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林氏宗谱的通用文献能做到尽可能准确,可供大多数林氏宗族在重修宗谱时参照选用,又能做到尽可能易读、使国内外大多数林氏宗亲尤其是青壮年宗亲容易读懂并从中受到教育,继承林氏“忠孝儒学”的祖训和“诗礼传家”的家风,发扬光大祖宗的光辉德业,林海用了几年时间,南至泉州南安祖籍、北到河南卫辉太始祖比干庙乃至北京国家图书馆搜寻林氏宗谱文献,并把收集到的几十篇文献,借助网络、参考书和工具书,逐一校对、注释、翻译。把原文和译文整理汇编成《林氏宗谱文献选集及译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氏宗谱文献选集及译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使林氏宗谱的通用文献能做到尽可能准确,可供大多数林氏宗族在重修宗谱时参照选用,又能做到尽可能易读、使国内外大多数林氏宗亲尤其是青壮年宗亲容易读懂并从中受到教育,继承林氏“忠孝儒学”的祖训和“诗礼传家”的家风,发扬光大祖宗的光辉德业,林海用了几年时间,南至泉州南安祖籍、北到河南卫辉太始祖比干庙乃至北京国家图书馆搜寻林氏宗谱文献,并把收集到的几十篇文献,借助网络、参考书和工具书,逐一校对、注释、翻译。把原文和译文整理汇编成《林氏宗谱文献选集及译文》。 内容推荐 林海编译的这本《林氏宗谱文献选集及译文》收录了林氏宗谱的相关文献,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书中林氏宗谱的通用文献记录准确,译文通俗易懂,可使林氏宗亲以及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从中受到教育,继承“忠孝儒学”和“诗礼传家”的文化传统,也可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宗谱文化的相关学者参考。 目录 文记类 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 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 唐太宗追赠殷太师比干谥诏并祭文 唐太宗追赠殷太师比干谥诏并祭文 饶阳万宠公赞 饶阳万宠公赞 殷少师比干墓表 殷少师比干墓表 珠还合浦赋 珠还合浦赋 甘露述 甘露述 唐·朝散大夫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 赠睦州刺史府君神道碑 唐·朝散大夫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 赠睦州刺史府君神道碑 泉山铭叙 泉山铭叙 林孝子传 林孝子传 泉州人物记·林藻 泉州人物记·林藻 新唐书·列传·儒学·林蕴 新唐书·列传·儒学·林蕴 梯云斋记 梯云斋记 殷少师比干墓铭记 殷少师比干墓铭记 比干墓铜盘铭记 比干墓铜盘铭记 莆阳名公事述·林横 莆阳名公事述·林横 殿试策问永乐四年丙戌 殿试策问永乐四年丙成 林氏九牧图记 林氏九牧图记 梨岭登云记 梨岭登云记 十德图记 十德图记 林氏重修先墓记 林氏重修先墓记 重修殷太师比干祠墓碑记 重修殷太师比干祠墓碑记 福平山志 福平山志 凤林寺记 凤林寺记 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 重修始祖晋安郡王墓记 晋安郡王墓考 晋安郡王墓考 展谒晋安郡王墓记 展谒晋安郡王墓记 天妃灵异记 天妃灵异记 谱序 林氏源流总序 林氏源流总序 林氏谱系序 林氏谱系序 元和姓纂·林氏篇 元和姓纂·林氏篇 重广邵州续庆图序 重广邵州续庆图序 重广邵州续庆图跋 重广邵州续庆图跋 林氏得姓源流 林氏得姓源流 林氏宗谱序 林氏宗谱序 林氏世系总纪 林氏世系总纪 林氏族谱序(一) 林氏族谱序(一) 校正林氏族谱序 校正林氏世谱序 元和姓纂辨 元和姓纂辨 莆田林氏宗谱序 莆田林氏宗谱序 林氏族谱序(二) 林氏族谱序(二) 诗山林氏宗谱序(一) 诗山林氏宗谱序(一) 诗山林氏宗谱序(二) 诗山林氏宗谱序(二) 校正诗山林氏宗谱序 校正诗山林氏宗谱序 诗山林氏宗谱跋 诗山林氏宗谱跋 闽楚同源序 