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东方俾斯麦”,身后被慈禧誉为“再造玄黄”之人,更被作者称为“现代中国伟人第一号人物”。
布兰德著的《李鸿章传》多视角解析这位中国晚清巨擘的一生:创立淮军,对抗太平军,倡导洋务运动,倡建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处理中法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周游海外,签订《辛丑条约》……作者为在中国居住、工作并采访过李鸿章的西方学者,运用西方史学方法,评价人物力求客观公正。这个被朝廷和国外列强盛赞,被百姓痛骂的一代名相,是卖国贼还是晚清救星?本书提供一种更为公允的新视角,来看这位晚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李鸿章被西方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东方俾斯麦”,更被作者称为“现代中国伟人第一号人物”。布兰德著的《李鸿章传》以西方人的视角透析这位中国晚清“名人”的一生:创立淮军、对抗太平军、倡导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处置中法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周游列国,签订《辛丑条约》……作者运用西方史学方法,评价人物力求客观、公正。这个被朝廷和国外列强盛赞,被国人痛骂的晚清首辅,是卖国贼还是晚清救星?同时,本书辅以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有利于读者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位大清国“糊裱匠”的真实人生。
第一章 早年生活
在前文里我们研究了李鸿章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产生这位东方超人的教育情况和国内环境,以及早年引导他思想和行为的事件与境遇。
首先,毫无疑问,李鸿章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其母亲强壮的体魄、非凡的精力、温和的脾气还有宽容的处世态度,这些特点让他的私生活十分与众不同,因此而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一些朋友便是在外交和生意中认识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总督生涯起步时和以后的对外政策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外国人的卓越认识,是明显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与戈登将军亲密交往的影响。
有关李鸿章父亲的事宜鲜为人知,我们只知道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归属于“仕途不济”、满腹失意、沮丧的“候选”官员之列。李鸿章是一个坚定的儒学之士,总是宣扬道德之中孝顺第一,在私人谈话中很少说到自己的父亲。在他为了训练文采而撰写的赞美诗中也没有写下对父亲的怀念。
我们知道李鸿章的父亲属于文人学士阶层,也就是说,他曾成功地通过省里的乡试,但和努力奋斗的学者大军中的许多人一样,他既没有能力又没有手段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他很早就成婚了,生了五个儿子(李鸿章排行老二),只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般正统教育的入门课程:在乡村博学者的指导下,几个孩子都获得了鹦鹉学舌般的背诵经典的本领,在中国,这些经典之作都被:当作是对智力的启蒙而广为传授。
上文说到的那本所谓的《回忆录》中,介绍了一些李鸿章与父亲的关系。其中一篇文章据说是由李鸿章于25岁那年写于老家合肥,父母当时都是42岁;这就说明李鸿章的父亲早在15岁的时候就已成婚。另一篇文章标的日期是1846年1月的某一天,记录了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学者不愿听从他“高贵而严厉的父母”要他成婚的想法。李鸿章的第一次婚姻应该始于此时或不久之后,因为我们知道,在他1853年弃文从武之后不久,他年纪尚轻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失踪了,毫无疑问,她们都死于太平军的袭击中。
根据记载,李鸿章通过伯父(伯父在当地厘金税征集处任职)的影响力,在衙门里寻得了一个职位,而此时当地的知县听闻了这个谨慎行事的年轻人文采不错,让他倒背了《春秋》,他做到了,这使李鸿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这几年里,通过勤奋的工作,他将精力放在通过修炼文学功底和写作技能来提升自己的文学声誉,这帮他铺下了官宦生涯的康庄大道。
1847年,在为考取进士而设立的殿试中,李鸿章以第三名的成绩在400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了翰林院,即“文人雅士的栖息之地”。1851年,他成为翰林院编修时,已有了不小的名声;他那优美而儒雅的书法已经名扬于京城的文人雅士之中,甚至名声已传到了各个省市。但是,他到此为止除了展现了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对自身才能的敏锐认识外,还没有表现出区别于正统儒家学者的精神特质。吸引他的老套僵化的学习体系,其所有细节完全还是父辈的那套体系,它摧残了父辈也正破坏了他同时代人的精神活力和想象力。
无论倒背还是顺背:李鸿章都能背诵整本的经典之作,撰写出无数散文以及诗歌等;同时,他的聪慧敏感让他知道,要想踏上雄心勃勃的成功之路,必须有充实的钱包,以及贵人的相助。但是,在他进入翰林院的那年,在中国南部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有利地丰富了他的经验,开阔了他的眼界。
李鸿章28岁那年住在安徽省合肥的老家,关于他在这个时期的职业,人们知道得很少。曼尼克思在那本编造的《回忆录》里,描述了太平军在李鸿章从京城返回老家的时候取得了如何惊人的进展,他写道:“当他回到老家时,看到太平军一路走过,正向京城胜利进军。当他看到那个给予他如此荣誉的朝廷和古老的政府身处危险之中时,爱国之情在心中澎湃不已。他立刻着手组织了一支去袭击和骚扰敌军后方的志愿军。”道格拉斯教授对于李鸿章军事生涯的发端也有大致一样的描述,但是他把时间定为1853年年初。我们知道李鸿章在金钱上极为吝啬,这让我们很难接受这个故事,更不用说即便是他愿意,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组织一支军队。
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证据解释了李鸿章为何放弃文人生涯而加入他所鄙视的军事之中,即在太平天国强盛之后,曾国藩(大清帝国军队的都统)要求京城方面配备一些秘书,而李鸿章得到了一个安徽籍翰林的推荐,获得了其中一个前途不错的职位。正如资料所说,他和父亲(1856年去世)在为军官征收地方税中立了功,那么可以肯定地说,父子俩都是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做事。
P27-29
这是一个多变的互联网时代,因其色彩斑斓而让人眼花缭乱;这是一个讲究自我的时代,因其张扬个性而让人视野拓宽。从大家讲史到草根写史,历史以其客观的、不容忽视的存在受到了大众的热捧,这其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物,其鲜活程度、影响力之深自然就凸显出来,供人评说。从接受权威到自我认定,时代所赋予读者的自由和共享前所未有,我们策划和出版大家之作的传记,是希望能在这个热闹、活跃的气氛中,为读者多提供一种视野上的广度,大家们引经据典、多方考证的立著精神,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思考上的深度。
传记是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与小说不同的是,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纪实性是其基本要求,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作史料看待。由他人记述或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本系列精选在历史或相关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大家之作,亦有一部分译著,为国外学者出于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认知所写,体例宏阔、材料翔实、文字质朴,是学术大家写作普及读物的典范,有助于补充和深化读者对中国历史人物的深层认知。
由于著者生活的时代与环境不同,研究视角与方法不同,著作在内容上对于某些具体史实的描述和解释,有可能与现在通行的认知有一些出入,为了保持原作的完整性,我们并未对这些内容加以删改,只是在注释中加以说明,请读者在阅读时细加鉴别;著作中的人名、地名等,有些与现在通行的译法或名称不同,均只在注释中一一标明,未在原文中改正。
限于编者水平,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