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的精神是民族的骄傲,在中华正气篇上是熠熠发光的一页。他在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现今祠堂两边的楹联上写着:尚张睢阳为友,奉左忠毅为师,大节炳千秋,列传足光明史牒;梦文信国而生,慕武乡侯而死,复仇经九世,神州终见汉衣冠。素以“廉政爱民”为朝野称道。当明末六安城垣倾圯时,他自捐俸修葺,“佐以节省之资不下二千金,而不支金帑,不费民财,虽一砖一石,亦目寓而心经焉。”而他自己却“终岁布衣蔬食,约己裕民。”当他看到六安学事废弛,开“礼贤馆,广咨问,以拔才能”,当他看到官吏借“签点法”无偿征收百姓。
《兵部尚书史可法铁血传奇》由刘俊杰著。
史可法(1602-1645)明末著名大臣。顺天大兴(今北京市)籍,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号道鄰。崇祯元年(1628)进士。初授西安府推官,迁户部主事,八年,迁江西右参议。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尸体不知下落。史可法死后,扬州梅花岭一带有许多号称是史可法的军队,所以当时有史可法未死的说法。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高宗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兵部尚书史可法铁血传奇》由刘俊杰著。
却原来,史可法是明末著名大臣。顺天大兴(今北京市)籍,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号道邻。他是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初授西安府推官,迁户部主事,崇祯八年,迁江西右参议。时农民军张献忠等部出没于河南、湖北之间,史可法自请为池州(今安徽贵池)、太平(今安徽当涂)兵备道,以遏止农民军东进。后明廷改任他为卢象升副使,分巡安庆、池州,监江北诸军。因其与农民军作战有功,崇祯十年,擢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今安徽合肥)、太平、池州四府。翌年夏,因逾期未能击败农民军,被谴,命戴罪立功.
自此,史可法更加奋勉,开府于安庆,四方有警则出击,大顺军老回回马守应军为其所败。崇祯十一年冬,他立营六安以防农民军,捐俸修葺六安城,奏免被灾地方田租,除差马之弊。十四年冬,起为户部侍郎、总督漕运,巡抚凤阳等处。上述书中描写即为他追剿农民军的场面。
而此时此刻,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逐渐显现。内忧未安,外患又起。这年冬天来得出奇的早,重峦叠嶂,横亘华北平原东西走向的燕山山脉,绵延着万里长城,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拱卫着京师及中原的安危。深秋的季节,万木飘零,空寂的山林里,怪石嶙峋,股股寒风,透着疹人的寒气扫过山路。
“嗖——”一支响箭,带着尖利的哨音,掠过空旷的夜空,飞向山路上一匹奔驰的快马,利箭穿甲,人肉钻心,马上一名身穿明代朝廷驿差服饰的男子,凄厉地惨叫一声,栽到马下,当即身亡。山林后,闪出两名彪悍的骑手,他们放马来到死者近前,跳下马,用脚尖把驿差掀翻个身,高个子骑手拍拍矮个子骑手的肩膀,嘿嘿冷笑一声,问:“老弟,怎么样?我的箭法还可以吧?一箭正中胸口。”
“老兄的神箭谁不知道,爱新觉罗的后代嘛,还能有孬种?”