闽楚同源序 西河郡林氏族谱序 西河郡林氏族谱序 饶阳林氏宗谱序(一) 饶阳林氏宗谱序(一) 饶阳林氏宗谱序(二) 饶阳林氏宗谱序(二) 饶阳林氏宗谱序(三) 饶阳林氏宗谱序(三) 饶阳林氏宗谱序(四) 饶阳林氏宗谱序(四) 合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一) 合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一) 合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二) 合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二) 合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三) 合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三) 合修饶阳林氏宗谱序(四) 合修饶阳林氏宗谱序(四) 续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一) 续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一) 续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二) 续修饶阳林氏宗谱序(二) 跋 试读章节 林氏重修先墓记 (译文) 我们林氏按《江陵墓田跋》《邵州续庆图》记载,自隋朝开皇年间居尊贤里之北螺村,祖先的二十四蚯坟墓还在呢。尚书林大鼐后续考证说:村北一里七蚯并丁向(南向微偏西)的墓为江陵府使林藻的七位祖先。当地人至今还这样说,但是已分不清是那些祖先了。公路之上、今积翠庵的北面,九蚯一行并丙向(南向微偏东)的墓是九牧兄弟的墓。在澄渚是睦州刺史林披的墓。鸡啼坪乌齐院之上是瀛州刺史林玄泰和高平太守林万宠的墓。瀛州刺史林玄泰是睦州刺史林披的祖父。高平太守林万宠是睦州刺史林披的父亲。九牧兄弟是林披的九个儿子:端州刺史林苇、江陵府使林藻、横州刺史林著、韶州刺史林荐、通州刺史林晔、邵州刺史林蕴、循州刺史林蒙、雷州刺史林迈、福唐刺史林兢,是唐朝的九个州牧。有墓田:在澄渚的墓田由林氏族人管理;在栖隐的墓田则委托当地寺庙的僧人代管。以墓田的收入作为维修祠堂和祭祀祖宗坟墓的费用。 世代久远,族人分迁。先从北螺村迁徙到澄渚。之后又分别迁徙:端州刺史林苇一族则迁到前埭;江陵府使林藻一族则迁到下井;邵州刺史林蕴一族则迁往材行、竹涧、井头;其他各族则分散迁居到闽粤各地。沧海桑田,变迁侵蚀,墓田没有了,祠堂和祖墓很快就没人祭祀了。到至正壬寅(1362年)变乱之时,连祖墓也守不住了。九牧墓前的地也施舍给永福寺的僧人了,霞谷建了巷堂,以墓田百亩供庵堂为食。其后,霞谷之塔和僧人之墓又夹杂在其中,占据了九牧墓的南面。 礼部左侍郎林文想把塔和僧人的墓迁开,又不想让搬迁的任务单独由所属之郡承担、就请朝廷减免寺庙的劳役来辅助搬迁费用。但到林文逝世时也未迁成。最后,由林文的侄子林轲广召集众族人设立祭田,树所立神位碑。因此,九牧之墓在前埭又有了祭祀。 弘治己未年(1499年),林季琼考中进士;明年(1500年),林俊升任佥都御使,林季琼和林俊是林蕴后裔,材行一房的。又明年(1501年),林元甫任副都御使,林元莆是林蕴后裔井头一房的。又明年(1502年),林茂达、林塾、林富,考中进士。而中书舍人林载、锦衣经历林钊、太仆寺丞林堪,同时显贵,他们是林苇后裔前埭一房的。其他如:领民寄膺士、范捷乡书联,在竹涧、下井两房最多。人说:“十帖九通。”事实就是这样啊。 左布政使华仲贤、是林俊的祖父教谕林苗的高明弟子,都御史、同进士出身,是林俊任刑部侍郎时的同僚。听说这些情况后感到非常吒异,说:“九牧是有名的大臣,名闻天下。福建人考中进士,江陵府使林藻是第一人。倡导忠义的人,是邵州刺史林蕴。林氏祖先的坟墓荒废而得不到修理,地方官员没有责任吗?”就请了圣旨给所辖之郡。知府陈效、同知谈经承诺将谨慎地进行修墓这一义举。饶郡通判林漠不想过于给地方官添麻烦,就率领他那一房族人出资三分之一。并挑选本房有才能的人:林茂春、林嘉猷、林近豸管理这项工程。 重修后,九牧的九座坟墓一字排列,宽度超过一十六丈。在莆田地区绝无仅有。