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鲜花照亮了我的房间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张佐香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文学梦想中一意孤行”的山村教师张佐香,因几十篇散文被中、高考试卷和语文教材采用而成名,其散文集《亲亲麦子》甫一问世便并深受余秋雨、蒋子龙、白烨、范小青、汪政、衣向东、吴功正、王充闾、赵本夫、储福金等名家好评,被评论界誉为“满分作文圣经”, 广大语文老师作为写作、阅读范文推荐。

《鲜花照亮了我的房间》是张佐香用澄明的心灵在时空中构筑的立体世界,以从容的姿态抵御世俗的一切不安和浮躁。文字凝练精湛,内容深刻而富有哲理。

内容推荐

《鲜花照亮了我的房间》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张佐香最新美文集。这是继被誉为“满分作文圣经”的《亲亲麦子》之后,作者积淀三年奉献的又一力作。

作者诗意地将日常生活见闻与形而上的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对人生与自然、物质颗粒与精神内核的击碎重构,用温暖的笔调鲜活的姿态重现往日华彩,在文学的温度里探索生命存在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意义,以从容的姿态抵御世俗的一切不安和浮躁。

作品文字凝练精湛,内容深刻而富有哲理,篇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逸的心灵情趣,引领读者在文学神圣的殿堂里迈向美好超逸的人生境界,使其心灵融解在讲究的情绪和纯正的趣味中,从而提升生命的格调和境界。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识君应是千古事

 为所有的生命造心

 听那灵魂的歌唱

 你是我遇见的另一个自己

 识君应是千古事

 百脉泉畔觅词魂

 空谷绝响

 悲欣交集

 梨魂

 精神的火种

 高山仰止

 一树一树的花开

 光焰照彻人间

 洞箫独吹

 一个人的地方

 字养在心里

第二辑 灵魂深处的火焰

 献给神的微笑

 灵智如电光石火

 天堂与尘世的交汇

 爱与美的梦幻

 罗丹阴影下的女人

 灵魂深处的火焰

 永恒的主题

 为斯大林祈祷的女钢琴家

 爱垂青史

 寻找幸福的“魔杖”

 全人类的伤口

 珍爱文学的绿意

 美好的生命举止

第三辑 时光深处的河流

 灵魂歇泊的一角

 时光深处的河流

 快乐的天使

 最珍贵的礼物

 鲜花照亮了我的房间

 尘世的天堂

 秋末晚菘

 扬州的绿丝带

 茶思啜香

 庄周梦蝶

 心灵之约

 树之恋

 田埂上的精神

第四辑 心中有朵雪莲花

 永远的诗情画意

 心灵的底片

 文人

 怀念古典

 悲悯的月光

 潜藏的太阳

 爱让生命丰美

 心中有朵雪莲花

 生命热土

 心灵的桃源

 通往幸福的路

 特别的恩典

 阳光的请柬

第五辑 一席眼睛的盛宴

 睡莲睡莲

 隋唐之水

 海韵

 聆听乌语

 沉醉太湖

 梦里村庄

 绿野放牧

 乡村的味道

 一席眼睛的盛宴

 把春天叫醒

 桂香袅袅

 会飞的花

 智慧的石榴

 永世之约

访谈录

 让写作成为生命的诗意所在

试读章节

听那灵魂的歌唱

孔子的身后晃动着暮春时节垂柳摇曳的枝条,树影绿得正鲜,清艳的翠色覆盖着他侧昂的额头和微倾的肩胛。艺术和爱的力量在他的眼中燃烧,深沉的目光和轻托琴颈的弯成半圆的手掌之间有一道无形的线,情绪的浪花在跳跃,忽疾忽徐。绷紧的手指在琴弦上轻拢慢捻,思绪深度沉浸于旋律的波流。檀香和花香渗透在声声关情、层层开拓、盛大而圆满的回环琴音中。情感的颤音、心灵的节律,宛如清泉依顺山势,悬空自由飘荡。

周文王在《文王操》这首超越了痛苦,宏大冲和的乐曲中所抒发的人生理想:田野里青葱一片,飞鸟往还,深深地震撼了孔子,他似有所悟。清溪倒映着阳光下的树影花影。城楼古雅整丽,街道井然,路人举止闲静,辞让有礼。长官拜访居民,问农桑收成,受乡邻欢迎。孩童伴随着琅琅书声茁壮成长。这是大道行于世的时代,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大家推选贤能治理国家,以诚信待人,和睦一体。