“嘘——”高个骑手用手挡住嘴巴,警觉地四下观望一会儿,见周围无动静,忙从驿差尸体上拔下响箭,又抽出另一支箭,插在驿差尸体的伤口上。
“您这是……”小个子骑手有些不解。
“这叫嫁祸于人,明军如发现我们这支响箭,必定怀疑驿差是清军杀死,抢走情报的。聪明的明军将领很快就会调整长城一线的兵力布防。现在,咱哥们给他来个偷梁换柱,换上明军的箭,他们就不会怀疑我们偷进长城关隘搜集情报了,让汉人自起矛盾吧。”高个子骑手不无得意地说。尔后,他摘下驿差身上的公文袋,翻拣一通。将几份公文掖进胸前的盔甲内,又把几封普通家书胡乱扔进沟内。然后,开始洗劫驿差身上值钱的东西。
嘚嘚……远处传来马队的铜铃声和说话声。
两名清军一怔,相互一视,二人会意地一挥手,急忙上马,如鬼影一般隐进山林的背后…… 史载:明朝末年,权奸当道,政乱无纲,兵燹不断,黎民百姓难以忍受恶霸豪绅、贪官污吏的欺凌压迫,纷纷揭竿而起,斩木为兵。农民起义的浪潮风起云涌。南有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农民起义军,北有李白成领导的大顺农民起义军,南北两支起义军遥相呼应,斩关夺隘、攻城陷州,沉重地打击了明朝统治阶级的势力,动摇了朱明王朝二百多年的社稷根基。
与此同时,蛰居在东北边陲的政权满清部落,却也削藩制邦,曰益崛起,虎视眈眈,觊觎中原大好河山,趁明朝官军与农民起义军逐鹿中原,无暇北顾之机,屡犯明境,烧杀抢掠,坐收渔人之利。
北京紫禁城内,一名差官急匆匆跑上高高的台阶,高喊:“边关急报……”
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冬。
凛冽的北风,无情地搜刮着古长城砖缝里的白灰,枯草在寒风中瑟瑟战栗,夜色漆黑得似一口倒扣的大铁锅,无星无月,伸手难见五指。掩映在茫茫夜幕里的长城,似条疲惫的苍龙,在群山万壑中逶迤挣扎,伸向远方。
扼守在城子岭的明军守城士卒,在这个滴水成冰的季节,龟缩在碉楼内,在屋子中间一盆忽明忽暗的炭盆上烤火取暖,他们咒骂着寒冷的鬼天气,丝毫没有注意周围的敌情。
蓦地,暗夜中几只飞爪由城墙下暗处抛㈩,搭在城沿上,几名清军悄无声息地摸上城墙,闯进碉楼。一阵激烈的拼杀后,几名明军倒在血泊之中,成为他乡之鬼。
偷袭碉楼成功后,一股清军沿马道飞快跑下,来到隘口,又以猝不及防的动作,砍翻守门明军,然后,他们打开关隘紧闭的大门。
P2-P3
回眸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及新闻采访生涯,我的足迹可谓是遍及祖国的名山大川。巍巍五岳,有我攀登时留下的汗水;九曲黄河、万里长江,有我考察时的身影;中国最东端、最早见到朝阳的乌苏里江,有我散文的诗篇;祖国的北极村,漠河留下我和文友的照片……而扪心自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哪里,那就是引起我心灵震颤的一一扬州的梅花岭和瘦西湖……
那一年,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拂煦祖国的大地,刚刚步出大学的我,在京郊大兴县文化馆搞文学创作,工作之便,使我有缘接触到文史人物,得知明末清初著名民族英雄史可法祖籍系大兴县,县史志办编集小册子《史可法》,又使我接触到大量有关史可法的文史资料,我如获至宝,细读后深深为史可法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动,加之那年我刚刚发表根据“卢沟桥事变”历史事件创作的电影剧本《卢沟晓月》和长篇历史小说《血染卢沟千古月》,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又开始创作反映史可法抗清的长篇历史小说,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洋洋洒洒三十多万言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一一铁血传奇》创作完成,请刚刚由劳改回京的著名作家、中国戏剧出版社老编辑吴越指教。他看后大加赞赏,并提出详细修改意见,并建议我去南京、扬州等地实地考察,修改后再送中国戏剧出版社。
为实现此行考察计划,我节衣缩食,多方节俭,自筹3000元,开始人生第一次远程采访,先是到南京,然后到扬州。那时,意气风发的我,大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气概。其时,扬州还似没有向外人撩起面纱的姑娘,深藏闺阁,既没有飞机场,也没有火车站。我乘坐一辆老旧的公交车,在狭窄而又弯曲的公路上,嘎嘎悠悠好几个小时,才由南京来到我自幼魂牵梦绕的扬州。下车之后,举目茫然,正在建设中的扬州汽车站混乱不堪,小木板击打冰棍箱的噪声吵成一片。当我打探去市政府怎么走时,一个骑摩托的男子告诉我,要走很远,20多里地,收我50元。第一次来扬州,人生地不熟,只得依他。事后才知被他宰了,穿过一条街就到了,只需5元即可,步行10分钟。
我下榻旅馆后,顾不得洗漱,也没有休息,犹如与思念多年的情人约会一般,急急赶到瘦西湖,爬上梅花岭,扑进那传说中人间天堂美丽的怀抱。当我徜徉在瘦西湖畔,陶醉在初春的百花丛中,我的那颗心,也狂野起来,眼前浮现扬州八怪的身影,还有艺术家们那美轮美奂的作品;当我流连在梅花岭的山麓小径上,耳边似乎轰鸣着清军攻打扬州城红衣大炮的巨响,脑际萦绕着民族英雄史可法怒斥清军统帅多铎气壮山河的声音;当我忘返史可法纪念馆里,恨不得时光倒流,我也是那场震惊中外的扬州保卫战的一名小立……
