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让阳明心学成为实操之学,三十天改变自我计划完美指导你的人生。
作者罗智,曾出版《王阳明心学全书》《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等畅销作品,《阳明如镜修我心(典藏修订版)(精)》在《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一书基础上,全新修订,增补近十万字。对阳明心学进行了现代解读,揭示了阳明心学对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独创性提炼出三十天改变自我计划,使阳明心学成为实操之学,打开了一扇通往心学圣地的便捷法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阳明如镜修我心(典藏修订版)(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罗智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家名作,让阳明心学成为实操之学,三十天改变自我计划完美指导你的人生。 作者罗智,曾出版《王阳明心学全书》《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等畅销作品,《阳明如镜修我心(典藏修订版)(精)》在《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一书基础上,全新修订,增补近十万字。对阳明心学进行了现代解读,揭示了阳明心学对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独创性提炼出三十天改变自我计划,使阳明心学成为实操之学,打开了一扇通往心学圣地的便捷法门。 内容推荐 罗智的《阳明如镜修我心》,首部笔记体王阳明心学应用指南。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内心决定人生高度,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500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源源相传。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一代又一代的伟人领悟并践行心学的精髓,成就辉煌的人生。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经典内容。分别从人生处世,立志,治学,磨难等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智慧。让你洞察人生之道,突破心灵迷局,成就强大自我! 本书采用双封精装,书名烫金等顶级工艺,性价比极高,适合收藏,馈赠。 目录 第一章 磨砺 在磨难中提升自己 每一次打击部能令内心更强大 掌握自己的选择方向 让能力在磨练中快速成长 克服弱点的诀窍 增强自己的胆识 内心要有一种境界 与变化融为一体 静能生慧 奇迹往往源于一种纯粹状态 第二章 处世之道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 找到最有价值的事 改变自己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 超然面对闲话 改变心境就在一瞬间 顺其自然是一种功夫 怎样坦然去应对事物 化负面情绪为积极行动 淡泊是一种大境界 直面现实才能淡定自如 悔悟改过之道 认识内心的力量 “不理它”的妙用 第三章 智慧 有一种智慧叫“心上学” 想象能助你更好地掌控人生 水的智慧 活在当下 游刃有余地应付人情事变 摆脱羁绊,发现心的力量 有意注意——开发智慧最直接的途径 学会正确、清晰地思考 以明镜之心待物 左右逢源的不动心境界 物来顺应——提升制怒功力 第四章 态度 每个人都能如圣人般伟大 自己做自己的“贵人” 天才就是努力到极致 把握自我 改变命运在于信念 心平气和是一种领导力 发现真心,成功自然到来 大巧有所不为 激发每个人的独特天赋 提升你的决断能力 破除傲慢心态 参透生死玄机 第五章 治学 拒绝诱惑 摆正事业与爱好的关系 最有效率的做事方法 如何培养一种超人的气势 使学问融会贯通于内心 超越得失心不累 神奇的学问之根 消化知识的最佳方法 笃行的境界 耐心是一种悟性 第六章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让目标控制自己 立志要正确 活出生命的荣耀 持志不懈的秘密 把侮辱转化为进取的动力 洞察事物背后的规律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善于反省 意志是一种独特的智慧 用行为控制情绪 第七章 心灵教育 提升心灵从静坐开始 让你的心灵进人更高的层次 内心充满愉悦,进步就不会停止 让孩子从根本改变 用积极的事物充实自己 进入婴儿心态,重获非凡学习能力 挖一口有源泉的井 只做自己该做的 如何培养自己的优良素质 打开心门 第八章 知行合一 良知妙用 不要让心被私欲隔断 真知方能改变坏习惯 学习的最高境界 马上行动,一以贯之 素其位而行的秘密 成功源于做切合实际的事 心与事合一 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 正心诚意才能合于道 做什么部从容自在的奥秘 第九章 “三十天改变自我”计划 改变自我第一步:立志——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 改变自我第二步:角色置换——找到改变的强大动力 改变自我第三步:想象体验——用心灵为自己加持 改变自我第四步:肯定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改变自我第五步:力行——知行合一是这样炼成的 改变自我30天实践安排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磨难中提升自己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顺生录·年谱二》 王阳明认为,他对于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练中得来的,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精华。 