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霾爻谣(雾霾三部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春元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它同时又是中国除了春节之外的五大民俗传统节日之一(其他为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作为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它是农民春种的开始。不同地区的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种小麦,谷雨种大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来临,植树造林”等等。“爸爸,清明是什么意思呀?”大楠楠的一句发问,引来小楠楠的立即响应,“马大大,昨儿个我问我爸,啥是清明,他说清明就是上坟烧纸。真丢份儿。烧纸冒黑烟,多呛人呀?您给我们说说清明吧。”

两个娃娃的发问,引来二哈无限的追忆与述说。

“清明节的来历,始于春秋。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继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它寓意,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从此,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

“马大大,您讲得真好。”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清明时节,踏青扫墓,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与追思,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传承着家风……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马二哈乘兴而喧,对着两个娃娃说,“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家风与依法治国、以德育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可以说,家风正,能有效地抵御物欲膨胀、道德堕落、精神雾霾,有效化解贪婪、势利、奢侈、市侩等不良习气的污染,有利于保持政风社风的风清气正。”

对于马二哈的家国观,我备有感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社会风尚的“晴雨表”,反映着国家的精神面貌,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好坏。这表明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良好家风,无论是对个人的身心健康、生活幸福,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至关重要。

家风其实还是一个家庭的风尚、作风和习惯,体现着家族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在我看来,良好家风的前提条件是良好家庭伦理。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基本规范。有伦理就有了基本秩序,就可能实现家庭和谐,使家庭家族兴旺发达,正所谓“家和万事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正如马二哈所言,“家风建设并不是‘光宗耀祖’‘升官发财’‘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是要让领导干部把个人利益同人民利益联系起来,把端正家风与树立良好党风联系起来,身怀国家利益,心念人民群众疾苦。”

“现实中,一些人因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重视了工作,却忽视了家风建设。殊不知,没有良好的家风,霾,就可能随时钻出自家的窗子,社风就缺了一块重要基石。”

“马大大,您这句话是不是说,您自个儿顾及我大楠楠哥哥也不够啊?”小楠楠的天真发问,令二哈一时语塞……

“这个问题等下了公交车再说吧……”

“猫——猫——爸爸,您快看,那儿有一大帮猫。”

伴随着小楠楠的呼喊声和手指的方向,二哈、会民、大楠楠惊奇地发现,群猫中,有一只正在跳跃的老猫,肚皮下有一片圆圆的、红红的猫毛,“它太像盼姐家曾代养过的那只老猫了。”

P2-5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坚守在一线的环保工作者,李春元将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悟升华为小说的艺术形式,将生活中的人与事塑造成艺术典型,然后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和跌宕曲折的情节,把这些浓缩的艺术典型落于纸笔之间,表达出其对生态危机的强烈忧患意识和深重的历史使命感。

——《中国环境报》

“雾霾三部曲”《霾来了》《霾之殇》《霾爻谣》的创作,从整体上以向污染宣战的过程一脉相通。小说故事情节紧贴现实生活,离奇、诡秘、复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充满现代气息;人物性格、特点刻画血肉清晰、憎爱分明;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性、启示性、教育性合力展现,充满弘扬美德、倡行法理、道义引领和治霾招术正能量。

——《人民日报》

你是—个真心想让环境好的环保局长!

——崔永元

后记

“山”的革命“梦”的洗礼

从2013年春到2017年春夏之交,五年间,从《霾来了》《霾之殇》到《霾爻谣》,我个人感觉,京津冀始终是在经历着“洗心”般的治霾洗礼。我体会,雾霾三部曲,是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这个过程和意识。