风雨沧桑,往事三百多年,历史终于翻过那沉重的一页,但历史没有忘记,三十万蒙难抗清军民的鲜血滋润着瘦西湖的百花盛开;扬州没有忘记:梅花岭姹紫嫣红的景色,是史可法那喷溅的鲜血染红;人民没有忘记:今日祖国的强大,是历代仁人志士奋斗的结果。在中华民族繁衍发展五千年的时间隧道的画廊里,一个个风云人物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写在汗青的史册里。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清代诗人张尔荩撰的挽联以言简意赅的笔墨,曾使海内外嘉宾赫然领略到史可法“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史可法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折射今日一些人道德水准的缺失,他在强敌面前,不畏生死,拒绝诱降的民族气节,彰显千秋。
史可法的精神是民族的骄傲,在中华正气篇上是熠熠发光的一页。他在为官期间,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现今祠堂两边的楹联上写着:尚张睢阳为友,奉左忠毅为师,大节炳千秋,列传足光明史牒;梦文信国而生,慕武乡侯而死,复仇经九世,神州终见汉衣冠。史可法素以“廉政爱民”为朝野称道。当明末六安城垣倾圮时,他自捐俸禄修葺,“佐以节省之资不下二千金,而不支金帑,不费民财,虽一砖一石,亦目寓而心经焉”。而他自己却“终岁布衣蔬食,约己裕民”。当他看到六安学事废弛,开“礼贤馆,广咨问,以拔才能”,当他看到官吏借“签点法”无偿征收百姓马匹,致使“中人之产立尽”,“百姓苦之”时,他立即改革,永除其弊。他“事无巨细,咸属亲裁,目视、耳听、口答、手批,靡不赡举,而始终无倦,致百废俱兴”。当他巡抚风阳等处时,大胆“劾罢督粮道三人,增设漕储道一人”。表现了他疾恶如仇,整饬吏治的胆略。
历史的如椽巨笔,记载着史可法率众抗清的英勇事迹:弘光元年(1645年)扬州被围时,清兵至少十万人,扬州守兵仅一万多人,可谓是敌众我寡。清军统帅多铎不断派明降将劝降史可法,史公不为所动,大义凛然说:“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多铎不死心,亲自出马,连发五封书信,史可法都不启封,全部付之一炬。史可法清楚地知道,在扬州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抗战到底,以一死报国。他首先招集诸将说:“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之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接着,他一口气写下了五封遗书,除一致豫王多铎,其余都是给家人母亲、夫人、叔父、兄弟的,二十一日又作遗书给母亲和夫人:……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二十五日城西北崩塌以后,清兵攻人,城陷。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杀,部属强行夺过佩刀,拥其走人小东门,清兵迎面而来,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遂被俘。多铎以宾礼相待,口称先生,当面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骂不绝口,严加拒绝:“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又道:“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随后,壮烈牺牲于南城楼上,时年仅44岁。史可法壮烈殉国后,其遗体不知下落,义子史德威将其生前穿过的袍子、帽、靴,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此,并在史氏宗祠东宅建立“忠烈祠”。
在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的斗争中,史可法用满腔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征服的壮丽诗篇。由此梅花岭闻名四海,瘦西湖成为人们凭吊先贤心仪之地,也是未谙世事的我,独闯扬州,走南闯北写天下的开端……
孰料,我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也如史可法的命运多舛,反复精心修改后,准备出版,却因出版社印刷违禁刊物,暂停出版业务,后又投稿到山西古籍出版社,又是在二校时,因改革换了领导,由于市场低迷而终止出版合同,此后……一晃二十年过去,我也由小伙儿,被岁月修理为耳顺之年,今年是史可法壮烈殉国三百七十周年,再次修改旧作,焕发新机而面世。
朋友,当春寒料峭,梅花怒放时节,邀朋携侣再游瘦西湖,踏赏梅花岭,与梅相伴,与梅相处,与梅相交,与梅相恋,干言万语,百感交集,澎湃的心情,以及品味咀嚼句句心灵深处的细语千言,岂是文字所能表达的?