实际上,王阳明又何尝不是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要经过许多磨难,只有以顽强的勇气,持之不懈地去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很多人的反应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老天爷怎么这么对待自己,埋怨命运不公平,其实,磨难是一种财富,关键在于你怎样对待它和采取怎样的行动。 而王阳明正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自幼天资聪颖,家人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他的人生之路却充满坎坷,两次参加会试都落第了。难得的是,王阳明以坦然的心境对待这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当有人为两次落榜而感到羞耻时,他淡淡地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为圣贤,对于他来说,世上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去做,眼前的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呢? 1505年,已入京为官的王阳明遭遇了他人生中前所未有的一次磨难。当时,身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权臣刘瑾,结果被逮捕入狱,严刑拷讯。 无论古今中外,监狱都是人类最黑暗的地方之一,明朝时的诏狱尤甚。纵然在暗无天日的狱中,王阳明立志成圣的信念依旧未消沉,他静下心来研究学问,还与一同被捕入狱的难友相与讲诵为乐:“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都可以静下心来做学问,以后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住他呢? 在黑暗的诏狱中关了一个月后,王阳明被判廷杖四十,革去兵部主事的职务,贬到边远地区任杂职。 终于出狱了,但等待王阳明的并不是自由和幸福,而是更为艰苦的人生考验,他将要到环境十分恶劣的贵州龙场去当驿丞。 龙场在贵州西北方的深山之中,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居民,偶尔遇上几个能听得懂语言的人,却又都是从中原逃来此处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 但还有更艰苦的环境在等着他。王阳明到了龙场后,发现那里居然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一切都要靠自己动手。没办法,顾不上旅途劳累,王阳明强打精神,与随从一起把一座茅草房盖起来。尽管盖的茅草房十分简陋、矮小,王阳明对此还是很乐观,赋诗云:“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他的心中已不以环境的艰难险阻为念了,正如他在来的路途中所写的诗那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其实,所谓的困难只是存在于人的想象中,当一个人心中有更高的理想和信念时,这时的困难自然就会变得十分渺小了。 当然,在龙场所遇到的困难,还远远不是言语不通和住茅草房这样的事。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当地瘴疠之气弥漫,除王阳明外,跟随他来到龙场的随从们都病倒了,这时连个做饭的人都没有。 王阳明只得亲自砍柴、取水、煮粥、做饭,又怕随从们心情抑郁,则给他们咏唱诗歌;但是他们还是不高兴,又为他们吟着家乡的小曲,杂以幽默逗笑的内容,他们这才愉悦起来,忘记了疾病和身处荒僻之地所带来的患难。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处境中,他却想到了一个问题:“要是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阳明领悟到了一种独特的境界,他在磨练中,“我”与万物融为一体,心胸洒落如光风霁月,获得了大智慧。 俗话说:“大磨得大道,小磨得小道,不磨不得道。”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想改变气质,使身心契合于“道”,勇于接受各种患难的磨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面对困难,只有不再想到逃避,或希望生活会自己改变,而是敞开心胸,去深入体验所谓的痛苦,一点一滴地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个身心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 因为痛苦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很有力量的情绪,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体验,就看不清它的实质;不能洞察它的实质,就无法真正地放下它,自主地掌控内心状态。 所以说,如果不能在实践中把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所谓改变气质就是一句空话。 一旦在患难中,真正体验到了种种痛苦的真实感觉,就有了能够主宰自我的力量,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就不会轻易退却,反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迎难而上,应变自如。 正如王阳明所赋诗云:“知君已得虚舟意,随处风波只宴然。”这时心灵已磨练得没有一点浮躁之气,虚灵无滞,不论碰上什么样的风波,都能安然自得,做到真正地融人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智慧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普通人之心,就好像一面积满尘垢、锈迹斑斑的铜镜,要想恢复它能映照事物的光明本性,就必须先下一番刮磨的功夫。P2-4 序言 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创立者。 