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内蒙古东北分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辽宁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雍继荣主编的这本《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内蒙古东北分册)》全面介绍了四省区(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遗”事业发展概况,一至三批国家级名录中110个少数民族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情况,以及与项目相关的65位传承人简介,并以附录的形式收入了有关政策法规文件。

内容推荐

雍继荣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内蒙古东北分册)》,约15万字、250余幅图片,计119个项目、65名传承人。本书以图文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东北、内蒙古地区国家级少数民族“非遗”事业的传承发展情况。

目录

第一部分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项目

 1.格萨(斯)尔

 2.蒙古族长调民歌

 3.蒙古族呼麦

 4,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5.蒙古族四胡音乐

 6.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7.蒙古族安代舞

 8.乌力格尔

 9.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10.蒙古族搏克

 11.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12.桦树皮制作技艺(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技艺)

 13.成吉思汗祭典

 14.祭敖包

 15.那达慕

 16.鄂尔多斯婚礼

 17.巴拉根仓的故事

 18.嘎达梅林

 19.科尔沁潮尔史诗

 20.漫瀚调

 21.蒙古族民歌(科尔沁叙事民歌、鄂尔多斯短调民歌、鄂尔多斯古如歌)

 22.鄂温克族民歌(鄂温克叙事民歌)

 23.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

 24.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

 25.查玛

 26.好来宝

 27.蒙古族象棋

 28.沙力搏尔式摔跤

 29.鄂温克抢枢

 30.地毯织造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

 31.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32.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

 33.牛羊肉烹制技艺(烤全羊技艺)

 34.蒙古包营造技艺

 35.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蒙医传统正骨术、蒙医正骨疗法)

 36.抬阁(芯子、铁枝、飘色)(脑阁)

 37.鄂温克驯鹿习俗

 38.蒙古族养驼习俗

 39.蒙古族服饰

 40.多声部民歌(潮尔道-蒙古族合声演唱、潮尔道-阿巴嘎潮尔)

 41.达斡尔族乌钦

 42.剪纸(和林格尔剪纸、包头剪纸)

 43.蒙古族婚礼(阿日奔苏木婚礼、乌珠穆沁婚礼)

 44.祝赞词

 45.鄂温克族萨满舞

 46.俄罗斯族巴斯克节

 47.蒙古族民歌(乌拉特民歌)

 48.皮影戏(巴林左旗皮影戏)

 49.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

 50.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

 51.民间信俗(梅日更召信俗)

第二部分 辽宁省

 辽宁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项目

 1.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2.秧歌(抚顺地秧歌)

 3.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

 4.乌力格尔

 5.剪纸(医巫间山满族剪纸、岫岩满族剪纸、新宾满族剪纸)

 6.满族民间故事

 7.蒙古族民歌(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8.满族刺绣(岫岩满族民间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

 9.朝鲜族花甲礼

 10.锡伯族民间故事

 11.盘索里

 12.蒙医药(血衰症疗法)

 13.民间信俗(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

第三部分 吉林省

 吉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项目

 1.满族说部

 2.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3.乌力格尔

 4.朝鲜族跳板、秋千

 5.蒙古族民歌(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

 6.朝鲜族洞箫音乐

 7.朝鲜族鹤舞

 8.朝鲜族长鼓舞

 9.朝鲜族三老人

 10.满族珍珠球

 11.满族刺绣(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

 12.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13.朝鲜族花甲礼

 14.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15.朝鲜族传统婚礼

 16.朝鲜族服饰

 17.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18.蒙古族四胡音乐

 19.剪纸(长白山满族剪纸)

 20.蒙古族婚礼(蒙古族婚俗)

 21.陶克陶胡

 22.阿里郎

 23.伽椰琴艺术

 24.盘索里

 25.婚俗(朝鲜族回婚礼)

 26.鼓舞(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

 27.摔跤(朝鲜族摔跤)

 28.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

 29.春节(查干萨日)

 30.中秋节(秋夕)

第四部分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项目

 1.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2.达斡尔族乌钦

 3.赫哲族伊玛堪

 4.鄂伦春族摩苏昆

 5.桦树皮制作技艺

 6.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7.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8.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赘达仁)

 9.达斡尔族民歌(达斡尔扎恩达勒、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

 10.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11.蒙古族四胡音乐

 12.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

 13.端午节(五大连池药泉会)

 14.鄂温克族瑟宾节

 15.婚俗(达斡尔族传统婚俗)

 16.朝鲜族花甲礼

第五部分 附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二、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数民族项目)

 三、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附1: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数民族项目)

附2: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少数民族项目)

 四、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附1: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数民族项目)

附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少数民族项目)

 五、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少数民族项目)

 六、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少数民族项目)

 七、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少数民族项目)

 八、文化部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少数民族项目)

 九、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

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少数民族项目)

 十、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

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少数民族项目)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35、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蒙医传统正骨术、蒙医正骨疗法)

蒙医药是我国四大少数民族医药之一,是蒙古族世代积累并延传下来的科学结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

蒙医药学在大内科范围内对消化、肝胆、心血管、呼吸、泌尿系统和脑血管意外等慢性疾患及风湿病、血液病等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对儿科方面的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妇科方面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产后疾患也有独特疗效。