我爱瘦西湖,我爱梅花岭……
2015年11月28日
三十年,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岁月的白驹过隙,还是青年、中年、老年,是人生春秋由盛变衰的岁月;三十年,一万零九百五十天,是人生路上的三分之一,可我为打磨《兵部尚书史可法一一铁血传奇》就耗去30年。1985年,刚刚而立之年的我,看到县史志办出版的一份一万八千字的史料,简略介绍了在中学课本里学到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经历,并由此得知:史可法是北京大兴人。如何光大我们家乡的这位历史人物?如何让这位民族英雄的事迹,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人物画廊的佼佼者?成为对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食粮?这些问题,日夜萦绕脑际,成为让我焦虑的问题。
写本历史小说吧!我毅然决定,并由此开始准备资料和采访。
“爬格子”创作,是一项“累”并“快乐”的事情。累,是指身心的疲惫,白天上班忙工作;晚上,夜静更深,自己的思维徜徉在三百年前的时空隧道里,驰骋在华北、江淮大地,聆听昔日古战场两军对垒的厮杀,叹息长城被偷袭,华北大地的乡村、城市,在清军铁蹄蹂躏下的呻吟,悲悯皇宫内崇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睡不着,就爬起来,开始创作,从事快乐的感受。写作,是一项自己从事着‘我就是!’的想象时空。写作时,没有当过皇帝,此刻你就是皇帝;你不是乞丐,此刻你就是乞丐;你不是将军,此刻你就是将军。正是这种现在进行时的“快乐”,让我乐此不疲,把别人喝茶、跳舞、泡影院的时间,用在“爬格子”的劳动上。高产时,一天竟也写万余字。那时,还没有电脑,全凭心想手写,一天下来,有时候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此后,我做了记者,调进中国教育报社,进入电脑写作的时代,286、386、486、586……3C、4G、互联网信息时代,时间无情,一晃就是30年,我这位当年的文学爱好者,也步入耳顺的年龄。而这部饱含自己心血、被视为“爱子”的历史小说的命运,也是一言难尽,好在本书序言里有所交代,在此不再赘言。
从公元1645年史可法扬州罹难,到19¨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历史走过266年,清朝果然没有避免灭亡的周期律,被史可法说中,还没有明朝长。而此后的中华民国,更是短暂。在外敌的入侵下,三个月丢失首都南京,躲到重庆苟延残喘。史可法殉国300年后的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成为联合国主要国家。四年解放战争后的1949年1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从此站立起来。2015年,史可法血洒扬州370年的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在首都北京举行隆重的阅兵式,世界17个国家参加,盛况空前。中国彻底摆脱被外强势力欺辱的时代,这是一条多么漫长的道路。300年的民族不屈抗争史,30年的杜鹃啼血的创作之路,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 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一个个被历史定格的人物,血写丹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世世代代,后辈儿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而今,这部历经磨难的小说即将问世,付梓印刷,我的心反而又惴惴不安起来。自己水平有限,志大才疏,有没有遗漏什么?或者说有没有真实反映历史?好在代有人才出,具体艺术效果如何,还是任由后人评说吧!
作者:刘俊杰
2015年10月18日晨草于海子角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