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并于家乡的“阳明洞”习道家导引术以养生,因此以“阳明”为号。 青年时步入仕途后,因上疏触犯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贬谪至穷山恶水之中的边远山区——贵州龙场。 在龙场任驿丞的日子里,尽管环境十分恶劣,当初甚至无处可居,三餐难以为继,但他以一种坚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励志修身不已,终于在一个夜晚,领会到了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后世至今的一门学说——心学。 自“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继续以讲学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他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是理”,只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功夫,将各种蒙蔽心体的闲思杂念拂去,便能认识本心中的“良知”,从而让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以此应事接物,则能心定神明,洞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后来,王阳明任南赣巡抚,以超绝的智慧和才干,短时间内即剿灭盘踞江西各郡多年的众多巨寇,并在宁王叛乱的紧急关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仅用四十二天便生擒宁王,平定叛乱。以显赫战功一路升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后谥号文成。 纵使在繁忙的军旅生涯,王阳明也不忘与学生、朋友们讲学,而且每到一地,他都积极修建书院,推行教育,提出了很多见解独到的治学、育人之论。如他认为“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以此比喻做学问要善于消化,须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 在做学问方面,强调以“立志”为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凡事只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志向,时刻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为帮助学生树立志向,王阳明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立志的方法,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已彻悟了心灵奥秘的教育家,王阳明有着非凡的洞察能力,他往往能洞悉学生们内心的弱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身上的毛病,以及给出如何改正缺点的有效方法。 如薛侃多悔,王阳明便告诫他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指出一个人有改错之心是好的,但吸取教训后,就不要想那么多了,不然一味纠缠于已发生的错误当中,就会钻进牛角尖,因不断悔恨而时刻折磨自己。 对于如何正确思考问题,王阳明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出发,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 如他说过:“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认为做一件事时,如果只是不着边际地去思考,就会有毁誉、得失等各种杂念掺入其中,就会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得不出正确的结果。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在平时的应事接物上,王阳明已臻于“道”的化境,悟到“心无所滞”的重要性。 如他曾借除草的机会点化学生:“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指出平时做事时的态度,也应和除草时一样,要有一种圆活的心态,即使偶然做错了某些事,也要保持镇静,不必过于在意,这样所做的事情才不会变成心灵的累赘,从而轻装上阵,不为情绪所扰,把握住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向。 …… 王阳明长期与学生及友人论学,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主旨。其著作主要有《阳明集》《居夷集》《抚夷集略》《五经臆说》《大学古本旁注》等。后来,他的学生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把王阳明先生的著作及论学的语录、书信、诗赋等搜集起来,辑成《王文成公全书》(现称《王阳明全集》)共三十八卷。 其中,《传习录》单独列为全书(集)第一篇,分上、中、下三卷,乃王阳明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是研习心学的重要经典。 后记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2012年,承蒙读者厚爱,又得以再版。 此时,我回忆起写作此书时的情景以及与之出版相关的一些事情,不由得感慨万端。 记得是2010年左右,我在“天涯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发现心灵的智慧》,当时只是有感而发,随便谈了点自己对王阳明人生哲学思想的感悟,没想到帖子一发到网上,捧场的网友很多,大家纷纷留言讨论相关内容,帖子也几次被推荐置顶,成为了天涯上与王阳明有关的一篇热帖。 这一下,就有许多图书公司和出版社的编辑来联系我,说希望能与我合作,将此帖文章编辑成书出版。 有出版单位愿意帮自己出书,当然是好事啊,我于是决定在原来帖子的基础上,写作修改好这部书稿,然后找一家出版单位合作。 