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人动容。
等他说完,我说:“人生里有离别是好事呀!”
他茫然地望着我。
我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离别从这个观点看,是好的。”
我们总是认为相聚是幸福的,离别便不免哀伤。但这幸福是比较而来,若没有哀伤作衬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体会了。
再从深一点的观点来思考,这世间有许多的“怨憎会”,在相聚时感到重大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离别这件好事,他们不是要永受折磨,永远沉沦于恨海之中吗?
幸好,人生有离别。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离别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泪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离别最 好,雾散云消看见了开阔的蓝天。
可以因缘离散,对处在苦难中的人,有时候正是生命的期待与盼望。
聚与散、幸福与悲哀、失望与希望,假如我们愿意品尝,样样都有滋味,样样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师,晚年把生活与修行统合起来,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的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能表达弘一大师的道风,夏丏尊因为和弘一大师是青年时代的好友,知道弘一大师在李叔同时代,有过歌舞繁华的日子,故有此问。弘一大师则早就超越咸淡的分别,这超越并不是没有味觉,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与开水的真清凉。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爱中的离别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对年轻人说:“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就像我昨天在一个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虽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连茶也没有,喝开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4.永远的第一点
永远在风中 风无过去,也无未来
永远在云里
云过去自由,未来也自由
永远在心情
心无挂碍,远离执着
在契入失去时空的那一点
永远就永远都在
从前,有一位心高气傲的秀才,去拜访一位禅师。
禅师说:“听说你的书法写得很好?”
秀才说:“是呀!我懂得历史上有名的二十四家书法,不但能欣赏,也能轻易地临摹!”
禅师随手拿起禅杖,在空中一点。
禅师说:“你认得这一点吗?”
秀才苦思半天,不知所措。
禅师说:“你说自己懂得二十四家的书法,却连永字八法的第一点都不认识呀!”
我很喜欢《五灯会元》的这一则公案,许多人耗费一生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到最后连最根本的东西丢失了,也不自知。二十四家的书法各有巧妙,但是在写永字八法的第一点时,都是没有差别的。所有的境界回归到原点,不也是如此吗?天下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只是生活的境界不同,低境界的人不满于平庸的生活,追求更高的境界。高境界的人发现了生活的无差别性,追求无境界。
无境界的人,又回复到平常生活,与一般人没有两样,既不接受礼拜、也不礼拜别人。
这使我想起与猎人住在一起的六祖慧能,他的无境界使人不辨不识;如果被猎人一眼看出是六祖,那也就不算能人了。
境界的高低,因此不是生活上、外相上可以看出的,是能不能掌握根本、掌握自心的问题。
这就好像“永字八法”的第一点,“永远”是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谁能认识永远的第一个点在何处?
永远不在过去,长远的过去都已消失。
永远也不在未来,不可知的未来变化太大。
永远也不是现在,当我说到永远,这两字出口时,“现在”已成为过去。
永远的支点何在?
永远既在过去,也在现在,也在未来!当我契入失去时空的那一点时,永远就永远都在!当我深入法流的无形支点,永远就在那里与我相见。
永远在风中,风无过去,也无未来。
永远在云里,云过去自由,未来也自由。
永远在心情,心无挂碍,远离执着。
只要在柴米油盐的平庸生活,有更精微地契入、更细腻地深入,一直留在第一点上,那是永,也是远!
P63-69
自序 天地本无主,有闲者便是主人
霜叶红于二月花
今天整理阳台的时候,发现树兰长出了许多黄叶,树兰的花也是黄的,黄的花与黄的叶相衬,自有一种秋日的美。
我把黄叶一一摘下,铺在盆子里,这些秋锦的断片,虽然零散,却也生起潇洒的秩序。
看那云,一天比一天高,秋天真的来了。
我想起日本茶道祖师千利休的故事。
有一年的秋天,他叫儿子去打扫茶室外的庭院。
儿子很认真地打扫完庭院,向干利休报告:“父亲,庭院已经扫好了。”
千利休看了一眼,对儿子说:“看起来还没扫好!”
儿子又去扫了半天,回来报告:“父亲,庭院真的扫好了。”
千利休又看了一眼:“还没有真正完成呢!”
儿子又扫了半天,第三次向父亲报告:“父亲,庭院已经扫得一尘不染,连最小的灰尘也被水冲了三次,这一次,真的扫好了。”
千利休走进院子,用力地摇动一颗枫树,枫叶随即纷纷飘落,地上形成了一片零散但潇洒的锦绣,他回头对儿子说:“这才是打扫庭院的方法!”