万事万物都有个本质和目的;干头万绪都有个开头和结尾;干言万语都是为了论证和说明哪个问题;干种认识,万种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根本利益。回顾“三部曲”创作过程的来龙去脉,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一次对“山”的革命“梦”的洗礼的深刻解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小康,更要有健康。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两康论”,我已深埋于心田,并力求解读于笔端。作为践诺环保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次实践,行动,时刻驱动着我和我的环保同仁。对我个人来讲,在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特殊“革命”和思想“洗礼”中,“山”的革命,引航发展征程,“梦”的洗礼,描绘未来愿景。在用典中领略习式风格,从传统中理解习式智慧,在探索中实践习式理论,从家风中弘扬习式国风,我既是拥护者、见证者,也是实践者、跟进者。一面干、一面思考,一面写、一面呐喊,是我近五年来的工作常态。可以说,“三部曲”是“骂”出来的,是“逼”出来的,是“挤”出来的。

写“三部曲”,我有三种心情。写《霾来了》,眼见向污染宣战开局,心情亢奋,我是在“呐喊”;写《霾之殇》,目良见等待、懈怠、莫待,心情郁闷,我是在“提醒”;写《霾爻谣》,眼见雾开霾降,蓝天白云常驻,梦想加速实现,心添喜悦,我是在“证明”。是警醒、警示、警告,才搭起了雾霾三部曲的“骨架”,也是我给后人留下的东西。

“十三五”绿色发展的冲锋号更加强劲、嘹亮。

过去,我们说,“制”污者是人,“治”污者也是人。现在我要说,不同的是政绩观、发展观、民生观、价值观,在人的心中,重新调整了比例。

过去,我们说,金山是山,银山是山,绿水青山也是山。现在我们说,所不同的是,生命的意义,已经占领了国人心胸生态文明的制高点。

我们已欣喜看到,治霾在加速,成效在凸显。至高利益的“获得感”,追求生存的奢欲感,生态“补课”的危机感,催生政府不再等待,企业不再懈怠,公众不再漠待;长了“钢牙”的《环保法》、扎紧了的制度“笼子”、刮骨疗伤的体制变革,让焕发生机的中国环保,痼疾不再“传宗接代”……

治霾,是时代的符号,大数据,是时代的内涵;成功,是治霾的现实,蓝天,是时代的召唤;激浊,是治霾的共愤,扬清,是时代的期盼;改革是时代强音,小康与健康,是人民的梦愿……

宇宙万物皆有灵,春风洗礼荡涅槃……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该干点实事儿,应该干成点实事儿。

“三部曲”草草而成。精准防霾治污尚在持续。我想把防霾治污的经验、教训,留予明天的心愿已经实现。治霾再出发,从每个人的深度觉醒开始,把“实”字写得更好、更美、更善、更实。环保,每个人都很重要;有美好环境,才有健康中国;有健康人生,才会有人生全过程的完美。

有责当担,有恩当报。借《霾爻谣》出版之机,我要深深地感谢数年来关心、关注和支持我和“三部曲”的媒体、公众、环保同仁和朋友。特别要鞠躬答谢的是作家出版社葛笑政、省登宇先生;媒体人武卫政、崔永元、白岩松、童盈、白林、陈璇、刘树国、刘尉、李莹、孟凡彪、孟德明先生(女士);环保人陈国鹰、杨智明、王雅君、潘井泉、张贵金、曹海波、冯彦彬、许新民、戴树瀛先生;社会友人甘中学、郑承煜、李铮、李贵、孙财有、孙守方、肖泽洲、毛洪钧、曹伯堂先生和我环保系统的同事们。来日,愿故友新朋,来今雨轩,汇望元书乡,一品廊坊生态之美,并褒享我之感激与谢枕!