竹涧、下井二房族人还立了华表。而追问主持僧人迁移寺塔和僧人坟墓之事,林俊说:“我们林氏做官的人没有中断过,你应该可以把寺塔和僧人的坟墓迁走了吧。”僧人感动加上惭愧,就谦虚地说:“寺塔就像是九牧墓的墙。”于是寺塔还像原来一样用来收藏故去僧人的骨灰,只是外观加以改变。 材行、井头二房族人复新瀛州刺史林玄泰和高平太守林万宠的坟墓,由林俊的父亲主持、林俊的岳父和都宪华仲贤又划出田地作为祭田。于是瀛州刺史林玄泰、高平太守林万宠、睦州刺史林披、九牧兄弟,在材行、井头又有祭祀了。 呜呼!岂知八百年后能得到贵人帮助再修先墓啊!今之修墓、祭墓和古时不一样了。虽然,由小宗(非嫡长子孙的宗族)进行修墓和祭墓还没有礼法依据,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创立新的祭祖礼仪也无害于礼法。道理都在圣旨赐予的天恩中多次重申修饰而祭墓,适用于自天子到所以的人。用今日的情况推想以前,林氏的祖先亦会有今日(重修祖先坟墓)的想法啊!而当时没能做到,今天做到了。 啊!呜吠之灵(林玄泰、林万宠墓前的石鸡、石犬,有鸡鸣犬吠之灵异之象,代指林玄泰、林万宠)、青蛇白雀之异(林披对家有青蛇白雀之庆默而不言,代指林披),或许没有预料到今日聚集的福祉会和从前一样多啊!神助之文(林藻在写“珠还合浦赋”时似有神助,代指林藻)或许没有想到今日会和从前一样发达啊!林蕴在忠愤骂贼之时,或许没有想到忠义之心今日和从前一样啊!祖孙、父子、兄弟绯紫无虚位(“十德图”中,林披和九个儿子加上从孙林横个个都当官。)或许没有想到祖先的辉煌延续不断,发扬光大今日会和从前一样啊!虽然神之道(天意)不可知,然而我们都已经尽力了。 县丞轸具梓、饶州通判林漠命我作详细记载,我便一并记录下来了。 今后如林氏总祠的建造,祭田的恢复,睦州刺史林披之墓的修建,就要等后来的子孙中贤达而有能力的人去完成了。 弘治甲子(1504年)六月吉日 邵州刺史林蕴二十二世孙尚书林俊谨记 P83-85 序言 国史、方志、宗谱是中华民族史籍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都有保存历史、教育人民的作用。何况,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是起源于家族、宗族,进而推广、完善于全中华民族。因此,宗谱和国史、方志一样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更是宗族的家传至宝。 林氏宗谱正如明朝礼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叶向高所言:今国内有名望的家族首推闽,闽首推莆田,莆田首推林氏。林氏宗谱记载了历代祖先的光辉德业,内容丰富、篇帙浩瀚,系统地记叙了林氏宗族的世代传承,上继祖宗、下延子孙,确有真实的根据;科第出处、宦绩履历,都有确凿的地方。皇帝的封赏,明白得如同天上的太阳和星星;祖宗的遗像和坟庙,像高山一样雄伟。以至艺文有载,传序有记,迁徙有稽,支派有别。供祭祀的田地和春秋时节的祭祀、祀典时祭器的陈列,宗谱上均有记载。我阅读林氏宗谱后,不禁感叹:林氏真是诗礼传家的世族名家啊!其实,阅读林氏宗谱后发出感叹者又何止一人?宋仁宗御览林氏宗谱后,御笔大书“忠孝名宗”四字于谱端,盖以御宝。并赐御诗二首,其一: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延。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二千年后万千年。其二: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摅贯日忠。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古今纪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明永乐十五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道潜赞叹:为什么上天如此钟爱林氏,诗书传家经久不衰,后世子孙这么多贤能之士啊!明朝卫辉府同知裴骞在《重修殷太师比干祠墓碑记》中更赞道:今莆田林氏繁盛于全天下,在朝为官者多为忠贞节义之士。