但是我是理科出身,对写作毫无基础,此前也从未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要写好一本书的难度很大,尤其是与王阳明思想有关的一本书。 必须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才能完成这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决定用自己的坚持和智力,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向一个全新的目标发起挑战。 我写作的地方在家里楼顶的一间小阁楼上。吃过晚饭后,我便一头钻进小阁楼里,用自己的全副精神,同王阳明一起对他的人生哲学思想进行艰苦的对话。 时而埋头苦思,时而奋笔疾书,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有时候写累了,我便踱出房门,在楼顶静立远眺,头顶一轮明月,任凭思绪与浩瀚光洁的夜空融为一体…… 更多时候,在写作上遇到了关卡,对某个问题绞尽脑汁也难以想通,弄得头昏脑涨,我便干脆在椅子上静坐养神,放松身心,待心静下来了再凝神苦思…… 多少个月夜参悟,多少次中宵静坐,伴随着时光的流逝,经过夜以继日的奋力写作,书稿终于完成了。 由于“王阳明热”是当年明月与磨铁图书公司合作出版《明朝那些事儿》后才掀起来的,我写的是关于王阳明的作品,自然对磨铁公司很有好感,极渴望能与这家公司合作。以后也不断地想到这件事,这个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无意中看到了一草老师写的《青春散场:挚爱郭敬明》这本书,此书中,一草老师对梦想的执着、对朋友的兄弟之情和义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即使是在紧张的写作中,也抽出时间全部看完了,一些我认为写得精彩的章节还反复加以精读。 后来我上网一查,了解到一草老师后来从事了图书策划出版工作,从那时起,就萌生了一定要与一草老师合作一本书的愿望。 我平常喜欢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知道一个人的心灵有着很大的力量,也知道有“心想事成”这回事,当然更希望心想事成的好事能落到自己头上。但是,当我因写作、出版这本书,而亲身体验到梦想成真的感觉时,却对心灵的力量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敬畏。 书既然写好了,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待,我开始找出版社和图书公司商量出书的事。 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从这之后,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当时我首选的第一目标就是磨铁公司,于是我就十分期待他们的编辑能找到我,但很长时间过去了,也不见磨铁的编辑来联系。 实在没有办法,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开始联系以前找过我的其他图书公司的编辑,看能不能合作。 奇怪的是,这些编辑老师先前都表示我写的内容很好,希望能与我合作。但当我真的将书写好了,他们拿样章报选题时,稿子却不被公司主管领导和发行看好,纷纷婉言拒绝。更夸张的是,一家出版社的发行看了样稿后,说这书恐怕连五千册都卖不掉,直接给否决了。 就这样,我找了许多家以前联系过我的图书公司和出版社,投了很多次稿,都一次次都被拒绝了。在这期间,我也多次找过一草老师,但始终无法联系到他。 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月过去了,我也不知被拒绝了多少次。虽然备受打击,但我并没有灰心失望,以屡败屡战的姿态,继续自己的努力,我相信自己费尽心血写成的书总有一天会出版的。 事情终于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有一位磨铁的编辑来找我了,说他在天涯上看到了我的帖子,觉得不错,特地来找我联系出版事宜。 天啊,都这么久了,居然还有编辑找上门来,而且还真的是磨铁公司的编辑!我当然很激动,便将书稿给了他,当时还担心这本书在那些小公司都出不了,不知磨铁这么大的公司会不会也看不上。 事情出乎我的意料,磨铁公司的总编看了稿子后很满意,没几天就同意出版此书。 后来这部书稿定名为《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终于如愿在磨铁出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2012年9月底这本书上市后,市场反响比较大,首印一万两千册,在一两个月内很快就销售一空。 没想到,更奇怪、更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还在后面。 时光飞逝,四年很快就过去了,这本书的签约期已满,即将再版。 由于销量还行,不少公司看中了这部书的再版,一些相识的编辑便前来与我谈合作。 有一位编辑朋友,他一直在关注我这本书,希望能做这书的再版,我也有意与他合作。 但是有一天,这位编辑朋友突然来找我,说他们公司因故不能做我这本书了,但他有一位很好的朋友,知道我这书,很感兴趣,他的公司想做我这本书。 我问是谁。 他说:“一草,他是永正图书的CEO。” !!! 这时任何言语都无法形容我当时那种震惊的心情,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事情怎么就会这么巧呢?!这不科学啊…… 也不管他科不科学,后来的结果就显而易见了,于是就有了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部我与一草老师合作的书。 值此再版之际,特地记录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事,以作后记。 罗智 2016年春于桂林 书评(媒体评论)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曾国藩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梁启超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杜维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