李春元

2017年清明于望元书屋

目录

生态财富的文学表达

家国清明

抢红包

吓死宝宝了

手机炒鸡蛋

闹猫乡长的烦恼

藏进骨灰盒的秘密

散伙儿饭

“未未”来了

后记

“山”的革命“梦”的洗礼

附录

环保知识解说

《霾来了》媒体重点报道与评论索引

《霾之殇》媒体重点报道与评论索引

序言

生态财富的文学表达

孟繁彪

摆在眼前的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霾来了》和《霾之殇》,面前还有一部长篇小说,是《霾爻谣》的打印稿,加在一起,就组成了雾霾三部曲。从2013年开始,伴随着京津冀地区防霾治污工作的开展,李春元先生关注生态环境的小说也进入“正在进行时”的创作时态。就在一些人的疑惑中,三年过去,李春元的三部小说已处在锁边勒口的收工阶段,即将全部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如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三部曲”的创作体式是有来历的,最早源于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后来人们把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都叫作“三部曲”。中国的文学三部曲不乏优秀之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等,都影响了几代人。

我挺喜欢“三”这个数字:三人为“众”,显示着力量;三木成“森”,预示着生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体现出对于知识的尊重;群众说“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表达的是对于智慧的敬仰。李春元完成了三部“霾”小说,也算是圆满收官。

说到底,李春元涉足生态文学之中的“霾”小说,需要的是一种胆识,先不评论他作品的艺术品质,他的所为有两点已是难能可贵了:一是关注生态领域,将生态问题进行文学性表现,我们看到的是一股舍我其谁的勇气;二是他的小说创作和防霾治污“零距离”地同步跟进,就要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人人有责的正气。我们都会说万事开头难,都会说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真正敢于涉足这样一个人迹寥寥的禁区,无疑需要胆识。这样说来,至少他的写作给我们提供了文学创作上可资借鉴评说的文本。

文学就是要敢于直面社会问题,进行艺术再现,这是一名作家的担当。这一点,即使功成名就的作家贾平凹也依然作为追求目标。前几年,他深入了解了农村生存者的精神状态,了解了社会基层存在的太多问题,决心写一部反映基层现状“剪不断理还乱”的小说。有朋友规劝他别“自己卖着蒸馍却管别人盖楼”,他感慨地回答:“不能女娲补天,也得杞人忧天。”他感喟眼下的农村“像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尘。或许我没法通过文学解决基层的问题,我至少能如实地记录下来”。于是一部《带灯》问世。

说到底,面对现实需要勇气,揭示问题需要学识,艺术展现就凭借禀赋了。如今有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专写小情小调,躲进小楼成一统,这样的艺术追求怕是撩拨一些人的浅阅读情怀还行,却是很难走远的,因为这样的人生活在自我世界,就像是沙眼,见点风就会流泪。

自有人类史,我们总在自由呼吸,总能得到水源供给自身生命,从没遇到因为空气和水的不净而出现的困惑——女娲补天,是忧心天会塌下来;大禹治水,是疏导洪水的肆虐。没有哪个时期会像今天这样,必须把水和空气放在政治、政策以及民生的高度看待的。如今,严重污染的河流,异味污浊的大气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疾病,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工业化高度发展,如果必须以环境质量的下降为代价,无疑是进入到了一个怪圈。一方面要发展,一方面要生活,在这样的两难中,就要亮出我们的决策,显出我们的行动,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说发展。与此同时,面对困难,一切唉声叹气,捶胸顿足,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所言“一代不电口一代”都于事无补。

造物给我们的地球设计了多么好的条件,让人类生存。到目前为止,人类也在使用一切技术试图从别的星球寻找水源,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可喜的报告。所以爱护好自己的家园才是硬道理,热爱地球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想一想,地球生命与地球环境构成了多么严谨和谐、相互依赖的循环体,让我们感知生命,须知任何链条的失序都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瓦解。如果到了那时,人类将面临洪水、瘟疫和地震等各种灾难,那可悔之晚矣。所以,有序才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必需。

预防大气污染已是刻不容缓。可现实中又是多么难以推进,李春元的这部小说《霾爻谣》,正是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展现着人们的生活习惯问题、人事关系问题、地方利益保护问题、个人利益的私欲问题等方面,件件都棘手。这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认知。靠投机取巧,靠眼前利益,是会吃大亏的。因此,就需要广泛地宣传,树立人人有责的意识,同时也需要政策、人才、技术、财力方面的跟进。真是制污容易,治污难。不从源头抓起,靠头疼医头,不会见到实效的。