因此,莆田称为“文献名邦”。林氏子弟科第蝉联,语日:“无林不开榜。”比干之心虽剖,而其忠魂义魄竞不殂落;其孕虽剔,而其世代云仍绰有表见。忠义之气充塞天地、磅礴今古,孰得而泯灭之哉!现代谱牒学者也盛赞林氏宗谱内容丰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可见林氏宗谱作为望族世家的宗谱,其影响和作用得到普遍的重视和赞赏,在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国内外著名图书馆都有收藏。 几年前,我有幸接触林氏宗谱,翻阅之后,颇为震撼。因为退休之后较为闲暇,便认真细读。细读之后有几点感想:一是宗谱篇帙浩瀚,收纳了从《魏孝文帝吊比干墓文》(494年)、《唐太宗追赠殷太师比干谥诏并祭文》(645年)、《林氏源流总序》(温彦博,632年)、《珠还合浦赋》(林藻,791年)、《唐·朝散大夫检校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赠睦州刺史府君神道碑》(林蕴,802年)、《重广邵州续庆图序》(林瑜,1097年)等历代帝皇、名臣、孝子、贤孙的文、序、记、赞、诗、赋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美不胜收。详细记载了我们林氏的源流:上从太始祖比干推至轩辕黄帝;下从始祖林坚起于西河、旺于济南、绵于下邳、盛于晋安、莆田,而遍天下。本来,林氏宗族在历朝历代,金绳玉钮、名宦不断,林氏宗谱应是一部完美的宗谱。然而,由于林氏宗族在繁衍昌盛、林氏宗谱在绵延传承的几千年间曾遭遇多次打击,正如唐中书令温彦博在《林氏源流总序》中所叙:战国以来,遇秦始皇焚书坑儒、谱牒散落;后汉之末,遭董卓迁都长安、坟籍亡失。同时,董卓又向汉献帝进谗言:“林氏宗族、乡党的势力在黄河以北过于强大,威胁社稷。”汉献帝便把林氏宗族中七百四十四人同时流窜。致使林氏宗谱从西周林坚到东晋林禄的一千三四百年间世系不明、昭穆失序。因此,林氏宗谱仅载我们林氏自林坚受周武王赐姓以来,一直非常辉煌:在西周为官者十人、在东周为官者二十七人、在秦朝为官者十四人、在西汉为官者十五人、在(王莽)新室时期为官者三人、在东汉为官者十二人、在魏国为官者十人,虽有史志可查,而无完整的世系世序记载。到晋朝黄门侍郎林颖随晋元帝南迁,最初居于徐州下邳,生了两个儿子:林懋、林禄。林懋为下邳太守,生了六个儿子,当时号称“六龙”,是下邳林氏之始祖。林禄由散骑常侍追赠晋安郡王,为闽粤林氏之始祖。由于闽粤地处偏远,社会相对稳定。因此,自东晋、南北朝、隋至唐贞元约五百年间,林氏得到快速繁衍,子孙遍布江南数省,出现了林氏九牧的盛况。至林蕴从史馆得到温彦博所撰《林氏源流》副本,并将其演绎成《续庆图》,自林禄至九牧的世系世序连续完整。之后,九牧林氏繁衍发展、遍布全球。而各地林氏宗谱大都从林禄至今世系清晰、昭穆有序,成为林氏宗族的家传至宝。二是,由于年代久远、地处分散,宗谱文献经多次传抄翻印、缺漏错讹较多。几年来,我虽借助网络、多地林氏宗谱、参考书、工具书逐一进行校对,希望得到正确的文本,但难以如愿。因为有的文献在不同的史籍中记载有所不同,如《殷少师比干墓表》载于《李太白全集》和载于《唐文粹》的两个文本就有八十余字不同,学者也作存疑。有的文献,如《殿试策问》明永乐四年状元林环策对,虽由地方报社或地方史馆在网上发布,也有不少问题。有的文献,如《泉山铭叙》虽在当地旅游风景区刻于岩壁并在网上发布,也有可议之处等,不一而足。三是由于文献写作的时间跨度近两千年,文中牵涉的历史事件就更加久远,所以文献的文体、词语和现在差别较大,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宗亲特别是事业繁忙的青壮年宗亲更无暇阅读。因此,宗谱大都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 为了使林氏宗谱的通用文献能做到尽可能准确,可供大多数林氏宗族在重修宗谱时参照选用,又能做到尽可能易读、使国内外大多数林氏宗亲尤其是青壮年宗亲容易读懂并从中受到教育,继承林氏“忠孝儒学”的祖训和“诗礼传家”的家风,发扬光大祖宗的光辉德业。