我喜欢这一则仿佛禅宗公案的故事,不打扫的庭院不会美,扫得一尘不染的庭院也不会美,扫得很清净,又落下几片树叶,生机映现了生命的流光,才显现真正的美。
这是为什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红叶胜过春日的红花,那不是一朵花与一朵花的相较,而是整个秋意、黄昏、晚霞,使心悠然、心情悠然了。人与红叶一如,清风即是万里秋。
我们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前面的青春,我们一直努力整理生命的庭院,现在应该悠然自在地摇一摇枫树,欣赏那随意的美。
人生的进程本来就是随缘随机的,有高潮起伏的时刻,也有平淡平凡的时刻。重要的不是面对什么样的时刻,而是能不能随喜随心。能随喜,咸里有咸的滋味;能随心,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在咸淡之间,都处之泰然,在春绿与秋红,都欢喜自在。
窗边的迷迭香
妻子淳珍喜欢植物,使我每次远行回家,都感觉进入花园。
我们家最贵重的,不是什么宝物,而是满室的花香与绿叶。
我静静坐着写作时,偶尔抬头四顾,看见那些绿叶对着我微笑,闻到那些花香与我微语,总能感觉到生命的幸福。
即使在厨房的窗边,淳珍也会种一些香草,迷迭香、薄荷、罗勒、鼠尾草、薰衣草……那不只是视觉的绿,也是味觉的丰盈。
煎牛排时,放几叶迷迭香,层次变得丰盈了;吃鱼时,放一些薰衣草,腥味立刻飞散,飘来草原的芬芳;煮菜的时候。放几片薄荷,茶味马上清凉飘逸了。
几片草,立即改变了生活的滋味,也提升了生命的感受。
看那些小草叶,我总是充满感动,我们一直在追寻生命的幸福,但,“幸福”只是空洞的名词。“幸福”必须确立或寄予在简单的事物上,幸福乃不是拥有,而是感受。
如果我们有感受,就好像手里有仙女的魔棒,所过之处,点石成金,点草成林,点凡夫成精灵。
我想到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总是“无添加”的,唯有原味、清淡、无添加的事物才能陪我们一辈子。水、米饭、面条、空气,无味中有至味,可以伴我们一辈子;爱、亲友、美,平常中有深情,也可以陪我们一生一世。
一叶草中有丈二金刚,我的生活与写作也可以如是观,我的作品都是平常事物,平常不平凡、单纯不简单,希望能与读者相偕走向“无添加”的生活境界。
天地本无主,有闲者便是主人
紫图图书公司把我从前有关生活的散文,编成一册新选集《咸也好,淡也好》,是关于寻找生活幸福的选编。
重读这些文章,使我回到农村生活的童年,虽然物质贫乏,因为欲望降到最低,也有许多欢乐时光。
躺在晒谷场上看着云的来去,感觉到时空的自由;穿越森林闻鸟听蝉,思考人生的秘密与追索;散步大平原,看见心的辽阔与静谧;独坐于旗尾溪畔,知悉两度伸足入水,已非前水。
我离开农村前,就已经深刻地了解:不用花费一文钱,就能享用生命的幸福快乐,也能享用宇宙大化的深沉与种种了。
所以,我常说穷人是富有的,因为最富有的人拥有的不过是几座大楼,穷人却能以大地、河海、森林、风云、彩虹为家乡。
“天地本无主,有闲者便是主人。”苏东坡如是说。
我曾如是追寻,至以创作作为追寻的蓝图,惟愿此生,都能像稚子一样继续追寻。
林清玄
二○一五年冬日
台北双溪清淳斋
《咸也好淡也好》为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老师最新散文精选,书中收录《我似昔人,不是昔人》、《常想一二》、《一个茶壶一个杯》、《生活的回香》、《一心一境》、《黄昏菩提》、《采更多雏菊》、《以水为师》、《贼光消失的时候》等49篇不同时期经典作品。书中以“品味生活中的真滋味”为主题,教人以一颗从容有情的心,活在当下,品尝生命中甜的幸福、咸的离别和淡淡的生活平常,在柴米油盐的平庸生活中品味人生的真谛。
生活的意义本身就是成也好、淡也好,走过皆好。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谢;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修行方法。
《咸也好淡也好》是连续十年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林清玄25年写作巅峰之作!
如果你的人生看起来一片迷茫——
◎49篇林清玄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散文,在纷繁世界中找到一处宁静的心灵归属
◎太急没有故事,太缓没有人生:生活的意义本身就是咸也好、淡也好,走过皆好。未来道阻且长,不必慌忙
◎清丽隽永的文字,使你放下心中所有不必要的执念,从容面对生活、婚姻、事业中的迷茫与困惑,最终获得平和、幸福、安定
◎如果你没有读过林清玄,这本书能让你体察生活细节处闪烁的美好,珍惜经历过的一切
◎如果你读过林清玄,这本书能让你在抱怨、发怒、抑郁时,反思自省,劝慰自己,修得一颗柔软却强大的内心
◎全彩四色+双色图文装帧,淡雅文字配以国内新锐摄影师青简唯美摄影图,雅致的阅读感受
◎愿你接受不完美的生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生活中的琐碎,不被过去、现在、未来所束缚,常保一切温柔的心情:咸也好,淡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