我们高兴地看到,与前两部小说相比,李春元在故事的叙述推进,在人物的刻画方法,在揭示创作主题方面又有了手段上的提高与丰富,从而使故事更精彩了,人物更鲜活了,问题更触动人心了。《霾爻谣》里吕正天、马二哈的辛勤付出赢得了人们的理解。郝大侃、盼姐、楠楠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其他如康大仙、胡阵雨等一些人物也有了思想上的转变。一句话,环境是大家的,谁也逃不掉,只有从我做起,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家园,才能不愧对子孙。

李春元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着熟悉的工作岗位,这些都增加了他的作品的厚重感。他在《闹猫乡长的烦恼》里写到“热心汆子,能用不能沾,有热盖不住”。汆子如今人们很少见到了,过去它是北方人家常用的一种烧水工具,用白铁皮制成,圆柱形,中空,有底,上端有把,放在铁锅与灶膛间,做饭时就把水烧开了。现在想来,这汆子还有种“乡愁”在了。我很喜欢李春元在小说里创作的那些歌谣,比如“治霾就像马拉松,不能坐等天来风”,比如他借人物口吻说的霾爻阴阳谣,“大气靠风,垃圾靠坑,污水靠冲”。看似轻松中,对于治霾的严重性进行了深入揭露。他的行文笔调,看似诙谐幽默,其实始终有个使命感,他常常喜欢在讽刺中刻画人物,就是围绕主线运行。所以说,李春元的小说很接地气,群众日常生活语言和通俗的故事以及颇具趣味的小段子,让作品低到“尘埃”里。这样的小说才会贴近读者,打动人心。也许是使命使然,李春元也试图在小说里加入了许多环保知识,我想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三部曲是对现实与历史生态环境的记录与反思,是一面透视镜下的生态财富。反思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转变我们认识现实的态度和记住历史的意义,它是批评型文学产生的动力与源泉。因此说,它既是生态的财富,也是发展的财富、道德的财富、文明的财富和文学的财富。由此说,李春元的小说具有文学鲜明地诉诸直观的意义。透过他的雾霾三部曲,我们更应该看到沉重的一面,小说中的一个个人物,是否或多或少都有我们的身影?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他是一位记录者,记录了我们身边的真实。他在作品里更有呼喊,有倾诉,从而给我们以深思和启示。财富是靠辛勤换来的,是靠智慧积累的,是靠他独有的方式体现的,他的洋洋洒洒的三本大部头就有了这样的全面展现。

感谢李春元先生的信任,让我成为第一读者,我愿意把《霾爻谣》推荐给大家。还是那句话,生态问题已是我们今天回避不了的课题,不要以为离自己很远,不要以为只是环保部门的事,读了李春元的小说,你会感觉到,环保中有他有我也有你,我们都是故事里的人和事。

(孟繁彪,廊坊日报社总编辑)

内容推荐

《霾爻谣》是霾系列长篇小说第三部,作者李春元是环境保护一线工作人员,根据工作中所见所思所想,塑造出大侃、盼杰、老康等一批鲜活的人物,通过“抢红包”、“吓死宝宝了”等幽默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环境保护正能量。该系列第一部《霾来了》、第二部《霾之殇》陆续出版后,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关注。

编辑推荐

《霾爻谣》是崔永元力荐、白岩松热评雾霾小说,是首个由环保局长李春元撰写的环保题材系列小说收官之作。

小说用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围绕精准治霾、专家引路和环保监察及公众深度参与展开,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环保人的担当与奉献及全社会治霾的信心和决心。

《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环境报》、《解放日报》、《南方人物周刊》、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人民网、新华网等上百家媒体关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