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俱来的灵性
命运参差,灵性与生俱来,她是一位心灵的守望者,心似梨花雪,破蕊自在开。
她固执地坚守着每时每刻的灵性,固执地提高着灵性的高度,像一匹小马,身上背得满了,但从没想过要把这些卸下来,也从没想着偷懒,她不觉得累,反而万分欣喜。爬山,蹚河,她总是关注着不能触及的人生彩霞。她知道,奔它而去,就得执着于一条天路,没有跟随做伴者,途中自会孤独寂寞,会迷茫彷徨,甚至会受伤,但有心灵指引,又有何畏惧?
她就是张爱玲,书写一生传奇的天才。她1920年出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性情率真,满腹经纶,不仅熟读汉晋隋唐诸子百家,还写成《管子学》二十四卷。因为他的优异,还被写进《孽海花》之中,被后辈和世人津津乐道。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李菊耦,出身书香世家的她才华横溢,年纪轻轻时就曾写下“痛哭陈辞动圣明,长孺长揖傲公卿;论材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宣室不妨留贾席,越台何事请终缨;豸冠寂寞犀渠尽,功罪千秋付史评”的诗句。当年,年仅二十二岁的她满心喜悦地嫁给了已经仕途不济的张佩纶。张佩纶的成熟与厚重深深地吸引了她,虽然母亲不同意,但她宁愿听从父亲李鸿章的安排。正所谓一日花烛娇羞,成就一世恩怨……
张爱玲与生俱来的孤傲性格与其祖父极为相像,灵性与早慧又像极了祖母,只可惜父亲张廷众在时代的更迭中失去了方向,整日里与鸦片为伍,纳妾浪荡,一生凄惶。他跟随着腐朽没落的家族,一起被时光所消弭,不甘又被动地接受。
作为前朝名臣后裔的张廷众由于受封建观念的制约,坚持沿用私塾教学的方式教导一双儿女。张爱玲三四岁时,家里请了私塾先生,认字,背诗,读四书五经,讲授些《西游记》《三国演义》《七侠五义》之类的故事,后来也学一点英文和数学。这个套路是张廷众幼小时就顺延下来的,被他坚守着。所以,张廷众对女儿接受新式教育之事,一直不太上心,甚至发展到强加阻挠的地步。他不拿学费出来让女儿上学,也不给女儿学琴的钱,是张爱玲的母亲“抢夺”了女儿出来,才得以送到黄氏小学,直接插班到六年级,还把她的名字由“张瑛”改为“张爱玲”。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里特意提到这件事:“为了我母亲主张送我进学校,我父亲一再地大闹着不依,到底我母亲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把我送去了……”父亲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偶尔在他书房里跟他探讨《红楼梦》的女儿,有朝一日会成为上海滩的红人,会在文学领域名噪一时。也不会想到,女儿会把他写在书里,不仅写尽家族衰亡,写尽那个从鼎盛到没落的大宅子,也写父亲吸鸦片时那令人沉迷的凋敝之气,当然也写他对女儿的种种不公。张廷众纵是气恼万分,也没有丝毫办法。
父亲吸着大烟,屋里堆着各式小报,屋子昏暗得只有开了灯才能看见人,这种环境,在张爱玲口里是一种“要沉下去的境遇”,而张爱玲就是在这种境遇里成长。黑黑的夜里,家里的大宅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缝隙”,她担心自己会落下去,就在晨光来临时,化成一朵露水,向光明里飞去……
因为与生俱来的灵性,张爱玲被誉为天才,她刚刚三岁时就能把唐诗背诵得朗朗上口。
1923年,张爱玲跟随父母举家迁到天津。夏天的中午,她穿着白底红花短衫、红裤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满满一碗淡绿色、涩而微甜的“六一散”,就饶有趣味地翻着一本谜语书,唱念着:小小狗,走一步,咬一口。然后自己回答谜底说:剪刀,接着就是表扬自己“聪明”的哧哧的笑声,猜谜开启心智给小张爱玲带来莫大的欢乐……P3-5
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陈克华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余秋雨
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李碧华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白先勇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是社会公认的天才,是自始至终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传奇女子。她的心灵不停,脚步不停,梦想指引着她尝尽人生百味而沉淀了更多的精彩。月亮湿了,唇儿暖了,风儿轻了,孤独的她醉在了迤逦的岁月深处……
白雪之狐吞吐过月亮,轮船的汽笛搅碎过伤口;彩虹初霁,梦中的张爱玲变身为蝴蝶纵情地舞蹈。她纤细的腰肢上裹着曼妙的长巾,是新秀,是红人,是文学城堡里高高在上的公主……
