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引言 电影与国家形象:想象与建构
一 国家形象:历史与现实之间
二 国家形象体系的建构
三 电影:中国国家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四 研究现状
五 研究体系的建构
第一章 中国电影: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与想象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中国”的自我镜像
一 80年代:三代同堂的改化中国
二 90年代:第六代的边缘中国
三 21世纪:商业电影的全球化中国
第二节 中国形象跨文化交构路径:国际电影节获奖
一 研究区间与文本选取
二 国际电影节获奖特征
三 获奖效应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人像
第一节 艺术形象
一 女人:压抑扭曲的东方想象
二 男人:阴性萎缩的传统中国
第二节 明星形象
一 明星:华语电影明星、中国形象
二 中国:明星、女明星、国际获奖
三 东方化的“谋女郎”:巩俐与章子怡
第三节 导演形象
一 导演谱系与中国形象
二 谢晋与第四代:启蒙、反思与变革
三 张艺谋、陈凯歌与第五代:东方浪漫和民俗中国
四 张元、王小帅和贾樟柯与第六代:地下独立与边缘体验
第三章 族像
第一节 族像与国家形象
一 族像: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少数民族
二 少数民族电影与国际电影节获奖:少数与主流
第二节 典型文本:西藏电影
一 边缘化与他者文化身份
二 民族化的定势显现
三 后殖民语境的“妖魔化”
四 世俗与宗教、民族与现代的纠结
第四章 空间像
第一节 乡村形象
一 与文学共生的“乡村迷恋”
二 第五代之前的乡村空间
三 第五代的乡村呈现和国家形象建构
第二节 县镇形象
一 第四代县镇:政治话语和人性道德的缝合
二 第五代:人性幽禁和历史审视的并现
三 第六代:山西汾阳县城与贾樟柯式现实中国
第三节 城市形象
一 历史性建构和全球化想象
二 空间生产和身体言说
第四节 台湾形象
一 悲情“弃子”
二 现代“游子”:“中国大陆一中国台湾一美国”模式——文化中突和东西和解
第五章 符号像
第一节 场景符号
一 自然符号
二 建筑符号
三 器物符号
四 身体符号
五 服饰符号
六 色彩符号
第二节 语言符号
一 独语
二 对白
第三节 音乐符号
一 民族器乐
二 民歌
三 戏曲(京剧)
四 现代音乐
第六章 产业像
第一节 电影产业
一 产品数量
二 受众、影院和票房
三 国际市场占有率
第二节 电影管理
一 电影审查:行政干涉和政治过敏
二 缺乏电影的合理分级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博士后在站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