孔子突然感触落泪,放眼望去,诸侯互相攻伐,两百年来没有一场正义之战。晋国六卿擅权,欺凌弱小;齐人人侵鲁国,恃强凌弱。吴楚先后称王,蠢蠢欲动,问鼎中原。眼前的乱局与他心中那个人不单只关心自己的亲人,不单只爱护自己的子女,而是把大爱推及所有的人,没有私欲、至善、和谐的理想世界相距甚远。

胸怀济世之志的孔子,目光落在了古旧的典籍之上。他开始创学收徒,开我国平民设教之先河,人们因之称其为夫子。在泗水的岸边,孔子建起了中国的第一座杏坛。孔子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用时下的话说,自己刻苦学习取得了教师资格,终于实现了收徒教学的宏愿。不分年龄大小,不管家境贫富贵贱,都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前来学习。大部分学生出身贫寒的普通百姓。人性的光辉,在那冷酷血腥的历史厚土里绽放出温暖的情致。颜由、冉伯牛领着孩子,拎着腊肉笑吟吟地来到这里。“夫子,我们俩父子都想拜您为师,成为同学,可以吗?”孔子欣慰地颔首。

这时,十来个家仆簇拥着狐裘锦衣的子贡,神气十足地来到坛前作揖:“弟子子贡向夫子行礼了。”孔子还礼后,子贡瞧了一眼衣着破旧、身材枯瘦的颜回说:“一挂猪肉就充当学费,嘿,这怎么好意思拿得出手哇?!”年仅十岁的颜回竟不怯缩,朗声答道:“求学是用心求的,不是用钱求的。”此言掷地有声,孔子不由刮目相看。不服气的子贡接着挑恤:“看你皮黄骨瘦,身体有病吧。”颜回回敬道:“我听说,没有钱的叫贫,没有学识的叫病。我是贫,却无病。”子贡霎时哑了,其他弟子喝彩连连。这时,孔子用他那双收藏着日月之光的眼睛凝视着子贡,和蔼可亲地对他说:“只要虚心求学,无论富贵之家,还是寒门子弟,我皆一视同仁。子贡,你口才很好,但记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口’,君子应慎于言。”

孔子话音未落,一个人影临空而降。弟子们发现一位峨冠博带,穿着儒服,佩着长剑的陌生人正往这里走来。大家立刻产生了戒备之心,有人问:“你来干嘛?”闻此,陌生人立即扔掉长剑,双膝跪地谦恭地说:“子路不懂礼数,愿学!”孔子仰天大笑,众弟子亦捧腹不已。孔子走到子路身旁,很有寓意地帮他把帽子扶正,缨绳系好,意味深长地说:“君子正其衣冠。”

杏坛之上,师生席地而坐于泗水边的树木中。“礼乐射御书数”、“文行忠信”,传授与探讨,始于自由自在,终于自由自在。弟子们凝视着孔子的眼睛,仿佛来到了银河系旁,身心内外都被孔子日月星辰似的目光照彻、照亮。他们时刻感受着老师那双慈祥、诚恳、亲切的目光照耀,心灵渐渐变得温暖柔软起来。初春的清晨,木本草本植物层层叠叠地生长,争先恐后地纷纷绿给孔子和弟子们看,尤其是垂柳丝丝缕缕的新绿,葱郁着他们的心灵。依恋着翠枝的鸟儿,轻声啼唱着它们的生命故事。泗水的绿波荡漾着鲜花的丽影,孔子和众弟子的脸上荡漾着愉悦的春天般的微笑。微笑叠映着微笑。微笑是无言的、温暖的、会心的交流。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以日常生活中的凡尘琐事蕴含的人生道理作为开学第一课,在平和的交谈中传道授业。“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刚、毅、木、讷,近仁”。孑L子的美德与智慧,如同明亮的火炬,照彻了弟子们的心房,温暖了一个又一个灵魂。他们充满着渴望与希望的目光,穿过黑暗的年代,寻找光明的未来。

P9-11

序言

淮河岸边、洪泽湖畔的张佐香,是当今散文作家群中的后起之秀,而且,发展的势头很猛。论者认为,她的诗意馥郁、情致摇曳、雅趣盎然的散文,凭着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深入文化和情感的核心,坚守文学内在价值,以深沉蕴藉而又洒脱率真,博识精警而又清新隽永的笔调,展现出净洁清新的诗性美文境界。

我同张佐香这位青年女作家,虽然尚无一面之雅;但是,对于她的作品却并不生疏。早在2008年,即曾在通信中,就其作品中所展现的深厚的学养,浓烈的书卷气,特别是超拔的见识和犀利的笔触,注重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发掘问题、反思自我、营造意象,予以热情的赞誉。同时为她鼓劲儿:“写下去,写下去!我想,五四以后大批女作家就是这样跃出文坛,驰名于世的。”

