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伐无道,诛暴秦”的大泽乡起义,到东汉末年“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黄巾军起义,再到“均田免粮”的明末农民起义。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无不是忍无可忍的贫苦农民的揭竿而起,铤而走险。虽然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饱受打击,但是依然加速了当权政府的倒台,动摇了封建统治,唤醒了贫苦农民的反抗意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十四年,转战十八个省,大半个中国,是彻底崩解清王朝统治的前戏,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是世界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代表。
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AN,从此,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流民失所。懦弱的清政府妥协退让,为支持战争赔款加大对农民的搜刮,土豪劣绅更是借机霸占田地,勒索百姓。秦牧先生这样说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壮年期,这一个世纪里面,殖民主义者完全不披任何外衣,像野兽一样到处闯荡掠夺”。丧权辱国的各个条约的签订,残害生命的鸦片的如潮涌入,明目张胆的抢地夺权,尤其是在经济贸易中,殖民主义国家不仅对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垄断市场,而且在中国办洋行、开银行、设工厂,进行一系列的经济侵略。穷困的百姓再不能过以往宁静安逸的田园牧歌生活,只能拿起大刀棍棒跟殖民者抵死相抗。林则徐虎门销烟,气焰嚣张的英国侵略者遭当头一棒;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打得英军东奔西跑,溃不成军;鸦片战争中严阵以待的各民族将士,与殖民者殊死搏斗,捍卫每一寸土地。
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统治日益衰败,政权走向末路:官场上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军队里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日益亏空,入不敷出;外交上,闭目塞听,屈辱求和。野蛮骄横的外国侵略者没有哪一刻不再用炮火蚕食着中国的领土,没有哪一刻不在盘算着怎样多骗取一点在华利益。中华大地哀鸿遍野,山河破碎!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得中国“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洋灯、洋烟等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市场;机器生产的洋布压倒了手工生产的土布;再加上清廷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却是有增无减,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大地上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名名叫洪秀全的广东农民知识分子暗下决心推翻当前的残暴统治,重新收拾这破碎的山河,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太平盛世。
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洪秀全多次科举考试失利,对清廷的愤愤不平慢慢发展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想。他在机缘巧合下受到《劝世良言》的启发,开始更加关注社会民生,救民于水火的意识加深。他常常对金银外流、国困民贫的社会现实痛心不已,为中国的前途命运拍案三叹。于是在1843年他创立了拜上帝会,借助西方宗教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掩护,混合千百年来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再加上几年的酝酿和准备,终于于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揭竿而起,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掀起了震惊中外的反帝革命风暴。
P1-P3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陈玉成短暂的一生一直驰骋在角声漫天的战场上,披坚执锐,血染征袍,终是用自己的鲜血奉献了最后一丝对革命的忠诚。看到陈玉成一生的赫赫战功,谁能想到其实他长相秀美,绝无杀气。晚清名将曾国藩评论他“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谁又能想到其实他身材并不魁梧,“不逾中人”;清朝众多将领对他恨之入骨,畏之如虎,说他凶狡杰出,谁又知道他谈吐风雅,尤其喜好读书。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人吃人的世界,也许陈玉成就是平常的陈玉成,如你我一般平凡,拥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可以在父母的呵护里长大。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也许喜爱读书的陈玉成会是翩翩公子,素衣长袍,玉冠垂发,安度一生。但是这样的年代,这样的时机注定了陈玉成走向战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战,为了信任他的国家人民而战。
他一生短暂,却耀眼得无人可以忽视。虽然是短短的二十六年,他却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令敌人谈及便风云色变。从小兵开始,到武昌一鸣惊人,再到之后各个战场上的出色发挥,陈玉成仿佛太平天国的神兵天降。他矫健的英姿,运筹帷幄的智略,冲锋陷阵的勇猛无一不让我为之倾倒。
“英王陈玉成用兵如神,往来飘忽,如健鹰搏空,一瞬千里,敌莫测其所至。”统率千军万马,转战大江南北。写作期间的许多个夜里,我依稀看到旌旗翻飞的战场,陈玉成身骑白马,长缨向天的情景,深深为他折服。
我认为陈玉成是伟大的,而一个人的伟大不是看大做了些什么,在其位谋其政,做得出色也是应当的;应当看的是他给后来者留下了什么。陈玉成留给太平天国的是变乱后八年的安稳生活,留给他死后的天国的是一批骁勇善战的将才,留给今天的我们的是一颗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的奋斗的心。