张爱玲的作品有时明亮妩媚,有时冷艳孤绝。读她的文章有时如同在黑白键上行走,每一步都有音乐诞生;有时又如同陷入大提琴的低诉,音乐没停,自己却先流了泪。但不管怎么样,读她的作品就是这样欢喜,这样疼痛。你心里震颤着,还不忘与之一起安抚那受了伤的男男女女。
她在婚姻情感方面几经挫折,因了痴绝而萎谢了下去,但她绝不会在人生谢幕之前选择跌倒,她是一个刚强又柔美的女性。
她的笔流转如踢踏舞,她曾恍惚于盛名与热恋之间,她受过伤,吃过痛,但她永不放弃写作,无论是在青年、中年,抑或老年。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其实,她和她的作品早就是绝响,无论怎么写也无法超越她本人。正因为此,我才不敢写她,不敢说她,生怕一写就写俗了她,一说就说低了她,哪怕写得如何奇绝、美艳,也只是拾了张爱玲的牙慧而已。但她像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美的部分,所以执着地爱了,爱她像爱自己,不如她的,把她当了榜样,学习着,模仿着,没准有一天就成了她那个样子,那实在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所以斗胆地写了,干一回蠢事,表一回真情,不在秋风中枯萎,不在泪水中停止呼吸,只在张爱玲的烂漫里勇往直前。
张爱玲的智慧,就如同是一柄利器,深入生活的角角落落,深入到灵魂深处,它搅开混沌,从那刃缘上带出明丽的火花来,然后形成燎原之势。
张爱玲喜欢写女性的“悲惨世界”,喜欢写内心的疮痍,似乎,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凄婉、哀怨和苍凉。张爱玲像一块磁石,还离得若干远,就把凡常如铁屑般的芸芸众生吸了上去,然后与她浑然一体,受她智慧的浸润,一下子优异起来……
更何况,她就是一个天才的女子;一个在任何环境下心灵都那么繁华的女子;一个从不认输还把坚实的能量举过头顶的女子;一个即使不开口说话,只消见了一点风骨,你也会知道她就是那个叫作张爱玲的女子。更有人说,文坛太寂寞,只出了一个张爱玲这样的女子!
她清晰,她耀眼,她像万卷丝绸,托起她这颗光芒万丈的太阳。 她一直华丽,一直苍凉,一直恬淡,一直痴绝……她好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但她避世而不弃世,她从未拒绝人生,只是选择了人生的犄角,在情感的冲撞中平衡着自我,她越是低到尘埃,越彰显出她的尊贵!
哪怕有时你觉得她的人与文稍显阴暗,那她也好像是月光下的青灰色,唯美浪漫,让人心生艳羡与流连。
生命就是醉花阴,爱情就是一段死生的契阔,但偶或,也有风雨的侵袭……张爱玲早就解剖过生活的真相,告诉我们生活的沼泽、情感的沟壑、时光的难熬、命运的颠覆,所有一切,都可以组合成岁月静好。生命就是这样,你醉心于鸟叫时,会突然遭遇蛇蝎。是的,生命是一组茫茫交响,有苦,有泪,有笑,有歌,才叫荡气回肠。哪怕世道动荡,家族没落,哪怕情感幻灭,所有该经历的苍凉总归要经历,该体验的悲壮也要体验!或痛,或喜,或悲,都陶然!
生者多么不舍她,而她的不舍似乎只是那或红或白的玫瑰花瓣,随着她孤独的灵魂在大洋深处越漂越远……哪怕她的悲剧对世人也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她告诉你如何去爱,如何面对人生的坎坷与磨难。她帮你热烈婉约,助你安宁冷冽,波澜壮阔也好,销声匿迹也罢,她总能让你收获生活的真谛与平静!
作者王照用优美动人的笔触详细记述了传主——张爱玲充满着传奇色彩却悲凉凄绝人生历程和举世惊艳的文学才华……让读者一边倾听张爱玲的人生故事,一边感受张爱玲一生不同的心境情怀……《执手已悲凉(张爱玲传)》内容表述依照时间的顺延,从张爱玲的少年时代写到成熟,一直写到客死异邦,把“苍凉和孤独”作为情感的主线,高度还原最真实的张爱玲,她仿佛就在你身边,和你一起临水照花……内容涵盖她人生的方方面面: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之旅、事业发展、爱情传奇和婚姻之变等等,以及其人生经历和思想对后人的启示。
历史的银幕,以芸芸众生的视角,忠诚地记录着时光里的兴衰故事,留予后人评说。倾世才女张爱玲,她的一生布满了如秋色一般的华丽与苍凉。她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听天由命地走。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她出身名门,却又颠沛流离,半生漂泊;她用文字把爱情写成不朽传奇,却逃不开寂寞一生的宿命,孤独终老。她人生的画卷已成民国绝笔,像一袭华美的袍子,被时光消弥。
王照著的《执手已悲凉(张爱玲传)》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张爱玲的生平事实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其传奇的一生。她告诉我们如何去爱,如何面对人生的坎坷与磨难,她帮你热烈婉约,助你安宁冷洌,波澜壮阔也好,销声匿迹也罢,她总能让你收获生活的真谛与平静。张爱玲是良师也是益友,她是你,也是我,更是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