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叶非叶
人是悲剧的动物,我们总会回忆过去熟悉的生活,甚至沿着走过的路而不断回头寻找,像是一段落下的梦境。
我从小就是一个会做梦的小孩,我的眼前总有五光十色的梦,而且,总是在白日里有一幅幅景象从眼前闪过,我喜欢这样的白日梦。小时候的上学路上,家里到学校有三四里地走,总是落单的我,踢踢踏踏地走着。那时,我的头顶上总有一片云,云层上总有一支队伍,扛着枪,迈着齐刷刷的步伐,他们一直在云端上走。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每天都望见这个方阵,每天都望见他们。后来,梦境有些新变化,我看见云端上那支队伍走远了,云上变成一片辽阔的草原,两条铁轨笔直地伸向无穷的远方,这个梦一直延续到小学毕业。但奇怪的是,梦境里从未有一列火车驰过,尽管我努力想象那长长的列车的样子,像童年的电影那样,停靠在他乡的某个小站上,月台上挤满了要去远方的人,但希望的梦境总是一片空荡荡,只有两条笔直伸向无尽远方的铁轨,穿越在无限的原野之中,秋风扫过芦苇深处,一片芳草凄迷。在上学的路上,我还做过其他千奇百怪的梦,那些梦总是一闪而过,唯有这空旷的梦境旷日持久,就像一篇不可能结束的长篇小说。
后来,我为充实自己的梦境,有意识地转移了注意力,竟发现脚下也有无穷的梦境。你看,那只裹在地瓜叶里的菜青虫在冬眠中做着飞翔的梦,那坑浅水中千百只蝌蚪正在梦见春天的田野,那只头上盘旋的山鹰正在梦见前方的野兔,还有躺在路边浅睡的那只狗正流下涎水,它一定梦见主人屋檐下有一根猪骨头。那时的我,觉得世上一切都有自己的梦,甚至路边的每一片绿叶,它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梦,我开始留意它们的每一个细节。
这是一片枫叶,从春天看到冬天,我细细地观察了这片叶子的一生。从看它第一眼开始,我便认定它在做梦,它一直在做梦,在梦中偷偷纺织它的一生,从绿到红,是它一场跌宕起伏梦境的全过程。我发现从春天到秋天,一片叶子,它做梦也不会拒绝泥土传来的信息,叶子知道泥土心意,天空才是它的自由。于是,叶子在远离地面的枝干上的梦境里飞翔,它的梦境比一只小鸟掠过一座森林还要辽阔。
这片叶子,就在我上学路边的一棵枫树上,我每天都看它沉浸在自己的梦境里。它从光凸凸的枝干上吐出芽苞开始,我就认定芽苞里包裹着一个尘世之梦,不用猜测,它最终会一天天向我展开芽苞里的所有秘密。先是青黄之绿,随后不断加深,终成墨绿。但它不愿让人知道它的秘密,在它深度的梦境中有一场大雾,这场大雾是它最深的墨绿。颜色,它会欺骗你的视觉,让人看不.清生命的变幻、蓬勃、绚烂与终结。 终于有了一场风的光临,一下打破了它长久被人窥视的尴尬,它借助风的翅膀让自己舞动起来,舞动在梦境的摇篮里。我眼前一片迷乱,在一棵大树上,在风的抖动下,我看不清一片叶子的全部梦境。我只能从它的颜色变化,来窥探它生命的季节,以及一片叶子对脚下这片泥土的感情。
一叶知秋,那是诗人对季节表层感慨,因为诗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季节,或说是自己的生命季节,他并不关心这片叶子的本身。没有哪个诗人关心叶子飞向泥土以后的延续,那是以一场深度的冬眠去延续另一个季节的梦,诗人不会知道叶子可以在另一个彼岸到达自由的天空。
一叶知根,一叶知树,一叶知命,这些才是每片叶子所呈现梦境的全部秘密。一片叶子足够告诉你它脚下泥土肥厚贫瘠,或它的酸碱度。同时,它也道出一棵树本身的生命体征,饥饿、富足、干旱、沛泽,甚至于它的年轮和季节。就像一滴血足以道出生命基因的全部秘密,一片叶子也足以证明一棵树的盛衰,甚至千万年后也足以证明这片森林的存在。
只是,没有谁能看清一片叶子的全部梦境,它每天都有变化,一直在不断更新它的梦境,它的梦比天空更辽阔。你看,树上每一片叶子都在做梦,还有眼前这片森林。这个梦迷蒙着我整个童年,从春天到冬天,我不知道它的梦境里有没有尘土飞扬的汽车,有没有天上吐烟的飞机,有没有我从未见过的长长的列车。
长大后,我从闽南前往济南两千多公里的列车上,我看见窗外那些也爱做梦的绿叶,我想象它们的梦境肯定比飞机划过天空的长烟还长。P1-3
我常常带着我的孩子去书店闲逛,哪怕不买书,也愿意在里面呆着。因为我相信,成天沉溺在游戏里和成天呆在书店里的心灵,是截然不同的。
——《青年文摘》付江
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想象的乐趣。更多的,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束照向自己的光明。
——《疯狂阅读》赵耕
一个人的气质,藏着他所有读过的书。和他曾经走过的路。
——《意林》刘世佳
文字像一把刷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它会慢慢洗去我们内心的灰尘。
——《中学时代》陈琛
