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成语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华文明的积淀、汉语言文化的精华、祖先丰富智慧的结晶和前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文化园地中的艺术奇葩。成语的内涵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治国理政、社会管理、智谋韬略等各个领域,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心态、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和生动写照。张兆端等编著的《说成语话管理(8基础管理简单管理精细化管理)》从浩如烟海的汉语成语中精心梳理出500个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包涵着中华传统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意蕴的成语,紧密结合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进行阐释。
张兆端、何长清编著的《说成语话管理》共分为十个分册,分别为管理哲学;民本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管理精神;管理伦理;民主管理·创新管理;学习管理;基础管理·简单管理·精细化管理;权变管理·危机管理:谋略管理。其内容涉及治国理政、经济管理、组织及企业管理、个人人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每个成语均按照先“说成语”(包括释义、出处、故事),后“话管理”(包括管理要旨、管理案例)的体例,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从讲解成语文化入手,落脚于挖掘其管理价值及经验上,从而达到由成语学习管理智慧,借管理知识解读成语的双重目的。本册为第八分册《基础管理简单管理精细化管理》,主要讲解成语中蕴含的夯实管理的基础、以简驭繁的管理艺术、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脚踏实地
——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成语】
脚踏实地
释义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出处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日:‘某何如人?’日:‘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就很有绘画才能,于是,在达·芬奇14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韦罗基奥为师。
韦罗基奥不仅懂绘画,也懂雕刻。跟韦罗基奥学绘画,达·芬奇的第一课便是画蛋。老师拿来一个鸡蛋,往桌子上一放,吩咐他照着画,然后便去做自己的事了。刚开始,达·芬奇还挺听话,照着鸡蛋认真地画。可没过多久,达·芬奇就不耐烦了,他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总要我画蛋啊?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画完呢?”老师严肃地对他说:“要先学好画蛋,因为这是熟练手法和笔法的基本功。要画好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
听了老师的话,达·芬奇低下了头,他知道自己错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急着去画其他的东西。他全神贯注地、日复一日地去观察桌子上那个普普通通的鸡蛋,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达·芬奇的画本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形状不同的圆圈圈。老师对他刻苦钻研的精神很满意,对他更是赞不绝口。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
有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的绘画水平也如虎添翼。一次,老师让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基督受洗图》上画一个天使。达·芬奇拿起笔来就画,只三笔两笔,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就跃然纸上了。看着学生有如此好的技艺,韦罗基奥笑了。从那时起,韦罗基奥毅然弃笔,不再绘画,专业研究雕刻去了。
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达·芬奇终于创作出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名画,成为绘画界的一代宗师。
【话管理】
管理要旨:立足大地与底线思维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则关于安泰的故事,流传广泛,寓意深刻,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安泰是大地女神和海神的儿子,是一个大力的巨人和角力能手。他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便可从他的母亲——大地女神那里获取无穷的力量,因而他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当另一位勇士赫拉克勒斯同安泰角力的时候,发现要打败安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安泰每次倒地,起来时总是获得了新的力量。赫拉克勒斯在把安泰打倒三次之后,终于发现了他恢复力量的原因:他的力量来自于与大地的接触。于是,赫拉克勒斯设法用强有力的手臂将安泰高高举起,使其无法从大地获取力量,最终把他扼死了。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哲理故事,故事中安泰和大地女神的关系,恰如执政者同群众、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与客户的关系。
大地女神对于安泰来说,是生命的源泉;人民群众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常把安泰的故事当做教育和告诫党员干部不要脱离群众的经典教材。1953年2月,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方,途经河南,在专列上听取了王化云关于治理黄河的汇报。听完汇报后,毛泽东同志也提起安泰的故事,教育大家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1942年4月,刘少奇同志在给干部作演讲时,也讲了安泰的故事,借用神话故事来谈党群关系:“我们脱离了母亲——群众,就会同安泰一样,随时可能被人勒死。”1951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建党30周年的讲话《永远记取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中,也引用了安泰的故事,强调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我们党始终保持不可战胜的地位的关键。
在企业及其他组织管理中,服务对象或客户、消费者是企业及组织发展的力量源泉,员工和组织成员是企业及组织发展的主体力量。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组织的管理决策都必须立足于满足服务对象或客户、消费者的需求,充分调动和依靠全体员工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脚踏实地的态度要求领导者和管理者培养自身的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是指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毛泽东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P3-5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成语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华文明的积淀、汉语言文化的精华、祖先丰富智慧的结晶和前人生活经验的累积,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汉语言文化园地中的艺术奇葩。成语是汉民族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提炼而成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作为汉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集成电路”,成语浓缩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积淀、负载、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大多数成语的产生都有一个特定历史背景,蕴含许多精彩的历史瞬间、动人的传奇典故、深刻而丰富的哲理。
汉语成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成语在其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从它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到内容,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语言词汇的序列性体现。汉语成语作为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凝练精警,结构严谨,音律和谐,言约旨远,意蕴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的语言特色和魅力。成语,由文所出,经人所录,用于作文或口语;借其典故,以明其论点。久而久之,成为以固定字书,固定排序之辞也。书面用之,能收画龙点睛、意境深奥之效;口语用之,则收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之效。
汉语成语的内涵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治国理政、社会管理、智谋韬略等各个领域,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各类思想和行为的趋向和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心态、集体经验和智慧结晶的生动写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侧面就是五千年的管理史。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历代哲人、学者及各类管理实践者对于如何对人、社会以及人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都做出了各自的回答。其优秀成果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丰富多彩、深邃睿智的画卷,其中有不少优秀的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即被浓缩在成语之中。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汉语成语中精心梳理出近500个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包含中华传统管理思想、智慧及方法意蕴的成语,紧密结合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进行阐释。全书共分为十个分册,分别为管理哲学;民本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管理精神;管理伦理;民主管理·创新管理;学习管理:基础管理·简单管理·精细化管理;权变管理·危机管理:谋略管理。其内容涉及治国理政、经济管理、组织及企业管理、个人人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对每个成语均按照先“说成语”(包括释义、出处、故事),后“话管理”(包括管理要旨、管理案例)的体例,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从讲解成语文化入手,落脚于挖掘其管理价值及经验上,从而达到由成语学习管理智慧,借管理知识解读成语的双重目的。本册为第八分册,主要讲解成语中蕴含的夯实管理的基础、以简驭繁的管理艺术、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近年来,有关管理学理论的一般图书和各种各样的汉语成语词(辞)典多有出版,但尚未发现有探讨汉语成语中蕴含的管理智慧或从管理学角度解读汉语成语的知识读本。无疑编写出版这样一本《说成语 话管理》,既是一种研究汉语成语文化的新探索,也能够为广大读者学习管理知识提供一种新的趣味性载体。成语是一种精巧别致的文化快餐,古老而又崭新,随时翻阅就可以进入一片幽深而宽阔的精神世界,能使人们从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人文知识与管理智慧的陶冶。既然是一种新探索,书中定会有某些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在编写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汉语成语词典,借鉴了国内外管理学界的许多理论与案例资料,除在本丛书第十册(谋略管理)末注明主要参考资料外,在此向有关著译者及编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插图除注明出处者外,其余均为商树春先生所绘,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