太平天国去陈玉成一人,江山也去了一半。“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酒一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六十余年,而我们党则在本世纪初叶提出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显然是其来有自。
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新中国的蔚然兴起,曾经那样地风靡于上个世纪中叶。邓小平同志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讲过,当年“这种风气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而且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实践中,同步兴起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成长道路,却是一波四折。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先是与共和国一道遭受了十年“文革”的毁灭性浩劫;接着便是全党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进程中,欧风美雨“里出外进”的浸洗濡染;再接着便是西方“和平演变”在东欧得手的强烈震荡与冲击;接着便是市场经济中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搅动着、嬗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至少在国民中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多层次化,传统美德的弱化,社会道德文明水准的退化,光荣革命传统的淡化,这也许正是中央在本世纪初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变”,怎么“化”,当我们回首来时路,却不能不说,中华民族真的很强大,很值得骄傲。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堪称世界文化之源的“五大文明古国”,其他四大古国文明都已被历史淘汰灭亡,只有中国成了唯一的延续存在。近现代即使那般的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弱肉强食,想亡我中华都不可能,就连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最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都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而且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且跨过整整一个历史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几十年不遗余力地对新中国百般围剿,“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手段用尽,连如此强大的前苏联乃至整个苏东阵营都被瓦解了,而社会主义的旗帜仍旧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高飘扬,而且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真的是太强大了。几十年来的瞩目成就,竟然令西方发出了“中国威胁论”。你管他别有用心也好,言过其实也好,总比让别人说我们是“瓷器”、是“东亚病夫”好吧?1840年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尽受别人的欺负、“威胁”了,我们也能让那些昔日列强有点“威胁感”,又有什么不好?更何况这是他们自己说的啊!我们并没吹嘘,也没有去做。几千年来我们侵略过谁呢?“反战”,“非攻”,“兼相爱,交相利”,中国古有墨子,近有周恩来同志、邓小平同志。这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传统美德的延续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当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吧?几十年来尽管中国如此繁荣兴旺,但从邓小平生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哪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来都没有忘记过国之忧患。忧在何处,患在何处呢?
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六·四”之后,曾经在半年的时间内四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足见他的痛心疾首。而且他在晚年又提到了“国格”与“人格”的问题。他讲道:“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精装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31页。)
人们很少注意到邓小平的这一段话,但邓小平恰恰是在这里把“国格”、“人格”提升到了事关“立国”的高度。
那么,什么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国格”呢?邓小平讲得很明白:“民族自尊心”,“民族的独立”。
新中国一路走来,我们最大的尊严便是完全靠“自力”,靠“艰苦奋斗”,而达“更生”之境。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冷战”“热战”“和平演变”,我们何曾有过屈服?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有真正的“民族独立”。这就是我们的国格。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没有讲,但他在1978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时,至少提到与社会主义人格相关的各个方面:如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勤奋学习,严守纪律,艰苦奋斗,努力上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助人为乐,英勇对敌,集体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地为人民工作,等等。这一系列哪一条不属于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呢?