《一个人的微战争》从2014年1月3日动笔写下《秦淮食杂店》开始,至今正好过去两年。这部书稿我陆续写了一年多,这一年多,我每天精心陪伴这四十几个故事一块儿成长。它们更多的不在笔墨里,也不在键盘上,它们都活在我的心底,只有那里才是它们最安全的园地。没有谁有能力闯入并影响它们,它们最终长成了自己。
一个有能力孕育故事的人是幸福的,也是丰富的,更是孤独的。我相信故事有自身的原动力,它们会自己逐渐成长。瞧,我多像一位监护人,在它们需要时为它们送去我的所有,包括快乐与悲伤。
作品也像自己的孩子,最终都必须走向社会,接受命运的考验。作品本身是有命数的。那些经典活得像神仙一样长寿。新媒体时代,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故事传播,同时也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故事被淹没。还算幸运,我没操太多的心,很快就有文化公司同意出这本《一个人的微战争》,让这41个故事一次性都有自己的“合法户口”。
2015年初,我誊清书稿后,把部分篇章分别投向各地文学期刊和报刊试水,很快就有反响,先后有一大批稿件在《福建文学》《西南军事文学》《厦门文学》《文汇报》《闽南日报》等刊载。另有一些篇目被《思维与智慧》等畅销杂志刊载和留用。更值得一提的是,那篇《上帝的方程》,近两万字的大散文,我投给《在场》。这是一家名家云集的当下散文重要阵地,仅三天就被留用,过了两个礼拜我就在网上看到刊载的消息,而且还刊在夏期的头条;并且该文还幸运入选散文名家耿立老师主编的《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5年选文集》。目前,这部书稿中还有一批稿件被全国各地重要文学期刊和报刊留用。
刊载是单独出发的话,成集就是一次集体亮相,这40个故事很快将集结,排列在一起就像一个方阵,每位读者都是检阅人。它们即将踏上新征程,所有批评与鉴赏都是最好的鼓励。我牵挂的目光渐行渐远!谢谢所有的读者和关注这本书的朋友。
人人都是一条洄游之鱼
黄水成
记忆是一条河流,我们是逆流而上的一条鱼,沿着这条记忆的河流,一路溯源而上,不断寻找生命的轨迹那深深浅浅的记忆!
十多年的部队生活是我一生难以掩藏的记忆,从一个山里娃到记者,这一切都离不开部队那段黄金岁月的熏陶。部队埋下的那段生命河流一直在血液中流淌,而我从部队回来十多年,却一直不敢洄游回去,我怕抵达那最柔软的记忆岸边,因那是心灵的一块圣地,不容轻启。前些年,有编辑老师建议我写些军旅生活的题材,我说:“我怕!”我怕什么,当时也说不清。2014年元旦,杭州的战友来电话,我们再次聊起部队,过去的生活再次一一重现眼前,而且比任何一次回忆都更加具体,才明白我还没和部队有过真正的分开。人的记忆总是努力保存那些最深刻的东西,在梦中,在回忆中,一遍又一遍不断地梳理,精心而自觉地存贮。于是我决定动笔,把一直记在心灵深处的东西挖出来,梳理成册,才能放心地和过去有次真正的告别。
真到动笔时,才明白前些年为何而“怕”。它们就像沉在沙底的一根“乌木”,在我还没探清、没有能力挖掘它的时候,轻易下手必然带来恶果,我宁愿让它继续沉睡水底,让时间进一步剥蚀它,让自己拉来更远的距离去审视它,让它粗糙的表里进一步在泥底溶解,让杂乱无章的部分成为泥土,只留下它精华的部分,然后等到自己也能拿出更好的片段时,再下手也不迟,现在写它正是时候。在写这部书稿时,我才明白了故事也需要沉淀,只有经过岁月淘洗而沉淀下来的故事,它才具有坚实的生命力,才经得起读者挑剔目光的拷问。
全书共精选41个篇目,我像一条洄游之鱼,重新回到部队,甚至回到童年那场梦境,触摸时间之壁上的青苔,寻找当年留下的足迹。我从童年的梦境说起,顺着时间的河流向前一路奔走,直到转业结束。我没有刻意地给它们分章节,因为时间就是最好的节点。这些长短不一的故事,深藏在我的记忆深处,我通过文学的笔法重新把它们呈现出来,从不同侧面入手,将部队的生活、学习、训练、前线演习等场景一一重现在读者面前,真实展现当代军人喜怒哀乐的内心情感,感受生命的尊严,书写人性的光辉,成为一个个可读可感的小故事与大家共享。从中,也让我深入思考军人、武器、战争这些人类永恒的话题。
2015年7月6日于平和
黄水成著的这本《一个人的微战争》是一部富有浓郁军旅特色的散文集,全书共四十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书中,作者叙述的是十几年的亲身经历,截取的却是生活的一个个瞬间,由此剪辑成一部雅俗共赏的散文集。它是一部个人简史,却可以折射一个时代。书中许多作品有的在纯文学期刊阵地抢摊,有的在畅销书杂志登陆,个别篇目入选中国年度散文随笔佳作,还有的同时在不同的场合亮相,好评如潮。
一缕阳光,就能温暖冰冷的双手。一本好书,就能放飞想象的翅膀。
《时文精粹》——幸福路上的心灵密码,人生途中的智慧指南!
黄水成著的这本《一个人的微战争》就是《时文精粹》丛书之一,精选精美散文41篇,包含梦、没有永远属于你、我只是一只麻雀、陈发奇杀猪、楼下的哭声等文学作品。
乐嘉、孔庆东、张德芬、水木年华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