日昨,张佐香又以散文书稿见示,并求索序言。披览一过,眼前刷地一亮:原来,在散文创作园地中,她又绽放出崭新的绚烂的花朵。在七十篇作品中,约略有半数篇什,写的是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自应以人物为中心,光照简册的万千事佯,诚然可以说是轰轰烈烈,空古绝今,惊天动地,撼人心魄,可是,又有哪一桩不是人的作为呢!在注视人生、人性,关怀人的命运方面,整个人文学科都是相通的:哲学思索命运,历史揭示命运,文学表达命运——无往而非人。人是目的,人是核心。

不仅此也,更主要的在于,张佐香在状写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创作实践中,采取的竟是大写意手法,“意足不求颜色似”,遗其貌而取其神,空灵、飘渺,体现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甚至可以说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做法,不依据可靠的知识,把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在首位,凭借瞬间的印象,抓住一个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描摹,考虑得更多的是总体效果,而较少顾及枝节细部。面对这一确具独创性的尝试与跨越,着实感到快慰。

研究张佐香女士的作品,引发我对当前散文创作中三个现实的课题加以思考:

——呼唤人文精神,关注人生命运,表现内在人性,求索人类生命的本体意义,展示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表现出作家富有个性特征的真性情、真情感和心灵体验、生命体验,是新时期散文作家关注的焦点,这里关涉到作品的深度追求问题。这种深度意蕴,应该是溶解在作品中的精神元素,是一种靠着生命激情的滋润、生命体验的支撑的理性情感和形象昭示,是立足于现实土壤的对于人生价值和生活哲理的探索,其中凝结着人生智慧和哲学理蕴。这种深度意蕴,来自作家对经典与生活的感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作家面对某种生存境遇或者情感体验,有所领悟,深受启发,产生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新鲜的透彻的厚重的认知,发而为哲思、理趣,形成一种艺术的开掘、提炼与升华。

——关于历史/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这是由上述艺术的独创性衍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为散文创新提供理论支撑的。这个问题,对于那些纯然依凭艺术虚构与想象的文学形式,或许并不敏感;但在以真实为生命、以真实为基本特征的散文面前,则有研讨的必要。应须肯定,历史/生活的真实是基础,艺术的真实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并不抵牾。而我们预置的前提,是散文属于艺术范畴;惟其是艺术,就必然要借助于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生动细节、心理活动的律动,亦即作者构思时必然要进行素材的典型化处理,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诚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言:一个是“画”,一个是“化”。画,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观的、物质的东西化作心灵的东西,并设法把这种“心象”化为诗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飞翔。域外的大哲黑格尔老人也说过:“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它就是这种创造活动的产品”。

——关于历史文化散文的现实关怀。2009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以此为题做过演讲。当时把它概括为八个字:“笔涉往昔,意在当今。”我说,历史是精神的活动,精神活动永远是当下的,绝不是死掉了的过去。读史著文,原是一种今人与古人的灵魂撞击,心灵对接。它既是今人对于古人的叩访、审视,反过来也是逝者对于现今还活着的人的灵魂拷问。读者也好,作者也好,即令往昔再邈远,只要你深入到人性的深处、灵魂的底层,加以省察、审视、反思,恐怕就不会感到那么超然与轻松了。

这三个方面,在张佐香人物散文中,都有所体现,而且处理得比较好。

最后顺便提一下,张佐香女士对于文学创作的执著,可说是达到痴情的程度。尽管她也慨叹,商品大潮、工具理性、金钱万能,所造成的浮躁、功利,颇不利于读书、创作,但她仍然矢志不移,甘心投入,乐此不疲。对此,当年我曾以同道相许,并在回函中题写一首《述志》七绝:“定力坚心铁样牢,浮评俗议等烟飘。莫讶举世疏同调,自有斯文慰寂寥!”现在看,仍有现实价值,复录出来,以共勉、互励。

2016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张佐香在状写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创作实践中,采取的竟是大写意手法,“意足不求颜色似”,遗其貌而取其神,空灵、飘渺,体现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甚至可以说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做法,不依据可靠的知识,把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在首位,凭借瞬间的印象,抓住一个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描摹,考虑得更多的是总体效果,而较少顾及枝节细部。面对这一确具独创性的尝试与跨越,着实感到快慰。

——著名散文家王充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6: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