这个“核心价值观”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似乎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讯称: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电文称: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落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对于如何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四个方面剀切明白。

第一,他明确指出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构造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割断历史。这一条十分重要,否则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第二,指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

第三,他指出,对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要有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时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这就是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传承儒学那些道统,而是要弘扬全民族共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是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问题,而在同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我们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的思想。让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终于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标识地位,这至少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并不受人欢迎的亨廷顿在生前给他的祖国提出的警示忠告,竟是如何弘扬他们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文化”:“盎格鲁新教精神——美国梦”,以此为国家的“文化核心”问题。他讲道:“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无限忠于的祖国,一定要巩固发扬他们自入居北美以来,在新教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梦”理念的“文化核心”地位,才能消解这个国家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多元化的危机。为此,他甚至预言美国弄不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分裂。而且他公开预言不列颠大英帝国也会因民族与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而导致在本世纪上半期发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们也十分强调国家民族文化的地位问题,柏克说:‘全世界的人根据文化上的界限来区分自己。”丹尼尔同样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这些语言也可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与某种非唯物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想什么,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意识形态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的经济基础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国显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显然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优势。新中国包括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其后无论正误的哪一次经济变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强力推动的呢?它当然同样拥有让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沦”的能力。许多学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历史性灾难割裂了,显然都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们当下却确实面临着“两个传统”失传失统的危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美德,在当代国民中还有多少传承?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党内还有多少光大?我们现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不发生历史断裂带的根本保证。富和强永远都不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哪个国家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但能代表中国“这一个”本来面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z,呢?用>--j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内容推荐

舒刚庆所著的《丘逢甲传/中国人格读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中国人格读库”系列图书之一。本书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的传记作品。丘逢甲出生于爱国世家,中举之后放弃在京做官的机会返回台湾,从事教育事业。《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他多次率全台绅民上书反对割台,并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失败之后,他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新学,培养人才,并多次保护革命党人,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中。1912年因肺病复发,不幸去世,年仅48岁。丘逢甲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舒刚庆所著的《丘逢甲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