2006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又具体提出这个“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有“八荣八耻”。)这四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理想,三是精神,四是道德文明,哪一个不在社会主义人格的范畴之内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又用“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二项: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中办文件又把这“三个倡导”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倡导”的四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第二个“倡导”的四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第三个“倡导”的四项,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而实际上前两个“倡导”的八项都是属于“国格”范畴,而第三个“倡导”是属于“人格”范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前面讲到的那些历史嬗变中来培育建构起这个“核心价值观”呢?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似乎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新华社北京2014年2月25日电讯称:中央政治局在2月24日,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内容,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电文称: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落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相当精辟,对于如何培育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从四个方面剀切明白。
第一,他明确指出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构造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割断历史。这一条十分重要,否则我们便会失去我们的本来面目,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第二,指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就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
第三,他指出,对传统文化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既要有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也要有时代精神,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四,他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这就是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并不只是传承儒学那些道统,而是要弘扬全民族共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就是说,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化民、育人。
尤其十分值得注目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一个“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问题,而在同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又提出了,我们再也不能以GDP论英雄的思想。让人欣慰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终于被提升到一个民族的标识地位,这至少表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不落伍于世界潮流。
并不受人欢迎的亨廷顿在生前给他的祖国提出的警示忠告,竟是如何弘扬他们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文化”:“盎格鲁新教精神——美国梦”,以此为国家的“文化核心”问题。他讲道:“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有立足之地?”所以,他提醒他无限忠于的祖国,一定要巩固发扬他们自入居北美以来,在新教精神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梦”理念的“文化核心”地位,才能消解这个国家的民族与文化双重多元化的危机。为此,他甚至预言美国弄不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分裂。而且他公开预言不列颠大英帝国也会因民族与文化多元化的问题,而导致在本世纪上半期发生分裂。
西方的一些专家学者们也十分强调国家民族文化的地位问题,柏克说:‘全世界的人根据文化上的界限来区分自己。”丹尼尔同样说:“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这些语言也可能有它们的局限性与某种非唯物性,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想什么,至少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意识形态并不总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它的经济基础的论断并不相悖。
中国显然具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显然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治优势。新中国包括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以及其后无论正误的哪一次经济变革,不是靠政治力量在强力推动的呢?它当然同样拥有让我们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免于沉沦”的能力。许多学人认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早就被以往一次次的历史性灾难割裂了,显然都是毫无道理的。但我们当下却确实面临着“两个传统”失传失统的危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民族美德,在当代国民中还有多少传承?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与鲜血铸就的光荣革命传统,在党内还有多少光大?我们现在全民族的“核心文化”到底在何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不发生历史断裂带的根本保证。富和强永远都不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哪个国家不可以富,不可以强?但能代表中国“这一个”本来面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唯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能代表中国人形象的只有中国独具的道德人格。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原始戏剧中各不同角色的本来面目。
综上所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内含如下的成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近现代反帝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几十年光荣革命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中国梦”远大目标相适应的时代精神。由这些内涵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来干什/z,呢?用>--j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化人”、“育人”,把它再具体化一下,无非是打造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格、人格。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在思想道德层面上,也只有在人的身上才能体现,所以,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策划了《中国人格读库》这样一套大型系列选题。
本套书承蒙全国少工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三家共同主办推广,并积极提供书稿。难得高占祥老前辈热情出任该套书的编委主任,且高占祥同志不辞屈就而加盟主创作者队伍。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与青年作者也积极加盟此套书的编写。该选题被国家广电出版总局列为2014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在此一并鸣谢。
希望本套书的出版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促进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欢迎广大读者与作家对不足之处批评教正,多提宝贵建议与指导意见。
谨以此代出版前言并序。
罗婷所著的《陈玉成传/中国人格读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选题“中国人格读库”系列图书之一,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英王陈玉成的传记。他出身贫农。幼时父母双亡,依靠叔父生活。1851年,十五岁的陈玉成随叔父扶王陈德才参加了金田起义。他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为出色,苦练一身好枪法。不久便当上了童子军的首领。陈玉成因骁勇善战且屡建奇功而多次被越级提升,受到重用。天京事变后天朝元老死伤过半,政治军事陷入瘫痪,急需启用新人。陈玉成因其声望,经朝臣推荐,被任命为又正掌率、前军主将,成了实际上军队的最高领导者。二十三岁,他被封为英王。1862年遭叛徒奏王苗沛霖出卖被捕,在清军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年仅26岁。陈玉成从小小年纪开始,就在家人的带领下参加反抗晚清腐朽的封建统治的斗争,成年后更是在战斗中所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杰出贡献。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反抗腐朽封建统治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
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
罗婷所著的《陈玉成传/中国人格读库》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