赞巴拉道尔吉温针:蒙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赞巴拉道尔吉是19世纪著名的蒙药学家,内蒙古原昭乌达盟奈曼旗第九任郡王巴拉朝格之子,台吉(蒙古贵族的称号)人,生于1792年,青少年时期受居士戒,后入佛门勤修佛法,名扬天下,1855年圆寂。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疗法是用特制银针在人体的固定部位或其他部位给予针刺加温灸刺激,达到预防、康复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对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慢性腰扭伤、腰椎骨质增生症、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的治疗都有非常好的疗效。

火针疗法:蒙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针灸疗法中较为古老和特殊的治疗针法,有的针灸书籍中将其列入“特种针法”。火针疗法使用特制的钢针,针身较一般毫针粗,针尖圆钝。针身经加热烧红或烧至发白,刺入腧穴(或病位)再疾速出针,不需提插、捻转和留针,是迅速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主治疖痈、炭疽、白喉、化脓等疾病,具有通经活络止痛、温寒活血散风、软坚消结化瘀、清热解毒利湿、调和阴阳气血、扶正祛邪强壮等多种功效。

蒙医传统正骨术:源自民间,是历代正骨家们积累的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病症的正骨疗法。在科尔沁地区,蒙医正骨以萨满医的形式保存和流传下来,形成独特的科尔沁蒙医正骨术,在肢体骨折的治疗上采取手法整复、外固定、喷酒按摩、服用蒙药、功能锻炼等综合性疗法。具体步骤是:(1)根据备部位的不同骨折采取相应的整复措施;(2)用牛或马的千皮做固定装置(现在已演变成特制的木质夹板),实施外固定术;(3)在创伤部位喷酒按摩;(4)择期进行创伤肢体的功能锻炼;(5)根据病情使用适当的蒙药。蒙医正骨术具有操作易行、安全、患者痛苦小(免受开刀之苦)、疗程短、愈合陕、功能恢复好、不留后遗症等优点,治疗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方法简练、临床效果好,注意保护人体骨骼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器官的自愈能力。

蒙医正骨疗法:蒙医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蒙古族人民由于放牧、狩猎、赛马、摔跤等生产生活方式,经常造成骨折、脱位、伤筋等外伤事故,蒙医正骨疗法应运而生,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正骨医生。该疗法不仅诊断方面有独特性,在复位、固定、用药、按摩、护理及功能锻炼等治疗方法上也有特点。蒙医正骨疗法基本内容有:三诊,即望、问、切;六则,即正骨的原则,分别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按摩疗法、对症下药、调节饮食、功能锻炼;九结合,指医生与患者结合、三诊与X片结合、形与神结合、意与气结合、喷酒与手法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内因与外因结合、固定与锻炼结合、主动与被动结合。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理论独特,是蒙古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过去,草原上都是由马背医院的医生来问诊看病。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治区把分散行医的蒙医组织起来,建立了门诊部、联合诊所等民间医疗机构,并相继成立了中蒙医研究所和中蒙医医院。

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蒙医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保护蒙医药的政策和措施。2006年始,每年专门召开一次蒙中医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蒙中医发展,并由自治区政府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发展的决定》。2007年始,自治区将蒙医中医专项经费预算从过去的1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2008年,自治区国际蒙医院开工建设,提供蒙医药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成为全国蒙医药工作的领头单位。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蒙医传统正骨术、蒙医正骨疗法等蒙医药疗法先后于2008年、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自治区有蒙医药大中专院校3所。蒙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工作成果丰硕,已整理出版90余部研究专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研究取得新进展,特别是用蒙医药治疗颈腰椎疾病、骨科疾病及备类关节疾病、血液病、肝炎、肾病、心血管病等疑难病取得明显疗效。蒙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脑震荡等6项临床研究课题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600多万元。

乌兰、阿古拉,2009年S月26日入选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乌兰现任内蒙古蒙医药学会会长、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文化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主持和参加的4项科研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获专利。阿古拉现任内蒙古医科大学副校长兼蒙医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编纂《蒙医传统疗法》《蒙医药学》等著作10余本,完成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

P98-101

序言

内蒙古、东北地区自古为多民族休养生息的摇篮和重要活动中心。古代,除华夏——汉族外,曾同时或相继出现过山戎、东胡、肃慎、夫除、高句丽、乌桓、鲜卑、挹娄、沃沮、勿吉、豆莫娄、库莫奚、契丹、室韦、棘辐、渤海、女真、蒙古等民族。近世,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蒙古、达斡尔、朝鲜、回9个世居少数民族外,还有小范围聚居的柯尔克孜族和俄罗斯族。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东北四省区的少数民族成分迅速增加,目前55个少数民族俱全,地域内有1个民族自治州和15个民族自治县,整体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民族不断融合发展,兴衰嬗替,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资源。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还留存了丰富多彩,且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目前,四省区计有110个少数民族项目入选一至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有满族说部,赫哲族伊玛堪、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鄂温克驯鹿习俗、瑟宾节,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象棋、搏克,达斡尔族乌钦,朝鲜族农乐舞、伽仰琴、回婚礼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民间,活态传承,生生不息,交相辉映,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内蒙古、东北分册》为系列丛书开篇之作。全书约30万字、250余幅图片,全面介绍了四省区少数民族“非遗”事业发展概况,一至三批国家级名录中110个少数民族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情况,以及与项目相关的65位传承人简介,并以附录的形式收入了有关政策法规文件。

2014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12:56