我用了几年时间,南至泉州南安祖籍、北到河南卫辉太始祖比干庙乃至北京国家图书馆搜寻林氏宗谱文献,并把收集到的几十篇文献,借助网络、参考书和工具书,逐一校对、注释、翻译。把原文和译文整理汇编成《林氏宗谱文献选集及译文》。在明知困难的情况下,我仍坚持这样做。一是因为退休之后有暇,希望用我的闲暇时间尽力把有缺漏、错讹的文献变得较为完整、正确,把难以阅读的文献变得较为方便阅读。为宗亲和后代子孙今后阅读节省时间,提供方便。使束之高阁的宗谱成为教育宗亲和后代子孙的宝贵资料。二是作为林氏子孙的责任,在文献收集、校对、翻译的过程中,我更多了解祖宗的光辉德业,太始祖比干,贵为王子、位为少师,为挽救商宗室之危、殷纣王之命,犯颜直谏、被剖心而死。成为殷朝三仁之首,天下忠臣之范,为林氏宗族成为“忠孝名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后,忠孝名士,代不乏人,尤以林蕴之忠,林横之孝为著。更多知道祖先贻厥孙谋,九牧之祖林披,一改闽粤务农的旧习,在居屋之侧建草堂作学堂,为子孙的发展奠定诗礼传家的家风,创造了九牧林氏的辉煌。更多明白祖先为了尊祖收族、立谱续谱,担簦蹑扁、风餐露宿,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往返于祖籍和现籍,抄录、校对,动则需数月经年。我从中受到鼓励、教育和感动,感到作为林氏子孙的一份责任,要尽力宣扬祖宗的光辉德业、使宗亲和后代子孙也能从中受到教育和鼓励。 限于本人能力,本书收集到的文献一定不够全面,选择会有失误,在注释和译文中的错讹更在所难免。希望读者、宗亲读后能推荐本书未收集到的林氏宗谱文献,指出本书的错讹,以便增补和更正。林海不胜感谢! 另外,本书有意收录了《诗山林氏宗谱序》《饶阳林氏宗谱序》等十余篇序、跋,完整地展示了在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南安溪东迁至江西上饶的数十支林氏宗族立谱和多次续修宗谱的过程、方法和相关的宗法,如能对后之立谱和续修宗谱者有所帮助,则又是本书之大幸。 九牧福唐刺史林蔬三十九世孙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政府退休干部 高级工程师 林海撰 公元二○一六年九月 联系电话:0793—8221629 13627934985 后记 林氏宗族崇尚忠孝,太始祖比干为天下忠臣之楷模。子孙不乏如林蕴、林横之忠臣孝子。 林氏宗族倡导尊祖收族,重视纂修宗谱,重视修建祖先墓祠。于宗谱,自唐邵州刺史林蕴从史馆得温彦博所撰《林氏源流》副本并将之衍绎成《续庆图》之后,宋林瑜编撰《重广邵州续庆图》对其进行增续,正如宋林大鼐在其《重广邵州续庆图跋》中所言:永平县令林瑜的《重广邵州续庆图》比原本更为详尽。后又经多次增续,才有今天我们所见的林氏宗谱。而于祖先墓祠,明林俊在《重修先墓记》中载有明弘治年间修葺瀛洲刺史林玄泰墓、高平太守林万宠墓以及九牧墓之盛事,并将林氏总祠的建设、睦州刺史林披墓的修葺及墓田的恢复寄希望于后代之贤者。明林齐圣在《重修晋安郡王墓记》中载有明天启年间他在惠安掌管文教,于离任时出资修葺晋安郡王墓和赎回潘家所占墓田之事。林蕴、林瑜、林俊、林齐圣等林氏先贤所做的盛事,值得子孙后代千秋铭记,万代效仿。 话说盛世修谱,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现正迈人全面小康社会,我闽林发源地的发展更在全国前列。当此中华民族复兴之盛世,林氏宗族更加缅怀祖先。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林氏宗亲会、林氏文化研究会不断涌现,撰修宗谱、修建墓祠正在全面展开。河南卫辉林氏始祖坚公祠正在建设,福建泉州闽林始祖禄公祠(林氏总祠)也已奠基,其他各地新建宗祠、葺修祖墓不可胜记。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激励子孙忠孝之心。则我林氏可以和中华共命运,可以和天地同长远。 九牧福唐刺史林兢三十九世孙 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政府退休干部 高级工程师 林海撰 公元二○一六年九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